京杭大運河沿岸這麼多的城市,到底哪個是真正的運河之都?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長約1797公里。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區至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並加以疏通而成;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市,通縣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運河:天津至臨清,利用衛河的下游挖成; (4)魯運河:臨清至台兒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經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運河:台兒庄至清江; (6)里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那麼在京杭大運河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哪些城市可以稱之為運河之都呢?目前公開報道和宣稱的有兩個城市分別是江蘇淮安和山東濟寧。
江蘇淮安 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秦時置縣,境內有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中國大運河淮安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學者認為淮安成為運河之都的理由如下
一是漕運指揮管理中心:運河歷史上又稱「漕河」,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漕運,北宋時就在楚州設有淮南轉運使,明清兩代則在淮安設有漕運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部加糧食部),總管天下漕糧。擔任漕運總督的都是二品以上的大員。漕運總督的直轄軍隊為漕標,也以淮安為駐地,同時漕督還管轄各運軍衛所。明代還在淮安設有漕運總兵官一職,與漕運總督一起管理漕糧北運。刑部設於淮安的漕運理刑分司,則具體負責漕運中的案件審理工作。
二是河道治理中心:南宋黃河奪淮以後,淮安為運河、淮河、黃河的交匯處,是治理黃、淮、運的關鍵之地。明代總漕常兼總河。清康熙十六年(1677)後,河道總督(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遷至淮安清江浦,雍正以後改為江南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一樣,河道總督也由二品以上的大員擔任,具體負責運河、黃河、淮河等河道的治理工作,每年治河經費達國家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河道總督的直轄軍隊河標以及淮揚道也駐於淮安。
三是漕船製造中心:明清時設於淮安的清江督造船廠為全國最大的內河造船廠,下設4個大廠,80個分廠,其地域從今板閘沿里運河南岸一直延續到韓城。清江督造船廠平均每年造漕船560艘以上,全國絕大部分的漕船都在清江船廠打造。
四是漕糧儲備中心:明清時清江浦建有規模宏大的漕糧轉搬倉——淮安常盈倉,該倉有800間倉房,可容納150萬石漕糧,由戶部分司專管。前段時間播出的連續劇《天下糧倉》即以此為背景。
五是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在漫長的中國古近代社會,鹽稅是國家最主要的財稅收入之一,因而受到高度重視。明清時期兩淮鹽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稅收最多的鹽場,當時主管淮北食鹽運銷的淮北鹽運分司和淮北批驗鹽引所均駐於淮安境內。開始在漣水,後來遷到河下,清道光以後遷到西壩,轉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就興盛起來。徽、晉鹽商在當地建造園林豪宅、詩酒文會,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自清後期開始,因為洪澇災害、河道癱瘓,海運崛起、漕運改道,鹽政改制、鹽運另途,鐵路興起、貨物分流以及戰亂頻仍等原因,淮安走向了衰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淮安漕運總督部院因無漕糧可運而撤銷,標誌著淮安不再具有南北漕運的樞紐作用。然而,淮安曾經作為漕政中心、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其作為中央政權外放的歷史事實,更是其他運河城市所不具有的特有現象。
山東濟寧歷史文化悠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的濟寧是「東魯之大郡,水路之要衝」,在中國運河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年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可與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也建在濟寧。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幾度駐蹕濟寧。從文化的經濟特徵看,濟寧運河文化首先是一種工商業文化。濟寧是在運河功能轉向物資交流的大背景下發展成為州治及水陸交通重鎮的。史載,當年在濟寧定居的外地商人不下數萬家,南方的紡織品、瓷器、竹木、茶葉等在此中轉,北方的棉花、皮毛、大豆、乾鮮果品在此聚集南下,當時的濟寧「車馬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年營業額高達白銀億兩以上。中國大運河濟寧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在運河沿線的城市中,但長期設置全線最高治運司運機構的地方只有濟寧。
「濟寧通則全河活,濟寧塞則全河停」的特殊地理環境,是濟寧成為中國運河之都的先決條件。山東段運河地處京杭大運河的中樞區段,濟寧又地處運河與黃河交匯處。由於黃水頻繁不斷的泛濫侵擾,致使泥沙淤運,加上魯西水源不足,常常造成運河河道淺澀不通或有河無水。解決上述兩大難題的是元代郭守敬、馬之貞「四水濟運,南北分流」和明代宋禮、白英「引汶濟運,南旺分水」的構想。河道總督衙門坐落在濟寧州衙東,佔地5公頃,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濟寧市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一門清代的鐵炮,炮筒上赫然鑄有「河道總督署造」。由於元明清三朝都把治運司運的最高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設在濟寧,濟寧又有「七十二衙門」之說。河道總督衙門,是國家中央部院級的朝廷直屬機構,相當於現在國務院水利部。河道總督,也是正二品,甚至正一品的朝廷大員擔任。元明清三代駐派我們濟寧的最高治運、司運機構稱呼都不一樣。在元代,成為都水監、行都水監,都在濟寧開府設衙,是中央司運機構派駐濟寧的開始。明代有總理河道、總督河道等,建成總河,駐節濟寧,由朝廷欽命署理,為運河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到了清朝,設總河部院。據雍正《清會典》記載:「順治初,近設河道總督一人,又稱總河,綜理黃河、運河兩河事務,駐濟寧州。」
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臟工程」是南旺分水樞紐。史載,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建成之前的元代,漕糧北運仍以海運為主,經由運河的年漕運量僅30萬擔左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建成後,明清兩朝年漕運量平均達400萬擔,最高年份達到800萬擔。可滿足京城100多萬人口的全部需求。
這兩個城市在作為運河之都的歷史上都有總督衙門。那就是明清兩代直屬中央的京杭大運河地方管理機構——漕運總督衙門和河道總督衙門。 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均於明代開始設置,有明一代稱它們為總督漕運和總督(理)河道,後世又分別稱其為總漕和總河,其中漕運總督設置較早。景泰二年(1451年),因漕運不繼,明政府任命副都御使王竑總督漕運,駐紮淮安,標誌著明廷設置漕運總督一職的開始。當時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其主要職能除督促涉漕各省經運河輸送糧食至京師外,還有巡撫地方併兼管河道維護治理職能。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鑒於河道淤塞,漕運時有受阻,需有專員統籌河務,朝廷便命刑部左侍郎王恕總理河道,駐紮山東濟寧,專門主持運河與黃河的治理維護,這是明代中央設置治河專官的開始,也是京杭運河事務管理中漕運、河道分開署理的標誌。
由於涉及運河的分段治理,清代河道總督的設職情況要比漕運總督複雜得多。順治元年只設河道總督一人,掌管黃河、京杭大運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治所在山東濟寧。隨著江南河工興舉日多、修守事務漸趨繁巨,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總督衙門不得不由濟寧遷至江蘇清江浦(淮安市)。這樣一來,河南武陟、中牟一帶堤工若有險情,駐紮淮安的河道總督往往鞭長莫及,清廷便於雍正二年(1724年)設立副總河一職,駐河南武陟,負責河南河務。雍正七年(1729年)改總河為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務(簡稱江南河道總督或南河總督),副總河為總督河南、山東河道提督軍務(簡稱河東河道總督或東河總督),分別管理南北兩大河段河道事務。遇有兩處共涉之事,兩位河督協商處置。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又設直隸河道水利總督,管轄海河水系各河及運河防治事務。至此,清代河道總督一分為三,而就河工任務及對漕運的影響來看,三總河中地位最關緊要的是南河總督。乾隆十四年(1749年),直隸河務漸趨正軌,北河總督一職遂被裁撤,其職能由直隸總督兼任。
「兩督事雖異,一漕事本同。」乾隆帝這一詩句表明,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雖事有專責,但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保障漕運暢通,因此,雙方必須做到分工不分家。但是,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畢竟是兩個獨立的行政系統,雙方具體任務有別,所關注的重點各異,而且面對的是同一條運河,在很多地方很多事務中往往會遇到權利重疊,產生利益衝突。
隨著黃河於咸豐五年(1855年)北移至山東境內奪大清河入海,京杭運河航道受阻,內河漕運意義不大,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江南河道總督在黃河改道後第三年(1858年)即被裁撤,東河總督和漕運總督也分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裁撤。
回顧歷史,運河之都城市之爭與漕運總督衙門和河道總督衙門之爭有驚人的相似。現在兩個城市都聲稱運河之都,看來也是各有各的道理,就看在運河歷史文化的挖掘上誰的文章做的足,誰的名號叫得響了。
不管怎樣都希望這兩個城市在未來的發展上都蒸蒸日上,把運河文化發揚光大!
目前,真正的「運河之都」存在爭議的有兩處,一個為濟寧市,一個為淮安市。
濟寧首先我們認識一下濟寧。濟寧古稱任城、大河郡,是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港口之一,其轄下汶上縣南旺鎮被稱之為「運河之脊」。濟寧段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黃金水道」,全長約130多千米,其主航道未來預計將由6級航道標準提高到3級標準,底寬由目前的16米拓至50米,水深達到3米。
屆時,千噸級船舶可由長江沿岸直達濟寧,年通過能力將達到2500萬噸,新增港口吞吐能為將超過1350萬噸,抵得上新建一條「京滬鐵路」。淮安
淮安與中國大運河相伴相生。早在公元前486年,淮安就曾因大運河的邗溝段而興艾一時,是運河沿線「四大都市」之一,亦有「亞洲最大水上立交」之稱。
其中,淮安段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淮安港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樞紐,其年吞吐量佔據江蘇省內河運輸集裝箱吞吐量?份額,在全國內河港口處於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淮安港擁有多項「運河之最」:世界上最早的船閘、世界上最大的河壩、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京杭大運河航道中最古老的航道、唯一保存最為完好的運河古閘、中國大運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等。
歷史上淮安更有五大水運中心稱號昭著史冊。分別為漕運指揮中心、漕糧轉運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鹽榷稅務中心。「天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九成功績都來自於淮安大運河。真正的「運河之都」花落誰家,不明而喻。
京杭大運河,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文明的象徵,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現在許著地方在大力宣傳,稱自己是運河之都。這是不正確的,蜿蜒幾千里的大運河,沿途經過許多城市,你不能說某市是運河之都,它們都是大運河的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文明作出巨大貢獻,沒有所謂的運河之都。
首推淮安。
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最長、最著名的人工運河,主要是因漕運而興起的。她不僅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也是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歷史文明的重要象徵和載體。
淮安,在京杭大運河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南船北馬,九省通衢。」很多人對淮安這一稱號聽聞已久,卻從不知其緣起。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船北馬
以淮安為界,大運河的南北漕運能力是非常懸殊的。清朝規定清江浦以北的運河只允許漕運船隻通過,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須在此進行「南船北馬」的交通方式的變更。故除運糧漕船、貢品船與巡河官舫外,一般旅客由南而北,均至石碼頭舍舟登陸,渡黃河至王家營換乘車馬,踏上通京大道;由北而南,則至王家營棄車馬,至清江閘下登舟揚帆。據清雍正年間的一份奏摺稱,僅在石碼頭領有營業執照、專為往來行旅服務的腳夫就有約12000人。
清江浦成為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要衝,離不開一個人:陳瑄,字彥純,安徽合肥人。明代武官、水利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督漕運,理漕河三十年。
陳瑄開埠
明代大運河沿用元代河道,全長三千餘里。當時,每年需要運往北京的漕糧約四五百萬石,數額巨大。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陳瑄為總兵官,總督漕運。當時海運會遭遇倭寇的騷擾。為了保證京師的供應和漕運的安全,把京師和南方經濟中心有利地連接起來,陳瑄把疏浚大運河提上了日程。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陳瑄動用民工疏浚沙河,用五個月的時間開鑿清江浦河道,由城西管家湖導水,至鴨陳口入淮。從此,江南漕船可以直接到清江浦,既免除陸運過壩之苦,又減少許多風險。運河船隻南往淮河駛向江南杭州,北通臨清入衛運河直達北京,京杭運河至此全部暢通。在清江浦河的兩側興起了新的城鎮,便以河名「清江浦」命名,一座運河名城由此誕生,史稱:南船北馬,九省通衢。陳瑄開埠,掀開了清江浦的輝煌歷史。
陳瑄開埠後,受命擴建清江漕船廠,稱「清江督造船廠」。最盛時轄京衛(北京、天津衛)、中都(河南鄭州)、直隸、衛河四大船廠,八十二個分廠,長二十三里,設提舉司駐清江浦管理。每年造漕船一般在五百六十多艘,最多在六百七十多艘。據說,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大部分就是清江浦造船廠建造的。
陳瑄手書
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清江浦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漕舟雲集,市井稠密,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延數里」的景象。由於漕運的暢通與水陸的繁榮,使淮安迎得了城市繁盛的機遇,清江浦迅速成為長江以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
「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成為當時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到了明朝中葉,清江浦一帶逐漸崛起成為淮安地區的中心。漕運興盛的年代,這裡聚集著文武官員、顯宦世家、鉅賈富賈、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與此相應的,是園林寺院以及茶樓酒肆等場所。
明代清江浦的繁榮令人矚目,明代詩人在詩中描寫了「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石碼頭情景。每屆漕運,「帆檣如林,百貨山積」。舳舫蔽水,絡繹不絕,江南水手、居民乘船北上往來頻繁。《明史》記載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返回,途經清江浦,見河上魚翔淺底,便獨自劃小舟捕魚,不料跌入水中,被救起後弭患肺炎,不久後病死於北京。
南船北馬舍舟登陸
明代漕運,准許運軍附載私貨和旅客,不徵稅收,促進了民間貿易的繁盛。來自全國的商賈,乘船雲集清江浦,呈現「南艘鱗集,商有興販之便」,「四方百貨,信於往時」之勢。明成化年間,貿易集市多處,商業中心已經形成,直接促進了內河航運的發展。
到了清朝,清江浦繼續保持繁榮。乾隆時期,清江浦進入全盛階段,包含清江浦的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東南四都」、「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1793年11月3日,英國派遣來訪問清朝的使團經過清江浦。使者安德遜回憶道:「我們在一座大城市附近拋錨,並受到鳴炮歡迎,無數條帆船停泊在碼頭。這是哪座城市?」安德遜找不到一個人能告訴他。托馬斯·斯當東的日記指出那天早上船隊是沿著清江浦航行。船隊通過清江浦時,英國人驚嘆:「巨大的城市,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帆船和百姓!」
清江浦
清江浦從明初到清末,一直是國家巨型糧倉的所在地,這個糧倉在一定意義上講屬於漕運總督直管。清江浦因為其明清時期是運河漕糧重要的儲存、中轉之地,因而有「天下糧倉」之稱。
故有道:淮安,扼淮牽運,明清時漕運總督駐節,為漕運中樞;黃河奪淮期間,為黃淮運交匯處,是治理關鍵和總河駐節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運、河務,淮安居其二;淮北鹽集散中心,著名稅關淮安關所在。淮安在明清時期成為貢道轉軸,「漕政通乎七省」的漕運總督駐節之地,從而成為漕運的中樞 。
清江浦
運河之都,從字面上看,應當是運河沿線具有中心位置、具有首位性特徵的城市。目前,有兩個城市聲稱是「運河之都」,即江蘇省淮安市和山東省濟寧市。但是多數人認為運河之都應當是前者。主要理由有五條:一是漕運指揮管理中心:運河歷史上又稱「漕河」,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漕運,北宋時就在楚州設有淮南轉運使,明清兩代則在淮安設有漕運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部加糧食部),總管天下漕糧。擔任漕運總督的都是二品以上的大員。漕運總督的直轄軍隊為漕標,也以淮安為駐地,同時漕督還管轄各運軍衛所。明代還在淮安設有漕運總兵官一職,與漕運總督一起管理漕糧北運。刑部設於淮安的漕運理刑分司,則具體負責漕運中的案件審理工作。 二是河道治理中心:南宋黃河奪淮以後,淮安為運河、淮河、黃河的交匯處,是治理黃、淮、運的關鍵之地。明代總漕常兼總河。清康熙十六年(1677)後,河道總督(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遷至淮安清江浦,雍正以後改為江南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一樣,河道總督也由二品以上的大員擔任,具體負責運河、黃河、淮河等河道的治理工作,每年治河經費達國家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河道總督的直轄軍隊河標以及淮揚道也駐於淮安。 三是漕船製造中心:明清時設於淮安的清江督造船廠為全國最大的內河造船廠,下設4個大廠,80個分廠,其地域從今板閘沿里運河南岸一直延續到韓城。清江督造船廠平均每年造漕船560艘以上,全國絕大部分的漕船都在清江船廠打造。 四是漕糧儲備中心:明清時清江浦建有規模宏大的漕糧轉搬倉——淮安常盈倉,該倉有800間倉房,可容納150萬石漕糧,由戶部分司專管。前段時間播出的連續劇《天下糧倉》即以此為背景。 五是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在漫長的中國古近代社會,鹽稅是國家最主要的財稅收入之一,因而受到高度重視。明清時期兩淮鹽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稅收最多的鹽場,當時主管淮北食鹽運銷的淮北鹽運分司和淮北批驗鹽引所均駐於淮安境內。開始在漣水,後來遷到河下,清道光以後遷到西壩,轉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就興盛起來。徽、晉鹽商在當地建造園林豪宅、詩酒文會,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自清後期開始,因為洪澇災害、河道癱瘓,海運崛起、漕運改道,鹽政改制、鹽運另途,鐵路興起、貨物分流以及戰亂頻仍等原因,淮安走向了衰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淮安漕運總督部院因無漕糧可運而撤銷,標誌著淮安不再具有南北漕運的樞紐作用。然而,淮安曾經作為漕政中心、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其作為中央政權外放的歷史事實,更是其他運河城市所不具有的特有現象。 2006年5月13日至15日,「運河之都」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淮安舉行。其間,淮安是「運河之都」的定位,得到了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朱佳木在內的100多名歷史學、運河學專家的一致認可。
揚州不爭。1.揚州人不上當,不搞地域黑。2.歷史上運河和揚州的聯繫及地位自有公論,沒必要爭。3.誰不說俺家鄉好,揚州人為你們美麗的家鄉點贊,都是一家人。4.極個別希望挑事的,揚州人不屑和你爭,你全對,你就是真理的化身。 // @帶著愛情去散步: 揚州就別爭了,文章里本就沒揚州什麼事,你再開挖、再什麼申遺大會,沒用的,這是看歷史地位!漕運總督府、河道總督府、天下糧倉、全國最大造船廠就問你有沒有?
淮安是運河線上重要城市,漕運總督就設在這裡,這裡是南船北馬的重要樞紐地,古代商賈繁榮。
淮安有四張「名片」:名城、名人、名景、名菜,既有好玩的去處,又有美食品嘗,是度假旅遊的理想地。淮安是我國首批獲批的歷史文化名城,運河上璀璨明珠。這裡孕育了許多歷史上名人,漢代軍事家韓信,元代抗金英雄梁紅玉,明代溫醫吳鞠通,清代愛國英雄關天培,近代開國總理周恩來等等。還有很多著名作品,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水滸傳》2部作品都是在淮安創作的,其中《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就是淮安河下古鎮人。淮安有很多景點:淮安府衙、漕運博物館、吳承恩故居、鎮淮樓、千年歷史東嶽廟、河下古鎮、周恩來總理故居、5A級景區周恩來紀念館等等。淮安淮揚菜揚名中外:有乾隆下江南盛讚的平橋豆腐、軟兜長魚、文樓湯包,開國大宴用的淮揚菜,建國50周年也用的是淮揚菜。
以上的四張名片,都是來自淮安區。因此,來淮安,一定要來淮安區。
淮安是我的家鄉,濟寧是我老婆的家鄉,也算是我半個家鄉,至於運河之都之爭,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運河沿線的每一個城市,都可以說自己是運河之都,都說的通。都別爭了,有爭論的時間,還不如多談談如何保護好運河。
不要拿淮安說事,我們重來沒有說過淮安是運河之都 淮安比較出名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對外一般說是周總理故鄉,。如果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所謂的運河之都,所以每一個運河邊上的城市都是運河之都。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宣稱濟寧是運河之都?難道所有人都忘了古運河最早開鑿的地方是哪裡?揚州!揚州市區至今還完好保存著古運河最早的航道,京杭大運河貫穿揚州,歷史上揚州的繁華盛世就是運河帶來的,申遺時揚州是重要節點城市,而且京杭運河從長江往北,除了北京,就只有揚州經濟發展最好,文化保存完好,不能因為有長江,就忽略了揚州這個運河之都!
若將運河之都在淮安和濟寧兩城之間選擇的話,淮安更具有優勢。邗溝最早在淮安開鑿,當時淮安是漕運總督府所在地,現仍有遺址可鑒,並建了世界唯一的漕運博物館,淮安段運河兩岸的申遺項目有幾十個,運河水哺育了若干名歷史名人,其中開國總理周恩來於1910年(當年僅12歲)即從運河碼頭坐船離開家鄉,走上了救國救民的偉大征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