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鬼李賀才華橫溢,為何終生不能考科舉?
李賀雖然是唐室宗親,其實追起源於,李賀的祖先曾經是唐高祖李淵的叔叔,現在正值唐朝中期,武則天時期已經把李氏宗親打壓的支離破碎,李賀之所以能在洛陽混的開,主要還是靠韓愈。
所以說李賀是幸運的,大師韓愈的徒弟,再加上他確實才華過人,在京都洛陽如魚得水。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巧李賀因父親去世守孝三年,復出後參加府試,他榮登榜首,而且被推薦直接參加進士考試。李賀似乎看到了自己即將平步青雲的樣子,可惜當時朝廷給了李賀一個荒謬的通知: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有一個字跟進士的"進"同音,有人認為李賀應該避諱這個字,不應該參加進士考試。李賀初出茅廬,驚愕之餘更是憤慨。韓愈當時特地寫了一篇文章叫《諱辯》,為李賀辯解,其中有個例子說:漢朝有個人叫杜度,難道他的兒子要改姓才行嗎?韓愈辯駁的理直氣壯,可是當時李賀太過鋒芒畢露,被得罪者大有人在,包括大名鼎鼎的詩人元稹,最終李賀還是被迫退出考試。通俗的說,李賀彷彿一個剛起飛的大鳥,還未展翅滑翔,就被人用彈弓打了下來。
那年那月,李賀自視為洛陽城內最具才華的考生,他站在洛陽城的古樹下,看到樹上紛飛的落葉,看到樹下碌碌的螻蟻,他彷彿看到了自己。李賀大病一場,幾乎一夜白頭。
苦晝短篇: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半年後,李賀在恩師韓愈的斡旋下,得到了一個奉禮郎的職位,解釋一下,這個職位是朝會和祭祀時百官跪拜的引導者。李賀不想和這些跪拜的朝臣一樣,整天唯唯諾諾,他的才華在這裡根本無法得到綻放。李賀不甘心生命就如此平凡,他開始變得消沉。這一年,李賀喝了很多酒,淋了很多雨,看過很多次唐朝的月亮。也許李賀可以相信時間還長,未來有可期,他這把鋒利的寶劍,遲早會被朝廷發現。可是他等不到了,李賀23歲這年,他身體在長期的鬱鬱寡歡下垮了下來,而且病得很重,無奈辭職回鄉,回鄉後得知自己的妻子已死,他茫然不知所措,身體和心理上的打擊,使李賀用了一年時間,才緩過來,但是身體已大不如前。
一年後,李賀再次離開故鄉,從福昌出發,本打算去南方看望弟弟,可是正逢叛軍攻打蔡州,李賀不得不掉頭向北,到達潞州,潞州有他的好友張徹。在這裡,李賀打算棄筆從戎,帶上男兒的吳鉤,收取他五十州的關山。初到潞州,雖然有好友張徹的舉薦,但是當時的節度使郗士美並不看重李賀,因為李賀身材單薄,一臉病態。後來郗士美調離潞州,張徹也調離了,李賀徹底沒有了施展抱負的地方。
秋來篇: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在潞州的第三年,李賀27歲,雖然年輕,但是身體每況愈下,連夜咳嗽不止,李賀自知時日無多,他歷經萬難回到家鄉,在叩拜母親後溘然長逝。
李賀富有才華,沒得施展,視為懷才不遇;
李賀上有高堂,沒得奉養,視為贍孝有虧;
李賀棄筆投戎,沒得吳鉤,視為壯志未酬;
李賀正值壯年,戛然而止,視為天妒英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李賀過於耀眼,他的離去,讓很多文史愛好者嘆息。
這個說法有問題啊。
我們當代人說起來科舉考試,頭腦中的認知,實際上大多是明清科舉的狀況,和宋代都不一樣,和唐代差距當然就更大了。
比如,我們談起秀才這個詞,都會覺得很一般,屬於層級最低的功名,但是在唐代情況恰恰是相反的。唐代早期科舉主要的科目中,秀才科是比進士科更難考,標準嚴格,每年幾乎只能錄取一兩個人。後來因為這個考試「取人稍峻」,居然被廢除了。故而如果您看到某個唐代早期的人物被稱為秀才,那絕對是人中龍鳳,譬如王維的好朋友裴迪,王維在寫詩的時候特地稱呼他為「裴秀才迪」,榮耀非常。
再比如,後世科舉考試有什麼一甲二甲三甲進士,錄取的人數很多,但在唐代,進士科是非常難考的。徐松先生的《登科記考》中記載,整個唐代266次進士科考試,共錄取6442人,平均每年只有不到25人錄取,可以說是非常難考了。
在這種殘酷的錄取率之下,很多我們熟悉的優秀詩人,都是沒有進士功名的。
說回李賀,李賀並非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他詩集中就有他參加府試的試帖詩《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
他不能參加的僅僅是府試之後錄取進士的考試,這裡頭就有個非常有名的公案,說他的父親名李晉肅,晉讀音和進一樣,為了避父親的諱,李賀不應當參加考試。當時文豪韓愈為他鳴不平,寫了文章抨擊避諱避過頭了。
但由此說李賀不能參加科舉是片面的,譬如考試科目很多,李賀實際是可以去考明經科做官的。譬如詩人元稹就是明經出身,最後做到宰輔,這條路不是不能走。但李賀終究沒有選擇明經等其餘科目,這其中的原因,大抵在於社會上對明經科的歧視,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以唐宗室後裔自許的李賀不願意走這條路被人歧視,寧願走關係靠恩蔭做個九品的奉禮郎也不願「變通」。
實際上,這是一種唐代相當常見的文化心理,杜甫不也是一擊不中,寧願走獻賦這種古典路線也沒聽說他去考明經。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關注我!
「李杜」彷彿是大唐繞不開的一個詞一樣,不僅李白和李商隱,李賀也和杜甫、杜牧產生過一些關聯。
杜甫極有可能是李賀的叔伯輩,他有一首詩是送給表弟李晉肅的,而李晉肅就是李賀的父親。
杜牧則在李賀死後十五年,為他的詩集作了序,這篇序也成了後來推斷李賀生卒年的重要依據。
李賀之所以不能舉進士,恰恰和他父親的名字「晉肅」有關。
其實他之前也可以算是一帆風順了,少有才名,並得到了韓愈和皇甫湜的賞識,參加河南府詩也非常成功,試題是按照每個月的特點寫樂詞。他寫了十二個月帶閏月一共十三篇,別出心裁,意象新穎,沒有落入俗套,比如八月就寫中秋月圓之類,因此順利通過。
就在要參加進士考試時,他遭受了當頭一棒。有人說李賀的父親名字里有「晉」字,和「進士」的「進」同音,所以應該要避諱,不得參加考試。
危難時刻,韓愈站了出來力挺李賀,他撰《諱辯》一文稱:按照規定,雙名沒有必要單獨避諱其中某個字。比如孔子的母親叫「征在」,孔子可以單獨說「征」,也可以單獨說「在」,只要不一起說就可以。因此李賀完全沒有必要避諱舉進士。否則,萬一李賀的父親叫「仁」,那他不是連做「人」的資格都沒了?
可惜韓愈其時在官場自身難保,人微言輕,也未能真正幫到李賀。李賀大受打擊,灰心喪氣地離開了長安。
雖然後來再次得到舉薦,他返回京城做了三年奉禮郎,但只不過是個從九品上的小官,開會祭祀時的禮儀服務人員而已。三年之後,他就自己辭職不幹了。
他辭職不幹,一方面可能和職位低微實現不了理想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他一直體弱多病有關。他不到二十歲時,就寫「歸來骨薄面無膏,疫氣沖頭鬢莖少」,似乎已經脫髮了。長期的不得志、窮困、病魔纏身,使得李賀的詩歌里多有魔幻、陰森、愁苦的意象,成就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因此得到了「詩鬼」的稱號。
在如此折磨下,李賀活了二十七歲就去世了,因此留下的詩歌也不過兩百多篇,但後世仍然不乏有人認為他足以與李白匹敵。
嚴格的說,李賀是不能參加進士科考試,而不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在唐朝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是進士和明經兩科。進士科最難,明經科稍易,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朝文人也更看重進士科。
比李賀大十來歲的元稹也是聰明機智過人,但八歲喪父,為早入仕途,故棄進士而取明經,十五歲兩經擢第。即是一生的榮耀,也是一生的痛。
李賀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親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高軒過》。二人大驚,賀名遠播。元稹慕其才,也想結交,李賀卻看不起他,說:「明經及第,何事來見李賀?」元稹慚愧而退。
李賀年長,韓愈、皇甫湜舉薦李賀考進士,禮部侍郎元稹卻以賀父名晉肅與進士音相近為由,讓李賀避諱,不能考進士。韓愈、皇甫湜力辯亦不能免。
李賀雖不能考進土科,卻可以考明經科,但他看不起元稹的路。二十七歲,抑鬱而終。
元和五年也就是810年,21歲的李賀去河南府參加貢試,被推選應進士舉。但是有很多嫉妒李賀的人說李賀的父親[李晉肅]名字裡面有一個晉字,這個晉字和進士的進同音,是家諱,所以李賀不能參加應試進士考試。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
很多情投意合的哪怕就是因為八字不合也會分開
李賀(790——816)字長吉,幅昌昌谷(今河南宜陽)人。出身沒落的宗室,7歲成詩。因避家諱(父親李晉與進同音)不得應進士考,失去了進身之路。22歲時奉禮部小官,不久辭官歸家。終不得志,抑鬱清貧而早逝,年僅27歲。詩作想像豐富,構思精巧,語言華麗。詩風激越凄戾。是繼屈原,李白之後的又一位有較高成就的浪漫主義詩人。
死的太早。對李賀了解不多,他有一些詩句想像力極為靈動飄逸,類李白,但格局不如李白很多。打個比方,就像一個球員技術出眾,盤帶過人能為超強,但沒有大局觀,不善於閱讀比賽(德尼爾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