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則天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


原因很簡單,這個歷史書已經給了答案。

武則天不是沒動過心思立武氏後人當太子的,但被狄仁傑勸阻了。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就經常找人勸諫武則天,要立同姓的人為太子,言下之意就是立自己為太子。

武則天很猶豫,於是狄仁傑勸誡說:「母親和姑母,哪個人比較親近?」武則天回答當然是母親了。狄仁傑於是說,如果你立你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你去世後,你依然是他們的母親,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被祭祀。但你如果立武氏後人做太子,那我從沒聽說過誰在太廟中供奉姑母的。

武則天不傻,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放棄了立武氏後人為太子的想法,轉而立李顯為太子。

這當然是明面上的考慮,背後呢,還涉及複雜的權力鬥爭。比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等人,都要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外加一眾大臣也要求立李顯為太子,擁護李唐宗室的人非常多,從現實政治考慮,武則天也不敢直接與眾人撕破臉皮,因為她很難保證死後不被清算。

還有,李唐並未做過什麼喪盡人心的事,在當時,老百姓也支持李唐皇室,據說有一次徵兵,最開始沒人去,後來大家聽說是太子李顯來徵兵了,結果老百姓踴躍報名,山頭都擠滿了。

武則天目睹這樣的架勢,更不敢立武氏後人為太子了。

所以,她最終選擇順應潮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結果自然也如狄仁傑所說,她依然享受祭祀,並未被清算。


武則天不是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武則天為了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世上就沒有她不敢做的。

(范冰冰扮演武則天)

也不是武則天的侄兒不優秀。武則天的兩個重要的侄兒武承嗣和武三思,他們被武則天提拔起來後,政績怎麼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事實上,以李唐為正朔的史書,也不可能去記載表揚這兩個人的事情),不過,這兩個人的政治智商倒是不低的。

武承嗣為了幫助武則天當皇帝,以及為了讓自己得到武則天的青睞,做了大量的工作。史書上說他極力建議武則天「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史書上還說他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對薛懷義「皆執僮僕之禮以事之」。對武則天后期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轡,謂易之為五郞,昌宗為六郎」。史書上的說法不無調笑鄙薄的意味。但是,武承嗣確實通過這樣做,殺開一條血路,獲得了武則天及不少人的支持。武三思更是在武則天去世,武氏倒台的時候,還能夠在政治上堅挺不倒,如魚得水。

可以說,武承嗣和武三思的政治能力,是絕對不比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低的。被武則天殺掉(或者說疑似殺掉)的前兩個兒子李弘和李賢,他們被史書評價很高。不管這個評價(尤其是《新唐書》和《唐會要》的評價)是否屬實,但他們沒能保護住自己,其實就是失敗。第三個兒子李顯顯然是個昏君。第四個兒子李旦靠裝聾作啞,挺到了最後,算得上是四個兒子中最優秀的。總之,要真正比較,二武的能力絕對不比這四李弱。

(武承嗣,影視配圖)

武則天最終沒立武氏後代,也不是她對武氏後代的印象不好。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因為二武不斷巴結武則天,同時在武則天登基當皇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武則天非常喜歡兩個人。(史書上記載,武則天曾評價二武:「我自有聖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這是武則天在決定立兒子為太子時說的話,不足為據)

那麼,既然如此,武則天為何最終沒有立武氏後代為太子呢?

其實,對於武則天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

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兒子們,就意味和她把江山還給李唐。這對於她來說,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她當皇帝後,把「唐」改為「周」,就是與李唐決裂的表現。讓她把皇位還給李唐,那不是表明她的失敗嗎?誰願意把奪過來的江山還回去呀?

但是,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兒,那也是事實上把皇位傳給了別人。因為,侄兒雖然和她是一個姓,但僅僅是一個姓而已,血緣關係上,侄兒和自己要遠許多。畢竟兒子是自己親生下來的,而侄兒不是。

也就是說,不管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兒,都意味著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在傳出去的那一刻,就失去了。

這不僅僅是武則天的悲哀,還是整個封建社會女人的悲哀。因為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女人是從屬於男人的。就算是好強的武則天,她也只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當皇帝,不能改變女人們的命運,更不能改變整個社會。

(狄仁傑畫像)

所以,表面看來,武則天最終沒有立武氏後代為太子,是因為朝臣狄仁傑等人的反對,是因為他在準備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時候做了一個夢,狄仁傑在給她解夢的時候,讓她明白兒子最終比侄兒更親。但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她認識到她無法根本改變整個男權社會的悲劇。

既然無法改變男權社會,不如順應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畢竟皇位最終是要失去的,順應眾望,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武則天稱帝,改唐朝為周朝時,是真心想過要成為武氏家族的開國太祖,絕不甘心將皇位歸還李氏的兒子的。然而朝野人心的阻力實在太大,武氏家族的子侄也並無出類拔萃的人才,她最終選擇召回被自己廢掉的李顯,立為太子,正是面對現實無奈的認輸和妥協了。

武則天年幼時,被異母兄弟虐待,和武氏娘家人關係極差,因此當她成為大唐帝國的輔政皇后之後,整死了一個哥哥,又借著侄女賀蘭氏被毒殺一案,殺掉兩個侄子,還殺了娘家的嗣子、外甥賀蘭敏之,把其餘武氏族人盡數流放。

如此自毀親族的舉動,也令唐高宗李治十分放心,才會不遺餘力地和她分享各種權柄,培養她的政治經驗,扶植她的政治勢力,在遺詔中更授予她輔政大權。確實,從一個正常皇帝的角度,這樣一個孤家寡人般的皇后,如果不向著李唐皇室,還能向著誰?

只是隨著武則天大權在握,野心不斷滋長,膨脹到非要以女子之身去奪取皇位,建立新朝成為開國太祖,因此,為改朝換代、加強親族需要,才將武氏家族的侄子們從流放地召回,授予高官顯爵。同時,一個參政幾十年、各方面政績卓著的傑出女性,為了維繫她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朝,才大規模清洗朝堂,任用酷吏,迫害忠臣良將,密網羅織,濫殺無辜,種種樁樁昏暴行徑,和早年的英察睿智判若兩人,皆是以保障其統治為第一出發點。

那些被武則天清洗屠殺掉的文武大臣們,如裴炎,如劉禕之,其實相當多數人,原本都是一直支持她以大唐皇后、太后身份參政的,只是她後來要做的事,實在太超出大家所有人認知底線了,才變成了其反對派。至於程務挺、黑齒常之等良將,更是無辜被牽連而受戮,導致邊關形勢大壞,敵國彈冠相慶。

如果武則天僅僅是想以李家媳婦的身份做個終身皇帝,死後便還位其子,那麼根本不用掀起如此多的政治風潮,更不至於大規模使用酷吏,敗壞政治風氣。她選擇稱帝其實就已經孤注一擲,做了如有必要時,哪怕將自己所有子孫盡數殺戮,也要開創武氏新朝的覺悟了。

這樣說武則天並非危言聳聽,她除了是母親、祖母,首要身份是一個帝王,無關性別。一如只要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親兒子照殺不誤的男性帝王,歷史上簡直太多,甚至對他們而言,都基本不算是可以特別一提的劣跡。如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雍正帝胤禛……這些都是貨真價實殺了親兒子的公認明君。

【虎毒不食子】,對帝王從來不適用,甚至可以如漢武帝自滅三族,如李隆基一日殺三子那般酷烈。

所以,武則天為了自己的武氏王朝能夠千秋萬代,是根本不惜將自己那些流著李氏皇族血統、在男權社會體制下註定只會姓李的兒子孫子們殺光的。

她之所以暫時留著李顯、李旦等人不殺,絕不是出於什麼慈母之愛,而是因為她能夠順利稱帝,得到朝堂大臣認可的關鍵點,也就在於她是唐高宗李治的正妻,是皇位第一第二繼承人,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母親。為了保證這個後路不被動搖,她當然要把李淵、李世民的後裔們儘可能殺絕,以絕後患,同時相應的,也不可能在武氏皇朝還沒有真正鞏固之前,就自絕退路,自取滅亡。

所以就算是生前反對她最激烈的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也只株連其長子,留了李賢其餘兩個兒子沒殺,囚禁在宮中,不時打罵泄憤。這也是權作備份,萬一李顯李旦還不肯老實聽話,這兩個血緣上的孫子,又可以從死棋變成活棋了。

正如那些如有必要、可以無情殺子的男性帝王,有生之年一樣在殫精竭慮地給自己屬意的繼承人鋪路。武則天同樣一直在武氏宗族中尋覓合適的繼承人。她之所以要逼死太平公主的駙馬薛紹,也是打算把女兒嫁給最優秀的侄兒,然後,自己的血脈自然就可以通過女兒和外孫,永遠留存於大周皇朝的後繼之君了。

然而,此舉遭到了太平公主的變相抵制,她拒絕嫁給皇儲熱門人選,魏王武承嗣或梁王武三思,而選擇了血脈更為疏遠的、武則天的堂侄、沒有政治野心的定王武攸暨,令武則天的打算落了空。

而無論是武承嗣還是武三思,他們掌管權柄,參政許久,卻根本不能像當年武則天那樣,真正得到朝堂大臣到天下民心的認可。然而這兩人,已經就是武氏家族能力最強的人物了。

整個武氏一族的鐘靈毓秀全都集於一個女子身上,而男人們實在是硬扶也扶不起來,否則的話,別說能出個劉秀、李世民這樣的天縱奇才,哪怕只是腹黑的政治天才,如她丈夫李治那樣,武周代唐之事,歷時十五年時間,也就妥定大功告成了。

如神探狄仁傑這樣的人,哪怕充分認可武則天的才幹,感念她的知遇舉拔之恩,也支持她終身享有皇位,對武周代唐這個底線也終究不能接受。

狄公狄國老關於母子姑侄之別這種話,對政治家原本是沒用的,只是此時的武則天已經心灰意冷,對武周代唐之事已經不抱希望了,權當最後放棄之前的安慰之語聽聽。

武則天捕殺大將,自毀柱石,導致邊疆丟師喪土,從整個國家角度看,當然是大錯特錯,從武周王朝的角度則無可厚非。只是武家人實在不成器,白費十幾年功夫無數顆人頭,又把江山拱手還了回去,這才難堪。

君主和一眾大臣相持了十幾年後,在除武氏一族之外,幾乎天下所有人的一致反對下,武則天終於放棄,大批帝國頂級軍政精英白白枉死,丟失的國土和將士也不能復活,終究又是何苦來由?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太上皇。在她的一生中,敢於同男權社會做鬥爭並取得勝利,膽魄與胸懷在當時可以說舉世無雙,但有一件事她直至退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是立武三思或者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的一生,用現代人演繹般的傳奇與解說根本無法生動體現。自從出家被高宗迎回後,為了權利,尤其是女人,為了嫁禍他人,而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大的狠心,對權利的渴求有多麼迫切,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況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很多人的成功是體現在對待外人外物上的,而她,是建立在對自己的狠的基礎上的。就這麼一個人,她也不敢立武氏後人為太子,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武則天自從成為李家的兒媳後,就註定她的改朝換代只能是場鬧劇。從個人角度來說,她雖然獲得皇帝稱號,也掌握了國家的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人們的眼中,她依然是大唐李家的兒媳,她百年之後社稷江山仍屬於李家。並且在她在位期間,國家安定統一,人民也樂享其中,雖然殺人很多,但總體上還是維護了李唐江山的穩定。

但如果她立武氏後人為太子,這就屬於改換門庭的行為,就等於是宣告李唐王朝的滅亡,那她就從根本上觸犯了李氏家族的利益,就會觸犯封建男權社會的逆鱗,無論你武則天有多麼逆天的能力,恐怕你也鬥不過封建社會的男權思想吧?所以說她最後雖貴為皇帝,也可以把兒子們輪流擼下皇位,但就是不敢立武氏後人為太子,也只能立她的兒子為太子,最後還政與李家男兒。


謝邀。誰告訴你武則天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呢?假如武則天立武氏後代為太子,估計除了狄仁傑敢說實話,敢反對外,別人沒這個膽量。武則天"廢唐立周"都不怕,難道立武氏後代為太子就怕了嗎?

武則天做了女皇后,他的三個兒子被她"廢立"了一個遍,哪個也達不到她的滿意,武則天對她的兒子基本死心了,"一個個都不是當皇帝的料。"武則天肯定心裡這樣想的。

與此相反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卻表現的很突出,二人為姑母稱帝不遺餘力的造勢,武則天對二個侄子也特別寵愛。

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讓人傳話姑母說:「自古太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她的兩個侄子意思是說,姑母是女皇,這是武家的天下,豈能讓姓李的做太子呢?(此時李旦還是名義上的太子)。

武則天聽了猶豫未決,於是就問計於丞相狄仁傑,狄仁傑對武后說:

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引自《狄仁傑傳》

武則天聽後很受觸動,這也是狄仁傑敢於犯顏直諫的結果,假如狄仁傑順情說好話,武則天可能就立侄子為太子了。狄仁傑乘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後,武則天再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同時把李顯秘密接回洛陽。最後武則天權衡再三,立李顯為太子。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還把李唐的國號改成了武周,但是在封建社會中是男權制,武則天雖然可以做一時的女皇帝,但是她卻無法撼動男權制的社會局面,不可能翻天覆地,打造一個母系社會。在她的朝廷里,肱骨大臣和重要將領還都是男性。

在武則天年老時,傳位問題就開始凸顯出來,她可以傳給自己的女兒,也可以傳給自己的兒子,還可以傳給自己的侄子。武則天猶豫不決,武則天還健在的二個兒子李顯、李旦,武則天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武則天的三個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樣的情況就非常複雜,如果武則天死前沒有確立好繼承人,死後這六個繼承人有可能組成六支隊伍開始廝殺,爭奪皇位。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中,皇位爭奪戰都是很殘酷的,殺戮是經常的。不過武則天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她的辦法是讓武家和李家通婚,大家成為一家人,就可以避免殺戮。比如太平公主就嫁給了武攸暨,這位是武則天伯父的孫子。不過皇位的爭奪不可能通過區區通婚就可以解決的。

武則天有一位名相,叫狄仁傑,這位宰相不僅做官做得口碑好,同樣也是破案的高手。狄仁傑是武則天很信任的人,他的話在武則天心中的份量特別重。狄仁傑死前就和武則天說了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讓她在生前就要把皇位還給自己的親兒子李顯,不要給侄子武承嗣。為什麼呢?因為在男性權力至上的社會裡,在祖廟裡,每年子子孫孫會為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供奉香火,誰會給姑母供奉香火。武則天還是聽了狄仁傑的建議,把兒子李顯接回了皇宮,立為了太子。但是武則天的二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是有政治想法的,後來丞相張柬之聯合其他幾位宰相,與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一起發動神龍政變,把武則天趕下了台,李顯重新登基。


會不會傳給武氏一族,這個問題是大家過於多想,並且有點異想天開。

作為一代帝皇,同樣作為女人,有其自身的生存之道。能夠成為帝皇的主要因素,還是唐高宗李治對她的信任與依賴,沒有絕對的信任與依賴,不可能成就武則天獨攬大權對朝政的裁決。

任何一個文明的現代人與古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保守觀念與世俗習慣的依賴與呆板。遇到與風俗禮教不同的,即使你的想法和作為是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但他們這些保守派與頑固派都會跳出來反對。當時的情況同樣會發生,由於高宗長期寵信並且武后確實有這樣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構成了反武聯盟與武氏團體的對抗。

不管武后如何篡權,但是她畢竟是女的。從立的無字功德碑就可以看出,武后很有智慧與遠見。如果傳位武氏一族,那是真篡權,反則傳給李氏一定不會遺臭萬年。

高宗與武后之間,還是有深深的感情,否則逝後還與其合葬。傳位李氏傳的是自己的兒子。

智慧的人把名分看的比生命還重,寧可名在人不在,也不能人在名頭壞。


武則天登基之後,她已經沒有不敢做的事情了。大大方方的,搞男性寵妃。所以不存在,她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的事。

武則天是個英明的政治家,考慮問題比較長遠。善於納諫,狄仁傑是個很受她倚重的大臣,在將來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上,給出過啟發,那就是如果傳位給兒子,將來會有香火祭祀。而傳位給侄子,真沒聽過會把姑母排位放在太廟供奉。武則天經過生思熟慮,到底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其實她要傳位給武氏後人那也是能做到的,但必將激起李氏的反抗,於國於民內亂都將是災難。相較於武氏,李氏繼位更合民意。深謀遠慮的武則天在考慮國家長遠的問題上還是清醒的…


個人推測。

1、武家實力不足,也沒有拿的出手的後繼者。

2、基於這個原因,李家各大勢力只要武則天還活著,就沒必要撕破臉皮(武則天皇帝做的還可以,沒大損唐的利益),也沒好處,幹掉武則天,還必然經歷李家血腥內鬥,大家都拖著,積攢實力,等待時機。

但如果武則天敢傳位給武家後人,她死那天,就是武家被斬盡殺絕那天。

武則天早就看出來了,政治交換,保後代平安(尤其武則天看重的,有一定感情的重要後代)。

她也沒有選擇。


天下又不是她打下來的,她成為女皇還不是用的李唐的貴族大臣,雖然改了國號大周,平息了幾次叛亂,但自己深知有些東西是根深蒂固的,除非全把他們斬盡殺絕,包括自己最信任的宰相狄公狄仁傑,都是反對她傳位給武氏子孫的,難道天下真的會有把自己的兒女全部弄死再傳位給侄子的母親嗎,無非擔心武氏一族遭瘋狂報復滅門罷了,但這事以後肯定發生,無非她看不到了。男權社會就是因為天下是男人打下來的,女人纂位當皇帝無意義,晚年還得為兒子親還是侄子親糾結,自己是過了把皇帝癮,自己娘家得陪自己殉葬了。


推薦閱讀:

TAG:唐朝 | 武則天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