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去日本學醫後棄醫從文?
我們首先談魯迅為什麼要學醫。魯迅小時候父親生了很重的病,他於是出入當鋪和藥店之間,當時很多庸醫混入中醫隊伍,所以他對中醫印象很不好。父親的病用去了家裡很多積蓄,他曾說「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歧途中,大概可以見到世人的真面目。」於是他決定逃離紹興,「走異路,逃異地,尋求別樣的人們。」他先是在南京礦路學堂學習,學到了很多西方的科學知識,也讀到了嚴復翻譯的郝胥黎的《天演論》,為西方的文化所震動。1902年,魯迅到日本留學,先是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他選擇學醫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他觀察到了「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的維新有很大的助力」,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學成回國後「救治像我父親那樣的病人。」
其次談魯迅為什麼放棄醫學。1906年初,魯迅學習細菌學這門課程,課餘的時候老師放了一些日俄戰爭的幻燈片,他看見有個中國人因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人逮住殺頭,被殺的中國人很強壯,但是很麻木,圍觀的中國人也很麻木。日本同學看到這個畫面,都高呼萬歲。魯迅受到很深的刺激。他以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魯迅於是棄醫從文,和朋友們創辦《新生》雜誌,但這個《雜誌》很快就夭折了。
最後談魯迅如何走上從文的道路。魯迅經過了十多年沉寂期,他讀古書,抄古碑,自己覺得很寂寞。到1917年,《新青年》雜誌提倡新文學,陳獨秀和錢玄同等人都十分看重魯迅的學養,錢玄同多次去魯迅住的地方,約他寫稿。於是魯迅寫了第一篇《狂人日記》,他的目的自然也是為了聲援朋友,「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新文學的主要代表。
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心。
「魯迅先生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財富」。
這是毛澤東主席對魯迅的評價。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謝謝邀請,遲復為歉!
魯迅為何去日本,為何後來棄醫從文,後來又為何不用文言文,這類問題本來廣為人知幾成常識,勿用多言。但既然作為問題提出,那麼,也不妨做個簡要回答。
魯迅所讀之「礦務學堂」本為洋務運動的產物,所以學成之後留學東洋是政府和學生普遍的選擇。魯迅是以第三名的身份考上公費留學的,同船赴日的陳寅恪則是與哥哥(陳衡恪)自費留學。東洋島國當時已有大清留學生4~5萬,前後總數更多,可見當時留學風氣之盛。於公於私,魯迅都沒有不去日本的任何理由。
棄醫從文的緣由,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選入初中教材的《藤野先生》中也有十分明確的表述。唯一爭議之處是日本研究者沒有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的檔案里,找到激發魯迅棄醫從文的那段反映「日俄戰爭」的新聞片。
不用文言的原因更為大家所熟知。魯迅積极參与了胡適、陳獨秀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並成為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這是時代賦予中國讀書人對傳統文化深切反思的一個必然結果,魯迅是這個反思最深切者之一,但並不意味著他不用文言,其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中國小說史略》即用文言寫成。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對「新文化運動」反思的反思,蘇州成立了「國學專科學校」,北大設立了「國學門」,清華更是以「國學研究院」而名噪一時,至今仍為佳話。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錢鍾書的皇皇巨著《管錐編》以及《談藝錄》均用文言寫成。
可見無論是學者,還是文言本身,很難有一個用和不用的界定。只是後來學人文言底子薄了,文言才真正地式微了……
謝邀。早年,魯迅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間諜的中國人,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於衷,表情麻木,甚至還有笑出聲的的人。這件事對魯迅觸動極大,他下定決心,要把文學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去
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棄醫後,魯迅奮筆疾書,寫出了《吶喊》,《狂人曰記記》等散文,喚醒民眾的覺悟。魯迅將個人志願與中國命運結合在一起,用筆當做向黑暗勢力做鬥爭,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
魯迅去日本學醫,他認為學西醫可以醫病,而學中醫他的個性是學不明白的,學中醫成名需六十歲以後,而學西醫,學三年後就可以上手術台手術!如魯迅非常崇拜日本醫生,據《名人與咽喉病》一書記載,魯迅家族中有兩個小孩患扁桃體發炎,反覆發炎,魯迅給介紹日本名醫治療,用西醫治療,一個患風心病,一個在手術台上大出血,差點死了,魯迅也僅在書中寫寫,可沒有認識到西醫比中醫治療扁桃體炎落後五百年!
魯迅棄醫從文!這在現在很多,上學學醫,畢業後從商,從政,從文是很正常現象!說魯迅用文來喚酲民眾,可魯迅為何跑日本,日本是中國頭號「敵對國」,魯迅應該從軍,用槍來對付日本人!應該用文來批露日本對華意圖,可魯迅筆下是「小人中國人」!
不用古文,而是魯迅認為西方人,西方文化代表先進文化,不用古文是魯迅和傳統文化的脫離,用現代觀點看魯迅的做法,是沒有戰略遠見的文人,魯迅也就配寫寫文章,沒有對中華長遠發展有深度思考的文人!
清朝未年,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走向積貧積弱,陷入被殖民、被瓜分、分裂混亂的邊沿。面對"堅船利炮"、西方文化的強勢介入,大天朝上國夢徹底破碎。知識分子上層精英開始反思,"師夷以制夷"的"洋務運動"興起,大量留學生開始派往海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這是大前提。
魯迅應該是這一大前提影響下,加上個人家庭關係,去日本學習醫學的。後為何又棄醫從文呢?中國的傳統中醫不是有:"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之說么?治國是因為"國家有了病"治人"這裡的人應該是"社會"是社會有了病"。看到國家積貧積弱成這樣,國民奴性而愚昧。我認為,魯迅最終選擇了"中醫治人"之策,從文治人,不用古文,用白話文是為了讓普羅大眾都能學習先進文化和知識,讓更多民眾接受教育,而最終達到治國。這就是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學醫和他爹死於肺癆有關,棄醫從文,一方面是學醫成績不理想,學醫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學,也可能興趣發生變化。他的白話文並不好,他的句子多是半文半白夾雜日語語法,讀起來讓人費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