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流行文化沒落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還有機會重新振作?


香港流行文化的衰微,是近二十年中的真實一面。對於很多80後而言,這確實意味著一個時代的消失。而對中國人整體而言,則是始於舊中國老上海、稍後轉移到香港的一種文化傳統的滅亡。所謂香港流行文化,並不完全是香港或者說是廣東的文化。上世紀初,香港人最普遍的娛樂是聽唱粵曲,那的確是專屬於廣東人的文化形式。但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乃至於此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之內,大批文化人,包括電影人、音樂家、作家等等,紛紛來到香港。正是他們,在此後將舊中國文化與香港本土的傳統所結合,才有了此後繁榮五、六十年之久的香港流行文化。

其中代表,如金庸,他本是浙江海寧人,1946年在上海《大公報》做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並調往香港分社,50年代進入《新晚報》做副刊編輯,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為友,此後兩人相繼開寫武俠小說。至於電影、音樂領域,諸如此類人更多。單是出生於上海,後來前往香港的明星演員或導演,便有沈殿霞、黃元申、姜大衛、王家衛、張敏、楊恭如;此外,1953年生於福建廈門,七歲移居香港的吳孟達,1958年生於浙江舟山、五歲移居香港的苗僑偉,1961年生於黑龍江牡丹江、之後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的徐錦江,1965年出生於江蘇蘇州直到1980年才隨父母移居香港的劉嘉玲,1966年生於北京的黎明,看看這份名單,你就應該明白香港影視繁榮的原因,是不拒絕新鮮血液源源不斷的匯入。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匯聚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香港文化在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其黃金時代,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周潤發、張國榮、李連杰、成龍、劉德華、梁朝偉、梁家輝、張曼玉、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有一段時期,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而到了80年代,香港樂壇也進入全盛時期,香港流行曲引領亞洲中文歌曲潮流,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的居民雖然不懂粵語,也愛聽粵語流行曲。譚詠麟、張國榮和梅艷芳等成為那個時代的樂壇巨星,四人不但開演唱會次數、場數極多,更積極參演電影,是票房保證,聲色藝俱全。而Beyond樂隊的主音歌手黃家駒,更把演唱、作曲和舞台演出的天才集於一身,被譽為香港有才華的演藝人士之代表人物。

但所謂凡事都不免盛極而衰。到上世紀末,香港流行文化已然出現衰落跡象。20年前的香港歌壇,曾經出了那麼多的天王巨星,每一個名字都如雷貫耳,可是今天,在大陸有同樣號召力的卻只有一個陳奕迅。當年TVB連續劇在大陸一次次造成萬人空巷,譬如《射鵰英雄傳》,如今卻變成截然相反的局面,據說在香港熱播的是大陸連續劇,而TVB卻再無力回天。亞視,更傳言馬上就要停牌結束運營。

與之相對應的,是香港這座城市,正迅速地褪去它自身的特色,越來越像一座普通的中國南方二線城市,不再開放、充滿活力,更像是一個告別青春的中年怨婦。最近幾年,香港唯一能吸引人注意的,幾乎只有《無間道》這種警匪片。我們不講其質量如何(其實是上乘之作),事實是香港的劇,就算是質量上乘,也無法避免被橫店製造碾壓。香港的無厘頭喜劇也早已名不副實,沒有了無厘頭。在《功夫》之後,周星馳完全是投身內陸,用大陸的演員,演大陸的劇,賺大陸的錢。

香港,已經沒有能吸引其他地域為之著迷的流行文化了。直接原因,是經濟的蕭條,經濟蕭條導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則造成文化斷層。自然,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已然強勢崛起,香港再無能力成為一個文化重鎮。


不止香港,台灣也是。但是已振作不了,這是市場規律。以前,全球華語最大市場是台灣,然後是香港,所以大馬、新加坡、澳門藝人只能參與港台的文化發展。現在最大的華語市場是13億人的內地。

主因是,以前港台收入和內地差距超高,內地在解決夠不夠吃的問題,離吃飽還有很大距離,根本不會像港台一般花那麼多資源到娛樂行業。

所以那時以純樸的目光看港台的流行文化,就有種: 原來可以這樣玩的嗎? 很新奇,很先進,大開眼界的感覺。即使這些流行文化很多也和內地不接軌,也無所謂,亦不能計較,因為內地沒有其他更適合的。這可從周星馳的搞笑可看出,粵語很傳神,但配音的或不懂粵語的就領略不了很多笑點和表情。又比如台灣鄧麗君歌的是小調、幽靜、幽怨的曲調,但當時內地正蒸蒸日上,要衝勁等等,就是很少帶勁的選擇。總之就是我播放什麼,你就看什麼,反正我的受眾本身就沒考慮到你。

大約2000年後,內地整體來說已不是解決溫飽,很多城市出現過胖引起的疾病,除了吃飽,也要精神上的飽,出現了更多的娛樂需求,不滿這些水土不服的流行文化,可說是不接下氣,為什麼我們自己不做更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就這樣,十多年後的今天,內地的綜藝、劇集、小說、流行曲,多得挑不完,總有一款適合十三億人中的你。可能有人說內地爛片多,但其實港台也一樣多爛片,只是太爛沒引起內地關注,而內地爛片可跨省謾罵,港台醜事不出門而已。

像瑯琊榜這樣的電視劇大作,港台有錢也拍不出來。無心法師這類帥哥美女的民國背景靈異網劇,港台也不敢投資。所以港台現在成了當年的大馬和新加坡一般只有藝人走去大市場,本地留不了人材,又怎能振興?最多偶爾出品幾套內地意想不到的精品,再也回不到當年整個上海在晚飯時間全都聚在一起看香港拍的「上海灘」了。


HeIⅠo.記得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劉詩昆説過:[我個人認為古典音樂和傳統音樂的文化價值更高一些,流行音樂生命力短是顛撲不滅的事實,特別現在往往不是靠藝人本身實力,很多是靠著媒體不斷炒作成功的。可以說,古典音樂在藝術上是永恆的。] 劉大師還舉例說,當年的鋼琴王子克萊德曼,至多只是個流行演奏家,彈奏上並無太多技巧而言,只是他彈奏的曲目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心靈上的歡快和愉悅。大師一翻說話很有見解,不愧為頂級鋼琴藝術家。我亦贊同大師之觀點,不少流行曲就如時裝一樣,只是潮流興,很快就被遺忘,而經典的交響曲音樂如[梁祝]、[黃河鋼琴協奏] ,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至今不衰,成為音樂藝術的典範。殿堂式的奧地利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每年舉行多場來自世界各國交響樂團演奏的古典音樂、歌劇音樂,在這裡有幾場是流行音樂?少之又少!不管怎樣!要說的是音樂無國界,不能與政治扯在一起,真正玩音樂的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很多音樂高手之間都會有其各自風格及表現手法。之所以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也好,都有其藝術特色和喜好者。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陸的經濟發展起來了 這點我深有體會 以前咱們啥都沒有 港台文化的開放自由 經濟的發達讓我們嚮往 他們的任何東西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 甚至是美好的 這十幾年來 大陸經濟發展起來了 教育逐步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上升 自然自己的文娛內容多起來了 甚至有趕超港台原創之風 就好像 二戰前歐洲為世界文藝中心 後來美國在一戰二戰中抓住了發展機遇 也抓住了戰後制高點 把經濟科技提升為世界第一強國 自然而然 現在的人們都愛看美國大片 都喜歡美國文化而為美國也沒多久歷史 某種程度上來說 生活水平生產要素決定了文化創作 不可否認在亂世哭世中也有文化亮點 但和平繁榮更多星星之火 我是屬於80末的人 我在深圳 體會可能和內地朋友有更多方面的感受 小時候都經常看港台綜藝節目 包括東南亞的人也愛看 (不可否認 到現在還是覺得那些老的節目好看過現在的大陸某些買版權的節目)因為我出生在深圳 但我是潮州人 那時候讀書在學校不會講廣東話的很容易被欺負 被說是北佬 然後也就造成了我為了合群 能說一口流利廣東話 但後來我弟弟95以後的 根本就不說粵語 能聽懂就好了 也沒刻意去學 也不會受排斥 這就是我們大陸的經濟發展起來了 文化自信起來了 至於你說的能否再創輝煌 我覺得中華大地那麼大 能容納百花齊放的 謝謝


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以前港台文化主要是大陸第一代移民掌控的,能深刻理解古典中國文化,會引起大家共鳴,現在早就是本土第三代第四代了,加上骨子裡崇洋媚外,導致港台文化內卷淪為一個島內自娛自樂的小眾。第二個是港台文化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抄襲日韓文化,現在互聯網發達了,大陸可以直接購買日韓版權,他們做不了二手販子了。第三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現在大陸自己有錢又有人才,肯定會培養自己的影視娛樂節目,再加上沒有文化隔閡,能深刻理解大陸人民深層次需求,加上最近幾十年大陸社會翻天覆地變化,非大陸人才根本跟不上這股潮流


香港流行文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傳入內地,被內地人最先記住的明星是汪明荃和趙雅芝,伴著萬水千山總是情的纏綿悱惻和上海灘的蕩氣迴腸,這兩位後來被稱為女神的明星,在那個情感匱乏的年代給60後70後男生完成了一次基本的情感啟蒙。到今天庄夢蝶的明眸晧齒巧笑嫣然和馮程程波光閃動大眼睛裡面的深情和幽怨還銘刻在大家的記憶。接著猛甩一頭亂髮的成龍大哥跑進了大家的視線,披著經典的黑風衣掛著雪白的白圍脖叼著標誌性牙籤的發哥在槍林彈雨中也優雅從容的登場了,還有說話快得如滔滔江水的九品芝麻官周星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中南海保鏢李連杰,最後經過譚張爭霸,四大天王終於跳到前台開創了新的時代!

那些年與成龍、發哥、四大天王配戲的是一大把美女,若把香港娛樂業黃金時代一撥撥批量生產、集中推送的美女明星的照片集中起來,能貼滿追星少女閨房的所有牆壁,大把大把的美女一個個玉影傾城、美顏盛世、風姿綽約、芳華絕代、驚為天人、嘆為觀止,我們60後70後對香港娛樂圈的滿園春色、奼紫嫣紅看得眼花潦亂、目不暇接,若干年後,再回頭看一看當年那些年女明星的水準,用行話說都是五十年能出一個的檔次,時至今日我們還驚嘆香港娛樂工廠的造星能力!

四大天王是陪伴70後時間最長的明星,我們青春勃發的時候他們牛氣衝天星運正紅,沒想到近30年過去了,粉絲們一天天都老了,天王們還在折騰。每每看到一張張打著玻尿酸的天王臉,我們感慨歲月的流逝和時光的無情!感慨之餘,大家在琢磨,香港娛樂圈在四大天王之後幾無明星,還能稱得上的僅有陳亦迅和謝庭峰,為什麼曾經星雲密布、群星閃耀、星光燦爛、無限繁榮的香港娛樂圈好多年再也推不出新人了?

據娛樂圈資深人士談,日本是亞洲娛樂流行文化的祖師爺,一個個口熟能詳的港台巨星都是當年日本紅星的粉絲,是通過翻唱日本流行音樂火起來的,所以有中島美雪、玉置浩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的說法。細察亞洲流行文化此起彼伏的路徑可以清晰看見一條軌跡:日本先興起,然後帶動亞洲四小龍,最後經港台傳往內地。今天要說的重點是:上面這條娛樂文化興起的路徑與亞洲國家經濟和國力崛起的路徑高度契合,亞洲國家正是日本先興起,四小龍稱雄,最後是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其實所謂的文化不過是經濟繁榮和國力強盛的外化和表象,就象男女情愛無論多迤邐,也不過是荷爾蒙在發酵。

看一看日本電器和汽車行銷全世界、國力最興盛時日本天皇巨星的人氣,山口百惠、西城秀樹、酒井法子真的縱橫亞洲、通吃歐美、千種風情、萬丈光芒,後來日本有了失去的三十年,大家就聽不著日本紅星的名字了。香港在內地打開國門前是國際自由港,因為政治歷史原因,大陸13億人的對外貿易只能通過香港轉口完成,通過天量的轉口貿易和航運,香港賺了第一桶金,接著繼續鞏固世界第三金融中心地位,又從歐美承接了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巴掌大香港賺個溝滿壕平,在這個背景下香港娛樂文化進入高度繁榮階段,一部部電影,一堆堆巨星,一把把美人,香港的娛樂工廠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創造著看不完港產片數不盡大明星,香港娛樂圈呈現空前的全盛狀態。而我們的成龍大哥、發哥還有四大天王就是在這個大平台上挽著美女們上天入地、揚名立萬的。

後來中國內地在緊臨香港的南海邊划了一個圈,經濟特區橫空出世,再後來一座座沿海城市競相開放,一片片自貿區和國家級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內地不再需要香港這個跳板做轉口貿易,內地兼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致使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深圳等特區和開放城市轉移,香港經濟失去了動力和活力,產業進一步空心化。疲憊不堪的香港經濟再也支持不起鼎盛時期的娛樂文化,香港在製造娛樂明星和美人的金光大道上不得不慢下了腳步。

其實香港的優勢還在,畢競是世界聞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先天的自然地理秉賦和背靠世界第二大體量的經濟體這兩個條件支撐著香港的發展,如果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溝通交流與合作,相信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香港也許並沒有沒落,但大陸確實崛起了,伴著經濟的繁榮內地娛樂業早就風聲水起,芒果台、浙江衛視一個個娛樂工廠打造的靚女和鮮肉比香港的天王更有人氣!香港娛樂圈應該正視自己的不足抓住全面對接大陸娛樂文化的契機,在大陸娛樂文化強勢崛起的背景下找準定位走出一條共同繁榮的新路來!


裡面涉及到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的關係,流行文化是屬於時尚的引領潮流的,也是需要創新的,創新品質高的作品,就成了經典。如《滄海一聲笑》已經成為武俠文化不可超越的經典。

二。大陸的發展。香港流行文化的受眾主體是大陸,以往大陸經濟較為落後,影視業也不發達,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精神文化生活也較貧瘠,而今大陸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及教育普及的不斷提高,大陸群眾不僅可以獲得自身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也能從全球各個國家不同民族獲得影視作品,香港只是很小的產品來源。

三。香港的相對沒落。因世界冷戰和國內尚未完全統一,香港同胞與大陸骨肉情深,成為祖國大陸與世界聯繫的重要通道。香港也因良好的區位條件,在二戰後迅速發展,一度是四小龍中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整個亞洲僅次於東京的國際大都會。此外,由於國內戰爭遺留問題,香港擁有一大批國學底蘊深厚,愛國敬業的老藝人,他們的作品不僅才氣國人也有濃濃的愛國情懷,自然深受國內群眾的喜愛。但如今,中國內地的開放度日高,各方面全面崛起,香港不少人甚至不能適應,加上天才的愛國的老藝人,紛紛謝世。香港對於內地的貢獻日漸減少。當然,香港依然是中國最現代的國際城市,依然擁有巨大的人才優勢。找准契合點,香港的流行文化依舊還會有很強的生命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問題,原來的香港,亞洲四小龍,內地相對落後很多,對於港劇港片里的場景,內地的觀眾充滿了好奇和嚮往,而現在看來那時候大概就跟現在的深圳差不多,所謂的港式風味已經顯得不再獨特,內地的經濟也已經趕超,娛樂市場也不像原來一樣是港台藝人的天下了,有一個理論很重要,經濟越發達,娛樂市場越繁榮,很好理解,飯吃飽了就得找點樂子,之前飯都沒得吃誰有心思關心哪個明星又出軌,哪個明星宣布戀情啊什麼的,按照現在的地位來看,香港根本無法恢復當初的輝煌了,經濟是一切的基礎,美國向全球輸出他們的電影,音樂,文化,是因為他們是世界經濟中心。


推薦閱讀:

TAG:流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