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甲骨文是建立在什麼象形圖案符號上的?


甲骨文是建立在什麼象形圖案符號上的?

答:甲骨文等漢字古文字,是在遠古的象形圖(pictogram)或者象形符號(replicative symbol)的基礎上形成的。

象形符號(replicative symbol)定義是:圖形構成可使讀者聯想到製圖對象的形狀特徵的符號。說簡單一點就是「簡筆畫」。

比如我們常見的【廁所、交通標誌】等等,是現代的象形符號:

但是,「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有「形、音、義」三個要素,象形符號(replicative symbol)還不是文字,「象形符號」有「形、義」但無「音」。遠古「象形符號」漸漸的會很自然的與語言形成對應關係,那麼,「形、音、義」三個要素就具備了,文字就產生。

東漢學者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序》中的論敘最為經典: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許慎說得非常清楚:

1、漢字取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2、漢字造字靈感來自,分析動物爪、蹄、足留下的痕迹,可以知道是什麼動物:【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當然,倉頡造字的神話不大可信,漢字並非一人一時所創造)

3、【文】和【字】的區別: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說文》所謂的「文」,物象之本,就是象形符號(replicative symbol)演變而來,而「字」就是在象形符號(replicative symbol)的基礎上不斷的孳乳分化而來。

----------------------------------------------------------

剛開始,遠古華夏先民只是簡單畫出一些「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象形圖案符號」,漸漸這些簡筆畫,與漢語中的發音一一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約定速成,記錄漢語的漢字就產生了。這個過程,是從上古蒙昧階段到文明階段,應該有一個漫長的形成時間。

世界各地所出現的大量遠古岩畫,就應該就是遠古象形符號,處於象形符號與文字的過渡階段。

其實,「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遠古「象形圖案符號」,不但是漢字古文字的基礎。四大古文明的古文字都是在遠古「象形圖案符號」的基礎上所形成。

因為人類具備相同的「硬體」和「軟體」:我們感官、視覺、聽覺等等,以及思考、認知模式都是相同的,所以,古象形文字很都很相似。

世界各地都發現過不少遠古岩畫,都出現驚人的非常相似,正如研究六十多年的岩畫專家埃瑪努爾·阿納蒂所言:越是早期的岩畫語言全球性越明顯。

比如:寧夏賀蘭山發現的大麥地岩畫,有些符號跟甲骨文非常相似。我看到了以後非常驚奇。

僅僅舉兩個例子:

其實在古文字中,表示「人」的符號,可以用一隻手來代替,就是一種簡體字,這麼看,甲骨文「射」就是大麥地岩畫「射」的簡體,這是符合漢字發展規律的。

比如:漢字的「耤」的古文字,有「人」的字元,也有用一隻「手」代替「人」的簡體:

另一個例子是「西」:

大麥地岩畫中的【西形符號】刻在高處,是不是指示西方方位呢?

除了岩畫以外,各大古文明的古文字都是非常像的。

比如:古埃及文和華夏甲骨文的比較,上面是古埃及文,下面是甲骨文

古印度印章文字跟甲骨文的比較,由於古印度文字目前還沒有破譯,我們還不知道印章文字的意義,但是印章文字的很多符號跟甲骨文、金文都非常相似。如下圖:

甚至有些像得離譜,給學者造成很大困惑,比如:六千多年以前的安諾石印,跟漢字隸書【五休己】一模一樣,成為了至今難以 解釋的迷案。

正如學者裘錫圭所言:【如果不告訴我出土信息,我絕對會認為這就是漢代印章。】

有關【安諾石印迷案】的詳細信息,可以見我專欄中的一篇文章:咬文嚼字之——漢字「五」的源流與「安諾石印」迷案(https://www.toutiao.com/i6304947970043281922/)

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成熟文字,那甲骨文是怎樣在【遠古象形符號】的基礎上形成成體系的文字呢?

如果按照漢代許慎的【六書】理論,也即所謂的:【象形、會意、指事、轉注、假借、形聲】,甲骨文是【六書】具備的。

【象形、會意、指事】稱為造字法。【轉注、假借、形聲】稱為用字法。

其實,【象形、會意、指事】三者的邊界是很模糊的,現在學界統一將其稱為「表意字」,也即以象形符號表意:

比如:獨體象形——「木」,象樹木之形。

獨體會意:「四肢張開的人形」為「大」字

利用「象形符號組合成字」的會意字,比如:「雙木」為「林」,

指事:「刀上一點」為「刃」,用「一點」表示「刀的刃部」。

諸如此類,「象形符號造字」非常容易理解。不一一列舉。

需要說一下的是【轉注】:其實就是一種加旁造字,將意義相近的字視為一類,所謂的「建首一類」。但是許慎表達得並不清楚,導致這個概念眾說紛紜,一兩千年無數學者做過解釋,到今天都沒有形成共識,所以,現代漢字文字學不在糾結這個概念,將其拋棄。

下面就講一講複雜一點的漢字「假借分化」和「引申分化」,其實,這兩種漢字分化就包括所謂的「假借、轉注、形聲」,這需要從「音」和「形」兩個兩面來講。

第一,「音」的方面。

要記住:先有語言,後有文字,語言在先,文字在後。也就是說:字造出來是一定有讀音的。

那麼,有些意義太複雜、太抽象,「象形簡筆畫」無法表達怎麼辦?

就會借一個同音字來表達,這就是【六書】中所謂的「假借」。

比如:一、二、三,可以用積劃表意,那「百、千、萬」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達。這是文字學中所謂的「諧聲原理」。

比如:甲骨文中,「百」是借用的「白」,「千」是借用的「身」,「萬」是「蠆(蠍子)」,因為古音「白、身、蠆」和「百、千、萬」上古讀音是一樣的。

古埃及文表達大數字也是用同樣的辦法,古埃及文和古漢語的讀音不一樣,古埃及文分別用「繩子、荷花」的讀音表示「百」和「千」,「萬」好像是「人體」,十萬則是「老鷹」:

綜上可見:

「假借」突破了象形符號的限制,能表達更為抽象的意思。

「假借」將「象形表意字」當做純粹的「表音符號」使用,是後世記音字母的源頭和濫觴。

但是,由於「假借」使得一個漢字承擔的職務過多,造成表意模糊不明確,導致歧義,那怎麼辦?

古人的辦法是,在假借字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義符】,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漢字,這就是所謂的「形聲字」。(有很少部分形聲字,是直接用一個「音符」和一個「意符」造字,比如我們熟知的化學符號:氫、氦等)

比如:漢字的「白」,在商周被被「假借」用來表示「弟兄排行老大」,又表示「十個十」等等,職務太多了,影響記錄語言的精確性。

於是,加「人」造了「伯」字,在「白」上加了「一橫」造了「百」字(「百」字其實也是「一百」的合文)。

這是漢字在音方面的【假借】,然後【加旁造字】使之更準確的表意,從而分化出了形聲字。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後,假借義反而比較常用,本義不常用,訓詁學稱作【假義奪正義,鳩佔鵲巢】。

比如:漢字「然」和「其」,造字本義分別是「燃燒」和「簸箕」,假義奪了正義,就又為正義造了「燃」和「箕」兩個字。

上述假借分化造字,在文字學泰斗學者裘錫圭的先生的文字學理論中,分別叫做【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字後造的假借】。(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是文字學專業必修的教材)

第二,「形」的方面。

有些漢字意義符合人的認知聯想,能表達多個意思。這就是漢字的【字義引申】。

比如:漢字「止」就是【腳】的「象形」,所以,最初的意思就是「足部、腳趾」,術語叫【初文本義】。

但是,隨著意義的不斷引申,「止」又可以表示「停止、「下基、地址」等多個的意思,這樣意義過多,就影響明確性,導致歧義。

所以,就為本義「足部、腳趾」、引申義「地址」造了兩個字:加「足」部造「趾」表示「本義」,加「土」部造「址」表示「下基、地址」的引申義,這樣就分化出了兩個漢字。

如下圖所示:

另外,漢字「止」也被假借表示虛詞「之」,【之】是【止】的變形分化,或者叫「異體分化」。

可見一個漢字同時可以通過引申、假借兩個途徑,進行意義擴大和分化造字。

--------------------------------------------------------------------------------

從音形兩方面的分化造字可以看出,漢字造字過程中,存在者矛盾兩方面:

1、有些漢字意義符合人的認知聯想,所以能表達多個意思。另外,漢字造字只表達一個意思,顯然效率是不高的,會導致漢字數量龐大,給學習帶來巨大的負擔。所以漢字必須要一字多義。

2、但是,漢字職務和意義過多,有影響準確性,造成歧義。字數太少,無法有效率的記錄漢語。

故而以上兩點是矛盾對立的,所以,幾千年以來,古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會不斷造字,也會不斷的簡化、減少字數,對漢字進行優化,達成一個歷時的動態平衡。

比如:「豆」的本義一種「高腳盤」,假借表示「豆類」植物,後來,加「草字旁」造「荳」字,由於並不影響準確性,所以,這個字後來併入「豆」字。

比如:「舍」和「象」這兩個字,本義分別是「房屋」和「大象」,假借義是「放棄、鬆手」和「彷佛、相似」,為這兩個假借義分別造了「捨」和「像」兩個字。

但是,「舍」和「象」這兩個字就只有兩個常用的的義項,我們在實際使用的時候並不會造成歧義,可以通過上下文準確的判斷。所以,新中國的簡化方案將「捨」和「像」併入到「舍」和「象」中。這樣就減少了兩個漢字。

------------------------------------------------------------------------------------

綜上所述,得到以下非常重要的四個結論:

1、包括甲骨文在內所有古文字,都是在【遠古象形符號】的基礎上形成的。

2、人類具有相同思考、認知模式,而且人類有共同的文化源頭,所以,越古老的象形符號、古文字,都比較相似。

3、漢字是在象形符號的基礎上,通過「諧聲假借」和「意義引申」不斷的造字,使之能更加精確的記錄漢語。

4、漢字在千百年的使用過程中,通過「諧聲假借」和「意義引申」不斷的造字,會讓漢字字數增多,字形增繁,漢字使用者就會漢字進行一定簡省和優化,讓漢字字形盡量簡化,易學易認,提高書寫速度;同時也不影響記錄漢語的明確性,讓字數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不讓學習漢字的成本和負擔增大。


甲骨文之前有一些寫在陶器上的符號,但這些文物太少了,研究起來難度較大。甲骨文其實是已經較為成熟的語言,有文字,有句子,通過甲骨文我們甚至可以推測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辭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

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簡化,形體複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迹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髮,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甲骨文的開端應該是岩畫,畫被簡化抽象之後,形成最簡化的畫。最初的這種畫表達的是一種畫面要表達的意境。往往是最基本的字根。例如人,山,水,日之類的。之後,開始組合,形成更複雜的意思或者一種事件、一個過程等等,用這樣抽象的畫表達出來。如這就是象形。再之後,更加抽象,表達一種沒有形狀的意義,例如無,有、十之類。藉助形聲和形意的方法進行組合。這也就是形成了正式表意的甲骨文字了。


甲骨文是中國象形文字的開山鼻祖,古代先民刻在龜殼和獸骨上的一種符號,記錄祭祀占卜的一種文化,原始社會的先民最早的祭祀文化,當時還不稱作文字,就是現在的甲骨文。甲骨文演變成篆體文字,線條流暢古樸,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但是書寫困難,不方便應用,後來又演變成隸書,為什麼稱隸書?,實用於廣大的老百姓,中國最早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有了方便實用的隸書,篆體文字仍然在貴族階層延用。再後來發展成了方宋繁體文字。新中國成立後又經歷了一場文字改革,進一步簡化繁瑣字體,成了更方便實用的現代文字。


推薦閱讀:

TAG: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