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在甲骨文研究上的突出貢獻分別是什麼?


說到甲骨文,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王懿榮,1899年他發現並收購了甲骨,甲骨之學自此開始。但是後人又是怎麼繼續他的甲骨之路的呢,可以說,人才輩出,大師不斷。而這當中,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他們在甲骨學界的地位響譽海內外。有人這樣總結,甲骨四堂,郭董羅王。也有人說,卜辭研究,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詞例。概括的精闢而全面,說出了各人的貢獻和地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所謂雪堂導夫先路。

這雪堂,當然就是羅振玉,1903年,劉鶚出了一部《鐵雲藏龜》,使更多的人知道了甲骨之學。1910年開始,羅振玉收購甲骨,三萬餘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先後七易其稿,分別是貞卜,貞卜刪訂本,貞卜手稿本,初印本考釋,待問,增訂本考釋,增批本待問,對甲骨文進行了考釋,王國維評價羅振玉,審釋文字,自以羅氏為第一,其考定小屯為故殷墟,及審釋殷帝王名號,皆由羅氏發之。郭沫若也說,甲骨自出土後其收集保存,傳播之功,羅氏當居第一而考釋之功也深賴羅氏。而考釋一書的出現,使甲骨文字之學,蔚然成風。可以說,王郭對於羅振玉的評價是中肯的,恰當的。 當然我們也得說,在羅振玉以前,就文字審釋還不甚成熟,而羅才逐一的精密的審核每一個字,把早期誤釋的加以淘汰更正。不過,也還還夠徹底,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說觀堂繼以考史,

這當然說的是王國維,不僅做了考釋的功夫,而且還對商周的禮制都邑地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他在1917年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可以說把甲骨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標誌著對甲骨文的研究進入了「史料時期」。除此之外,他還開創了「二重證據法」,重視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的相互結合。在他看來,要正確了解一個古字的意義,必須先有充分的古代社會的知識,也就是說,一個古字是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情況下被用作為某種意義的符號的。他很少為詮釋文字而詮釋文字,而是在討論尚書,古地理,禮儀制度先公先王的時候,而詮釋文字的。

不過,我們也要說明另一點,那就是對文字的審釋,雖然說經他認識的不多,但是他有特殊的貢獻。如孫詒讓羅振玉那都是比較容易認識的字,而王國維認識的字,雖然只有寥寥十餘字,但是他認識了早期的王字,這對於卜辭全體的認識,是很重要的。再就是旬,昱字,也解決了很多卜辭認識中的難題。還有就是土字並以為假社字,他還辨別出了又字的不同用法,還有我字本象兵,假借為人稱等。

第三是彥堂區其時代,

董作賓先後八次主持或參加殷墟的發掘,然後專門從事研究,在1931年,他在《大龜四版考釋》中首先提出了由貞人可以推斷甲骨文的時代,貞人就是掌管占卜的人。1933年,他又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全面論證了甲骨的斷代學說,確實了斷代的標準。並將殷墟出土的甲骨分為五個時期。他還根據甲骨資料探討殷代的年曆,著有《殷歷譜》。這又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提出了一個診斷,那就是甲骨不是造字的開始,而有更遠的源頭。

第四是鼎堂發其詞例。

這說的是郭沫若,他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專著是《甲骨文字研究》寫於1929年,他寫這部書的時候,不拘泥於文字的研究,希望通過甲骨文字來探討古代社會的起源問題。

《卜辭通纂》寫於1933年, 這是一部關於甲骨文全面精選總編通釋的著作。全書收錄了甲骨拓片929片,從內容上分為八大類,每一類有總結,讓讀者對甲骨卜辭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了解,而又可了解殷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本書既取材於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的著作,又搜集了前人的遺漏,還包括流入日本的一部分甲骨,可以說非常珍貴。

《殷契粹編》完成於1937年,是前一本書的姊妹篇,材料取自上海大收藏家劉體智獨家收藏的甲骨,精選了1595篇,加以編纂考釋。

除以上著作外,他還寫了很多的論文,而在建國以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參與主編了《甲骨文合集》13巨冊。基本上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甲骨文史料。這可以說是甲骨學只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好了,甲骨四堂說完了,您是不是對他們對甲骨文的貢獻也有了一個了解了呢,歡迎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我們一起來關注歷史,關注甲骨。


我知道回答這樣的偏學術的問題是沒人看的,我用手機十分鐘答了個亂倫扒灰的歷史故事,得到三百多贊,

參考十幾本文獻,花了一晚上寫的答案得到20幾個人贊,真的吃力不太好,直接讓我原地360度懷疑人生:認真,你真的能贏嗎?

我不是想裝逼,我有文化之類的,吃瓜群眾就是喜歡聳動驚奇的故事,這是無可厚非的人性。

但我不想迎合,我主要就是憑自己興趣答題。

「甲骨四堂的突出貢獻」這個問題是很大的,會有點長。

我再也不想引經據典,要求字字有來歷,我只憑我的記憶說一下,想到哪裡說哪裡,也盡量說系統一點。

細節可能會有點出入,但大致上是不會錯的。

  • 羅振玉(雪堂):

羅振玉的一些學術成就,我看了百度百科的【秒懂視頻】,說得大致差不多,他在國學上的造詣極深,同時是中國研究農學的第一人。網上有的我不費筆墨,我只說網上沒有的。

王懿榮死了以後。他兒子把王懿榮他搜羅到甲骨賣給了好友劉鶚,羅振玉曾經是劉鶚家的家庭教師,羅振玉極力促成劉鶚出版了《鐵雲藏龜》:

這是第一部公開出版的甲骨卜辭著錄文獻,具有劃時代意義,讓所有人都可以研究甲骨。

《鐵雲藏龜》出版羅振玉不但提供「技術支持」:親手拓龜,還是「學術顧問」寫序言、編輯審定、分類。後來羅振玉用當時比較先進的珂羅影印技術出版了《鐵雲藏龜餘存》。

《鐵雲藏龜》這本書其實可以說是羅振玉出版的,因為他在金石學上的造詣和以及學術見識和敏感性,是遠在劉鶚之上的。

羅振玉意識到:殷墟甲骨是可以媲美《孔壁書》和《汲冢書》的學術新材料大發現,所以,羅振玉十分勤力、不惜代價的搜集到當時的甲骨,並校訂、出版。

羅振玉甲骨學和金文學的等身著作是:

  • 《殷墟書契》《後編》

  • 《殷墟書契菁華》及《考釋》

  • 《三代吉金文存》

這些學術出版物,編輯嚴謹,印刷精美,在中國出版史上也有重要的意義。

所以,在甲骨學上,羅振玉的第一大突出貢獻是:

搜集、保存、出版了甲骨文的可靠原始資料。試問:沒有這些珍貴第一手資料,後來人怎麼研究?

第二,羅振玉在甲骨文的考釋上,做到了師古不泥古,考釋甲骨文上溯金文小篆,借鑒《說文》但敢於做批判性分析,以新材料甲骨文糾正《說文》等古文獻的錯誤。

比如:《說文》說「為」象形「母猴」,羅振玉說《說文》錯了,就是象形「人訓練大象幫助勞動」。(我不記得原文字句,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這在今天很平常,在當時指出許慎的錯誤,是很需要勇氣的。

第三,羅振玉將甲骨文分門別類,用甲骨文與《史記 殷本紀》相互對照,研究殷商歷史。

後來研究甲骨文的人,都是沿著他的研究路徑走下去的,越走越深越遠。可以說羅振玉是打開一扇學術之門。

羅振玉和溥儀、滿洲國的糾葛就不多談了,談學術就不談政治。我只想說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不是一個壞人,他對國家的貢獻,是遠遠大於他所謂「漢奸」的罵名。

比如:沒有羅振玉的學術敏感性,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當時江山易主,一些SB把皇家檔案當廢品賣給造紙廠,大部分被羅振玉搶救回來了,今天都成了【寶藏】。

有興趣可以度娘去看看,這是網站截圖:



  • 王國維(觀堂):

我們知道,陳寅恪先生說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就是以王國維先生為楷模的。

王國維先生的「學問三境界」,我覺得就是他個人學術成長的寫照,王國維少年資質並不高,性格木訥,浙江老鄉魯迅譏諷「老實得像一塊火腿」。

王國維開始秀才都考不上,是羅振玉慧眼識人才,為他謀得學術職位,能夠安心搞學術,又資助他留學,西哲漢經,文理皆通,最後成為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

在羅振宇的舉薦下,他甚至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上書房行走】。王國維和羅振玉在學術上是亦師亦友,也是親戚。

陳寅恪先生為什麼「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評價王國維呢?說簡單一點,他不人云亦云,獨闢蹊徑的思考問題。

從王國維在甲骨學上的貢獻就可見一斑:


  • 第一,首先他是甲骨綴合修復的第一人。


  • 第二,王國維對修復後的甲骨文進行考證分析,寫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篇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論文旁徵博引,遍征各類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與甲骨文互勘,對商人諸先祖進行了考證分析,在《史記》的基礎上,還原了商王世系,重建古史。

  • 第三,王國維認為,他這一輩的學人是很幸運的,甲骨文、西域竹簡、敦煌遺書這樣的學術大發現都能碰到了,所以,在《古史新證》一書中,提出了方法學上所謂的【二重證據法】——地上文獻和地下文獻互勘互證。

【二重證據法】是今天研究歷史、考古、文字等學科繞不開的研究方法。

  • 第四,正因為王國維的突出貢獻,扭轉了「疑古派」的學術之風,給信古派極大的鼓舞,之後,特別新中國以來,一系列考古大發現,使得學界能夠利用二重證據法重建古史。

1927年王國維帶著長辮子自沈昆明湖,有謠言說是因為羅振玉逼債,是站不住腳的,羅振玉對王國維是賞識的,可能有些小不愉快,但完全沒有到那種地步。

我覺得陳寅恪在那篇祭文說得很清楚了「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成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

所以,王國維在羅振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代表了甲骨文第一批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們二人並稱【羅王之學】。


  • 董作賓(彥堂):

殷墟發現甲骨文以後,古董商和學者、外國人蜂擁而至,大肆收購,後來越來越少,很多人認為甲骨已經沒有挖掘完了。

三十年代,蔡元培劃撥了一批經費,由傅斯年任所長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了考古組,準備對殷墟進行考古發掘。考古組組長是受過現代考古學訓練的留美博士李濟:

董作賓因為河南人,人博學也聰明,由他打前站,他去安陽明察暗訪,很快就就摸清楚了甲骨還沒有發掘完。然後史語所開始了第一次中國現代田野考古,董作賓主持了試挖掘。

史語所在安陽的合影

這次考古發掘,發現甲骨最多的一次就是YH127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約150000片,震驚了世界。

所以,董作賓的主要貢獻之一在田野考古學上,他和李濟兩人主持了對殷墟的考古發掘,載入了史冊。

第二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甲骨文五期斷代】:

殷墟甲骨數以萬計,很多都沒有出土信息,分散又不集中,幾乎是毫無頭緒。

董作賓發現卜辭上【貞(鼎)】後面,是占卜刻辭的貞人的名字,貞人在不同商王時期都是固定的幾個,因此,可以貞人為標準進行斷代分期。這就是非一般的洞察力。

董作賓又經過大量的研究,廣泛分析對比、考釋、文獻梳理,以「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十項標準進行歸納,將甲骨文劃歸五個不同時期,隸屬八世十二王的名下:

(殷商從「盤庚遷殷」到「商紂失國埋卜」共273年)

我一想都覺得犯愁:對一團亂麻、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進行整理分類,繁瑣到了何種程度?這不僅要聰明,還要非常耐心刻苦!



  • 郭沬若(鼎堂):


郭沫若先生被遭詬病的地方是他與政治的糾葛,有些人就認為他的學問也很差,這就是典型的「恨烏及烏」,我是懷疑這些人究竟對郭沫若的學術了解多少?

郭沫若人很聰明,是個全才,甲骨、金文、篆刻、詩詞、戲劇、書法等無一不通,而且造詣都很深。

在甲骨學方面,郭沫若的主要成就體現考釋方面,有些方面是超過了王羅的。

學術評價莫過於同行審查(peer review)最有價值,胡厚宣寫過一篇《郭沫若同志在甲骨文上的巨大貢獻》論文,我就直接抄過來:

1、小試牛刀的《卜辭中的古代社會》:

2、系統性著作《甲骨文字研究》,其中的一些經典論文有:

3、主要等身著作:《殷契粹編》、《卜辭通篡》

《殷契粹編》《卜辭通纂》在羅王的基礎更進一步,研究更加細化、深入,對卜辭進行了斷代和歸納分類:比如:商王世系、干支、田獵、戰爭等等。

你有一萬個理由不喜歡他,但是說到古文字研究,他的著作是繞不過他,這幾本是必讀參考書。

任何人都免不了時代局限以及錯誤,我個人覺得,郭沫若的考釋,有些地方明顯今天看來有些扯,比如三十年代的論文《釋干支》,將十二地支與巴比倫十二宮扯到一起。當然,華夏文明西來說,在當時比較流行。

4、與胡厚宣編纂《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合集》收錄四萬多片甲骨,是最全的大型工具書,研究甲骨文必備文獻。

另外,郭沫若先生的書法我是非常喜歡,渾厚大氣:

特別是故宮博物院幾個字,比李煜瀛寫的幾個顏體字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還有郭沫若先生寫的新體詩,諸如膾炙人口的《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

很難想像寫出這樣清新脫俗的詩句的人,能寫出那些低俗的【應景打油詩】。

人們都希望讀書人是【太史簡,董狐筆】,郭沫若【曲學阿世】也不止一回兩回,我也承認這不是什麼光彩事,但他害過人嗎?好像還沒有特別惡劣事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不能保證我比郭沫若更有骨氣。

相反,其實有很多人都記得身為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的提攜和照顧。比如今天混得風生水起的范曾。當時是個小研究員,郭沫若的一句話他就起了身。考古學三大期刊《考古學報》、《文物》、《考古》在WG都停了,是郭沫若想辦法重新恢復啟刊。

還是那句話:對待歷史人物盡量給予「理解之同情」,充分考慮時代背景和人性,人是複雜的動物。

--------------------------------------------------------

最後對【四堂】做一個總結:

  • 甲骨文發現以後,第一批研究者中,羅振玉,王國維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為後人指明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古史新證——出土文獻結合傳世文獻,重建上古歷史,走出疑古時代。所以,後世稱其為「王羅之學」。


  • 董作賓是中國田野考古的鼻祖人物,同時提出了「甲骨五期斷代」。沒有這個,研究甲骨文是一團亂麻。

  • 郭沬若在「王羅之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以古文字證史,更加深入細緻,寫了一系列非常經典的論文,是古文字考釋的典範之作。


謝謝邀請。但是這種純學術的問題,似乎不適合在這裡問答。我也不擅古文字硏究。雖然知道一些「四堂」,及孫詒讓、唐蘭、於省吾、容庚等大家對甲骨文硏究的貢獻,也都是閑時瀏覽名家論文所曉,並無個人見解、體會。勉強作答,也是照本宣科、拾人牙慧。故只能讓您失望了,抱歉!


推薦閱讀:

TAG:甲骨文 | 王國維 | 文化 | 羅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