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先生去世,大家對他的作品有哪些讀後感?


余老駕鶴西去,讓文壇又抹了沉重的一筆。

一、探討鄉愁的必要性

在某平台我擔任編輯的征詩活動「故鄉」主題里,有引用到席慕容以及余光中的鄉愁。一首溫婉,一首沉痛。征詩活動是今年的11月30號到12月的22號,活動還沒有結束,余光中先生離去的消息就在網路傳開。對於余光中的詩,我和其他編輯也曾經討論過一些,將他的詩和其他同題詩比較,鄉愁詩那麼多?為什麼唯獨他的這首詩這麼受大眾喜愛?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後,2014年的一號文件就了這個信息,就是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這個議題正越來越受到高層的高度關注。因此,對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很有必要探討。

二、關於作者余光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台灣,並考取了台灣大學外文系。他專業是外文,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文壇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了獨具一格的《鄉愁》這首詩。

接下來,我們來看詩的內容:

四、簡賞《鄉愁》

前詩分為四節,以時間「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為線索,表達作者濃烈的思鄉之情以及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

所用的意象很簡單: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卻營造出令讀者共鳴的震撼力,這就不簡單了。詩的「韻律美、建築美」很神奇地表現出來,每個讀者讀後都有自己的感受,人在異鄉,鄉愁是老家的一灣清泉,或是溫暖的火爐,而我們,自己漂泊了太久,太久……

再次品讀這首詩,我想到了一首古詩:

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宋 ·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古詩表達的是情人的相思之情,在空間與時間的交匯中,此情可見一斑!余光中的《鄉愁》妙就妙在,將個人的愁升華到國度的愁,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也是一種震撼人心的遠見。

能力有限,還望批評~


謝邀。平時關注現代詩不多,只讀過部分汪國真的詩,余老的在幾年前讀過鄉愁,其他並未拜讀。有機會一定好好品讀。所以談不上很多見解,就鄉愁而言,他把祖國和母親並列,足以說明他的愛國之情有多濃厚,盼望中國統一。做文人,就要做愛國的文人,做有情懷的文人,用知識的力量來鼓舞他人,警醒他人。


推薦閱讀:

TAG:余光中逝世 | 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