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總共都殺死過哪些蜀國良將?
這個問題的提出者,顯然對漢末三國那段歷史不太了解,並且對諸葛亮存在偏見。
歷史上蜀漢方面,劉封、彭樣、馬謖之死跟諸葛亮直接有關,是在諸葛亮的主導下被殺的,但這三人都是因罪被處死;劉琰因冒犯皇帝劉禪被殺,純粹自己作死,與諸葛亮無關;魏延死於諸葛亮之後,也純粹是自己作死,不是諸葛亮遺命殺他的,實際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重用和保護魏延。
在這些人物中,彭樣才幹突出,能力卓著,雖然是其自己作死,但是感覺殺掉他比較可惜,如果予以赦免不殺並適當任用的話,似乎可以給諸葛亮北伐提供很大幫助,但這個人一旦用不好,會成為很大的禍患。
一、劉封
劉封是劉備早年依附在劉表處時收的養子,武藝高強,性格剛猛,氣力過人。
劉封先前帶兵隨諸葛亮、張飛西上進取益州期間,奮勇向前,功勞卓著。在漢中之戰後,奉命領軍自沔水而下與已經攻克房陵的孟達會師,統領孟達逼降曹操遙封的上庸太守申耽,升任副軍將軍。但在關羽的襄樊戰役期間,劉封受孟達挑唆,關鍵時刻不顧大局,多次拒絕救援關羽,對荊州之失、關羽之死,負有重大責任;隨後又與孟達不和,逼反了孟達,導致房陵、上庸、西城三城丟失,給蜀漢造成了重大損失。
劉封按罪本應處死,但劉備囿於私心,想枉法赦免他,被諸葛亮勸阻。因諸葛亮擔心劉封這種人粗魯勇猛,私心太重,不顧大局,分不清是非,容易被人挑撥而壞事,一旦劉備去世,以其性格必然會造成大的禍亂。所以諸葛亮勸阻了劉備對劉封死罪的赦免。
關於劉封,在《魏略》中記載有如下故事:【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乃召彰。彰晨夜進道,西到長安而太祖已還,從漢中而歸。】
意思如下:
曹操在漢中陽平關期間,劉備駐軍在定軍山頭。劉備經常派遣劉封去陽平關前挑戰,曹軍這邊沒有能出去應戰的。曹操大罵道:「織席販履的臭小子,你老是讓你的假兒子來叫板你外公!等叫來我那個長黃頭髮的真兒子,讓他收拾你的這個假兒子!」於是派人召曹彰。曹彰從洛陽出發,騎馬晝夜趕路,等曹彰抵達長安的時候,曹操已經從漢中撤軍,往關中返回。
二、彭羕
彭羕很有才幹,但為人張狂自傲。先前在益州得罪人,被人陷害,被劉璋處以剃光頭髮,並罰為奴隸。後來在葭萌結識了龐統,由龐統與法正推薦給當時正在葭萌的劉備,給劉備謀划進取益州的方略,逐漸受到信任與重用。
但諸葛亮對其很不喜歡,認為彭羕心大志廣,以後將會成為禍患。因此私下勸劉備疏遠彭羕。
公元220年,彭羕被劉備稍微疏遠,從治州從事外放為江陽太守,遂心生怨氣,私下拉攏馬超,有企圖壟斷蜀漢軍權、朝政及造反之意,遭到馬超舉報被下獄。彭羕在獄中寫信給諸葛亮,為自己辯解,說自己與龐統當年曾一起發誓追隨諸葛亮的腳步輔佐明主劉備成就大業,並說此次是一時糊塗,自己作死發鬧騷而已,還說馬超誤解了自己的原意。潛台詞是想請求諸葛亮勸說劉備赦免他,但諸葛亮沒有理睬,彭羕隨後被殺,年僅37歲。
彭羕之死,似乎是咎由自取。如果赦免彭羕,一方面將置馬超於尷尬境地,另一方面一旦劉備去世,可能會成為蜀漢內亂的禍患。諸葛亮為人謹慎,因此沒有勸劉備赦免彭羕。
【彭羕,字永年,廣漢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注七》認為他是一位經天緯地的人物,他初見劉備,與之交談時,「指掌而談治世之務,講霸王之氣,進取益州之策」,使劉備佩服不已。彭羕雖「姿性驕傲、多所輕忽、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之輩, 但亦受重用。】
諸葛亮「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私下對劉備說彭羕「心大志廣, 難可保安」,於是劉備逐漸疏遠之。
三、馬謖
馬謖好談兵法,先前被劉備委任為益州越巂太守。公元218年左右,當時劉備正忙於漢中之戰,益州越巂郡內少數民族的首領高定發動叛亂,馬謖不能平息,後依靠李嚴支援擊潰了叛軍。劉備因此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後來諸葛亮急需用人,考察馬謖,與馬謖多次溝通及談論兵法後,認為馬謖善於謀略,只是缺乏實戰經驗。遂有意培養他,給其提供實戰機會。
在蜀漢第一次北伐期間,趙雲鄧芝在箕谷率領疑兵應對曹真大軍,魏延統兵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諸葛亮委任馬謖為前軍主將,給其防守街亭、阻擋張郃援軍的重大任務及實戰機會。但關鍵時刻,馬謖拒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阻,擅自改變諸葛亮軍事部署,不下據城,導致街亭失守,使得蜀漢第一次北伐未能成功佔領隴右,給蜀漢的北伐大業造成了重大損失;馬謖甚至在激戰關頭拋棄軍隊,臨陣脫逃,違反了最基本的軍法。所以馬謖被判死罪,純屬咎由自取。尤其「臨陣脫逃」是諸葛亮不赦免他死罪的主要原因。
四、劉琰
劉琰曾經擔任蜀漢車騎將軍,是緊緊排在李嚴之後的蜀漢重臣。作為劉備原從人馬而受到重用,本身毫無能力,前面仗著自己官大,與魏延無理衝突,後來又毫無證據地猜疑自己妻子與皇帝劉禪私通,誹謗劉禪,毆打妻子,弄得整個成都議論紛紛,嚴重影響了劉禪的聲譽,有司及劉禪因此決定嚴懲,予以處死。當時諸葛亮正忙於籌備第五次北伐,對這種人,諸葛亮未上書進行保護。
五、魏延
魏延偏狹孤傲,自視甚高,但善待士卒,作戰勇猛頑強,一直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和保護。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於五丈原後,魏延身負斷後、保障蜀漢大軍安全撤退的重任。但當司馬懿大軍大舉追殺而來時,魏延拒不執行斷後命令,放棄可以重創曹魏追兵的機會,擅自提前撤走,破壞棧道橋樑,阻止楊儀撤軍,置蜀漢大軍於極度危險之中,並意圖殺害楊儀,搶奪軍權。魏延一旦得逞,後果不堪設想,以其性格,不僅會殺害許多人,還會葬送蜀漢北伐大軍。幸好王平予以及時阻止,喝散了魏延部下。最後魏延被殺,純粹咎由自取。
但魏延屬於內訌,不是造反,不應該屠滅其家族。其家族被滅,是楊儀公報私仇的問題。
六、孟達
孟達也很有才幹,被劉備任命為宜都太守,在漢中之戰後奉劉備命令從秭歸進兵攻克房陵。後接受劉封領導,共同攻打上庸,逼迫上庸太守申耽歸服蜀漢劉備。
但實際上孟達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劉備待他不薄。在駐守房陵期間,先是挑唆劉封怨恨關羽,勸阻劉封對關羽的援救,致使蜀漢丟失荊州、關羽被殺;隨後因劉封搶奪了其樂隊,就舉郡投降曹魏,並會同曹魏徐晃、夏侯尚及叛變的西城太守申儀共同攻打副軍將軍劉封,致使劉封敗退成都,迫使蜀漢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曹魏,三城遂全歸了曹魏。孟達受到曹丕重用,擔任新城太守,統管上庸三郡。
後來曹丕及夏侯尚去世,孟達失去了靠山,又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處境微妙。
在諸葛亮及李嚴寫信勸說下,孟達想回歸蜀漢,但猶豫不決。諸葛亮為了迫使孟達徹底叛變曹魏,派人故意向申儀泄露孟達欲回歸蜀漢之事,申儀隨即向曹魏朝廷舉報孟達,孟達被迫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舉兵叛變曹魏。但孟達輕視了司馬懿,導致被司馬懿兵貴神速予以剿滅。當時諸葛亮曾經派遣軍隊救援孟達,但被申儀截斷了棧道,無法及時抵達。
【魚豢: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餘家歸魏。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達既至譙,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
【劉曄: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
【費詩: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七、李嚴
李嚴,字正方,能力卓著,很有才幹。曾與諸葛亮、劉巴、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科》;在擔任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期間,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積極發展生產;在劉備忙於漢中之戰期間,還曾率領五千人於後方益州,主動替庲降都督鄧方果斷平定馬秦、高勝等數萬人在郪縣、資中縣的叛亂;並主動替時任越巂太守的馬謖擊潰越巂郡夷帥高定之叛亂,解除了叛軍對新道縣的圍攻。李嚴因此受到劉備的重用。
劉備去世後,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重臣,作為諸葛亮的副手,身居高位。但李嚴性情孤傲,私心太重,缺乏大局觀,在蜀漢國力弱小的情況下,大修樓舍共自家享受,不盡心考慮如何與諸葛亮齊心協力治理國家、完成北伐,卻想自己開府治事,與諸葛亮爭奪權力,如此將會分散蜀漢國力。
在第四次北伐中李嚴更是工作不力,運糧不及時,耽誤了蜀漢北伐大業。事後李嚴卻推卸責任給諸葛亮,遭到諸葛亮等蜀漢眾多大臣的上書彈劾,於公元231年夏末被劉禪免除全部職務,貶為庶民。
李嚴被貶後,認為只有諸葛亮知道自己具有大才,自信在蜀漢需要的時候,還能被辦事公允的諸葛亮重新重用。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秋,在五丈原北伐前線去世後,李嚴認為自己不會受到蔣琬等人任用,感覺復出無望,不久即抑鬱而亡。顯然李嚴之死不是諸葛亮的責任。
【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
【陳壽:[都護李嚴性自矜高。][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干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並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這個問題誤導性太強,事實上,諸葛亮下令處死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馬謖,但是馬謖是依軍法處斬的,這個是罪有應得的,這個就不用去討論了。
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來看,哪些人的死跟諸葛亮有關,一共有三個,分別是劉封,李嚴,魏延。那我們分別來看看,各自是怎麼情況的。
劉封是諸葛亮建議,劉備賜死的劉封之所以會被賜死,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不救援關羽,關羽兵敗被殺,荊州被奪,第二,欺負孟達,致使孟達投魏,上庸也丟了,第三,劉封性格剛勇難御,劉備死後,對劉禪有威脅。所以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賜死了劉封。
李嚴李嚴與諸葛亮都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大臣,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劉備這樣安排,本來是想李嚴做為諸葛亮的副手,幫助諸葛亮治理好蜀漢。
但是李嚴這個人,想分諸葛亮的權,諸葛亮想發兵北伐的時候,想派李嚴去鎮守漢中,但李嚴卻一直推脫不去,要求從益州分出五個郡,設立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自然是不會同意的。
後來,又勸諸葛亮加九錫封王,這個就是擺明想讓諸葛亮篡位,諸葛亮也沒有答應,陳震是李嚴的老鄉,當他出使東吳的時候,私下跟諸葛亮說,李嚴【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有歪心思。
建興八年,曹真率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要求李嚴率兩萬部隊前往漢中支援,李嚴不滿,還跟諸葛亮說司馬懿已經開府治事了,諸葛亮沒辦法只能上表他為驃騎將軍,又讓李豐擔任江州都督,李嚴才同意北上到漢中。
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後方糧草的督運。陰雨時節,糧草不繼,李嚴讓人傳話給諸葛亮讓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回來的時候,李嚴又很驚訝的說,軍糧很足呀,怎麼撤軍了呀?
李嚴就是想把自己的鍋甩給諸葛亮,李嚴還跟劉禪說,諸葛亮是在假裝撤軍,是想引誘敵人過來,然後跟他決戰,諸葛亮只能將李嚴的書信給劉禪看,李嚴只能叩頭認罪,最後諸葛亮聯合眾大臣參了李嚴的本,李嚴被貶為平民,後來李嚴聽到諸葛亮死了,他也就死了。
魏延魏延這個人的性格跟關羽很像,特別的自負,跟同事的關係很不好,當時楊儀也是一個自負的人,兩個人的矛盾很深,諸葛亮也很頭疼,但是兩個人也確實有才,所以就那麼一直用著,平時就靠費禕來調和。
諸葛亮臨死前,秘密召集了楊儀,費禕,姜維來做退軍安排,第一個方案是,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第二個方案,如果魏延想斷後,大軍自己撤軍,不管魏延了。
結果如諸葛亮所料,魏延自己的部隊先撤,然後把大軍的退歸棧道全給燒了,然後在南谷口攻擊大軍,只是最後被王平一句喊散了部隊,最後被馬岱追上了殺死。而這一切,都是魏延自己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估計會有很多三國迷被羅貫中先生洗完腦後,會像挖了他家祖墳一樣暴跳咬人了!
嚴格來說,諸葛亮一個人都沒殺過,因為他那麼大的官是不會親手去殺人的,如:馬謖違亮節度,以至慘敗,弒謖以謝眾,但殺馬謖的一定只劊子手!另外一個是否是良將也不好下定義,如馬謖,彭羕,魏延,李盛是良將嗎?所以把標題改一下:因諸葛亮而死的人要哪些?
彭羕,因諸葛亮不喜歡他!
劉封,因諸葛亮進饞言而被殺!
馬謖,因諸葛亮兵敗的替死鬼!
張休,李盛:原因同上!
魏延,因豬哥亮的腦殘軍事安排而死!
楊儀,牧豎小人,因沒了諸葛亮的靠山自殺!
孟達,因諸葛亮慢三拍的軍事行動而死(志大而不見機,反應太慢)
吳班,因諸葛亮錯誤的軍事計謀而死!
高翔,陳式:死於諸葛亮的北伐!
我想這個題目應該改一下,談不上諸葛亮殺死了這些蜀國的良將,應該來說是出於那個大局的考慮,因為任何一個人站到那個位置的時候,肯定會從大局考慮,有的時候為了大局犧牲局部那是很正常。直接和間接因為諸葛亮死的人有好幾個,列一下。
最早因為諸葛亮死的是劉封,劉封他死的原因是真太子失敗所以諸葛亮考慮到他以後難以節制,所以建議劉備殺掉了劉封。為此我還想過相應的文章兩篇。
第二個被諸葛亮建言殺死的叫做彭羨,這個人很有才華,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一樣的,都是楚之良材。但是他性格很張狂,你這個人很不喜歡劉備對他很重用,最後進讒言殺了他。這個我也寫過文章。
諸葛亮主政蜀漢的時候有這麼幾個人是因為他死掉的。第一個死掉的是劉琰,劉琰是最早跟著劉備的,他是屬於只領工資不幹活的人。他懷疑老婆跟劉禪有染,讓手下人毆打他老婆,最後被處死。
魏延被處死大家都一清二楚。我就不詳細敘述了。馬謖被諸葛亮殺,大家也很清楚。
被他設計廢掉的一個叫做李嚴,還有一個叫做楊儀。我想這兩個人大家也很熟悉,楊儀的確也是諸葛亮設計費掉的,為此我也寫過專門的文章。
又來了,首先得說,諸葛亮沒有「無緣無故」殺過任何一個蜀國將臣。
包括三國演義中虛構的諸葛亮設計殺魏延,更是無中生有。
諸葛亮病逝後,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了身後事,但唯獨沒有說要殺掉魏延。諸葛亮說的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但魏延認為,不能因為諸葛亮一人的死,放棄北伐的機會。而且他也不願聽楊儀的指揮。於是魏延楊儀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結果楊儀的奏表先到,劉禪問蔣琬和董允,他們倆都支持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佔據南谷口,率軍攻打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對著魏延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竟敢做出這種事情!」於是魏延的部將都跑了,魏延帶著他兒子也跑,楊儀派馬岱追上了魏延,砍下了他的頭。馬岱把魏延的首級拿給楊儀,楊儀把頭扔在地上,然後踩了一腳罵道:「庸奴!你還能作惡嗎?」然後就滅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的死跟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諸葛亮十分賞識魏延,「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說完了殺魏延的冤案,再來說說諸葛亮真正殺的人吧。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因為馬謖失了街亭,致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根據軍令,諸葛亮下令斬了馬謖。
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三國演義》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是如此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諸葛亮真正殺的也就這一個而已。
死在諸葛亮手中的有劉封、魏延、孟達、馬謖。
劉封是劉備義子,曾在打漢中的時候,在陽平關天天討戰,魏將無人敢迎戰,氣得曹操說如果黃須兒曹彰在此,必敢戰劉備養子。史載曹彰武力過人,力能搏虎。曹操於是緊急調曹彰過來,可惜曹彰還未到達,曹操已經兵敗撤出漢中,可見劉封武藝高強,魏將看了就怕。劉封武藝這麼高強,諸葛亮怕以後控制不住劉封,進讒力勸劉備殺了劉封,劉備殺完得知劉封被重重包圍堅決拒絕投降魏軍,拚死才殺回蜀國,就後悔了,老淚橫流。
魏延是三國後期第一猛將,魏國無人能敵。諸葛亮臨死一邊密奏劉禪說楊儀性格狹隘脾氣暴躁,不可重用,一邊又秘密召開大會,火線提拔魏延死敵楊儀為三軍統帥,結果楊儀果然殺了魏延,殺完回成都就安排奪去楊儀兵權,改任閑職,可見諸葛亮提拔楊儀唯一目的就是殺魏延。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出身,對蜀國是忠心耿耿。
孟達得罪魏國高層和司馬懿,率領上庸郡投靠蜀國,諸葛亮假意答應卻不派一兵一卒接應,導致孟達被司馬懿全殲。其實孟達雖然以前有問題,但是他得罪司馬懿已經無路可走,敵人的敵人就是「老鐵」,接納他回到蜀國,他對魏國了解很深,必可以獻很多計策,想想許攸在官渡之戰投降後就曾給曹操獻計燒烏巢糧草,且孟達還有數萬兵。
馬謖守街亭雖然失敗,但也罪不致死,換誰都無法守住,因為街亭寬十公里,一馬平川,張頜兵快,紮寨已經來不及,而且張頜兵多。馬謖如果不死,作為參謀還是可以的,比蔣婉、費瑋肯定要強。馬謖之敗,諸葛亮自己得負首要責任,因為是他力排眾議把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送上前線。再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每個將領都是從失敗中成長的,打個敗仗就得死罪,那曹操、劉備都得砍自己腦袋很多次了吧?
更離譜的是,趙雲是疑兵,迎戰魏軍主帥曹真,作為偏師與疑兵本來就不該勝,只需起到吸引敵軍主力就算完成任務,而且趙雲退軍的時候親自斷後損失很小,不但無過反而有功,應該嘉獎,但是諸葛亮卻貶趙雲,趙雲回去很快就死了,應該是鬱悶而死的,因為他七十歲出征,英雄一世,寶刀未老,本該受獎卻被貶。
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李嚴為運糧官,說是發明了水路運糧,運糧維持了近半年供給,這個功勞其實不得了,因為以前北伐都是出祁山一個月就斷糧。本次相持甚至司馬懿後來都斷糧了,因為司馬懿的糧草也得從關中運來。但是考慮到關中離天水才幾百里,而天水離成都有二千多里山路,這個運糧成績簡直是奇蹟了,可見李嚴執行力驚人。但是事後諸葛亮不但沒有嘉獎李嚴,反而將李嚴從託孤大臣和車騎將軍直接貶為庶民,連貶十幾級。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錯誤,曹操就是任人唯才,他的手下並沒有超級將領,很多都是降將,比如張遼、張頜都是敵軍降將,多數都打過敗仗,就算郭嘉也被舉報過,但是曹操都能包容,「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因此成就了魏國的強大。而以上公認的蜀國能人,卻被以各種雞毛蒜皮的理由要麼殺頭要麼被貶。
假如上述人才都在,那麼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主將,劉封、王平為先鋒,姜維、鄧芝領左軍,趙雲、孟達領右軍,馬謖為運糧官,李嚴為尚書令總管後勤,這個陣容是很有戰鬥力的,遠超魏國陣容(魏國後期其實也是人才短缺,司馬懿手下也只有郭淮一個老將了),何愁蜀中無大將呢?
諸葛亮被千古稱頌,卻也是一個權臣。他殺了很多人,或者說很多人因為他而間接被害。這是他的掌控欲在作怪,當然也是他政治不成熟的表現,是導致蜀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能團結大多數來一起建設。
簡單舉幾個例子。
關羽,其實間接死於諸葛亮之手。他利用關羽的性格設計,把和關羽不和的人安排在周圍,這就導致關羽勝則一切順利,關羽敗則大家作鳥獸散,甚至還有人落井下石,因為關羽威望太高,足以與諸葛亮爭鋒。
劉封,害死關羽的同時也就害死了劉封。這裡面當然還因為劉封對劉禪的潛在威脅。
魏延不用說了。
馬謖,絕對罪不至死,他是為諸葛亮的錯誤用人而死,是為了穩固諸葛亮的地位而死。
還有很多人,比如李嚴等。諸葛亮不一定想取而代之,但權利慾太強。這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均未殺!劉封自作劉備繼子,能力越強,劉備越要殺之,所以劉封之死與諸葛亮無絲毫關係;孟達之死,與自己麻痹大意有關,輕視司馬懿的快速反應;魏延之死與諸葛亮更沒關係,一是太過自傲,二是與蜀大臣均關係緊張,這種情況,一旦真正掌權,必是血雨腥風,欺主殺臣是可預見的,本是弱小的蜀國必葬其手。馬謖之死與軍令狀有關,不聽王平之勸,不死難以治軍。如果聽其他人勸誡,即使失敗,必有迴旋餘地。劉備死後,正是幾大勢力集團角力階段,失去迴旋餘地之後,死是必然,除非聖意干預,可惜劉禪沒做。李嚴也是如此,劉備死後,就想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這對已是非常虛弱的蜀國來說非常危險,一旦形成,離心之勢不可阻擋。
諸葛亮遇劉備,並非是他心中的最佳選擇,但恢復漢室也只有名義上劉備這支力量,曹、孫是異姓。劉備無帝王之氣概,本質是三人集團的大王的氣魄。從接管荊州之地拒劉表之託和蜀地劉章中就可以看出,太過虛偽,該出手時因虛偽導致情況變得複雜艱難。荊州遺留失敗的最大導火索,蜀地白白死了一個頂級謀臣龐統。稱王之時,對謀臣法正又過於放縱,把諸葛亮處於閑置狀態,加重了劉備集團的內部權力分配的矛盾,其在位時不顯現,一旦死亡,這矛盾就會爆發。
派系鬥爭所致。蜀國內部可以分為以關張趙為首的元老派,以諸葛亮等為首的荊襄系和李嚴等為首的東州系!諸葛亮以為自己是大牛,容不得與他不一致的人。比如關羽,比如廖立,比如李嚴,還有魏延,彭羕等。他一切以自己為中心,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忠臣,才是為國為民。其他人都是別有所圖,都是對國不利。這不是一種成熟的思維,是人治而不是靠制度來治國。
按理說,如果能夠求同存異,大家共同出謀劃策,而不是依靠自己人,設計陷害其他人。那麼蜀國也不至於敗的那麼快
諸葛亮的治國,和他教劉禪一樣,只是一味地灌輸,還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和現在的很多家長一樣。當然,他鞠躬盡瘁的精神,還是值得敬佩
這個題目就是故意拉仇恨的!可恥!
孔明先生身為蜀國臣相和軍師,手握生殺大權,殺幾個將領誠不足道,說到良將搬開手指頭也數的出來,可是怎麼也輪不到魏延,馬謖,劉封等幾個,魏延此人不尊軍令,想自己搞自己的那一套,與整個軍隊步調不一致,算什麼良將,軍令如山,言出必行,那輪到下面的執行者討價還價,可殺不可留!還有就是馬謖,也是自己受到孔明賞識,思想飄飄然忘乎所以,言過其實,紙上談兵的典型,最終導致街亭慘敗,孔明不得已大擺空城計,若不是司馬懿老謀深算,反而助孔明逃過一劫,若是換一個莽夫,十個孔明也難逃此劫!還有就是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心胸狹窄,隔岸觀火,落井下石,那算的什麼東西,還良將呢?良將的家奴都沒有資格做!
孔明相必還殺過其他將領,但皆不足道爾,可以說如果沒有孔明,想像蜀國的實力,將不過關張趙馬黃,想定大業,是比登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