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容易懷舊?
我覺得懷舊的人也是收藏故事的人,作為七十年代的我,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巨變,更讓我體味到人生的意義。下面展示部分本人經歷的收藏來見識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翻天復地的變化吧?
94年從家鄉常寧縣至衡陽市(75公里)才5元錢車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長沙讀大學收藏的二角錢參觀券。
剛上大學的我第一次去南嶽旅遊回長沙(150公里)的車票才6.8元。
1995年河南漯河至衡陽(跨三省)的火車票才36元。1996年新建成的廣州東站至衡陽(600公里)的動車也要90元,這算是中國最早的長途跨省動車線路,值得紀念。1996年廣州至衡陽的84次特快才42元呢?九十年代火車上補票是裁剪票,你保存了嗎?每每看到這些充滿時代烙印的記憶,感覺又回到那個世紀之交時期的青蔥歲月。
大家好!
懷舊是個永恆的話題。
時間的車輪並沒有停過,懷念也沒有停過。
當我們到達這一站的時候,總是回想上一站,再上一站,再再上一站……每經過一站時的風景,也許不是最美的風景,卻是那麼迷人。
節奏越來越快,時間還是一秒一秒在走,卻因為那麼快的節奏,再也抓不住時間。
木心先生寫過一首詩,《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的時候,腦海里呈現出很多兒時的畫面,快節奏下的現代人,一方面享受著快節奏帶來的利益,一方面有承受著快節奏帶來的壓力。
那個時代什麼都慢,說一些情話,寫一封情書,要許久才能到達對方的手裡,那種漫長的等待背後,是煎熬,是希望,如果是現在,拿起手機,一個電話就能搞定,可是卻少了漫長等待後的驚喜。
那個時候,去遠方,或是坐著綠皮火車,或是坐著輪船,還記得兒時去上海,啟東和上海不過是一江之隔,一百多公里,卻要先坐車,再坐幾個小時的船才能到上海,很不方便,現在想想,那種不方便反倒是一種享受,累的時候躺在床上休息,不累的時候,到甲板上看著江上的風景,何其美哉?
懷舊,只是因為找不回過去,過去的未必是最美好的,卻是生命中極其重要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懷舊,是因為相信過去要比現在好,或是當下的生活有太多不如意。
北島在《波蘭來客》中寫道:
那時候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當我們對明天不再幻想,曾經的夢永遠的沉睡過去,似乎唯有想起從前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日子能給自己帶來一絲慰藉。當初的日子究竟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永恆的失落了,之所以成為最好的時光是因為我們不停的用懷念去召喚它。
每一次時代的轉折,總有很多人被迫脫離。當遠方變得如此遙不可及,人們開始從往日的記憶中尋找出路,在尋路的途中,不可避免的會重構記憶,而美化過往便是最容易的出路。我們懷念過去,懷念過去點點滴滴的美好,甚至連昔日的痛苦,年輕的迷茫,不知所措的日子都變得像夢一樣虛幻美好。往日時光就是想像的夢,越浪漫越完美越迫切想回到過去。夢中只有情感是真實的,一個真實的情感鋪蓋在一個虛假的夢裡才讓往日的時光格外動人。或許連情感都不是真實的,但那又怎樣呢。
現實生活充斥著焦慮和不安,而過去是自己早已熟悉和習慣的,躲在懷舊的安全區里讓我們感覺舒適。
當下的糟糕成為了生活的焦點,人們很難注意到縫隙中的溫暖,而過去的糟糕可以被過濾,洗白,打上一針懷舊的鎮痛劑足以讓我們平靜。
老戰友們都已離開,獨自戰鬥意義何在?新的環境讓人不得不重建人際關係,想起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便不再孤單,懷舊帶來了歸屬感。
一次次追溯自己的生命歷程,在懷舊中把每一階段的自己穿成連線,才發現今天的自己都是在一集集不斷沉浮的連續劇中展開的,無中生有的偶然中充滿了環環相扣的必然,人生究竟是自我掌控還是被命運主宰?
我們太喜歡懷舊,以至於把過去的痛全都遺忘了。
工作之後懷念學生年代的純粹,雖然有學習的壓力,但僅此而已,快樂是那麼純粹,沒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無需賺錢養活自己。忘記了其實上學時最大的夢想就是遠離父母的桎梏,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那時候的自己如果聽到有人說長大後就知道生活不易之類的話,完全的不以為然,堅信自己會足夠努力讓說話人打臉。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能作蓋世英雄,最後發現做個普通人就已經精疲力竭了。
結婚之後懷念單身生活的自在,雖然每天要玩命工作,不停的為未來焦慮著,但不用背負房貸養孩子的壓力,活的相對自由,可以裸辭工作去旅行,可以任性,放縱,不斷試錯。忘記了其實那時候的自己每天都苦不堪言,天天想著什麼時候能在公司熬出頭,期待著找到真愛一起共度餘生。曾經我們都以為能擁有最好的自己,最後發現不得不向命運妥協。
追憶似水年華里寫道: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東西都消失殆盡的時,唯有空中飄蕩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
我們只需回味一下,那些詩意的過往就能給自己帶來內心的平和與寧靜,誰願意抗拒這種毫不費力就能獲得美妙的體驗呢?
正因為懷念過去毫不費力,活好當下顯得很不容易。你那麼念念不忘,以為自己長情,其實始終活在過去。
無論怎麼回頭看,生活都在前方。
北島在《波蘭來客》里,寫過一句話,非常抒情,一拎出,立即能撩動所有人的感傷情緒。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之所以撩人,一因文辭美好,二因懷舊。
但是,這句話是有特定深意的。
其中深意,有關家國,有關信念,更有關蒼涼的、無奈的個體命運。
具體如何,就不一一細說了。
只想說,這句話絕非文藝的矯情,而是沉重的慨嘆。
絕非拈著蘭花指,手握高腳杯,在春風沉醉的夜晚,拖長音調的、裝腔作勢的囈語。
而是如同西西弗斯,在苦難過後,站在廢墟之上發出的哀鳴。
我們都太愛懷舊了。
崔健出來時,我們懷念民歌。
周杰倫出道時,我們懷念崔健。
嘻哈出來時,我們懷念周杰倫。
同樣的,網紅當道的時代,我們懷念影視明星佔據流量的時期。
影視明星霸佔頭條時,我們懷念90年代的港台明星,說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可是,黃金時代里,藍潔瑛被強暴,劉嘉玲被綁架,余倩雯拍強暴戲時被假戲真做,悲憤退出娛樂圈,林青霞被黑社會脅迫拍戲,劉德華被人在片場掏槍指著頭拍電影。
我們以為,更好的都在從前。
而事實是,這種念頭經不起推敲。
《午夜巴黎》用一個穿越故事,打了所有懷舊癖的臉。
故事主人公,是一個文藝青年,名叫吉爾。
他一直嚮往1920年。
有一天,他穿越了。是的,沒錯,穿越了。穿越到了1920年。
這可是他一直夢想的事情。他激動,驚喜。但是,他發現一個極其古怪的現象:
這個時代里的人,並不覺得那是最好的時代。
他們正在嚮往19世紀。
後來,他從1920年,穿越到了1890年。
這下總沒人懷舊了吧。
屁,依然有。
1890年的人,還是在念叨著從前:「這個時代很貧乏,缺乏想像力,要是能生活在文藝復興的時代就好了!」所謂文藝復興,也是在追憶過去。「在他們眼裡,文藝復興時期才是黃金時代......而那個時代的人,大概又會想忽必烈汗在世時的生活更美好吧?」
總而言之,不論怎樣穿越,黃金時代都追不上了。
不論是1920,還是1890,還是文藝復興的14世紀,或者忽必烈在世時,都有人在懷念另一個已經逝去的、來不及參與的、想像中的舊世界。而當下的,在他們看來,就是最糟的。
物慾橫流,人文精神失落。
人們覺得自己像一個遺民,跟不上時代的滾滾紅塵。
可是真的如此么?
不,這不過是時間玩的把戲。
「平凡甚至低俗的東西,由於歲月的流逝,它們就發生了質變,一下變得既神奇迷人,又有點做作可笑......」
最後,吉爾醒悟過來,說:「他們這個時代沒有抗生素,牙醫也沒有麻醉劑。」
他回到現代。
回到有抗生素、麻醉劑、空調、網路、人工智慧的2010年,哪怕生活依然不完美。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曝光效應。
講我們對熟悉的人與事,都有著莫名的好感。
反之,對陌生的世界,總有著莫名的敵意。
而歷史因為已確定,不再變化,不再橫生枝節,令我們覺得可控。
可控+細節不詳=意淫。
可控+細節選擇性遺忘=懷念。
於是,唐宋元明清在我們的想像里,變成完美盛世。童年與成長,在我們的文藝作品中,就成了最好的時光。
我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為之潸然淚下。
但真的沒必要總是反芻。
張愛玲面對炎櫻日復一日的懷舊,忍無可忍道:
「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張愛玲很明白。
活在過去是危險的。
它會消耗你,而非成就你。
你的注意力在身後,可生活在前方。
長此以往,當然會離現實越來越遠,如同置身於活死人墓。
懷念從前,懷念農耕,懷念貧困,懷念貧困之中人與人的相處,都很容易引起人們本能的共鳴。
克制一些的,會吟誦「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誇張一些的,當即痛心疾首,表達「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之意。
遇見這種人,真該把他扔回從前的農村,好好體會一下那種令人發瘋的艱苦。
我父親那代人,就從「過去」而來。
有一回問他:「你願意活在過去嗎?」
他將頭搖個不停,「那怎麼活?那可不是人過的日子。」
我父親不是知識分子,識字也不多,文藝式的洗腦對他發生不了作用,他用腳投票,對「過去」表示否決。
竇文濤在《圓桌派》里,也曾講過這樣一番話。
「我覺得小時候不快樂。你問我什麼時候最好,就現在最好。」
我一直喜歡竇文濤,就因為他的這種明白。
他不裝,也不酸,他有點俗,結結實實站在現實之中,不會輕易被帶跑。他說,過去有什麼好的呀,相反,過了四五十歲,我覺得人生輕舟已過萬重山。
因為,在當下,心智自由了——困惑的事情已然明白;
經濟自由了——能享受人世間真正的好東西。
聽到這番話,簡直想和他一起干一杯。
太中下懷了。
我一直覺得,懷舊不論如何流光溢彩,如何美學范兒,如何流行,如何產業化,它依然是一種情緒。
情緒化的事情,多與理性背道而馳。
煊染情緒的事情,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反智。
所以,往我們沸騰的甜蜜回憶中,扔一點兒鎮靜劑吧,活得紮實一點,當下一點。
這樣你會看見更真實的人。
也會以此身,在此時,於此地,做更牛叉的事。
最後講一個正面例子吧。
連岳在《走神》這本書里,講過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名叫安迪·沃霍爾,也就是那個說「每個人都可以做15分鐘的名人」的傢伙。
他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家是最容易是古非今的人。他們懷念往昔,懷念流浪,懷念梵高的向日葵。
但沃霍爾沒有。
他在來到紐約的第一天,就開始在想,在這個偉大的城市裡,我該怎麼樣才能名利雙收?
這個念頭很不藝術。
是啊,你怎麼能不像別人一樣懷舊呢?怎麼能不傷感呢?怎麼能這麼現實呢?
但沃霍爾的腦袋,可不像我們一樣容易被綁架。
他清晰地明白,任何一種偉大的文明,都是由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建成的。
他開始在當下尋找商機。
後來,他敏銳地發現了一種東西:罐頭。
這是當下最常見的東西。人人都在吃,人人都用得起。但為什麼它們不能成為藝術品?!
後來,他開始給罐頭畫畫,同時將藝術納入複製、量產的程序,進行流水線作業。
他說,商品的本質是複製。
他成名了。名利雙收,甚至顛覆了一個時代。
就是這樣,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活在當下,去發現現實中的神秘之美,培植成你的榮耀。
而非躺在往事的棉被中嘆息,錯過一個又一個春天。
許多朋友很悲觀,說,當下太糟了。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都該聽聽狄更斯的這句話,任何時代都「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當下自然有不好。
但隨著市場的開放,觀念的啟蒙,人們對自由的嚮往,我覺得大家但可對未來保持一點謹慎的樂觀。
畢竟,在這樣的局勢下,文明的倒退不太可能。群體也好,個人也罷,都會一點一點驅於完善——哪怕這個過程很漫長,前行很緩慢。
所以,去找到屬於你的「罐頭」,去創造你的「沃霍爾時代」,其他的,不用多管。
最後告訴大家兩句話。
一句是斯密說的。
他說:「越是商業發達的地方,人就越有道德。」
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還在敬畏市場,人只會變好,而不是變糟。所以,你可以放一點兒心。
另一句是培根說的。「命運如同市場。如果老盯著過去,多半會價格下跌。」
這句話告訴我們,別矯情,別痴迷於懷舊,否則你會失去更多。
與君共勉!
謝邀?
我也很懷舊呢。喜歡小時候無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傾盆大雨都要出去跟小夥伴嬉戲打鬧,喜歡初中時遇上現在的閨蜜時當時的朝昔相伴,喜歡高中那段拼搏奮鬥的時光。
而我為什麼會懷念那些時光呢,只不過是因為我那些時光足夠美好,就算它其實並不是很美好,但是時光悠悠,它在記憶里早就美化得沒有瑕疵了。
現在的人懷舊,負面的說也就是想逃離現在的生活,此時此刻的生活並沒有讓自己滿意,所以就想起了從前日子裡的自己,然後就開始羨慕當初過得是多麼開心,多麼無憂無慮。
可是現實就是現實,無論過去多麼美好,你都得向前走,不過你正好,一步三回頭,依依不捨。
但我覺得這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可以提醒你,初心不忘?
並且從前的美好,從前別人給予的溫柔,都不會忘記,在往後的歲月里,如若遇到挫折寒冷,還可以拿出來取暖,鼓勵自己繼續向前。(???)
懷舊會對過去的嚮往和懷念,當人們感到遠離過去所依戀的那段時間時,懷舊情緒就會產生。
音樂節目中的懷舊金曲、出版物中的懷舊文學、雪花霜、懷舊電影、懷舊明星海報等都是人們懷舊的產品。人們的懷舊情緒導致他們對懷舊商品的偏愛,懷舊商品消費行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商家通常會根據特定的時代特點,將這種懷舊因素融入到商品設計中,比如圖形、顏色、味道等。使消費者看到之後產生強烈的懷舊情感。
兒童時期或青年時期普遍或流行的各種食品、以往的玩具 、以往的音樂和電影等大眾文化產品、一些早期流行的老字號產品等都成為現今人們的懷舊消費對象, 根本原因在於消費者喜歡那種習慣性的口味或偏好。
社會結構和階層發生較大的 變化,舊有的事物正在被更替或被打碎, 而新的秩 序、規則、制度正在建立或完善中 , 人們的生活變得 快節奏 、多變動 、高競爭。 人們對快速的社會變化存 在壓力 , 甚至會產生焦慮[ ] , 在消費領域中直接表現 為消費者的情感消費趨向
這種由壓力 、焦慮等交織 因素構成的不安全感狀態下時 , 會在情感上更傾向 於依賴一些以往熟識或喜歡的商品, 而這種對熟識 客體情感上的偏好或依戀則可以自動緩解人們的焦慮或恐懼。
蘊涵某種懷舊元素的懷舊產品作為具有符號價值的物品, 其意義遠不止其物理意義,更在於情感上的滿足,心理上的認同。人們在懷舊的過程中能暫時抽離現實生活,通過與過去的連結感受老舊時光,尋找過去生活的慢節奏。
怎麼不讓人懷舊?我記得小時候讀書兩元錢,蓋房也不要錢,自己燒磚瓦,鄰居相互幫忙!瓜果是隊上分,蔬菜自留地采。從沒聽說過有吸毒和人販子!更沒有什麼黑社會和高利貸!看病醫療站5分錢挂號,隊上有拖拉機和水電站,用電也不要錢,可後面單幹這些都賤賣了!如誰家有什麼事,全村人都會來幫忙!現在有事要先談價錢,兄弟去了上海後也沒有了聯糸!
我也非常想念過去的歲月,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現在生活的累,過去不假生活沒有現在的生活好,可是過去吃的放心,不象現在吃什麼都不放心。過去的人沒有錢也能辦事,現在錢少就辦不了事,更不要說沒錢了,我記我小的時候村裡辦紅白喜事就不化錢,你給我幫忙我給你幫忙,大家親如一家人,你看現在辦個紅白喜事,沒有兩三萬跟本就過不了關。我小時候念書沒有化過一分錢,現在如果沒有錢跟本就念不上書,過去農村經常放電影,不要一分錢,現在沒有錢就看不上電影了,過去一家七八個小孩也養的起,現在一兩個小孩養著都困難。不過現在生活水平,得確比過去好多了,總體來說現在社會還是比過去好多了,現在的生活水平給過去相比,真的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人不能老是生活在過去的回憶之中,這樣就會影響現在的生活,現在穿的衣服比過去好了,吃的飯菜也比過去不知好了多少倍,住得就更不要說了,現在連農村都有人住樓房了。現在家家戶戶人人差不多都有手機,這在過去跟本想都不敢想。社會每天都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應該向前看,只有這樣做,人們的精神面貌才會好。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容易懷舊?因為以前傳播的都是正能量的事迹!如農業學大寨精神!工業學大慶石油精神!學習英雄事迹!學習雷鋒好人好事!幹部群眾打成一片……幹部群眾一條心……幹部以身作則……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不變!所以人越來越容易懷舊。你說現在為什麼人越來越懷舊呢……
人總是懷念簡單、單純、快樂的時光,物質是其次!很多知青還搞聚會,回憶大家的青蔥歲月,聊聊以前共患難的日子,他們不更苦!但大家再憶當年別提多開心??,反倒很懷念過去!因為他們的青春、激情都奉獻給那個火熱的年代,一起吃苦,一起患難!現在的現實讓人特麻木,那種味兒找不到了,都是高樓大廈,電子產品,過年都是微信拜年,以前還都寫明信片,看誰人緣好,哎,時光一去不復返嘍!寫點心得,不足之處望諸公指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