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中,太子、齊王被殺以及高祖被控制的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是孤注一擲,因為錯過這次機會李世民就在無機會翻盤,在長安李世民的勢力其實遠不如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時李淵其實是比較喜歡大兒子李建成的,所以天下平定後李淵就收回了李世民的兵權,在長安李建成李元吉實力要強於李世民。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和手下謀士房玄齡杜如晦謀劃周密,對李建成李元吉就是準備一擊必殺,同時李世民也知道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不意味著政變成功,因為忠於李建成的親兵部隊都在長安城外,如果殺進城來為太子報仇,李世民當時是擋不住的,所以李世民要想得到朝野的支持,就必須得到父王李淵的支持。

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率心腹幹掉太子和齊王后,第一時間就派大將尉遲恭率軍殺向李淵的皇宮,當時李淵的御林軍應該被尉遲恭率軍全部殲滅,這樣一來,李淵就毫無反抗之力,同時尉遲恭恐嚇李淵,李淵為了保命只能下旨承認玄武門之變的合法性,這樣一來想為太子建成報仇的部隊立馬瓦解,李世民大獲全勝。

玄武門之變可以說將永載史冊,李世民乾的確實漂亮。


李世民率領親信發動玄武門政變,並且取得成功,是一次精心算計的典範之作。

這次政變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的步驟,比如控制玄武門、襲殺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控制李淵等等,必須掌握好行動的時機和先後的次序,否則,一著不慎滿盤輸。

我認為李世民的設計是這樣的:

第一,襲殺的地點選在宮城中,而能夠跟隨李世民進入皇宮的人員極為有限,所以由李世民親自埋伏在皇宮中的適當位置,準備襲殺李建成、李元吉。

第二,長孫無忌、張公謹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當李建成、李元吉進入皇宮,並且走到埋伏地點時,長孫無忌等人奪取玄武門並且控制玄武門。這其中的最大可能,是守門的羽林軍中有內應,才能一舉成功。

第三,奪取玄武門之後,尉遲敬德率領幾十名甲士迅速趕去支援李世民,幫助殺死李元吉之後,尉遲敬德馬上帶人前去控制住唐高祖李淵,以李淵的名義,號令皇宮內外的官員和將士。

第四,與此同時,埋伏在秦王府中的近千名甲士快速趕往玄武門,支援宮城中的行動。

這其中,行動的次序和發動的時間都非常重要。最理想的狀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李世民的伏擊地點時,長孫無忌他們在玄武門那邊同時動手。

而實際的情況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長孫無忌那邊的行動稍早了一些,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時,聽到了玄武門那邊出了事,感覺情況不對,立刻撥轉馬頭奔往東宮。

這裡已經距離李世民埋伏的地點不遠,李世民等人隨後追來,先射死李建成。李元吉頑強反抗,與李世民纏鬥,被隨後趕到的尉遲敬德殺死。

如此苦心算計,是因為唐高祖李淵的存在,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整個行動要高度保密,要在皇宮裡動手,直接擊中要害。不然,只要唐高祖關上皇宮的大門,一聲令下,李世民再大的本事也無用了。

這方面的一個失敗實例是唐中宗時代的皇太子李重俊,他也發動過政變,而且各方面的條件要比李世民更好,結果兵敗身亡。主要的問題就是他沒有擊中要害。


講講玄武門之變的過程吧,前面不說了,從覲見李淵說起。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了。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

至於高祖李淵被逼,是在兩個兒子已經被殺之後。政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之後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見大勢已去,自然順水推舟,止說太子與齊王的不是,後來就禪位給了李世民,又當了九年太上皇才死去。


某個史實電視劇好像是這樣的:李建成作為皇太子,是第一個被殺的(萬箭穿心),而他老弟(三弟)見勢不妙,準備逃跑,被尉遲恭一箭射殺,最後好像也是尉遲恭拿著浸血的橫刀,對李淵說:陛下,退位吧!


推薦閱讀:

TAG:唐朝 | 歷史 | 玄武門之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