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對趙孟頫的書法略有微詞?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別學趙孟頫,字太俗」「趙孟頫不配做楷書四家之一」之類的言語。

趙孟頫的字「俗」「媚」是真的嗎?

趙孟頫的圓筆很多,轉處多肉,而且多有轉了圓圈的連筆。

這種寫法,確實讓別人感覺到「媚俗」

因為大家常見的二王體系行書,都是硬直的,像用筆如此「圓潤」的人,趙孟頫還是頭一家。

像行草書中,這種帶「橢圓圈」的連筆,是非常多的。

但是在二王的身上卻非常少,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趙孟頫諸體皆精,比較善章草,用功頗深。

如果看到過趙孟頫寫的章草,可就能會發現為何趙孟頫用筆這麼「圓」了。

很多連筆的動作,都是自章草而來,對比一下就可看出。

這種連筆非常多,所以有「油滑」的感覺。

但是全篇提按頓挫皆有法度,所以也僅僅是感覺。

又加之用筆肥潤,點畫變化不豐富

所以就很容易讓人感覺到「流俗」。

尤其趙孟頫的行草書,受章草的影響太大了,世人皆知章草平正。

所以趙孟頫行草書也多平正。

別人學二王,連斷很分明,趙孟頫學起來連筆比較多,而且牽絲比較「實」,比較明顯。

王寵行草書,連筆並不都是「橢圓」的線,而且連斷分明,不顯油滑,極具節奏感。

而且字勢上,有平有奇,有大有小,給人的變化就豐富。

所以顯得不俗。

再比如同時期的鮮於樞,與趙孟頫交好,行草書也是連斷,提按,輕重分明。

所以顯得變化豐富。

再看趙孟頫

就是感覺非常規矩,沒有活力。

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太習慣了,太板了,所以俗。

趙孟頫也曾說,自己的行草書不及鮮於樞。

但是,這只是在整體上找原因。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趙孟頫作品,還會覺得俗嗎?

趙孟頫不過是限於變化少,這個和人是有關係的。

有的人善變,有的人不善變。就如同有的人脾氣很好,感覺人很純和聰明,辦事無漏洞。

有些人脾氣急,辦事急躁。

這是一個道理。

趙孟頫的沒有變化,是建立在單字的小變化,筆法的精熟,結構的精熟,不會出錯的基礎上的。

臨臨趙孟頫,學習筆法很簡單,非常簡單。

但是想做到趙孟頫那樣章法穩妥,也就是章法俗。結字工整,用筆清晰,也就是字俗。

容易嗎?

反正我沒見過幾個學趙孟頫沒20年但是可以用趙體成熟寫一篇文章作品的人。

趙孟頫很難學,難就難在穩。

這種穩,是心態上的穩,心態不對,學不來。

也是筆筆精細,字字精熟,不細心學不來。

最重要的,學了趙,難出,難自成一格,這才是問題。

很多人學趙,還沒學夠那個熟練勁兒,就開始尋思擺脫,結果學別的也帶趙體味道,而且四不像。

因為二王體系,肥潤的筆法,只有趙孟頫最誇張,很難擺脫。

所以很多人學趙都是迷茫的。

這個也是無奈的,沒有一定學趙的功底,一定是脫不開的。

歷史上學趙成家的人太少了。

與是董其昌在批了趙孟頫幾十年「俗」之後,在晚年說了一句實話。

以前總覺得趙孟頫不過如此,不過等到水平越高,越發覺趙孟頫如一座大山,不可逾越。

因為用筆太熟,不見敗筆。而且創作文章不怕長,不怕內容,什麼都能寫,寫什麼都好。

這是趙孟頫可怕的地方。

所以董其昌說「趙孟頫勝在熟,每次寫字都類似。自己勝在生,每次寫字都不一樣」

在初學時,我看趙孟頫,每個字的結構都很平正,每筆都很圓潤,很肥,所以感覺趙孟頫字特丑。

跟個微胖的女人一樣。

後來隨著學的加深,我覺得趙孟頫太厲害了,他的字學完之後,字字無敗筆,筆法清晰,一眼就知道怎麼寫,而且輕重變化雖不大,但是也有,非常細微,很難把握。

輕重變化,行筆間快一點,慢一點,都沒有圓潤的感覺。

而且,他的字,筆法的圓潤勁兒,是非常靠近晉人的。

才感覺到,這個微胖的女人其實像楊貴妃,初看不咋地,越看越漂亮。

胖一點,瘦一點,都不對勁。

就這個感覺最舒服。

說趙俗呢,其實不過是不喜歡「肥」「正」

當有一天,大家的學習拋開字形的時候,才是真正看趙「厲害」的時候。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法家,集書、畫、詩文、篆刻、鑒賞於一身的一代宗師,他的書法被尊為「趙體」,被後世譽為「前後五百年無出其右者」。但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書家,為何後世有人對他的書法有微詞呢?說起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同樣是兩位非常有影響力的書家,明代的董其昌和清初的傅山,這兩個人對趙氏書法的微詞(都不能算是微詞了)影響了後世人們對趙書客觀公正的看法。

先說說董其昌吧,董其昌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人,正因為天賦高,也就年少輕狂過。學書三年就號稱自己已經超越了文徵明和祝枝山,然後就是追趕趙孟頫。他一生都以趙孟頫為超越的對象,想成為趙孟頫那樣開宗立派的人物,所以趙孟頫莫名就成為了他的假想敵。他曾經評價趙氏的書法云:

「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

而傅山年輕時學的是「趙體」,那時還是明王朝的統治時期,而後來明王朝被清朝取代,傅山作為亡國之人,對於那些明朝的臣子又為清政府效力的「貳臣」甚是氣憤,於是趙孟頫又連帶著受到傅山的詆毀,在他的《家訓》中提到:

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近而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

由此可見,這兩人出發點不一樣,但對趙書的微詞確實有失公允。而後人只看到了這點,卻不知道這兩位大家到了晚年的時候,對趙孟頫的看法完全發生了改變。

董其昌晚年回憶到:「余年十八歲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經歷了很多,人書俱老的時候才知道趙書的妙處。而傅山也是晚年的時候,對趙書轉變了看法,在《秉燭》一詩中寫到: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詩中用「足奇、非常」這些辭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佩之情,這時的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了。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清朝統治的逐步鞏固,明亡的歷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現實;也許傅山意識到一位知識分子——文化人對文化的薪火相傳的艱難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對趙孟頫書法最看不順眼的是明末清初的傅山。還有董其昌也時常拿自己的作品去的趙孟頫比較,自認為自己比趙孟頫的書法高一些。

歷史上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非常高,除了傅山的政治立場討厭趙孟頫書法外,董其昌是不服。真正對趙孟頫書法有微詞的,是現代的一些人。把趙孟頫書法說成是媚俗,是奴顏媚骨。

感覺現代的人,個個都是錚錚鐵骨,正義凜然的高潔義士。有的人見到別人學習趙孟頫書法,所表現出來的不屑,好似玷污了他的眼睛一樣。

真實的原因其實是,趙孟頫的書法講求筆法,結構精巧。要學習他的書法,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才有可能學到一點皮毛。這對急功近利之人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學不到,乾脆批臭他,讓人看見就這類型的書法就討厭。於是有人發明創造出了一些邏輯混亂的詞,如「美可以不漂亮」,「好看的書法都是俗的」,「俗的東西都是好看的」,「不俗的東西是普通人看不懂的」。各種奇談怪論,其目的就是一個,為自己的丑書作辯解。看看那些鬼頭鬼腦的書作,哪一個不自我標榜高雅?哪一個不自稱不俗?哪一個不說曲高和寡?其實際是不靠譜,讓人怎麼和?

說一千,道一萬,現代人對趙孟頫書法的微詞,是動機不純。是因為寫不出來。


後世對於趙孟頫的書法的評價不是略有微詞,可以說批判的很徹底。

宋代大書法家、大文豪蘇東坡曾經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書法里用「雅」和「俗」來評價一個人的書法作品,說一個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說他的字俗,那就嚴重了,這個評價無異於判了一個不及格。

有問題可以改,俗就無可救藥了,更何況後人對趙孟頫的評價在俗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媚」。

這些評價並不是好事者隨便說說,都是一些書法大家說的,比如清代的著名書法家王文志在他的一首詩中說:狂怪餘風待一砭,子昂標格故矜嚴。憑君瞰盡紅蕉蜜,無奈中邊只有甜」。

對於趙孟頫的這種過低的評價,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1、自古書品和人品分不開,評價趙孟頫的書法也會帶上對於他的人品的看法,趙孟頫本身是趙匡胤的後代,屬於宋室皇族,可他在宋朝滅亡以後卻在元代的朝廷任高官,這不符合古代文人的道德標準。

這種行為屬於不忠不孝,被當時和後世的文人批判也很正常了,這種批判也會牽扯到他的書法和繪畫。

2、和皇上的助攻也有關係,清代的康熙皇帝對於趙孟頫評價不是很高,並把他列入《二臣傳》,寫入歷史了,這樣基本就給他定性了,等於發了紅頭文件,誰還敢稱讚他啊。

3、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趙孟頫字的字本身風格流美、平正艷麗,確實很甜,比如不管他的楷書還是行書都寫的非常的正,把王羲之的側鋒變成了中鋒,把王羲之的倚側變成了平整,在書寫的氣勢上也不及宋代的書法家,被人抓住把柄也很正常了。

當然,我對於趙孟頫的書法是很喜歡的,在全面復古的背景下,形成趙孟頫的這種書法風格也是很正常的,這一點從同時代的其他書法家那也可以看到。

趙孟頫的書法學習王羲之,也很好的詮釋了王羲之。我們現代人學習王羲之書法,完全可以借鑒趙孟頫,我在書法教學的過程中就是這樣的。

比如學習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之前,我會先讓學生臨寫一下趙孟頫寫的王羲之的《聖教序》,趙孟頫對於王羲之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

加上趙孟頫的《聖教序》是墨跡,被碑刻要好理解很多,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學習完趙孟頫以後再學王羲之也會個更容易理解。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謝悟空小秘書邀!

你好,見字如面!

最近故宮博物院正在進行

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在這裡我對趙體書法極其本人生平做一個簡單回顧,在對你所提的問題說一下自己的一些見解,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評價一個書家的作品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他的生平,時代會造就人也會改變人。

趙孟頫大事年表(截取於故宮博物院網站):

1254(宋理宗寶祐二年,甲寅),一歲 九月十日,趙孟頫出生。字子昂,號松雪道人、鷗波亭長、水精宮道人等, 吳興人(今浙江湖州),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父與訔,仕南宋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有子八人,孟頫庶出,排行第七。

1258(寶祐六年,戊午),五歲 入小學,書法為人所重。

1265(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十二歲  三月,父與訔卒於臨安任上。 父亡後,生母丘夫人督導進學甚力。

1273(咸淳九年,癸酉),二十歲 約此年,通過國子監考試,注真州司戶參軍,未赴任。

1276(宋恭宗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子),二十三歲 三月,元軍陷臨安(今杭州),謝太后攜宋恭宗出降。 宋亡後居於湖州家中,從老儒敖繼公求學,學問日進。與錢選等並稱「吳興八俊」,孟頫為之首。

1282(元至元十九年,壬午),二十九歲 為友人作《行書秋興詩》,錄杜甫《秋興八首》之四首(上海博物館藏),為傳世紀年最早書作。

1286(至元二十三年,丙戌),三十三歲  三月,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前往江南搜訪賢能,孟頫膺選。 十二月,孟頫赴京,應外甥張景亮之請,作《草書千字文》(上海博物館藏)。

1287(至元二十四年,丁亥),三十四歲  閏二月,在大都獲元世祖忽必烈接見,與論時事,頗受賞譽。  六月,授官兵部郎中、奉訓大夫,主管驛站事務。 八月,以公事赴杭州,行書跋友人周密藏《保母磚》(故宮博物院藏)。

1289(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三十六歲  九月,行書跋錢選《八花圖》(故宮博物院藏)。在湖州與管道昇完婚,同還大都。

1290(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三十七歲  二月,作《致季宗元信札》(故宮博物院藏),詳述兵部職務之繁冗及在大都所見書畫。  五月,拜集賢直學士、奉議大夫。

長子趙亮生。

1291(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三十八歲   秋,謀求外任,先遣夫人管道昇和長子趙亮南還湖州。次子趙雍生。

1292(至元二十九年,壬辰),三十九歲正月,進朝列大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兼管本路諸軍奧魯。在任興學講文,行寬大之政。

1294(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四十一歲六月,成宗下詔修《世祖實錄》,孟頫約在此前後赴大都。不久以病歸湖州。

1296(元貞二年,丙申),四十三歲 仿韓幹筆意作《人騎圖》(故宮博物院藏)

1297(大德元年,丁酉),四十四歲  除太原路汾州知州,未赴任。十二月五日,為友人張謙作《行書歸去來辭》(上海博物館藏)。

1298(大德二年,戊戌),四十五歲  二月,纂集生平所作為《松雪齋詩文集》。應召赴大都書金字《藏經》,書畢,力請歸鄉。

1299(大德三年,己亥),四十六歲  八月,改任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駐杭州。作《自畫像》(故宮博物院藏)。

1302(大德六年,壬寅),四十九歲十一月十五日,為錢德鈞作《水村圖》(故宮博物院藏)。

1304(大德八年,甲辰),五十一歲  二月十四日,作《小楷采神圖跋》(故宮博物院藏)。  春,作《紅衣羅漢圖》(遼寧省博物館藏)。首次會晤中峰明本於杭州官舍。

1305(大德九年,乙巳),五十二歲  十月十日,為友人作《行書紈扇賦》(今僅存刻本)。十月十一日,為道士杜道堅作《行書〈周易·繫辭〉》(故宮博物院藏)。

1306(大德十年,丙午),五十三歲 正月十八日,為道士杜道堅作《行書杜甫〈玄都壇歌〉》(故宮博物院藏)。

1309(至大二年,己酉)五十六歲 七月,升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未到任。

1310(至大三年,庚戌),五十七歲  十月,應太子召,抵大都。拜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作《楷書崑山淮雲院記》(故宮博物院藏)。

1311(至大四年,辛亥),五十八歲  正月,武宗崩,仁宗繼位。  二月,長子趙亮病亡,年二十二歲。五月,升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1312(元仁宗皇慶元年,壬子)五十九歲十一月,作《秋郊飲馬圖》(故宮博物院藏)。

1313(皇慶二年,癸丑),六十歲  六月,改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十一月,轉集賢侍讀學士、正奉大夫。

1314(延祐元年,甲寅),六十一歲  元旦,應召作《行書萬壽曲》(故宮博物院藏)。  四月,行書跋國詮《善見律》(故宮博物院藏)。十二月,升集賢學士、資德大夫。

1315(延祐二年,乙卯),六十二歲  四月十一日,作《楷書續千字文》(故宮博物院藏)。元廷首行科舉,任讀卷官。

1316(延祐三年,丙辰),六十三歲  三月,為崔進之作《小楷道德經》(故宮博物院藏)。  七月,進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  十月,撰並作《楷書帝師膽巴碑》(故宮博物院藏)。十一月,行書跋楊凝式《夏熱帖》(故宮博物院藏)。二十一日,為瞿澤民作《行書酒德頌》(故宮博物院藏)。

1318(延祐五年,戊午),六十五歲 十月,長孫女淑端生。

1319(延祐六年,己未),六十六歲  四月,管夫人疾作,仁宗恩准還家。  五月十日,管夫人卒於臨清舟中,年五十八歲。  八月五日,作《小楷洛神賦》(故宮博物院藏)。  九月四日,葬管夫人於德清縣東衡山。  九月十五日,作《行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宮博物院藏)。  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道士袁安道作《行書〈自作五言詩二章〉》(故宮博物院藏)。  冬,仁宗遣使召孟頫還京,以病不赴。本年為亡妻事,與中峰明本多有書札往來。

1320(延祐七年,庚申),六十七歲  正月,仁宗崩,英宗碩德八剌繼位。  十月,為道士何道堅作《楷書道經生神章》(故宮博物院藏)。作《楷書杭州福神觀記》(故宮博物院藏)。

1321(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六十八歲  春,英宗命孟頫書《孝經》。八月十二日,作《秀出叢林圖》(故宮博物院藏)。

1322(至治二年,壬戌),六十九歲  春,英宗遣使存問,賜衣酒。  六月十六日,卒於家,年六十九歲。有子三人、女六人,長子、幼女先孟頫卒。九月十日,與管夫人合葬於德清縣東衡山。

1332(元文宗至順三年,壬申)  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謚文敏。

禹之鼎 摹趙孟頫像

趙孟頫素有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譽。對於書畫,趙氏用力最勤、最深。繪畫上,他就繪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明確提出「書畫本同」「以書入畫」的藝術觀點;書法上,針對南宋筆法大壞的頹勢書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轉。他所倡導的藝術主張對中國藝術發展的貢獻尤為卓著,與之相呼應,其繪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皆精,書法楷、行、草、篆、隸五體兼擅。趙孟頫與其身邊的諸多文藝家不僅共同開創了元代書畫的時代新風,更對後世藝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後人。其父趙與訔(音吟)喜好文物賞鑒,為他成長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青年時期,趙孟頫往來於湖州、杭州一帶,與錢選等人詩文唱和、品賞書畫,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觀念與創作風格。

趙孟頫為矯正宋人書風輕肆躁露的流弊,遂以「師古」為號召,力主書學魏晉唐人,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旨趣,身體力行,從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以及唐宋名家書作中汲取優長,融會貫通,形成點畫精美、結構端穩、神態安詳的面目。

趙孟頫為反對南宋院體繪畫影響下的纖弱俗艷,同樣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的「師古」主張。其早年山水曾追摹六朝、隋唐畫風,多青綠設色,古意盎然。後在繼承董源、巨然與李成、郭熙的基礎上,將兩派山水技法加以省減變化。經其改造的董、巨風格,直接開啟了「元四家」的畫風,成為明清文人畫的主流。花鳥傳宋人畫法,工寫相兼,生動傳神。特別是竹石幽蘭類君子畫,遠承文同、蘇軾,近宗趙孟堅,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創作,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以古為源,融古為己,化古為新,終使趙孟頫成為不僅獨步當代,而且是古今鮮有的藝術大師。

趙孟頫為避免宋代書家筆下呈現的縱肆躁露的書風,力主「師古」——宗學晉人的姿韻和唐人的法度,並通過長年反覆探索、實踐方才漸趨形成自家的風格特點。

趙孟頫所寫書體更是樣樣俱佳,其中尤以楷、行兩體出類拔萃,這來自他常年臨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跡之功。在心摹手追、刻意臨寫之間,外求形似而內宗筆法,踵步風規神韻,加之能夠融會貫通曆代名家之長,終於鍛造出平和雍容、圓活姿媚的個人風格。

趙孟頫是元代藝苑公認的領袖人物,其以自己的創作與理論推動了書畫藝術的發展,並直接帶動和影響了眾多元代文藝家,令時代風氣為之一新。

趙孟頫的家人有朝夕相處之利,耳濡目染,受其教化最多,成就斐然。其妻管道昇、子趙雍與趙奕、女趙由皙、孫趙麟等得其法乳,書畫亦各有所長,而終不脫趙孟頫的藝術藩籬。外孫王蒙取法其道,又遠求董源、巨然,獨具面目,自成宗師。

趙孟頫無論是隱居家鄉,還是宦遊南北,總能與友朋、學生雅集唱和,賞評書畫,品鑒古物,切磋藝論,互相陶冶。儘管藝術風格不盡相同,成就高下有別,但皆能師承晉唐之法,注重筆墨韻致。在以趙孟頫為核心的友朋、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清新雅正的書畫風氣貫穿蒙元一朝。

自明清及至近世,趙孟頫的藝術觀念、筆墨技巧被明代唐寅、文徵明與清初「四王」等書畫家承續、發揚,可見其藝術散發的無窮魅力。清乾隆帝弘曆更是對趙孟頫的書法青睞有加,筆下用力最勤,以致趙書風靡有清一代,成為學書世范。

為什麼後人對他有所微詞,這個是無法避免的,歷史有局限性,每個人在歷史階段是受到時代洪流影響的,作為宋室後人,卻效忠於元帝,且趙書無工楷,這是後人對他的一些看法,但是無論如何,趙在書法的影響是深遠的,最近故宮博物院在展出,積極推薦去看一下,真的太有收穫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上!


根本原因就是「羨慕嫉妒恨」。文人相輕,酸文人。歷史上有幾位著名的書法家,因人廢字,詆毀趙孟頫。關於趙孟頫的字兩個常用的「微詞」,熟和媚(俗)。

我是一人。有個詞「文人誤國」,文人們大部分都是有明顯缺點的人。

可是趙孟頫這個文人,真的太容易讓人羨慕嫉妒恨了。我也挺羨慕嫉妒趙孟頫的,別人很優秀自己可能一輩子都超不過,就要恨了嗎?

說說為什麼有不少人詆毀或者說看趙孟頫不舒服,趙孟頫的人生會讓大多數人羨慕。

才華,伴侶子孫,仕途都是非常的令人羨慕

全才趙孟頫

很多人知道趙孟頫,因為喜歡趙孟頫的字。史書中,趙孟頫的相貌也是十分英俊的。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歷史上很多著名畫家都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都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黃公望更是趙孟頫的入室弟子,兩人關係非常的好,非常的親近。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列入十大傳世名畫。

你和趙孟頫比才華,比不過就算了,他的徒弟們,各個都是厲害的人。氣不氣,還有更氣的呢。

老婆子孫都有才華

趙孟頫是一個著名的書畫大家,他還有一位也善書畫的老婆,管道升。

書法史上有「書壇二夫人」,一個是衛夫人,一個是管道升。

衛夫人相傳是書聖王羲之的老師。一個女子書法水平能夠和書聖王羲之的老師並列,這是對一個女子書法水平高,最大的肯定。

管道升還特別擅長畫,尤擅畫墨竹梅蘭。

而且管道升在所有記載中,都是非常美麗的。

在書畫方面,管道升絕對是有史以來第一才女。多少人知道趙孟頫而不知道管道升,因為趙孟頫也是書畫方面有史以來第一才子,書畫綜合實力能夠和趙孟頫相比的,只有宋徽宗。歷史中書法和繪畫,都精通的人極少極少。

為什麼要說書畫綜合實力,因為歷史上非常賣力黑趙孟頫的,就是兩個書畫家。一個是董其昌,一個是傅山。他們真的是羨慕嫉妒恨,先誇我趙孟頫再說他們。

趙孟頫老婆如此優秀,他的子孫也是善書善畫。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好像我說到現在都是在拍馬屁,可是還沒說完呢。趙孟頫的外孫王蒙,就是「元四家」之一。

什麼叫書香門第,趙孟頫一家就是元朝漢文化的支柱。

仕途順遂謚號「文敏」

文人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得志,直接點說就是官不夠大,或者連官都當不上。

你說說,趙孟頫年輕時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禮敬,雖然一路仕途順利,其實也不是什麼非常重要有實權的官,但是官還挺大的。

死後更是謚號「文敏」,文敏可不是一般的榮譽。

像趙孟頫這樣的文人,其他文人怎麼看得下去,可是讓人羨慕了。為什麼蘇東坡,後世文人基本上都喜歡,除了才華以外,根本原因蘇東坡坎坷的人生就是大部分文人的親身經歷。

大家都是這麼慘,趙孟頫不管是不是真的很舒適很自由,但是肯定衣食無憂。太讓人羨慕了。

貶低趙孟頫的兩種人

明朝時期,有位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

董其昌說趙孟頫的字,熟。並且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可是董其昌的字,並沒有熟。

前半生拚命的貶低趙孟頫,說趙孟頫的字這不好那不好。但是到最後,董其昌親自承認自己不如趙孟頫。

董其昌在世的時候,他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雖然董其昌的名聲不好,但是能夠改口認清自己和趙孟頫的差距,也不枉是位書畫大家。

除了董其昌,還有一種人,就是傅山,明末清初的傅山。

最不遺餘力貶低趙孟頫的人:傅山。傅山也有「當代丑書之祖」的稱呼。

傅山說了很多關於趙孟頫字的評價,其中媚,就是傅山說的。

趙孟頫的書法「巧」、「媚」、「輕滑」、「安排」,趙孟頫的書法就是「至類駒王之無骨,心術壞而手隨之也」

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蓋自《蘭亭》內稍變而至此與時高下亦由氣運,不獨文章然也。

我很認同,有人說傅山是「當代丑書之祖」這個稱呼。

傅山說過: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這句話被當代很多書家奉為經典。

客觀的說,傅山的字是好的,不差。傅山的字是「假丑」。

但是他這套理論,我們當代很多人學過去就是「真丑」了。

傅山為什麼這麼反對趙孟頫,因為趙孟頫是趙宋後裔,在元朝做官,氣節不夠高。傅山是因為這個而因人廢字的。

元朝也是中華大地上的一個朝代,趙孟頫在一個非漢人的朝代,將中華文化繼續良好的發展下來,沒有斷層。我們現在看,趙孟頫有極大的功勞。

傅山處在明末清初,他借著反對趙孟頫而表達自己。

傅山對趙孟頫的評價,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怎樣一個人。這不是傅山對趙孟頫的真實評價。

一人有感

傅山這樣書法水平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主觀觀點,而因人廢字,何況我們當代書法愛好者,「書法家」們。

我們當代書法家們,秉持著傅山的那句話。

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這四個寧毋成了我們當代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心中的堅持或字寫不好的借口。

傅山說趙孟頫的字,熟和媚。某種程度是一種誇獎。

就像有些人說二田的字一樣,他們的字是印刷體,變化少。某種程度是一種誇獎。

只不過,傅山是有實力的書法家,有自己的取捨。我們現在有些書法家,沒有實力也沒有自己的取捨,拿著傅山的四個寧毋,進行各種創作,把寫字當成畫畫。

借用董其昌的話,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

寫字能夠「熟」,很不容易。喜歡書法的人一起努力。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其實除了人們因為他是宋宗後裔而做了元朝的官而對其書法略有微詞以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人們嫉妒他的高不可及。一些書法大家在年輕的時候都排斥他,甚至是惡語相加,但到了晚年都認可了他,並對他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例如,董其昌、石濤等等。還有很多想繞開傳統的書家,用一些歪理邪說來批評他。不管怎麼樣,歷史都證明了趙孟頫是繼「書聖」王羲之以後的又一座高峰。

推薦: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一講)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600004a122ba706c80",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u7b2cu4e00u8bb2.mp4", "vid": "0c84362e8cc142da920e62b3d558ef8f", "vu": "0c84362e8cc142da920e62b3d558ef8f", "neardup_id": 4794156011527139342,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600004a122ba706c8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bde00053546fdd49c8d", "thumb_width": 500}], "thumb_width": 500, "item_id": 6469723893757116941,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66, "file_size": 12597161},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998, "file_size": 28609238},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00, "file_size": 9124700}}, "duration": 416, "user_id": 5480563387, "group_id": 6469723893757116941, "md5": "f353f683ae547e2d5ec0d28f5c565b4d", "hash_id": 4794156011527139342} --}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二講)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6b0002c6f6c1d0d399",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2.mp4", "vid": "2e2bcc10afc74e159f89b34e317c9bc5", "vu": "2e2bcc10afc74e159f89b34e317c9bc5", "neardup_id": 14550925612115713634,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6b0002c6f6c1d0d399",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bef00100622a440e047", "thumb_width": 514}], "thumb_width": 514, "item_id": 6470043978875027981,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84, "file_size": 14323976},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026, "file_size": 33092018},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14, "file_size": 10494248}}, "duration": 449, "user_id": 5480563387, "group_id": 6470043978875027981, "md5": "a46c2be7036e3245728a6021d01b6852", "hash_id": 14550925612115713634} --}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三講)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690002e2ffb9f4b4b0",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3.mp4", "vid": "d4fc0cc4e2334052afd8a8d2b587ac71", "vu": "d4fc0cc4e2334052afd8a8d2b587ac71", "neardup_id": 12533675432339772982,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690002e2ffb9f4b4b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bf3000ca0be4f9992b3", "thumb_width": 504}], "thumb_width": 504, "item_id": 6470056500847968781,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70, "file_size": 9883610},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006, "file_size": 22068469},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04, "file_size": 7163200}}, "duration": 322, "user_id": 5480563387, "group_id": 6470056500847968781, "md5": "8bad44409b1c794f43f615ebcce4e2a5", "hash_id": 12533675432339772982} --}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四講)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6b000308bea1517270",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4.mp4", "vid": "88cef2136bff41f39157b36336e59f81", "vu": "88cef2136bff41f39157b36336e59f81", "neardup_id": 14361659138836931870,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6b000308bea151727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bf50007d18032b33258", "thumb_width": 500}], "thumb_width": 500, "item_id": 6470070605340213773,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66, "file_size": 18065283},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998, "file_size": 39714620},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00, "file_size": 13223883}}, "duration": 584, "user_id": 5480563387, "group_id": 6470070605340213773, "md5": "41ac50dad667482f2272104f87251baf", "hash_id": 14361659138836931870} --}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五講)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6500017c88066942be",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5.mp4", "vid": "6ca48f4d208b4896958d77ed1f926158", "vu": "6ca48f4d208b4896958d77ed1f926158", "neardup_id": 16275523726481630126,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6500017c88066942be",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bfa000342bc225d3f76", "thumb_width": 498}], "thumb_width": 498, "item_id": 6470098933631681038,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664, "file_size": 12989781},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996, "file_size": 28082663},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498, "file_size": 9377582}}, "duration": 404, "user_id": 5480563387, "group_id": 6470098933631681038, "md5": "0d9ea33d40b96829c279f7a18d43d3af", "hash_id": 16275523726481630126} --}

更多書法視頻,見於戀上八雅。


趙孟頫~天縱奇才,集古而大成者,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無出其右!

如此形容趙孟頫這神般存在的人物,並不為過。可以說:在四大家中,綜合素質方面,趙子昂可排第一,更別論傅青主、董香光之流了。

小偏多年前也曾淺嘗趙體而輒止,因對書法見地、眼界、修為太差,也只看到趙書的「俗」和「媚」。而近兩年來,對趙孟頫可謂五體投地的頂禮摩拜了。

趙書初看猶如五官精緻,容貌卻平平的婦人,但欣賞的時間逾長,逾會發現賞心悅目的地方,令人迷戀;又如氣格高致,卻平易隨和的友人,初時覺得平淡,相處時間長了,那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令人如沐春風。

對趙孟頫書法頗有微詞的人無非兩類:一種是對趙孟頫了解泛泛之人,人云亦云,跟風品論;淡及媚俗,卻不知媚在何處,俗在哪裡?論及人品,更是不知歷史背景,原由哪般?試問這類人,放眼當代,何人有資格對其品頭論足者?

另一類則是學趙書流於軟滑者。此類人因根基不牢固,徙羨其飄逸俊雅,縱橫自如的趙書,卻心有餘力而不足,只能望洋興嘆,遷怒於媚俗耳!

趙書中期作品,特別是《前後赤壁賦》及《歸去來辭》等此類書作,最不適合初學者,但卻又極易誘惑初學者。這一時期作品雖最為秀潤娟雅,但卻內蘊骨力。初學者易徙得其形,而失其骨力,最容易流於軟滑魔道。

喜趙書的可先學其晚年參與李北海意後的作品,偏於瘦硬,如《閑居賦》《秋聲賦》等此類風格,得其內圓外方之意;再學其《三門記》等楷書以得骨力後,返而學中年作品時,則更能得其瀟洒奔放神韻……!

趙孟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座令人仰止的巔峰,也是橫於學書者面前繞不過去的深谷。他如高山氣候一樣變化多端,又如深谷般包羅萬象。他的書法是自然與法則的完美和諧,是美與丑的明確界線……!

[臨池管窺]歡迎關注!


對趙孟頫頗有微詞的人可大有來頭,有七劍下天山的傅青主,有一統明代書壇的董其昌,不過,他們在晚年卻都對趙孟頫嘆為觀止,覺得老趙臨古形神俱備。

老趙的書法將二王的筆法簡化了,加上他寫字快,落筆迅疾,相傳能日書萬字,可謂精熟之極,有人提出「熟」則「俗",片面地認為他嫵媚而無個性,甜膩而缺乏骨力。

尤其是後世的風流皇帝乾隆更是起了反面作用。他喜歡老趙的字,他的老子康熙喜歡董其昌的字,但父子二人都只學到了趙董的形,把他們的字糟蹋成了「烏光方」的館閣體。

但大多數書法家認為,趙孟頫是史上最接近二王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和書論對後世影響極大。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趙孟頫的書法,後人公允的指出缺點,焦點集中在一個「熟」字上。

趙素有日書萬字而神氣不衰之稱,可見其駕馭筆法和結字的水平。然而在這樣量大而快速的書寫中,必然缺少變化和趣味。

他的不少傳世作品都是這樣,長篇的手卷,經卷書作,和他的尺牘比起來,當然遜色不少。

而後世批評其過熟者,正是指這些作品。董其昌說:趙書因熟而得俗態,吾書因生而得秀色。

這樣的評論,似乎過於尖刻。

第二個原因,就是後世的一些人,非要站在「人品即書品」的狹窄立場上,以為趙書就是奴書,無骨力而軟弱,這樣的觀點,並不客觀。

總此兩點!


推薦閱讀:

TAG:書法愛好者 | 趙孟頫 | 藝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