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名氣這麼大。婦孺皆知?


有一句婦孺皆知的民間俗語:說曹操,曹操到。「說曹操,曹操就到」是形容曹操這個人的耳目眾多,動作迅速,無所不在,因此隨時都可能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必須小心提防。曹操的權勢可見一斑。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由此可見,曹操本來就是一個王朝的名至實歸的開創者、奠基人,相當於滿清的太祖努爾哈赤。本來作為一個開國領袖就已經可以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何況還是一個在英雄輩出、風雲激蕩的三國時代中如此聲名顯赫頂尖英雄?

如果不是三國是如此的出名,曹操的名氣也會大打折扣。眾所周知,三國是中國老百姓最耳熟能詳的朝代,凡有飲水處,皆知三國,即使是文盲都會對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趙雲的事迹耳熟能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三國具有一些其他朝代不能比擬的特色。就拿隋唐時期與三國時期比,隋唐之交雖然也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但時間持續的很短,不夠歷史愛好者「細細品味」。而《三國演義》出色的,濃墨重彩的描繪了一個自帶「道德色彩」的蜀漢政治集團,讓老百姓可以去「同情」。而隋唐時期沒有這種悲情的帶有「道德色彩」的政治集團,李淵、李世民本來就是大軍閥、大土豪,瓦崗寨就是強盜土匪,各路豪強亂斗而已。而《三國演義》描寫了種種悲情英雄,又有足夠的時間跨度去讓老百姓去沉溺其中回味歷史滄桑,所以一下子讓三國的歷史深入人心。雖然演義與歷史到底不符合,但三國的歷史已經銘刻人心,這是文學作品的魅力。

曹操這個人也有很大的人格魅力。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狼煙四起,可謂天下一片狼藉,曹操以很大的勇氣廢除以出身做官的舊俗,而是「唯才是舉」,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寒門才俊,才最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在文學史上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沒有超拔絕倫的才情,可以寫出這樣的詩句嗎?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人物,試問誰不喜歡?對曹操的歷史地位,陳壽在《三國志》裡面評價:「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當然,受歷史局限性,曹操對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有限,當時也沒有科舉制,所以「唯才是舉」沒有成為成熟的制度被長期執行下來,等曹操去世,他的繼承人不得不向把持軍政政權的世家大族妥協以換得他們政治上的支持,所以曹魏和稍後的晉政權,最終又被世家大族把持了選官制度。

最後,說孫權劉備名氣平平是不正確的。比如,劉備招親的故事可是天下皆知。只不過是孫權劉備的個人魅力不如曹操罷了。


就說說我是怎麼知道的吧,做個參考:

1:小時候看的老版<三國演義>,知道了很多關於曹操的故事;2:中學的時候,課本上學過<觀滄海>,進而了解一些曹操的作品;3:歷史課本上寫到三國時,也有很多"曹操"的筆墨;4:如今很多影視劇集里都有很多"曹操"的形象,或是主角或是配角,反正不少;5:司馬懿、諸葛亮、曹丕等人物,都與曹操密切相關,了解他們的同時或多或少都會提到曹操......


謝邀。曹操名氣為什麼這麼大,首先在於曹操本來就是一個大牛人,位高權重。中國歷史五千年,其中真正記載比較多,能被後世普通人了解的,還得算春秋戰國開始的兩千多年。這兩千多年中,評選每一年的「最強大人物」,曹操從公元200年打敗袁紹後到220年死,都可以稱為當時中國權力最大、勢力最大的人物,這就佔去了幾乎百分之一的歷史時間。再加上曹操本人文武雙全,不但會打仗,還會寫詩,又是個風流老帥哥,因此天然具備成為偶像的條件。

另一方面就是文藝作品的渲染,比如著名的《三國演義》,將三國變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後人所知的一段歷史。而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重點塑造了曹操、關羽、諸葛亮三絕。身為三絕之一,婦孺皆知也就不足為奇了。劉備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是主角,但形象遠不如諸葛亮豐滿,而且實際上很淡化,戲份被同陣營的諸葛亮和關羽搶了大半。·

不過還要多說一句,曹操的名氣,其實是不如諸葛亮和關羽大的。雖然不知道曹操的人比率並不大,但硬要說,知道諸葛亮和關羽的人,可能比知道曹操的人還要多。


額,就是三國演義吧!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排除正確答案。

我們這個年齡段看過比較經典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西遊記,聊齋,紅樓夢,新白娘子傳奇。

三國演義僅次於西遊記和白娘子!

那時候,隋唐英雄傳,康熙王朝,乾隆微服私訪記,等等題材電視劇還沒上映。明朝題材的更沒有。乾隆都比康熙火,就是張國立造成的。劉羅鍋都比他們火!

課本還有曹操的詩詞。

劉備火不過曹操,是因為劉備集團好幾個人比劉備還厲害,比如,諸葛亮,關羽!小時候武俠情節嚴重。都喜歡能打的,比如呂布,關羽,趙雲,張飛!那個長臂大耳賊,怎麼能有曹操火!

孫權不火,是因為戲份少。大家不熟悉。

我實在找不到別的理由了。


瀉藥,曹操的名器之所以大過其他帝王,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功不可沒。自唐宋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商人聚集在一起的商業圈——市場。到了宋代,這種市場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範圍廣大,穿插於大量民房之間,而且不僅僅再是作為商品交易的存在,裡面有了很多娛樂場所,即勾欄瓦肆,一些說書藝人、歌舞工作者和戲劇表演家在裡面進行說唱、表演,這就使得文學由案頭逐漸下移,從而產生了與案頭文學相對的通俗文學。因為說書人和戲劇表演的受眾主要是廣大中下層勞動者,所以他們就要創作一些吸引人的故事來招徠顧客,大約在宋末元初,三國題材的話本就已經出現,因為這段歷史不像楚漢爭霸那麼簡單,又不像春秋戰國那麼繁瑣,據蘇軾記載,說「途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就是說,家長為了不讓小孩在家裡胡鬧,就給他們錢去聽書,講到三國故事的時候,劉備打了敗仗就哭,曹操敗了就手舞足蹈、興高采烈。雖然當時的話本人物形象還不飽滿,但是劉皇叔和曹阿瞞的正反面形象卻已經定型,因為炎漢被視為正統,曹魏則被視為篡逆,尤其到了後來,受南宋偏安一隅的影響,作者便將同樣是偏安西南的蜀漢奉為正朔,以蜀漢北伐來影射南宋對收復中原的渴望,而佔據中原地區的曹魏則自然而然被認為是篡取了劉氏正統,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就成為了「漢賊」,為了突出曹操的壞,就將其描寫得極為奸詐,而為了歌頌劉皇叔,就將其描寫了正直、無私,就這樣,一直到了《三國演義》都沿襲了這麼一個思想,而在其流傳與創作過程當中,又對其他人物進行了豐滿,其中最經典的便是曹操之「奸」,關羽之「義」和孔明之「智」的「三絕」。(文字太多,先插倆圖片)

就像我們現在看影視劇一樣,往往正派人物由於過於「正」,就顯得薄弱無力,而反派人物則越「反」,那麼這個人物形象就越鮮明,越能吸引人,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去演反派以證明自己的演技。《三國演義》也是如此,由於劉備的主旋律色彩過於嚴重,反而使得這個人太假,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曾評價《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三國演義》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就是關羽和曹操。當然,與《三國演義》這本通俗演義相伴流傳的,還有描寫三國內容的戲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共同呈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這就使得曹操、劉備、關羽等一眾人物在民間廣泛流傳,當然,這種通俗文學最終也會流傳到上層社會,如此一來,整個中國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都對曹操非常熟悉了。相應地,中國古代描寫劉邦、朱元璋的文學作品非常少,即使有反映二人的小說,其名氣也遠遠蓋不住《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無論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是後來文學氣息極為濃厚的《紅樓夢》,其流傳廣度遠遠都要大於其他通俗小說,這就使得孫悟空、曹操、宋江、林黛玉等主人公有著很大的知名度。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等等,可以看出曹操憂國憂民憂天下並且有才的人,有這樣的人豈能不記住!


經過一千多年的渲染,造像,沉澱,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後,三國的歷史風雲成歷史長河中最吸眼,最動人心眩的浪花。說三國離不開曹操,曹操是三國舞台上首要演員,第一明星。曹操統一北方,他個人成功也帶出不少明星。因為曹操,才有關羽的「破五關斬六將」,使關羽成為「武聖」。因為曹操赤壁失敗,使周喻名氣大增成三國名將。是曹操建立魏國,為司馬家做嫁衣篡魏才有晉。今天的生活,有關曹操的俗語不少。如「說曹操曹操就到」,本意是曹操用兵神迅,也說明生活中的曹操無處不在。「天不滅曹,奈何哉」。曹操多次遇險死裡逃生,殺不了是天意,喻人的成功是天意。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連環畫,對故事情節熟記於胸,至今不忘。長大後讀「三國志」,對曹操佩服讚歎。曹操身經百戰,每戰身先士卒;用人大氣,沒有小家子女人氣:詩詞本色,「神龜壽」千年絕唱!


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帝曹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曹操的很多典故流傳至今,如「說曹操,曹操到」「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論英雄」。下面舉幾個例子。

曹操的典故:橫槊賦詩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的典故:割發代首

曹操率軍經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違者處死!」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未想曹操的馬竟然竄進了麥地,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情願遵守?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這時,郭嘉說:「《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能殺?」於是,曹操用劍割掉頭髮說:「我就割掉頭髮代替我的頭吧。」

曹操的詩悲涼慷慨,氣魄雄豪。比較喜歡的有以下幾句。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很多人認為他很奸詐,有人這樣評價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挾天子以令諸侯」體現了曹操獨特的智慧。「寧我負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哲學。曹操有優秀的一面,他求賢若渴,看重人才,無貴賤之分,打破了當時書香門第、貴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規矩。

曹操有經天緯地之才,他統一北方,改革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很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謝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這句話說曹操,可能有些不妥,但曹操名氣大,絕不是炒作和緋聞的結果,完全靠個人智慧和作為才婦孺皆知的。曹操從東漢末年一個宦官的兒子,一躍成為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和魏國當之無愧的奠基者,本身就說明了曹操的出名,是靠雄才大略取得的。曹操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作過什麼官,打過什麼仗,他還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有關他的成語故事和關於他的佳作名句,這恐怕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望梅止渴,割須代法等是曹操充滿智慧的有力見證;《短歌行》、《龜雖壽》這些具有帝王氣概、膾炙人口的千年詩篇,足以讓曹操名垂千古;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讓其中的主人公曹操完全可以名聲大振……當然三國演義這部書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和推崇,也是曹操在民間婦孺皆知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總之曹操名氣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於曹操的奮鬥和作為贏得了天下的共鳴。謝謝!


在民國以前,曹操被塑造成奸雄的代名詞,多疑,殘忍,殺人不需要理由,如殺呂伯一家,殺楊修,殺華佗等等。在戲劇舞台上,成了花白臉,大反派。這些都與《三國演義》的渲染有一定關係。還形成了民間歇後語:曹操不死嘛一疑心大。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朱元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