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米?我們每天吃的大米不會是塑料袋做的吧?」事情真相究竟如何?


謝邀。

謠言止於智者。但人們為什麼會對謠言信以為真,越傳越廣,甚至於越傳越真?

個人認為首先是信息的不對稱。新聞受眾或謠言受眾的接受和擴散渠道,多與網路有關,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便以幾何級速度風傳,而相關部門反應遲鈍,無疑又給人們以遐想空間,等到相關部門反應過來,採取種種避謠措施似乎都遲了一步。

第二,網路監管平台的失職或不作為也給造謠生事者機會。如果監管平台能及時辯別予以制止,許多常識性的謠言便會扼殺於搖藍之中。

第三,公眾的法律和道德意識淡薄,聞風便是雨,不加辯別,不加思考,人云亦云,更有甚者,加油添醋,使謠言越傳越邪乎。

就本案例來說,多年以前就以避淫謠,所謂的「塑料大米」只不過是破碎了的細小塑料顆粒,是一種再生資源,稍具常識的人也能分辨出來,為何會一而再的傳播呢,當然不能排除別有用心的故意,但更多是傳謠者的不健康心態,有的謠言明顯有諸多破綻,不是去揭露,戳穿而且積極傳播,無論是無意識也罷,或者是蹭熱度,刷存在感也好,其消積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網路平台並非法外之物,同樣要接受法律約束。這就要求人們奉公守法,不信謠,不傳謠,否則便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謠言禍眾。且不說經過高溫蒸煮炒以後塑料會成什麼樣,光是把塑料做成大米的成本都比大米本身要貴了吧!大米才多少錢一斤?


問與傳這種問題拉低下線侮辱智商,塑料原料的價格比大米貴不知多少倍,加工出來當大米賣不賠死你,這種消息還傳了這麼久還在傳,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干麻,難道媒體沒事幹,天天讓這些消息刷點擊


無聊者的惡搞,幼稚獵奇者無知r盲從地隨風。無德媒體人吸引眼球的伎倆,無所事事讓謠言成為了閑聊話語的開端,也為頭條題主如此三番戲言開侃的長篇,所幸的是,讓人們知曉謠傳的劣根性。讓謠言止於智者而警世人。


謝邀!當然不是啦!假大米做出來的飯豈會有米的香甜味?應該是有人惡意造謠。


不會有塑料大米的,因為,中國的大米很便宜的,沒有必要用塑料做。


我看過這個視頻,裡面還有黑人在監管生產。我認為是奈及利亞人為了逃避高檔塑料的進口關稅而將其變成「大米」進口到奈及利亞。因為這樣生產大米的成本要遠遠高於大米本來的成本。


前不久微信中瘋傳一段兩分鐘的視頻。視頻中,一男子不斷將一個個塑料袋放入一台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一粒粒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視頻配有文字稱,這就是假大米的製作過程。

「假大米???我們每天吃的大米不會是塑料袋做的吧?」視頻震驚不少網友,並引起廣泛轉發。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展開調查。

去年10月,環球網就報道過一則新聞:當時,美國一些媒體和社交網路上流傳一段類似的虛假視頻,視頻還表示「為縮減成本,中國用塑料生產大米,而非種植,並將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國家。」

隨即,美國闢謠網站「謠言粉碎機」發表文章稱,「美國消費者們首先應該明白,如果買回家的大米用裝東西的塑料袋做的,要吃不出來是很難的。」這家美國闢謠網站調查發現,「塑料大米」的謠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但一直到現在,在所有傳謠的國家,沒有證實發生過一例消費者分不清真實大米和塑料大米的情況。

可見,「塑料大米」是一個傳了很久的謠言。

那麼,視頻中的男子操作的是什麼機器?它生產出的狀似米粒的白色顆粒物又是什麼呢?

記者聯繫到一位塑料行業人士。當他觀看了網傳視頻後表示,這根本不是在製造什麼塑料大米,而是一個最基本的塑料造粒過程。他說,視頻中所用的設備在塑料行業很常見,應該就是一台塑料造粒機。他說,工廠把回收來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這些顆粒是再次製作塑料製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於進行儲存、運輸。

這位業內人士還提供一張類似塑料造粒機的圖片,這台機器與視頻中的機器幾乎一模一樣,有一個放置廢舊塑料的入口,經過加工也會有個「出絲」的過程。

(是不是和視頻中的機器一模一樣?)

他還告訴記者,這類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過5元。塑料顆粒生產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麼會用塑料顆粒去冒充大米呢?


10月,「塑料大米」的謠言死灰復燃,國內外媒體相繼闢謠。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視頻在社交平台瘋傳,多家媒體相繼就此視頻進行闢謠。

2016年,奈及利亞海關查獲102袋50公斤裝的「塑料大米」,引發全球關注。12月30日,奈及利亞官方公布了沸沸揚揚的「塑料大米」事件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這些大米並非塑料所制,但因為霉變不能食用。

2017年

近日,「塑料大米」的謠言再度出現,過往的一些謠言文章、圖片和視頻在互聯網上不斷傳播。對此,不少網民、媒體紛紛指出,這種「塑料大米」不僅很容易識破,成本還高於正常大米,商家沒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

闢謠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調查稱,去年10月,環球網就報道過一則新聞:當時,美國一些媒體和社交網路上流傳一段類似的虛假視頻,視頻還表示「為縮減成本,中國用塑料生產大米,而非種植,並將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國家。」

隨即,美國闢謠網站「謠言粉碎機」發表文章稱,「美國消費者們首先應該明白,如果買回家的大米用裝東西的塑料袋做的,要吃不出來是很難的。」這家美國闢謠網站調查發現,「塑料大米」的謠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但一直到現在,在所有傳謠的國家,沒有證實發生過一例消費者分不清真實大米和塑料大米的情況。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6年,奈及利亞海關查獲102袋50公斤裝的「塑料大米」,引發全球關注。該事件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說法大相徑庭。最初有消息稱,這些大米是「來自中國的塑料大米」,用以冒充大米出售給當地民眾食用。不過,有媒體很快提出質疑:如果是塑料大米,那其單價是真大米的兩倍,這些大米可能是為了繞來奈及利亞的進口限制而以大米面目示人的塑料原料。2016年12月30日,奈及利亞官方公布了沸沸揚揚的「塑料大米」事件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這些大米並非塑料所制,但因為霉變不能食用。


「塑料大米」是一個傳了很久的謠言

真相

用塑料造假大米?塑料成本比大米高多了

一位塑料行業人士觀看了網傳視頻後表示,這根本不是在製造什麼塑料大米,而是一個最基本的塑料造粒過程。視頻中所用的設備在塑料行業很常見,應該就是一台塑料造粒機。工廠把回收來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這些顆粒是再次製作塑料製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於進行儲存、運輸。

這位業內人士還提供一張類似塑料造粒機的圖片,這台機器與視頻中的機器幾乎一模一樣,有一個放置廢舊塑料的入口,經過加工也會有個「出絲」的過程。

這類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過5元。塑料顆粒生產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麼會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呢?

網上流傳的「塑料大米」加工的視頻,但其實視頻展示的不過只是再生塑料顆粒的加工過程,和大米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不過,識破這則謠言,也無需知道視頻里到底在做什麼。因為拿塑料顆粒「假冒」大米會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比如同樣泡在水泡,塑料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商家沒有可能造假還留這麼大一個破綻,這麼干純粹是惹火上身。

識謠

那麼,當我們遇到類似「塑料大米」的謠言該如何識破呢?

1.兇猛的「塑料神話」,僅出自短短几分鐘的手機視頻,視頻內容避重就輕,而且鏡頭前的人刻意誤導觀者,視頻「偽打假真造謠」。

2.根據常識識破「塑料神話」並非難事。塑料薄膜和正常紫菜也非常容易區分,比如浸泡時,干紫菜能夠吸收大量水分,被成功泡發,相比之下,塑料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粉絲亦是如此。造假容易識破且成本高,商家絕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3.大多數謠言的傳播機制大同小異,避免踏入認知雷區而輕信謠言,要常對接收到的熱門信息保持懷疑態度。

用飼料級的糧食經過工業處理製作澱粉之後的下腳廢料,再人工合成大米。所以不要買拋光米和貴的香米,那有很多是人工合成大米。

如何正確挑選大米?

  1. "看" 一是新米色澤呈透明玉色狀,未熟米粒可見青色(俗稱青腰);二是新米"米眼睛"(胚芽部)的顏色呈乳白色或者淡黃色,陳米則顏色較深或呈咖啡色。

  2. "聞" 新米有股濃濃的清香味,陳谷新軋的米少清香味,而存放一年以上的陳米,只有米糠味,沒有清香味

  3. "品" 新米含水量較高,吃口較松,齒間留香;陳米則含水量較低,吃口較硬。

如果到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買袋裝米時,一定要留神包裝上是否標有企業標準、生產日期和產地等信息。


推薦閱讀:

TAG:棉花 | 社會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