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儒生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的聖人?
王陽明先生(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今屬寧波餘姚)人,祖上三代皆是大儒,其父以研究《禮》而聞名於世,明朝餘姚曾冠於世「餘姚禮」的美名,因當時餘姚文人研究《禮》豐常風行;其祖父和祖上對《周易》和《周禮》都非常高的造詣。故其成就很重要的因素是家學淵源深厚。
王陽明先生成為一代大儒,享孔廟祭祀。
在立言上:承陸九淵心學「我心即宇宙」之人文精神,納朱熹「理學」之嚴謹治學,而融陸朱精粹先確立「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在中年被貶貴州龍場驛時,經歷千辛萬難在「龍場悟道」在「心即理」基礎上升華為「知行合一」。從而奠定先生在儒家中「陽明心學」地位。
(陸九淵仰山書院)在立言上:承陸九淵心學「我心即宇宙」之人文精神,納朱熹「理學」之嚴謹治學,而融陸朱精粹先確立「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在中年被貶貴州龍場驛時,經歷千辛萬難在「龍場悟道」在「心即理」基礎提出「致良知」後升華為「知行合一」。從而奠定先生在儒家中「陽明心學」地位,王陽明(心學)、孔子(仁學)、孟子(善學)、朱熹(理學);並稱為孔、孟、朱、王。《傳習錄》和《大學問》流傳後世。
(朱熹白鹿洞書院)在其立功上:陽明先生在20歲時步入仕途,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特別值得一提是,寧王叛亂陽明先生奉旨平叛,擅聚民心、多出奇謀、巧用反間,以三萬兵力對陣寧王三十多萬兵眾,在潘陽湖計擒寧王,一戰定乾坤。在儒家史上堪稱「文武兼備」的千古一儒。陽明先生在平叛寧王叛亂後,反遭閹黨陷害而積勞成疾,身心俱疲於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病逝於江西南安府,謚號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
(陽明先生《大學問》碑)
在其立德上:陽明先生重教育和教化,先生在年輕時即重遊學交友,訪師問道。在貶貴州龍場驛時開學堂教化邊民,在當時朝庭和民間傳為佳話,同時在貴州和江西創辦多家學堂。在被朝庭重新熏用後,更是在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開學堂,眾攬弟子,先生在當時非常突出的思想,認同商業活動也是「致良知」,有一位山東鹽商王艮成為弟子中的佼佼者。陽明先生在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家,在清朝影響顧炎武、曾國藩等一大批學者和官員,在近代對毛澤東和蔣介石亦有非同異常的影響,當然其學說和著作也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在日本政界和學術界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其著作曾風糜日本。
(吳光老師《王陽明全集》編撰者之一)習主席在貴州考察時,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的時代意義後,陽明「心學」在當下大為盛行,有一大批超級粉,如「良知四合院」都是國內頂級企業家學習「心學」的平台,「陽明樂咖啡」、「陽明書院」、「瑞雲心香」等學習組織在線上和線下在民間和學校廣為流傳。
「一生俯首拜陽明」,這是跨越國界的崇拜。
對於這位大儒聖賢,為表敬意,本文均以「陽明公」來稱呼和敘事。何為聖人
古今公認的成為聖人的標準是達到「立德」、「立功」、「立言」,做到「三不朽」。標準是很明確的,但是對於聖人的認定仍然有爭議,有多說,中國自古聖人很多,包括三皇五帝、人文始祖等;有的說中國有五大聖人,分別是老子、孫子、孔子、墨子、韓非子;有一種說法是中國聖人不過兩個半,分別是一個孔子、一個陽明公、半個曾國藩;按照現在市面上比較普遍的王陽明傳記,明陽公時期承認的聖人是孔孟和朱熹。不過無論哪種說法,能被認可為聖賢,即使只算半個,也是對其一生德行、功績、思想的極高評價。
對於「一介儒生」這一說法,我們看前面這些被認可為聖人的先賢,無一例外的是儒生出身。為何如此呢,因為「立德」、「立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並非難事,古之賢臣都可以做到,伊尹、管仲、魏徵、于謙等等,武將也有很多人,李牧、王翦、蒙恬、岳飛等等,雖然名額也極其有限,但是和聖人相比,還是相差了一個境界,而越過這個境界的瓶頸,就是「立言」。何為立言?創立學說,成為名言,永為後人傳誦。這件事情的難度想必不用我多說了,所以很多先賢都無法跨過這道瓶頸,這也是陽明公當年的困擾,當然此為後話。現在我們只需要明確,為什麼聖人要從儒生做起,因為需要有足夠的文化積澱,才能突破這道瓶頸。
天才少年?
作為擁有非凡使命的歷史人物,一定是天生異象的。陽明公也不例外,陽明公的母親十月懷胎,有一天夢見仙人送子,然後陽明公就出生了。一般孩童學說話都是從「媽媽」開始,不過陽明公畢竟是聖人的胚子,四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一開口竟然會朗誦文章。一般孩子撒尿和泥的年紀,陽明公已經熟讀四書五經了。如果僅僅如此,這也不過是個「神童」而已,與眾不同的是,陽明公十二歲時做的一首詩,《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這是什麼?這是辯證法啊!一下子上升到哲學的範疇,這就是能成為聖人的天賦。
立志
可能是覺得看書作詩還不夠,陽明公開始了對人生的思考,於是他問老師:「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老師說:「當官」。王陽明很不滿意這個答案,他說:「讀書做聖人才是最重要的事」。陽明公認為孔子也不是生下來就是聖人,大家原本都是平凡的人,既然孔子能成聖人,那我有何不可?這可就不得了了,想做官、做詩人、做廚子都有人可以教你,但是聖人這個職業,去哪找人教呢?不過不要緊,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年幼的陽明公已經立志做聖人,那麼接下來就是漫長的求索之路了,這就是志向的力量,要麼實現理想,要麼滅亡在尋求理想的路上,幸運的是陽明公成功了,為世人留下了偉大的「心學」。
格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聖人夢,年紀輕輕的陽明公開始了東一榔頭西一斧的鑽研,他這學一點,那學一點,就是想搞明白什麼才是人世間最大的學問。好在前朝既有「聖人」,明朝太祖朱元璋為了美化出身,在前朝找到一個像樣的先祖,並將朱子理學作為本朝的根本,而朱熹自然水漲船高在明朝被奉為聖人。至少在陽明公年輕時,這種想法是深入人心的。
有一年,他請教當時的大理學家婁諒如何做學問,婁諒告訴他要讀朱熹的書,他回去細細研究,發現朱熹對格物致知非常推崇,說白了就是萬物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如果沒有就是你還沒發現,想做好學問就要找出這些道理。明陽公按照這個方法,找到一棵竹子盯著看,他覺得自己智商應該沒問題,如果萬事萬物都有道理,那麼竹子也有道理,那就看看這竹子到底蘊含了什麼道理。據稱他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直到自己都要掛了,都沒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他第一次對朱熹的學問失望了。迷茫
格物這條路明顯是走不通了,搞不好小命都搭進去了。於是陽明公開始研究其他傳世的哲學,無論孔孟之道、諸子百家還是佛教道教、兵法辭章都有所涉獵。這就是沒有人教的「弊端」,你要走許多「彎路」。為什麼要打上引號呢?因為一句看起來正確的話,其實並一定真的正確。比如我們通過多年進修,獲得了了「經濟學」、「管理學」學位,雖然能夠很快掌握一個領域的相關知識,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很多人就被知識所禁錮了,失去了想像力。比如知名的企業家,馬雲是學外語的,馬化騰和李彥宏是學計算機的,他們都不是學管理和經濟的,可是卻成功的管理了數以萬計的員工,獲得了億萬的財富,他們的管理才能都是在實踐中鍛鍊出來的,擁有超強的實用性。沒有人教他們如何成為首富,一切源於他們自己的探索。
陽明公這段迷茫的時期,並不是毫無意義,沒有人教他如何做聖人,因為巔峰之路只能自己去探尋。後來看這個時期陽明公所走的「彎路」其實還是很重要的,這些為他「立德」「立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心學」核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現實
成為聖人這種理想,大家一般都會嗤之以鼻,甚至連他的家人,都憂心忡忡,一度以為陽明公的腦子壞掉了。沒辦法,這個理想太縹緲,凡人實在無法理解,畢竟還要生活,需要回到現實,於是陽明公從父命娶妻,又遵循家人的意願去考去公明,而且想要「立德」、「立功」,在明朝不當官基本上是做不到,陽明公其實已經熟知成為聖人的流程,前兩個環節是跨不過去的。其實此前陽明公名氣已經很大了,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都很看好他,稱他有狀元之才。於是陽明公在28歲的時候正式入了,其實過程也有些曲折,不過還是達到了目的,畢竟做官什麼的只是陽明公的副業,他還在為成為聖人而努力。然而仕途也不算十分順利,當時他得罪了大太監劉瑾,先被貶到貴州龍場,後來在路上被追殺,索性逃脫,繼續上任。這殘酷的現實對陽明公的打擊還是很大的,甚至讓他對自己的追求產生了動搖。但是我們都知道,主人公的小宇宙爆發是需要外力刺激的,只要達到那個點,就會喚醒出無盡的力量,帶著陽明公突破了瓶頸。
龍場悟道
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陽明公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陽明公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初步感悟到全新的理論,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種苦思後的徹悟。這段時間的成就,史稱龍場悟道。
知行合一
悟道之後的陽明公,就如同找到了解開一切枷鎖的鑰匙,開始無往不利。也開啟了自己「立德、立功、立言」之路。
正德三年(1508),陽明公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這是「心學」的核心理論。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關於「心學」,我並沒有太深入的學習,也未能感悟到其中精髓,所以在這裡不敢褻瀆陽明公的思想精華,只是將一些普遍的認知展示給大家,具體內容就不做詳述了,我們只需要知道,陽明公的「心學」對後世多個國家都有很深的影響,由於後來朝代的某些政治原因,政府視「心學」如下山猛虎,不敢讓其流傳開來,所以直到近代才又逐漸被人們熟知。
聖人
到此,陽明公已經滿足了全部成為聖人的條件。
「立德」,陽明公在當時已經聲名遠揚,實乃道德之典範。「此心光明,亦復何求」。
「立功」,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單獨哪一項,在和平年代都屬於大功一件,滿足了「立功」的要求。在世被封伯爵,追贈侯爵,幾乎是文官的最高封賞。足見功績之突出。
「立言」,心學影響了明朝後半段,甚至對整個東南亞的思想體系都有所影響,「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
這就是為什麼陽明公可以被稱為聖人,此心光明,亦復何求。
謝邀,關於王守仁先生我是非常崇拜的,其所創立的心學影響之大不容小覷。對整個明朝中後期的朝堂有著巨大的影響,初識陽明心學是從當年明月的那本《明朝那些事兒》中看的。關於陽明先生的介紹和看法我非常贊同當年明月的觀點。
陽明從小便立志爭做聖賢,處處向聖人學習,但是這並不是他成為聖賢的原因。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他成為聖賢的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王陽明從小便有了當聖賢的念頭,處處向著聖賢學習,這雖然不是他成為聖賢的原因卻是他成為聖賢的原始動機,因為有了這個動機 他所做的種種才能被理解。
2,王陽明天資聰穎,思維活躍。說實話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天才是存在的,而王陽明就是一個天才。按當年明月的說法 王陽明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其聰明才智 經常能夠舉一反三,讓師傅們頭疼不已,他十二歲做的那首《蔽月山房》則體現出了他具有辯證法的思想。正因為不死板,所以才會有創新,正因為有創新所以才會出現新思想。
3,程朱理學已經不適用於當時的環境。當適時明代經濟發達,商人開始活躍。對於思想解放的要求也漸漸提出。於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事件也就發生了,一心成為聖賢的王陽明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從程朱理學之中尋找「聖賢之道」,遵從「格物致知」的原理 在家「格竹」七日,最終體力不支病卧多日。這一事件 使得王陽明對當時佔主導思想的「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從此 他決定尋找另一條聖賢之路。
4,弘治14年,時任司法部庭審官一職的王陽明王大人外出旅遊,在杭州一座寺廟中與禪師座談,以一句「你想你媽嗎?」的話成功使禪師還俗回家。這件事讓他知道 人性(感情)是無論何時何地也不會泯滅的。
5,龍場悟道(與社會各層次的充分接觸)。因為政治原因,王先生被貶到龍場做了驛丞,面對這窮山惡水 他並沒有得過且過。而是用自己的言行改變了這裡的一切,並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於是在了解了一系列的人的善惡忠良,與普通百姓和窮凶極惡之徒的充分接觸後 某一天的晚上他在自己的石棺中頓悟了。也就是說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心學思想理論,至此 心學大成。
6,以上5點可以說是王陽明成聖賢的內因,現在我們來說說外因(家庭環境很重要!)。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大影響不需在言,我們看王陽明的家庭狀況 一家上上下下都是高幹子弟 知識分子。而且他們家不窮,從不為吃喝發愁。在這種環境下,他比別人就要優秀很多!
7,統籌兼顧,全面發展。了解了王陽明的歷史你就會發現 他從小就有安邦定國的理想,因此也曾苦讀兵書 苦練武藝,並且從未廢棄。真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少年啊! 因此才能在寧王謀反的時候以文官的身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並取得勝利。這與他自身的才能是分不開的。
8,忠君愛國,一心為民。做官是個好官,為臣是個忠臣。他並沒有違背自己的理想和諾言,於是 他也終於成了立德 立功 立言皆居絕頂的聖人。500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若有不當之處,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研習先生《傳習錄》略有心得,簡單分享下:
(一)立志,先生少時即有成聖賢之心,還在私塾讀書時,先生敢於向老師提問,直言讀書的目的何在?私塾老師回答,利祿功名,光宗耀祖耳。先生答曰:乃成聖賢爾。少時立志於此,且能持之探索,此乃一大因素。觀先生成名之子弟,張太岳、曾文正,莫不從立志開始。
(二)知行合一。先生從立志成為聖賢后開始探索成為聖賢之道…先是追尋朱子格物,格了7天竹子,倒地而病,終究不得法。後來又追尋佛家、道家之思想,終究無法頓悟。直到龍場悟道,一言道破天機:聖人當從自心提出人人皆可聖賢...先生的一生探索都在體現知行合一。先生常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是為不行。做任何事,都需要實踐和探索,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探索,成就了先生的心學四偈: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格物,為善去惡是良知。一舉奠定心學基礎!
(三)分享。先生傳播學問,隨時隨地隨人,心學追隨者上之廟堂高官,下至黎庶貧民莫不涉及。先生不分親疏,予以分享。有一個縣衙小吏問先生:予公務案牘頗多,恐沒有時間修習。先生答曰:修心於日常中,你處理訴訟,不能因為別人辭藻華麗就興奮,他人木吶不言就氣憤,你要做到無私慾處理。先生門生莫不如是,先有徐愛修《傳習錄》,後有冀元亨獄中教囚犯修習心學,先生於龍場教化土著,皆樂於分享。另一聖人孔子也是。
(四)胸懷,胸懷大到什麼程度?萬物寂化為一體,我心即宇宙,我心即天理。時間萬物,皆是一體,當無善無噁心體出現時,萬物一體。當貪慾私慾物慾橫流時,良知則被遮蓋住。但凡成聖者,莫不以天下萬物為中心,而非個人利益得失。
研習越深越覺先生之偉大,創立西湖心學派初衷也是希望以心學探究浮躁中的幸福之學,為追求幸福之人尋一條路。路雖遠,不行不至,有先生為榜樣,不敢言放棄……
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寥寥無幾。為什麼王陽明能做到呢?
第一,王陽明作為一介儒生,能縱橫疆場,因為他學習、實踐過兵法。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大家想到思想家,總覺得他們是坐在書齋里做學問的書獃子。但是王陽明卻不是這樣的人,他不僅學問做得好,還能帶兵打仗,屢建功勛。
王陽明並非行伍出身,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為何能常打勝仗呢?
王陽明自小就心繫天下,心懷國事。當時明朝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所以少年王陽明立下了報國志向。
當時王陽明跟著父親住在北京時,曾經出居庸關一個月,考察山川地形。
後來王陽明還專心學習兵法,練習騎射,而且騎射功夫相當好
王陽明做官以後,曾經被派去威寧伯的陵墓。他把修陵的工匠們編成隊伍進行操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行軍事化管理。
所以王陽明雖無行軍打仗的經驗,但是卻熟知兵法,並對練兵有一定經驗,不是紙上談兵之人。王陽明的經驗,真對上精兵強將未必能取勝,但對付一般的敵人是足夠了。
我們再看看王陽明的幾次戰果。
王陽明第一次用兵是剿滅江西的盜賊山匪。第二次是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第三次是剿滅西南土瑤叛亂和斷滕峽盜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寧王之亂。
但是寧王叛亂事實上沒有想像中可怕。當時天下安定已久,雖然正德皇帝昏庸無道,但是百姓的日子還過得下去。
而且寧王朱宸濠也不是什麼好鳥,他經常隨意殺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員和無罪百姓,強奪官民田產動以萬計,並劫掠商賈。
所以寧王造反名不正言不順,不得人心。只是剛起兵聲勢很大,所以天下震驚,各地準備不及,所以寧王順江而下,連打幾個勝仗,圍攻安慶,準備攻取南京。
而王陽明之前經過剿滅盜賊,已經積累了一些用兵打仗的經驗。這時王陽明糾集兵馬,攻取了寧王的老巢——南昌。這時寧王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是繼續攻安慶,然後取南京;第二是回師救南昌。
其實如果寧王能一鼓作氣攻下南京,佔據半壁江山,還能和朝廷分庭抗禮。但是寧王選擇了回救南昌,證明了他有勇無謀。寧王的軍隊,沒有經過大戰的歷練,完全是靠寧王許下的賞賜,才維持著強盛的氣勢。現在前進受阻,老巢又被端了,自然士氣低落。所以一戰就被王陽明打敗了。寧王造反,前後僅四十三日就被王陽明平定了。
第二,王陽明能建功立業,因為他學說的精髓是「心即理」與「知行合一」。王陽明真正做到了這兩點。
王陽明因為上疏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貴州龍場驛。
王陽明在龍場的絕境里,計較的卻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自己尚未了悟真理。
王陽明為悟真理,日夜靜坐思索。一天夜裡,他在睡夢彷彿聽見有人同自己說話,便突然頓悟了。王陽明從床上一躍而起,歡呼跳躍,把隨從們都驚醒了。從此他心中不再有疑惑,開始了自己的傳道生涯。
史稱「龍場悟道」。
王陽明到底頓悟了什麼呢?
其實王陽明頓悟的內容,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
韓寒《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對錯,說明這是人最原初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布滿了塵埃。所以大人會看利弊,而不是分對錯。
但是,本心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知道對錯的。
王陽明曾做過這麼一件事。有一天,他的手下抓住了一個盜賊,他讓盜賊脫衣服。先脫外衣,後脫內衣,最後只剩一條內褲,王陽明還讓盜賊脫,盜賊就不幹了。王陽明說:你雖然做了賊,但內心還是知道羞恥的,這就是你的本心。
王陽明進一步說,既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應該時時努力去做對的事,不去做錯的事,這就是知行合一。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塵埃就被擦乾淨了,人也就回復了原本的良知。
寧王朱宸濠叛亂,各地方官員無不遁逃。唯有王陽明迎難而上,組織軍隊平叛,也不是為了建功立業。
他的想法很簡單:國家需要我,所以我必須挺身而出。這就是知行合一
至於此去,是成功,是失敗,是平定叛亂,還是馬革裹屍,並不在王陽明的考慮之中。
正因為如此,面對叛亂,王陽明的心沒有猶豫,沒有動搖。他才能勇往直前,抓住戰機,擊敗寧王,建立功勛。
王陽明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對於人生存在意義所作的哲學反思,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響徹中外,在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高揚主體意識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面對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生活,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是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最佳指導思想;同時,王陽明的心學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由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據說,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王陽明心學核心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能夠指導我們開啟、運用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強大自我內心,洞徹世事人心,走出人生困局,成就人生價值。從明到清,又及民國至現代,無數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將王陽明奉為心靈偶像,對陽明心學頂禮膜拜並深受其益。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中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弘治十二年,舉進士,明年,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後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陽明「專志授徒講學」,和湛甘泉結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德七年(1512年),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庚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鎮壓福建地方叛亂,於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安吉起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於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於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 此後6年許,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並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於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鎮壓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瑤族、侗族叛亂,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於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享年56歲,謚文成。
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說,不僅影響了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其思想,折服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說: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正德皇帝為所欲為,玩遍各色女人,而王陽明卻是克己復禮,嚴守節操,讓人欽佩。王陽明、唐伯虎年齡相仿,同一天進入會試考場,但因人生目標不同,走出兩條不同人生軌跡。華昶受到一點不公,便抑鬱頹廢,而屢遭大難的王陽明卻是奮發進取。朝臣、宦官幫派林立,爾虞我詐,而王陽明卻狠斗私心一閃念,活出了另一種人生。勢利小人在皇帝面前像條哈巴狗,在百姓面前是虎狼,這與「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的王陽明形成了鮮明對比。
王陽明,在歷經千死萬難後,終於體會出良知的意義,並給良知一個全新理解,總結出了如何修身養性和處理社會關係的秘訣、指南針;王陽明,堪稱中國第一心理戰大師,平亂安邦,挽救大明朝於水火之中。
從陽明先生諸多介紹文字可以知道,先生從小即立志成聖賢,做為人生第一等事,並在其後的歲月中礪行不輟。在空暇時光里,在種種打擊磨難中,所思所想無非是聖人處此境當如何。當他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以聖者之標準來規範的時候,他離聖人其實只差一個龍場悟道了,所有機緣相遇,他自然成就了自己,也為後世點亮了人生的航燈,只是在世人都講陽明心學的當今眾生中,有幾人自以聖人言行指引自己的生活,志心不改。
就因為他悟道了,明心見性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解決了三個問題,我是誰?我活著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如何去實現我的人生的意義?當一個人徹底解決樂這三個問題後,一般都能做成績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