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問達摩,達摩為什麼侮辱梁武帝?
達摩實無有侮辱梁武帝。
達摩大師乃開悟覺醒之人,為一代大成就者,換句話說,其已成佛。
因佛乃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其所言皆為真實不虛。
公案如下:
梁武帝: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大師:並無功德。
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大師: 陛下所求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
達摩大師: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
武帝再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大師:廓然無聖。
梁武帝:對朕者誰?
達摩大師:不識。
大部分這裡就不解釋了,本處僅就最後一句貌似侮辱的這句進行說明。
何為「不識」?
說白了,即不識「真面目」者。
眾生愚痴,皆以為有個「我」,有「我」即有「他人」,有「我」有「人」即有眾生,有「我」即有「壽」。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曰: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
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因此梁武帝雖為凡夫,然心親近佛,而達摩大師心生慈悲,欲以此句使其明心見性,奈何梁武帝終究機緣不到,悟性不足,未能開悟。佛家講緣法,既無緣,多說無益,不如速去!
中國南北朝時,有個皇帝叫梁武帝,他在位期間不遺餘力推廣佛教,廣修寺廟,大設齋飯,自己亦曾三次出家剃渡,不過三次又為朝臣請回,佛教由於這位超級粉絲的狂熱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當時恰好中國禪宗之祖,佛教第二十七代傳人印度達摩大師來前到傳教,粱武帝知悉後將其請入京師,兩人有了一次著名的對話。
面對佛祖傳人,武帝躊躇滿志地問:我可有功德?面對一個表功討贊的皇帝,達摩心如止水,平靜作答:實無功德。話不投機半句也多,皇帝的臉立馬就拉了下來,而真正的佛教大師自然去了適合自己的地方,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禪宗。
那麼,今天的的吃瓜群依然好奇,梁武帝為什麼會碰那麼一鼻子灰?禪宗的第六代傳人惠能大師,在廣洲傳法時,也有人問到他這個問題,他在《壇經》里是這樣回答的。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廟,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簡單地說,有求而為只有福,無求而為方有功。武帝既然自詡佛之弟子,所作便都是份內之事,他不明白根本反而洋洋得意地告訴達摩說自己如何如何,完全一個高高在上的施主狀態,怎麼不被達摩鄙視?況且你所做一切,不過是把利用手中的權力動用國之財庫所作所為,既便有功德也當屬於貢獻財富的全國人民,而且你身處大廈的最高位置卻看不到支撐大廈者的痛苦艱難,不想怎麼為他們謀取福利、減輕禍患,哪怕修再多的寺廟、塑再多的佛像,也背離了佛教自身的本意,不僅給國家社稷埋下了隱患,也勢必將禍亂波及到佛教。作為旁觀者的達摩,已經預見到你的未來,他讓你碰壁就是冒著觸怒帝王招來殺機的危險想讓你醒悟,奈何你病入膏肓醒不來了,達摩只好遠走他鄉,以求自保。
果然,不久後梁朝內亂,武帝被囚,佛教也被波及,遭遇滅頂之災,寺院財產被充公,僧眾或強迫還俗,或丟失性命,而此時高瞻遠矚的達摩可能正在少林寺一個少有人知的岩洞里,為無數慘遭牽連的佛家弟子念經超渡……
他沒有侮辱梁武帝,他說的都是大實話。作為一個佛,他與真理是合二為一的,就是說不可能存在他真心說假話或者侮辱他人這種,不然他就不是佛了。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說的就是真相,然而大家並沒有理解。
我也覺得他說的都是真相,不知道為什麼樓主會覺得是在侮辱梁武帝。梁武帝自己覺得自己信奉佛教,自己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有很多功德,那是他的角度說的,說明他對佛法的理解還在很淺層的地方。看人有無德,並不是看行為,而是看心,看動機。那他的動機就是為了自己好,還覺得行善積德,所謂上德不德,真正有德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好事的。這個現在很多佛教徒不理解了。
但不代表就不是這樣。
就是說,當你覺得你救濟窮人、幫助別人是」為了「積累功德的時候,你已經沒有功德可以累積了。真正的大德做這些善事(且不論這些是不是真的善事)是沒有動機的,就是事情來了順手一做,也沒覺得有啥。
一個付出就想著回報的人,不是真正的付出。
真正的付出,是付出本身就是回報。並不需要額外的什麼東西來肯定。這個付出本身就構成了他的存在。那他對於這個宇宙來說就始終是一種正向的存在,德就是累積起來的。
那你好不容易做了一樁事,姑且先算它可以積德,心裡一想著我要積德,就相當於問天道要了份回饋,那就來回平等,啥也沒有了。
這個我們可以聯想,在一個家庭里,現在我們經常碰到,有老人,有夫妻,有小孩。老人經常帶小孩。我們以老人為例。如果老人不斷付出,但是不計回報,本身覺得帶孩子就很開心,家庭氣氛就很好,老人可以一直在這個家庭里存在下去,因為這個家庭需要他。那如果這個老人帶孩子,心裡想著是你看我給你帶孩子,我多不容易,這種心態很快就會變成索取,就是向夫妻索取感恩、報答,如果沒有就會怨恨。這樣的老人,在這個家庭里能待很長時間嗎?家庭關係是不平衡的,如果老人的索取心很重,怨氣很重,夫妻會寧願自己帶。那老人就是因為自己的心讓自己失去了在這個家庭的合理地位。同樣的帶孩子,心不一樣,是完全不一樣的。
更多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問道之修論壇。
梁武帝蕭衍是南梁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頗有政績,不食肉,不飲酒、不聽樂、不近色,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好皇帝。梁武帝深受佛教影響,是一名狂熱的佛教徒,在位期間花費大量公款,興建了大量佛寺。並在寺院受菩薩戒,從此被稱為「菩薩皇帝」。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為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又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十二月圓寂。
達摩到中國以後,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在江南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度出家人幾十萬人,三次捨身佛寺為佛教界捐了這麼多錢,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搖頭:並無功德。兩人話不投機,達摩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開創少林。
達摩祖師的本意為:一個人的功德是無意間的善念而引發,為了功德而心懷善念,刻意而為的人,就算幹了再大的事情,也沒有公德。梁武帝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梁武帝餓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
要談為什麼,需要先辨別有沒有。
其實,所謂達摩侮辱(或者說是懟或者也可說是實話實說)梁武帝的事情非常大的可能本身就不存在。梁武帝和達摩的對話比較完整地見於《六祖壇經 決疑品 第三卷》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丈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究其實,這是一個禪宗藉以表法的公案,不是佛教史上的事實。
本人曾經在一次閑聊中出於好奇請教魏查理教授(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佛學家、漢學家。曾經擔任比利時根特大學中文系主任,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校長);
為什麼漢魏許多西來高僧的法號通常在本身梵名之外會有對應的漢譯,比如鳩摩羅什是童壽、菩提流支意譯為道希,等等,而唯獨菩提達摩不叫覺法?
魏教授說:根據他的研究,達摩本人可能不諳漢語,而比較大的可能在他周圍也始終沒有熟悉古代印度或西域語言可與之交流的人。
由此引申,達摩見過梁武帝,與梁武帝交談過這件事,大概率是不存在的。
再談一談達摩故事中的反派問題除了梁武帝,達摩系列故事中還有菩提流支等反派,據說菩提流支曾經下毒害他。
菩提流支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學者,博通經、律、論三藏,又熟悉剛剛興起的密宗教法。他志在宏法,於北魏永平元年(508)經西域來到洛陽,受到魏宣武帝的優禮,提供優越的條件讓他從事譯經工作。
菩提流支與中國凈土宗的傳承有密切的關係,是一代高僧。
即使不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場,純按世間法柯南邏輯推理,一個受朝廷優禮的享受國務院津貼外國專家出於嫉妒(?)去死命追殺一個民間外教,其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
總之,達摩的傳說大多是傳說,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也是層累造成的,達摩本人也是一個典型的箭垛式的人物。箭垛式的人物出自胡適先生的定義:
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上古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後人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只好都歸到黃帝的身上,於是黃帝成了上古的大聖人。中古有許多製作,後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創始的,也就都歸到周公的身上,於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聖人,忙的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這種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們取了個名字,叫『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說上說的諸葛亮借箭時用的草人一樣,本來只是一紮乾草,身上刺蝟也似的插著許多箭,不但不傷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
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非常高興看到您的提問,對於這個問題呢我們來詳細看一下,這一個小故事呢,一直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說,梁武帝再問達摩,自己是否是有功德這個問題呢,達摩祖師呢,說梁武帝沒有功德,通過這個例子呢,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人的觀點啊,就是說,梁武帝著功德相,所以沒有功德,這個例子雖然過去很久了,通過這個例子呀,我們可以看到,梁武帝為大家示現的就是所謂的功德相,那什麼是功德相?如果沒有梁武帝的示現,後,末世眾生,又怎麼能認識功德相呢?通過這一點來看啊,梁武帝呀,就是活菩薩,乃大菩薩,他為後末世眾生?示現的就是所謂的功德相,事後末世眾生,能夠有機會認識功德相,能夠在功德相上,解脫出來,以上觀點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當,請大家,請大德,有緣大德,批評指正,謝謝大家,祝您開心
話說南北朝時期,達摩大師由海路經廣州,一路北上,到達金陵,見到了梁武帝,兩人發生了歷史上一幕精彩的禪機辯智「何為祖師西來意。」
帝問他:「朕即位以來,營造佛寺,燒香拜佛,誦經持齋,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多大功德?」
達摩說:「無功無德。」
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說:「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隨身之影子,看起來是有的,實際上卻是空的。」
武帝說:「怎樣做才有真功德呢?」
達摩說:「它是清凈、智慧、圓妙,本性空寂,這樣的功德,是不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的。」
武帝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真諦以有非無,俗諦以無非有,真俗不二,此為第一義。」
武帝說:請問大師世上有沒有「佛」呢?
達摩說:「沒有」
武帝問:「身為禪宗佛祖你可知道自己是誰?」
達摩說:「不知道。」
帝猶然不悟!
佛家點化弟子,往往只在一字之間,再三教化不了,只能說機緣不合。
真實義若為言語文字所遮蓋,非達摩祖師西來意也!
武帝不知即心是佛,見性既是見佛,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
虛空雖有名稱,並沒有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向外覓佛?
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
佛本身並無實質,只存在心中,武帝既然問佛在何處?
那說明武帝心中無佛又何來有佛之說呢,這也正是達摩答曰「無佛」之原因!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多大益處。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人天小果,果報受完還須墮。
這也正是達摩答曰「無功德」之原因!
第一義諦更是離有無二相,其性自現,就像有人問你開「悟」了嗎?
如說有,能拿出來看下嗎?
只能說悟了的是「法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它既可出現在無所不包的十方法界,又可收攝於一粒微小的塵埃之中。
嘿,不懂之人看了更是難懂,徒增煩惱耳!
正所謂:「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盡信」。
《問答》:??
你問我答即是佛法,沒有侮辱不侮辱!
如來是:??實語者,真語者,如語者,
不狂語者,不異語者,真實不虛.
《慧眼》:??
梁武帝為什麼沒有得道?
因為梁武帝覺得自己做了那麼多事情,
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卻不知道自己傲慢!
是傲慢障礙了自己得道!
自己所積累的這麼多福德!
才有緣見到達摩祖師,卻如此錯過了……
可惜……可惜……
《法眼》:??
即然用慧眼看到了傲慢,
那麼用什麼方法,辦法,去解決呢?
用恭敬心,謙卑心,求道者的心……
聖經上說:
謙卑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故事》:??
話說南北朝時期,達摩大師由海路經廣州,一路北上,到達金陵,見到了梁武帝,兩人發生了歷史上一幕精彩的禪機辯智「何為祖師西來意。」
帝問他:「朕即位以來,營造佛寺,燒香拜佛,誦經持齋,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多大功德?」
達摩說:「無功無德。」
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說:「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隨身之影子,看起來是有的,實際上卻是空的。」
武帝說:「怎樣做才有真功德呢?」
達摩說:「它是清凈、智慧、圓妙,本性空寂,這樣的功德,是不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的。」
武帝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真諦以有非無,俗諦以無非有,真俗不二,此為第一義。」
武帝說:請問大師世上有沒有「佛」呢?
達摩說:「沒有」
武帝問:「身為禪宗佛祖你可知道自己是誰?」
達摩說:「不知道。」
帝猶然不悟!
?不知道自己是誰!
?不明白自己的心!
?不知道自己的性格!
修行……無有益處……如空花……如水月
這個事兒要從拈花微笑說起。
據佛經記載,有一次佛開大法會,大梵天王供養佛一枝花。佛隨手拿起花看著大家卻一言不發。億萬人天大眾都不知所措,不知佛什麼意思。這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尊者突然破顏微笑。佛馬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門,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非常有名的拈花微笑的公案。迦葉尊者也因此成為正法眼藏的第一代傳人。傳到達摩大師已經是第28代。達摩大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早就給達摩大師授記說:你與震旦國(即中國)有大因緣,應去傳法。達摩大師於是渡海而來,從廣州登陸。達摩大師來之前,西天過來的幾位著名的譯經師都提到達摩大師是正法眼藏的傳法祖師。因此達摩大師一到,當地地方官馬上就把他送到梁武帝的國都,今天的南京,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著名的對話。
梁武帝: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大師:並無功德。
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大師: 陛下所求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
達摩大師: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
武帝再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大師:廓然無聖。
梁武帝:對朕者誰?
達摩大師:不識。
梁武帝一上來就問自己做了這麼多佛事有多少功德?還記得金剛經怎麼說:「須菩堤,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梁武帝一上來就問達摩大師自己有多少功德,這個就是想讓大師誇他嘍。這樣的人哪裡是真菩薩?真菩薩即不說自己是菩薩。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不可得。世間萬法,皆是夢幻泡影。就是禪家祖師常說的:大做夢幻功德,大建水月道場。梁武帝聽上去洋洋自得,顯然還沒入門喔。
達摩大師直接告訴他實無功德。梁武帝顯然驚到了,馬上追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大師說:陛下所求乃是人天有漏福報,如影隨形。就是說這些福是你的,但享完就完啦,你並沒有真得解脫。你修的這些人天福,雖然有,但說穿了,又是假的。
梁武帝接著問:那什麼是真功德?
達摩大師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凈智妙圓就是清凈微妙圓滿的大智慧。其實就是眾生的本覺妙性。這個東西怎麼樣?體自空寂,就是說這個真如佛性的本體是空明寂滅的。而這樣的功德是不能從世間有為法中求得的。梁武帝所做的造寺、寫經、度僧這些事都是有為法。為什麼是有為法呢?因為梁武帝並不見性。簡單講,只有明心見性之後的修行才是真實功德。見性之前所有善法都只是人天福報。那為什麼說梁武帝不見性呢?大家想想看,見性的人會炫耀自己所做的這些事嗎?金剛經怎麼講的?為什麼說見性的人不會炫耀自己所做的事呢?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可執著。梁武帝開頭問那個話不就是等著達摩大師誇他嗎?那不是炫耀、傲慢又是什麼?
在看下面。梁武帝顯然有點發懵,想了一下就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也就是佛家通常說的第一義諦。這個問題在佛經中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看達摩大師怎麼說:廓然無聖。達摩大師這個話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達摩大師是什麼人啊!那是大徹大悟的聖者。梁武帝這幾句話達摩大師就已經知道他執著什麼。知道他卡在什麼地方。你想嘛,一上來就問自己有多少功德,緊跟著就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這說明梁武帝這個人比較執著聖人、凡夫、功德什麼的。說明他著相,見二法 ,沒有明了佛家所講的不二。達摩大師看穿了他這個心態,所以有針對性地回答說廓然無聖。同時廓然無聖也就是佛家第一義諦。就是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大千世界,本自清凈,哪有什麼聖人凡夫?哪有什麼菩提涅槃?通通名相而已。可是梁武帝呢,就非常執著這些夢幻泡影的有為法。就不明白達摩大師的用意。他問聖諦,達摩大師直接就告訴他沒有聖人。一句話又噎住了。梁武帝這個人腦筋急轉彎還可以。馬上追問:對朕者誰?大家都知道達摩大師是傳法的祖師,是聖人啊。你說沒有聖人,那你是誰呀?你不是傳法的祖師、聖人嗎?這等於是在搶白大師哈。梁武帝反應還是很快的。達摩大師回答的更妙:不認識。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實在談不下去了。
這就是禪宗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公案。這個公案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學佛不能著相。不能執著說:我做了多少多少功德,我幹了多少多少好事,我行了多少多少善。梁武帝就執著這個東西。這就不是佛說的「自凈其意」。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佛道。也就是佛在金剛經上翻來覆去教的那個東西:學佛的人千萬不能執著說:我學佛了,我很偉大,我做了多少多少功德。想這些事兒就是狂想紛飛。起這些狂想最後都是禍害。照禪家祖師的話說:起一個修行的念頭都叫邪念。所謂「趨向聖道亦是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啊,學佛的人千萬不能執著說:我在學佛,我在行善,我在修功德。千萬不敢起這個心。起這個心就很容易傲慢,最後就會招來無窮禍害。還是要謙遜、平和、自然、簡單、平等。等觀一切如夢幻。
梁武帝是個奇葩皇帝!
別人都是為了皇位打生打死,殺兄殺父的。而他做為皇帝為了當和尚,卻三番兩次的要出家!
更加離譜的是他自從第二次出家同泰寺,一直到第四次出家。每次都是朝臣給「三寶」捐錢過億,才把他「皇帝菩薩」贖回來的!
也就是梁武帝這傢伙在「涅槃經」里照到根據,說到出家僧人必須吃素不能沾色。因為他是皇帝,推廣全國出家僧人必須吃素。
以前出家僧人可沒那麼多講究,想想釋迦乞食而行有啥吃啥。
梁武帝前半生也算英明神武,到了晚年痴迷佛法,不理朝政,不聽勸阻,大肆建造寺院,推廣佛法。最後「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台城,年八十六
而他與禪宗東土祖師「達摩」得對話,隨著後世禪宗的崛起,也越來越引人入勝。
梁武帝聽說有西方達摩尊者要來梁國,早就派遣使者在渡口等候。
梁武帝見達摩後問道:「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尊者答道:「並無功德」
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
尊者道:「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
武帝再問道:「何為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連連碰壁,蕭衍未免煩躁,舌鋒一轉,盯著達摩驀然厲聲拋出一句妙問:「在朕面前的到底是個什麼人?
」達摩答得更絕:「我也不認識。」
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處,因他們彼此說話不投機,達摩尊者便離開江南,一葦度江之魏。
梁武帝就屬於那種「葉公好龍」之輩,整日談佛說法,乍遇到「真佛」卻無慧眼,根本識不出「真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