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文彥博都是名臣,卻多次迫害名將狄青,他們是為公還是為私?


(北宋名將狄青,在西夏戰爭中一舉成名)

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彥博在北宋仁宗年間擔任過宰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口碑非常好的人。那麼他們為何要迫害大將狄青呢?是為公還是為私?其實,即使他們真的彈劾或者打壓過狄青,也談不上迫害,他們一心都是為公,為國家社稷長久治安考慮,做的都是文臣和皇帝們習慣性要做的事情——打壓武將。而狄青與他們二人幾乎沒有什麼私人交往,談不上公報私仇。

【狄青的崛起】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出身貧寒,參軍入伍謀生,所以面有刺字,善騎射,有勇力,人稱「面涅將軍」。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當時前線的將士們畏懼西夏兵強,幾乎沒有鬥志,屢次被敵軍打敗。為此,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他每戰必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如入無人之境,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立下了卓越的戰功,被西夏軍尊稱為「狄天使」。

大臣尹洙任經略判官時,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見,尹洙與他談論軍事,很欣賞他,便推薦他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並說:「這是良將之材。」二人見到狄青,一番交談下來,也認為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范仲淹特地送他一套《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飽讀詩書,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很快便脫胎換骨,脫穎而出,因此愈加知名。

【狄青因軍功官拜樞密副使】

(狄青文服像)

狄青在西夏戰爭中出生入死,以軍功傲世天下,並獲得了仁宗的賞識,稱他為自己的關羽和張飛。當他被提拔進朝中為官之後,臉上還留有刻字黑疤。宋仁宗曾勸狄青敷藥除掉這些疤痕,狄青說道:「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仁宗聞聽讚嘆不已,狄青後來繼續步步高升,最後官拜樞密副使。

【狄青討伐儂智高叛亂】

到了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軍民騷動不安。狄青主動請纓,於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之前宋兵屢戰屢敗,損兵折將,賊兵氣焰極其囂張,狄青面對彪悍賊兵毫不畏懼,帶領士兵出其不意進行猛攻,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首數千級,生擒叛賊五百多人,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逃走。這一仗讓狄青的聲望和軍功達到了頂點,後官拜樞密使。

【狄青被打壓的真正原因】

但是,狄青是以軍功起家,在北宋那個揚文抑武的文化氛圍中,他即使取得再大戰功,也被別人猜忌。毫不意外,當他擔任樞密使的四年時間裡,彈劾他的奏疏連續不斷,其中以歐陽修彈劾狄青最為急切,無外乎武夫當權,會重蹈五代覆轍之類的理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大臣們連續不斷的攻擊,讓一直謹慎小心的狄青身患惡疾,抑鬱而終。他死後,仁宗皇帝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後人對狄青的評價】

狄青的不公正遭遇,讓後世很多人為其打抱不平,明代文學家王夫之說道:「狄青以樞副之任,稍自掀舉,苟異一切,而密席未溫,嫌疑指斥,是以英流屏足巨室寒心。」南宋思想家葉適評價狄青:「若狄青、岳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系。」


有為國家的成分,但是我感覺更多的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士人團體,正所謂黨同伐異是也。

文彥博曾經對皇帝說過「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這是在宋仁宗在想推行一些政法的時候,文彥博跳出來說的,其實有些道理,但是他這麼說也正式把士人階級從農工商裡面給隔離出來,放在了更高的位置。

文彥博半身像

這樣說起來,其實最不爽的就是皇帝了,祖上說「與士大夫共天下」只是拉攏人心,你tm的這樣屌,朕不高興了。但是不高興又能怎麼樣,國體已經把士大夫和趙家王朝綁在一起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實在不行,搞個擋箭牌也好啊,這時候一個開掛的人物出現了,狄青,,,

狄青畫像

狄青這人是有真才實學的,但是細數崛起過程,和開掛也差不多,可惜武將出生,受士大夫排擠。

韓琦像

再說一說韓琦對狄青的壓迫,韓琦在殺狄青手下時也對其說過:「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就算是殺對了人,這句話也不能說啊,要知道韓琦領導的好水川之戰可以說是宋朝「經典」,以多戰少還被打的大敗而歸,回來路上被百姓攔住,討要去當兵的兒子,羞愧的差點當場自殺,可惜被人勸下來了,就這樣的人,左一個看不起武將,右一個文臣第一,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階級利益大於一切,最後好水川戰敗范仲淹扛了,他升官發財。

好水川之戰現代考古現場,發現大量屍骨。

其實真要說完全是階級鬥爭也不全對,在唐朝後期和後來的五代十國各種兵災戰亂確實讓宋朝引起很大的警惕,杯酒釋兵權,打壓武將很多也是因為這個。


歐陽修、文彥博作為一代名臣,爍古耀今的大才子,為什麼要去迫害名將狄青呢?在他們的迫害下,狄青最後憂懼而死。這種今天看起來的卑劣行徑,不是與他們所奉行的孔孟之道背道而馳嗎?然而,歐陽修、文彥博們當時迫害狄青,卻言辭鑿鑿,佔領著朝綱和道德的制高點,他們還自認為是為江山社稷著想的正義之舉。這又是為什麼?

要釐清狄青一案的來龍去脈,得從狄青本人說起。可以肯定地說,在北宋眾多抗擊外族入侵戰爭中的將帥中,狄青是最具傳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個。狄青年輕時,曾在西河縣衙任主辦文書的小吏,犯了事,潛逃到京城開封,後來進了軍隊,因勇武善騎射,被選作了皇帝的侍衛。1039年,西夏與宋朝開戰,宋仁宗決定從皇宮侍衛中擇優選用一批人從邊,狄青被選中,開赴前線延州(今陝西延安),從此步入行武生涯。

在保衛延州的四年時間裡,狄青打仗十分勇猛,常常衝鋒在前,先後參戰25次,中箭8次。狄青不但在宋軍中有名,在西夏軍隊中更有名,被呼為「天使」,每每狄青一出現,敵人便作鳥獸散。由於在與西夏作戰功勞卓著,狄青後來官升彰化軍節度使、樞密副使。

1052年,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叛,攻佔了邕州(今廣西南寧),包圍了廣州,嶺南騷動,岌岌可危。宋仁宗先派楊畋去清剿,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後來,宋仁宗安排狄青挂帥南征,於第二年一舉平定了叛亂,因功被宋仁宗提拔為樞密使,相當於與宰相平起平坐的三軍司令。

然而,恰恰是因為這個樞密使,給狄青帶來了災禍。任樞密使以前,朝廷上下對狄青幾乎一片異口同聲的讚揚,但在出任樞密使的短短四年間,卻謠言四起,攻詰四起。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宋朝被五代時期武夫亂國嚇怕了,確定了與文人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宋初以來,除了開國元勛曹彬曾以武將出任過樞密使外,幾乎沒有其他行武將坐過這把交椅,全是文人擔任。

樞密使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對於文人來說,是個舒服的寶座,對於武夫來說,卻是個燙手的山芋。武夫要坐這把椅子,那他就是與國策為敵,與文人為敵,與整個朝廷為敵。所以,哪怕狄青這樣一個勞苦功高的大英雄,也不例外,他成了士大夫們的箭垛,成了集體攻擊的對象,歐陽修、文彥博作為朝廷重臣,自然成了首先發難的人。

《宋史·歐陽修傳》載:「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修(歐陽修) 請出之(狄青) 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這段話說明,狄青罷樞密使,歐陽修是幕後推手之一。

同時,作為宰相的文彥博,也借口士兵對狄青的擁戴,力勸宋仁宗免去他的樞密使職務,宋仁宗頗不舍,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反問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宋太祖趙匡胤難道不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忠臣?太祖不照樣奪了人家的皇位么?無異於說狄青將要謀權篡位,一句話擊中了宋仁宗的軟肋,終於迫使宋仁宗將狄青罷知陳州。

在輿論的壓力下,罷知陳州的狄青夙夜憂懼,惶惶不可終日,第二年便在陳州發疽而死。


狄青生於宋真宗1008年,卒於宋仁宗1057年,享年49歲。如此軍事奇才,最終被歐陽修、文彥博等名臣「殺死」,不能不說是一大悲劇。狄青之所以被他們「殺死」,主要是儒家「討厭」戰爭的思想,北宋宋仁宗時期「苟且和平」下的畸形文武關係導致。

武將掌握大權乃是文臣大忌,歐陽修、文彥博其心可鄙,責任卻由「文官集團」承擔,這個似乎並不公平。二人是為了私利還是國家?主體上認為是為了國家,是為了整個「文官集團」的利益。然而,即使如此,歐陽修、文彥博二人的品性也是不好的。

狄青從對西夏的戰爭中崛起,翩翩少年,批發青銅,取敵首級若探囊取物。范仲淹非常喜歡他,囑他多讀兵書別做匹夫。之後,夜襲崑崙關、巧設迷魂陣,大敗儂智高。宋仁宗重用狄青,引起了歐陽修、文彥博等人的猜忌。找不出罪責,以「朝廷疑爾」,和「莫須有」一樣的罪名定罪,狄青被趕出京城,最終病逝。有些人說狄青膽子太小,但問題是這不是膽子小不小的問題,而是,皇帝既然同意,那麼就是起了疑心。主疑能怎樣?作為忠臣只能引頸受戮。他不冤嗎?關鍵是他沒有任何過錯。

文彥博和歐陽修在背後都說其「造反之心」,但都沒有任何證據,只能拿歷史、拿五行說事兒,二人的品性有問題。如果說是「文官集團」責任,那麼,這二位文壇領袖、政壇巨擘卻能說出大部分文官都不好意思說出的理由?可以說狄青之死要比岳飛還要冤。

陷害狄青的人顯然比陷害岳飛的人在文壇上的地位更高,歐陽修文壇巨擘、領袖,其文壇地位比蘇軾還要高,被人譽為「北宋文壇頂峰的奠基人」。相比秦檜,只不過書畫造詣較高而已。

歐陽修、文彥博二人乾的其他壞事兒又不彰顯,二人也反對「王安石變法」,但問題是「王安石變法」名聲在宋朝也不好,南宋王安石還被列入「奸臣錄」。因此,除了狄青這件事兒外,歐陽修和文彥博黑點並不彰顯。


我知道,如果我說他倆就是私心作祟,一定更博眼球,但我不會這樣說。我知道,名臣也未必沒有私心,但就此事來看,還真未必是私心。

歐陽修、文彥博作為文官的代表,一定會維護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如果這樣的話,也得說他們是有私心的。但這二位都是飽讀詩書的人,他們對北宋及先前的歷史,先朝皇帝的遺訓,立國以來的治國原則與政策是十分清楚的,他們應該非常明白北宋為什麼會「重文輕武」,並且認為這種做法非常正確。

他們一定非常了解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狀況,他們也一定知道唐末藩鎮割據的情形,他們知道武將掌權的危害性,他們更知道,忠心耿耿的狄青無罪,狄青也不會造反,但他們不敢保證,今後會不會有一個隱藏很深的有謀反之心的「狄青」或者「狄紅」出現。所以他們要防範於未然。

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這都是一個問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國之首,你會怎麼做?中國如此,世界亦然,且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文官政府,凡是軍政府執政的,都沒幾個發展好的。

所以,我認為他們應該是出於公心。只不過,實在有些對不住狄青了!


狄青,北宋名將,在北宋和西夏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在狄青西北作戰的時候一掃北宋對外作戰的頹勢,打得西夏狼狽而逃不敢言戰。同時狄青也是屌絲逆襲的典範,出身貧寒、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從一個小兵一路拼殺到樞密使這樣的高官,可惜最終一代名將遭到文官集團打壓,抑鬱而終。

其實從宋仁宗年間的景祐黨爭的角度來看,狄青是屬於范仲淹、歐陽修、文彥博等人一黨的。1036年范仲淹一幫人因為和宰相呂夷簡一批人展開的「朋黨之爭」被趕出京城,1038年西夏建立大舉進攻北宋,范仲淹、文彥博等人這期間建立了不少功勞,而衝鋒陷陣幫他們建立功勛的人就是狄青。

此後范仲淹和狄青之間相處的非常好,范仲淹因為戍邊西北的功勞回京城任職主持朝政,狄青也是步步高升,但當狄青越來越受到宋仁宗的寵信,甚至於擔任樞密副使、樞密使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變了。

自北宋建立以來,打壓武將地位是整個文官集團的潛規則。樞密院是管理軍事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自五代以來樞密使一直是武將擔任,到了北宋立國後才由文官把持,自此武將徹底被排斥出了北宋國家決策層,只能任由文官打壓,甚至於出現三品武將地位還不如七品文官的事情。

而狄青這樣沒有科舉經歷、純粹軍旅起家的武將擔任樞密使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是武將可能再次翻身抗衡文官集團的信號,因此文官集團自然要使出各種手段將這個苗頭打壓下去。以歐陽修、文彥博等人為首的文官捏造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污衊狄青,比如狄青家的狗長出犄角,而且還會冒光;狄青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翻版,掌握兵權很危險等等。1056年宋仁宗迫於滿朝文官的壓力不得不將狄青免職貶出京城。

就是遠離京城的狄青也沒有被文官們放過,各種攻擊、彈劾,最終滿心憤懣、備受猜忌的狄青於1057年抑鬱而終。狄青死後沒了威脅,文官們又開始裝好人給狄青恢複名譽,但是這種馬後炮沒有任何意義了。


他們針對的不是狄青這個人,而是階級和制度的對立

不管哪位歷史人物多麼光芒萬丈,其本身的階級屬性從來不會改變。歐陽修、文彥博代表了士大夫階級和文官團體,狄青代表了草根階級和武將團體,兩者終究是對頭。而且,狄青後來居上,做官都做到樞密使,而且還是武將出身(宋朝重文輕武),這無疑是挑戰了他們階級的利益。

(大宋皇城――汴梁)

宋朝嚴格遵守祖宗之法不可變,狄青官越做做大,無疑挑戰了祖宗之法的威嚴(宋太祖建立王朝後,一直貶低武將的地位),這群頑固的士大夫們自然要扛起大旗,捍衛祖宗之法。否則,范仲淹和王安石變法也就不會那麼快失敗了。


看到這個問題我已經很震驚,再看到那些高分答主的回答,不由自主的發出感慨——都是「神人」啊!我來亮明觀點:狄青是我很喜歡的武將之一,但論人品、見識,他遠不如岳飛(因為有答主搬出了我偶像岳飛),而且,文彥博給他致命一擊完全沒問題,因為高若訥(文彥博的童鞋)比狄青更冤,正是高若訥丟了樞密使後狄青才坐上了這個位置——所以老拿文官與武將對立來講黑白歷史的人可以休矣,文官高若訥本沒什麼錯,卻僅僅因為有人耍詭計就被罷官讓位於狄青,但武將狄青罷樞密使的時候上面還給了個宰相頭銜,那麼,「文臣」的待遇哪裡比得上「武將」了?而且我們看看高若訥的罷辭竟然是由中書舍人擬定——看到這個沒人想笑么?至於歐陽修,呵呵……沒有歐陽修與范仲淹在背後給狄青收拾爛攤子,恐怕狄青早死了八百回了。下面我們來些石錘吧。

——————————————————————————————————

狄青,韓琦手下的棋子

第一個對狄青有知遇之恩且對其頗為提拔的人是范仲淹,第二個人是尹洙。范仲淹和尹洙、韓琦產生衝突的原因在於「是否修築水洛城以抵禦西夏」,我們知道,這個要塞在歷史上作用並不小,但尹洙和他的老大韓琦卻反對范仲淹修築水洛城的做法。此時此刻,又牽涉進來兩個人,那就是劉滬和狄青,而歷史上具體修建水洛城的人就是劉滬。那些扯什麼文官武將對立的人看清楚了,劉滬和狄青都是武將,只不過劉滬屬於范仲淹的人,狄青則是尹洙提拔上來的打手。

狄青在這起衝突里頗有些「三姓家奴」的作風,對有恩於自己的范仲淹不但毫無感激之色,反而在宋仁宗派出欽差大臣調查兩派衝突前聽命於尹洙抓住了自己的武將同僚劉滬,甚至動用私刑,最後還打算在欽差到來前殺了劉滬滅口。我們不難發現,狄青不但沒同情同樣是武將的劉滬,反而成了自己上司的一條狗——我喜歡狄青戎馬一生,卻很擔心和這種人做同事或者上下級。

這件事已經非常嚴重了,按法當斬也完全沒問題,但誰保住了他?韓琦,因為他是狄青上司尹洙的老大。還有誰?范仲淹,歐陽修。看見沒,在范仲淹的手下們已經被狄青這種混賬做法完全惹惱的情況下,范仲淹還要保狄青,完全就是惜才,所以要是不提倡人情而專講法律,那狄青不死也得丟官流放,因為他上司尹洙那叫一個慘啊。那麼狄青這次做法影響如何呢?很厲害,他激起了西夏前線的文臣、幕僚、武將聯起手來反對他,最後這批人很慘,為了迎合狄青,他們全被踢出了西軍。

此後,狄青沒了尹洙,就完全投靠了韓琦。在韓琦和狄青的帶領下,原本荒廢的河北軍煥然一新,這裡要注意,治軍手段是韓琦而非狄青的。

那麼,韓琦為何要殺狄青的舊部將領?原因很簡單,宋朝武將軍官普遍存在剋扣士兵糧餉的情況,看清了,可不是文臣在剋扣,而是武將、軍官剋扣,這個問題歷來都有,古、今、國內、國外都存在此弊端——狄青的部下焦用就犯了這個愚蠢的錯誤。當時是什麼背景呢?一,宋仁宗要從嚴治軍,杜絕軍隊腐敗;二,一些軍官給士兵的補給發放最低只達到標準的三成,而拖延推遲發放的最晚達三個月之久;三,韓琦在定州時遇到了王則叛變事件,主因就是軍餉剋扣,而焦用即被部下士兵們投訴到了韓琦這裡,所以,剛平定叛亂的韓琦很可能會因為焦用的行為再次面臨軍隊嘩變的可能。

宋朝士兵屬於募兵制度,兵員費用和家用補貼全部由朝廷負擔,因此軍人不得經商。一旦家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士兵必然叛變動亂,所以當時的法律規定是:諸軍月給無得減刻,違者至死。

既然律法如此,而且韓琦本就是以鐵腕治軍聞名,恰逢皇帝也要求杜絕軍隊腐敗現象,幾個條件彼此結合下又怎麼可能放過焦用之流呢?但狄青卻視軍法如兒戲,竟然為被手下士兵起訴的貪官焦用求情,所以韓琦極為憤怒,才講出了「狀元郎為好兒」的話來。其實韓琦已經放了狄青一馬,否則他就該順著焦用往上查狄青是否同樣參與了貪腐事件,狄青因為焦用的事情嚇得「甚戰灼,久之」,何故?「蓋懼並誅也」,若非貪腐軍餉,韓琦是不能誅殺狄青的,可見狄青這份恐懼有些貓膩。這便比較明確了,即狄青大概跟焦用犯了一樣的錯,但韓琦只是迅速斬殺焦用而不繼續徹查,算是又保了狄青一次。

其實單就狄青在水洛城修築一事上反對范仲淹、劉滬就能明白,他更適合於打仗,而樞密使這種腦力活他根本做不來。

力保狄青的歐陽修

歐陽修對狄青的評價是: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這話又是力保狄青的,涉及的是慶曆三年公使錢案。這種案子頗為詭異,副官狄青不知道上司挪用公款?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這是重罪啊,但歐陽修應是憑著一張嘴給狄青擼過來了,加上尹洙,兩人從「愛才」和「惜才」的角度論證了狄青不該罰,又說狄青是武人,不知法律云云。可見,這又是一次「人情」對「法律」的勝利。若是換上諸葛武侯,狄青這幾次真是必死無疑。

有些人覺得歐陽修老說狄青是武人,不懂法律,又不知進退的。但別忘了,我們現在看的官司里脫罪主要手段就是「不懂法」,而跟狄青一起升起來的幾位武將可都因為具備文臣的素養直接給判刑了,所以歐陽修並非在貶損狄青,而是在保他,否則他完全可以在平時而非狄青有罪時耍這種嘴皮子。


歐陽修、文彥博等人對狄青的彈劾,是為大宋王朝防微杜漸之「公「,亦是為文官士大夫集團壓制武人之「私」,兩者本為一體,密不可分。

狄青是北宋名氣最大、經歷最富傳奇色彩的將領之一。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發配從軍,在軍中因為能騎善射、勇謀兼備,而被范仲淹等文臣惜其才而舉薦,從小卒擢升為方面大將。更因為他在戰場上披頭散髮,戴青銅面具,衝鋒陷陣時猶如惡鬼,因此所向難當,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屢建戰功。

後來狄青又作為大軍統帥,奇襲崑崙關,剿滅儂智高叛軍,收復廣西地區,聲望達到極點,班師回朝後,被宋仁宗破格提拔為樞密使,然而這也埋下他被眾臣猜忌、並群起而攻之的禍端。

兵者兇器也,因此作為執兇器的武人,必須嚴格控制。文官政府提防與限制武人參政,本是天經地義。現代各個主要強國,不論實行何種制度,皆不約而同以文官政府執政,現役軍隊將領被限制不能參與政務。這都是因為人們意識到軍隊這頭怪獸的能量太過強大和恐怖,必須牢牢關在籠子里,施以各方制約。

如果放出這頭怪獸,讓軍事將領能夠自主參與甚至決斷國家大政,便可能形成吞噬一切的軍國主義政權,死傷數以億計、幾乎毀滅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便是慘痛教訓。而宋朝由文官士大夫集團執政、壓制武人地位的根源,同樣是汲取晚唐五代兵亂的教訓。

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軍閥數十年混戰,殺得中原大地生靈塗炭,田地荒蕪,白骨堆積如山,死屍被腌制當做軍糧。此時手握刀劍的武人地位何其隆高,文官儒士與之相比猶如豬狗, 可那樣的國家,那樣的政權,那樣的天下,究竟又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因此,當從人間地獄劫後餘生的人們,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數十年之功徐徐圖之,終於解決了持續數百年、困擾無數明君良臣的藩鎮驕兵難題,並確立了影響後世千年的文官政府體制。

宋朝歷代帝王身體力行,倡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官僚士人主導輿論時評,稱唯有「東華門唱名金明池賜宴」的進士們方才算得上「好男兒」,以廣泛科舉制來收攬天下精英,終於實現了文官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雖然這種以文馭武體制,必然導致了重文輕武的弊端,但從來矯枉必須過正,令國家再無武將割據反逆之禍,中原百年無事,百姓安居樂業,實為功德無量。

狄青之所以名氣甚高,是因為他並非出身世代將門,而是從行伍小卒出身,卻做到樞密使這一國家宰執的高位,經歷甚為傳奇。 可是這個傳奇本身,就是宋仁宗力排眾議、乾綱獨斷的,狄青本人的能力資望,並不足以勝任這一位置。 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績,即使只在北宋一朝也也遠算不得出類拔萃。

且不說宋太宗朝第一名將李繼隆,兩次大敗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斬首萬級,又大破党項叛軍,幾乎將西夏扼殺於搖籃,

宋真宗朝第一名將曹瑋,多次大敗西夏李繼遷(李元昊之父),三都谷之戰大破吐蕃三萬鐵騎,斬首萬級,令北宋西部邊境安定四十餘年。

狄青的戰績比這兩位先輩明顯遜色,且不必論,此外還有章楶、王韶這些進士出身的文官名將,論戰功論將才,又哪裡比狄青差了呢?

狄青的人品操守,也遠遠算不上完美無暇,而是功名之心甚重。他之所以和之前賞識提拔他的韓琦、范仲淹等文臣,在之後都產生極大矛盾,分道揚鑣,其實一半責任要算在他自己身上。

比如韓琦之所以會當面打臉,稱「東華門唱名金明池賜宴」的進士們方才算得上「好男兒」,是因為狄青竭力稱讚力保的那個「好男兒」焦用,其實是個貪污軍款,被不堪忍受的部下告發的兵痞,韓琦不顧狄青求情而斬殺此人,正是為整肅軍紀。而狄青卻因此懷恨在心,覺得自己不如韓琦的只是「少一進士功名「。

因此,宋仁宗定要讓狄青這樣一個德不配位、無以服眾的武人出任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因此才會遭到文官士大夫們的集體抵制。這更違背了宋朝開國百餘年來的文官政府傳統,很容易讓人不愉快聯想到五代亂世,如後周王朝建立者郭威,便是在後漢政權樞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篡了皇位,自己也落得個滿門百餘口被殺的慘痛下場。

宋初從晚唐與五代兵亂汲取的最大教訓便是,「一千個文官貪污對國家對百姓的危害,也比不上一個武將割據一方,起兵造反。」 這在當時不止是趙宋皇帝的私心,更是整個統治精英集團的普遍共識。

因此,不止是歐陽修、文彥博,在所有文官士大夫看來,宋仁宗的任命,是成心把狄青這個於國有功的將才去往火坑裡推,讓他成為舉國公敵,人人必欲除之而後快。 而他們不斷上奏章彈劾狄青,給他加以種種捕風捉影、不切事實的」罪名「,並非要致狄青於死地,而僅僅是為了逼宋仁宗將狄青調任,正是出於為國家保全功臣的」公心「,也是真心為了狄青好。

正如唐朝初年,李靖攻滅東突厥汗國回朝後,首先收到的就是一大堆朝中大臣彈劾他的奏章。立下滅國不世之功的武將,因為滿朝百官群起而攻之,就避免了君主必然的猜忌,免去了可能的殺身之禍。所以李靖戰戰兢兢伏地請罪,唐太宗寬免其」罪「仍賞其功,如此則上下得安,才是保全功臣之道。

可惜,宋仁宗和狄青都不能體會一眾大臣的良苦用心。宋仁宗堅持了四年,才終於扛不住滿朝眾臣,給狄青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頭銜,讓他離開中樞外放陳州。狄青也因為這四年的持續煎熬,如坐針氈,竟鬱鬱而終。這場悲劇不能變成大唐衛國公李靖一樣的喜劇,如果非要找一個所謂「兇手」的話,也只能是拔苗助長、不切實際的宋仁宗。

兩宋三百年,論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可說是冠絕華夏古代各朝;而宋仁宗趙禎執政時期,文明之華美、人才之昌隆又可說是盛冠兩宋,這一切都離不開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龐籍、包拯、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程顥、章惇、王韶等千古名臣的群策合力。和眾星璀璨的嘉佑、慶曆盛治相比,狄青個人的悲喜劇,也只是歷史大潮的小小浪花罷了。


這其實和歐陽修或者文彥博個人品格沒多大關係,整個宋朝也不是就狄青一個武將遭受到這樣的不公平待遇,北宋一朝,武將在官員體系中的地位已經低得不能再低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宋太祖趙匡胤的設計。

趙匡胤建宋以後,有感於五代十國間的爭鬥,說到底都是因為武將掌權太過了,兵權政權集於一身。因為他建國的改革政策,收回兵權建立中央禁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極力貶低武將的地位,利用文官來壓制武將也是一方面。

一、比如問題中說的歐陽修等人對狄青的態度,其實不僅僅是歐陽修,狄青在其他文臣面前也是受盡欺負,比如他在名相韓琦面前連大氣都不敢出。有一次,韓琦當著狄青的面斬了狄青的部將,狄青卻連替兄弟辯解一句都不敢,而且自己站在一旁動也不敢動,事後他還後怕地說,自己當時要是勸韓琦的話,說不清韓琦連自己都敢斬。再後來兩人入朝為官,韓琦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狄青一眼。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狄青自己有總結,說:「我和韓琦之間,無非就是差了一個進士出身而已。」這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如果狄青是進士出身,怎麼可能得到這樣的待遇。

二、從文臣對於武將的看法來說,韓琦說得更直接明了,他說:「什麼叫好男兒?貼在東華門外紅紙榜單上面的那些中了進士的人才是好男兒。一個當兵的能算什麼好男兒?」韓琦的態度就代表了宋朝皇帝和文官的態度。

三、宋朝的民間對於武人也是看法頗大,宋朝的法律,凡是犯了罪的人,不是送你去坐牢罰款,而是把你臉上刺了字之後送去當兵,所以當兵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犯事之人。這一點《水滸傳》里描寫最多了。因此民間對於當兵的也沒好感,賊配軍,丘八這些侮辱性質的詞就是宋朝發揚光大的。

所以宋朝的武將在文官面前就是一個軟柿子,文官想怎麼捏就怎麼捏,歐陽修對於狄青的態度,就是時時刻刻在提醒狄青,你們武將就是活該受我們欺負的命。


推薦閱讀:

TAG:歐陽修 | 文化 | 歷史 | 文彥博 | 狄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