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的是在無限輪迴嗎?
我的觀點:在古代,歷史是無限輪迴的;近代以後,則是直線前進的。
很多答題朋友都提到了《三國演義》裡面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放到古代並沒有錯。
這裡,我想起一個故事。史學大師錢穆在他的《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這本書裡面,講到錢穆小時候,他的體育老師對他的影響。錢穆的體育老師曾經對錢穆說,《三國演義》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西方國家一般合了就不會再分。這句話,恰恰體現了中國為什麼會衰落。錢穆小的時候,還是清朝末年,那個時候,中國人都比較激進,看西方好像什麼都是好的。
其實,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古代歷史都是輪迴的。為什麼?
我們可以先從當時的時間紀年上來說,以前我們中國人紀時間,可沒有公曆紀年,而是使用皇帝的年號或者干支紀年。比如,康熙多少年,雍正多少年,這種紀年方式是無限循環的,一個皇帝去世或者改年號之後,就回重新從元年開始記起。干支紀年也是如此,60年一個甲子。所以,這肯定給人們帶來一種歷史是循環的感覺。
其次,古代科技不發達,社會變化也很慢。我記得一個西方學者曾經說過,如果你出生在公元600年,然後穿越到公元1300年,你的生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為,社會的生活、生產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相反,如果你生活在1800年,你穿越到1900年,可能在西方,你就完全無法理解那個現代化社會了。
唐德剛和張學良
梁漱溟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西方古人都會強調歷史的輪迴性。
民國時期,儒家學者梁漱溟曾經提出過一個命題,就是王朝周期律。他認為中國的歷史是有規律的,也就是一個王朝建立幾百年之後,就會衰亡,然後又出現一個新的王朝。後來,我們強調要跳出歷史周期律。
海外歷史學者唐德剛也曾經提出過一個命題,名曰「歷史三峽」。所謂歷史三峽,其實就是中國兩次轉型。第一次是中國自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整個歷史2000年都按照這個架構在發展。第二次是近代以來現代化的衝擊,唐德剛預測,從1840年開始到2040年,中國這個轉型才能完成。其實,唐德剛的這個思想也有點歷史輪迴的感覺。
最後,我想說引用一句黑格爾的話,這句話後來又被馬克思借用,就是「一切歷史事實與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喜劇其實翻譯成鬧劇更合適)雖然馬克思生活在傳統社會和現代化轉型時期,但是這句話其實也暗含了古代歷史是輪迴的意思。
歷史是不是在無限輪迴,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爭論,也用不著猜測,因為歷史都是發生過的事情,就在那裡記載著,大家去讀一讀(當然需要多讀一點兒,不然不夠一個周期),自然就會得出輪不輪迴結論。
我還想提一個建議:真正有志於學的讀者,別在這裡看我們這些掛著「歷史問答達人」招牌的人在這裡販賣,你最好是去讀原典。因為悟空贈出的這些「歷史問答達人」的招牌,雖然看上去是黃色的,金光燦燦,實際上,掛這標牌的脖子,卻是長短粗細不一,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奉獻給你們的文字,更是有天壤之別。
一說歷史是不是無限輪迴,就總讓我想起馬克·吐溫的那句話:「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相同的韻腳。」馬克·吐溫到底是大作家,很會討巧,尤其是在語言的藝術上。比如在這句話中,韻腳是相同的,那你說這是算輪迴呢還是不算輪迴呢?馬克·吐溫不僅語言風格上跟歐·亨利相近,就連告別這個世界,都跟歐·亨利選擇在同一年,好像,他們也想押著相同的韻腳。
馬克·吐溫(1835-1910)
我這裡隨手摘出幾段,算是拋磚引玉,讓懶得自己動手去翻歷史的人從中稍窺端倪。這些資料,分別來自於《史記》、《蒙古民族通史》、《中國通史》等書。
大多數人一定知道鴻門宴。鴻門宴後,項羽領兵屠咸陽、殺子嬰(當時子嬰已經投降)、焚燒秦宮室,然後把秦朝積聚的金銀財寶連同一大堆美女都劃拉到自己名下,準備東返故鄉。這時候有一個姓蔡書生建議項羽建都咸陽,他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看看已燒成殘垣斷壁的秦皇宮,又看看自己身邊這如山的金銀、如雲的美女,說出了一句如今大家都知道的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事後,這個姓蔡的書生髮感慨說:「有人說項羽不過是一個穿人衣戴人帽的猴子,現在看來,果然不錯。」結果,這話可能被誰錄了視頻,上傳到項羽那裡,項羽馬上派人把蔡生抓來,扔到大鍋里煮死。
項羽(前232-202)
這件事過去大約一千三百多年,在我國的正北方,鐵木真跟札木合進行了著名的「十三翼之戰」。這次戰役,札木合取得勝利,但鐵木真也沒吃多大虧。得勝班師的札木合經過赤那思部落的時候,對於該部脫離自己投奔鐵木真大為惱火,把他們部落的頭領統統抓來,架起七十口大鍋,全部煮死。
我們不得不說:又是煮人!
鐵木真(1162年-1227)
如果這還不能讓我們看得分明,那請繼續:
在唐宋之間,有個五代十國。後周是五代之中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開國皇帝叫郭威,由於當初輔助劉知遠(劉知遠也稱「漢高祖」,但卻不是劉邦)稱帝有功,被引為知己,大加封賞,逐漸掌握了後漢的軍政大權。
劉知遠947年建立後漢,一年後去世,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漢隱帝。
951年,當身為後漢天雄節度使又兼樞密使的郭威得知漢隱帝要誅殺自己時,以「清君側」——這支大旗常被有實力的武將舉起——的名義,起兵攻入京城。混亂中,漢隱帝「正好」被亂軍「誤殺」。這個漢隱帝,本來想排除異己換上自己的親信,結果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連性命也搭了進去。
但是,此時的後漢在外部還有三股勢力使郭威有所顧忌:漢隱帝的兩個叔叔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皆握強兵,分別鎮守太原和許州;劉崇的兒子、漢隱帝的堂兄弟、武寧節度使劉贇(yūn)亦領重兵鎮守徐州。
郭威遂定下一計:授意後漢太后,詔立劉贇為帝,讓劉贇赴京即位。此乃一箭雙鵰:既可把劉贇調虎離山,又可撫慰劉崇、使劉崇放鬆警惕。待劉贇離開徐州較遠,把劉贇拘押;同時,相機翦除劉信。最後,再以太后名義把劉贇廢掉。
計議停當,郭威便向太后建議:詔迎劉贇為帝,命大臣前去迎接。此時恰巧傳來遼兵入寇的消息,太后「命」郭威率軍迎擊遼兵,國事暫委王俊,軍事暫委王殷。自然,二王都是郭威的親信。
當郭威率兵行至澶(chán)州,將士數千人「忽然」大噪,他們對郭威說:我們前番攻入京城時,已經與劉家結下樑子,故不能再讓劉家當皇帝!如今,皇帝應該您來做。說完,把軍中黃旗扯下,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做皇帝。
當這邊士兵擁立郭威做皇帝之時,那邊也傳來王俊王殷把劉贇、劉信一舉拿下的好消息。太后見事已至此,只好下詔廢去劉贇,讓郭威監國。稍後,郭威稱帝,後周建立。
郭威只當了三年多的皇帝,便在954年駕崩,皇位傳給了他的養子郭榮(後改歸本姓「柴榮」),是為周世宗。周世宗在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後面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歷史上就不會宋朝什麼事兒了。但是,歷史不能假設。
公元959年,周世宗駕崩,皇位傳給7歲的幼子柴宗訓,是為恭帝。
周世宗柴榮(921-959)
周世宗在病重的時候,已經知道「點檢做天子」的讖言,因此在去世前褫奪了姐夫又掌握著精銳之師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軍權,改任文職宰相,然後提拔根基較淺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周恭帝即位後,趙匡胤再次加官進爵, 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防守京師。
960年正趕過年之際,突然邊境來報:「遼兵和北漢(即後漢隱帝的叔叔、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建立的那個後漢)聯軍前來侵犯!」後周宰相范質、王溥(pǔ)立即命令趙匡胤領禁軍出城抵禦。
趙匡胤領兵來到京城以北20華里的陳橋驛,郭威在澶州黃袍加身的那一幕再次重演——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歸德軍掌書記趙普和軍中諸將士再也不肯前行,有人喊道:「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我們要擁趙點檢作皇帝!」他們不由分說,把一件「黃旗」披到了趙匡胤的身上,簇擁著趙匡胤返回京城。
趙匡胤面帶難色地對後漢宰相范質、王溥說:「先皇待我不薄,現在將士們如此相迫,你們看如何是好?」
不等范質王溥回答,殿下的兵士們早已像現在的啦啦隊一樣排山倒海變地喊道:「點檢,天子!」「點檢,天子!!……」猶如春雷,滾滾而來。范、王二人一看這陣勢,立馬叩頭,山呼萬歲。
此後的事情就好辦了:經過一些象徵性的儀式和手續,七歲的周恭帝禪位,趙匡胤順利地取得了後周的政權。
由於此前趙匡胤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他就把新建的王朝稱為「宋」。史稱「北宋」。
你看,相隔九年的兩次黃袍加身,算不算輪迴?
歷史確實是在輪迴,這裡且不說大歷史的輪迴,單說個人歷史的輪迴,細翻史冊,就能讓人感慨無限。
↑多讀讀史書,會對人生有所感悟↑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借著甄士隱之口,念了一首《好了歌註解》之後,跟隨瘋道人隱去。
這首詩歌完美的闡釋了福禍相倚,歷史輪迴的鐵律: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且看幾個歷史人物及其子孫後代的人生起伏吧:
1、大秦帝國宰相李斯
↑李斯成功了嗎?真的成功了嗎?↑
李斯,直到三十多歲仍然是一個小小的官吏,在上蔡郡當差,掌管文書。有一次,細心觀察生活的李斯發現廁鼠和倉鼠的驚人區別,慨然嘆息道:「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鼠一樣,只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罷了!」
於是李斯走上了「改變所處環境」的勵志道路上,他痛快乾脆的辭職,直接去抱牢荀子的大腿,跟隨他學習帝王之術。然後在荀子的引薦之下,成功進入秦國,獲得了呂不韋的賞識,成功覲見秦王嬴政,從此平步青雲。
榮華富貴數十年後,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秦二世和趙高聯手送上刑場,身受五刑,最終被腰斬。而且他還拖累了家人,他的兒子和他同時被處死。
臨死前,李斯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這又怎麼能辦得到呢?」父子倆抱頭痛哭。
原來生命中的禮物,早就標好了價格,李斯只知進,不知退,在臨死前才感到大夢成灰,他是多想再回歸普通人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代代子孫,平安無事的活下去,然而他和他的後代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2、明朝嘉靖年間宰相嚴嵩
↑嚴嵩成功了嗎?真的成功了嗎?↑
一個人,要想跳出福禍相依,命道輪迴的圈子,非有大覺悟不可,非要懂得取捨,放下慾望不可。
然而,那些一度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權貴們,何曾想過收斂自己的慾望。
嚴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白手起家,到最後一無所有。
嚴嵩對權力的慾望,首先來自於他那位充滿權力慾望,卻又科考屢不中第,一輩子庸碌無為的老爹。嚴嵩很爭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時考中了進士,就在他即將迎接自己的輝煌前途時,命運捉弄了他的野心。
一場大病讓嚴嵩退官回家,足足待了十年。這十年平庸的時光,讓嚴嵩內心深為不安,彷彿他未來會成為他父親的樣子,宰相的心,搬磚的命。再度復出後的嚴嵩,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極力巴結當時的禮部尚書夏言,為了巴結夏言,嚴嵩甚至跑到夏府門口,撩起衣袍,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從此嚴嵩跟著夏言混,步步高升。
↑錯看嚴嵩,是夏言一生最致命的錯誤↑
直到嚴嵩面前只剩下一個晉陞的攔路石——已經成為首輔的夏言,嚴嵩毫不猶豫的就出賣了夏言,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夏言被斬首,68歲的嚴嵩終於走到了人臣的巔峰。回首悠悠歲月,嚴嵩人生字典里沒有「後悔」這個詞,早就在九泉之下的老父親恐怕也會跳起來為兒子喝彩。
然而他們還是高興的太早,嚴嵩絕對不會想到,人生輝煌在他生命結束之前就被老天爺再度剝奪。而且,嚴嵩輸掉了一切,兒子的命,所有官爵,以及全部個人財產,嚴嵩不得不在85歲的高齡回到故鄉要飯。
嚴嵩的父親要是看到此情此景,眼淚怕是要流干。嚴嵩留下一句遺言:「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他赤膽忠心,但忠於的是權力,他回報的不是國家,而是滿足嘉靖皇帝的私慾。他死後的是非來自於他自己造的孽,又怎會是他人空口無憑說出來的?
夏言可以安息了,善惡終有報,萬事有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歷史的確有些巧合是無限輪迴的,我來講一個規律,就是「天下分久必合的重大規律:亡周者,必一統天下!」
歷史的車輪永遠滾滾向前,軌跡卻一次又一次的再重合!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諸多國號不免重合,諸如劉姓者建國必稱「漢」,李姓者建國必叫「唐」;諸多歷史事件不免重合,天下一統必由北方滅亡南方,少數民族統治一般不過百年,超過百年者必被漢族同化。
今天我們來講歷史大一統的規律——亡周者必得天下!
周朝疆域圖
中國第一個周朝是西周和東周。它是中國國祚最長的王朝,不過這八百年卻是虎頭蛇尾——「二百多年實實在在,二百多年有名無實,二百多年苟延殘喘」!
到了戰國後期,所謂的周王室也就洛陽一座城而已,而且還被分裂為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公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況且戰國的諸侯也沒人再去尊王,比的是誰拳頭大小。
公元前255年秦國攻入雒邑,滅亡西周公國和周赧王;前249年,東周公國為了生存與眾諸侯謀伐秦,真是以卵擊石,最終被呂不韋滅掉,至此周朝滅亡周祀斷絕。
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秦朝是第一個亡周后大一統的王朝。
北周疆域圖
第二個周朝是北周。其建立者乃是鮮卑族宇文氏。西周曾被胡人犬戎所滅,後世的胡人卻以周為國名,真讓人唏噓!
北周其實前期發展的相當緩慢,朝政被宇文護把持,皇帝只不過是他手中的棋子罷了!
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最大的創舉就是滅佛,讓僧人還俗,人口大大的增長,不僅充實了軍隊還加快了農業的發展,使得本身弱小的北周變得繁榮昌盛。五年後,滅掉老仇家北齊,統一北方。
可惜天不假年,統一北方一年後,周武帝病逝,強盛的帝國落在了敗家子宇文贇手裡。這小子上躥下跳,將國家弄得雞飛狗跳,為了更好的享樂又禪位給了年僅6歲的宇文闡,大權轉移到了外戚楊堅手裡。
隋文帝楊堅
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隋文帝奮周武帝之餘烈,廢西梁、滅南陳、撫嶺南,最終在589年一統天下。隋朝成為第二個亡周后大一統的王朝。
武周疆域圖
大唐載初元年(690年),臨朝稱制24年的武后登上帝位,定國號為大周,史稱武周或南周,是中國古代第三個周朝。
她這一舉動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稱「武后革命」,不過她一手創建的大周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
這15年並不是太平的15年,李唐皇室像李貞李沖父子起來反抗,唐朝貴族後裔像李勣的孫子徐敬業也起來造反,甚至契丹族的李盡忠和孫萬榮也起兵反周。
武則天感冒天下之大不韙,肯定是有兩把刷子的,不僅擊敗了所有的反叛者,還開創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盛世。但是晚年她在立嗣上的猶豫不定,放任小鮮肉兄弟的胡作非為,引得諸大臣不滿。
唐中宗李顯
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李顯複位,復國號為唐,武周滅亡。李唐王朝遂步入正軌,而後唐玄宗登基,開創了開元盛世。李唐算得上是第三個亡周后大一統的王朝。
後周疆域圖
第四個周朝是後周,由郭威滅掉後漢建立。
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時天下分崩離析,王國林立,眾多諸侯只知道一味地享樂,此時後周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君主——周世宗柴榮。
他曾說「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北打北漢,南攻南唐,西略後蜀,完全一幅統一全國的架勢。可惜天不假年,柴榮只在位五年就病逝了,千秋功業與之失之交臂。
周世宗和周武帝兩個人驚人的相似——在位時間都短;都有雄才大略;也還都都曾向佛祖借人,已補充兵源和勞動力,讓僧人和尼姑還俗,滅佛在當時有百利無一害。
宋太祖趙匡胤
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周滅亡。
宋太祖帶著周世宗時代的猛將南征北戰,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後宋太宗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但是終究沒能完成全面的統一,假使周世宗在世或許歷史將大不一樣。宋朝勉強算得上是第四個亡周后大一統的王朝。
張士誠割據範圍
元末是個亂世,也造就出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方國珍等一批反元義士。第五個「周」是元末張士誠在高郵建立的。看過電視劇《萍蹤俠影》的應該都知道,張丹楓就是張士誠的孫輩,不過這只不過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
1353年,張士誠領導十八個鹽民起義,佔領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張士誠這一輩子幾乎都是打敗仗,敗給元朝,敗給朱元璋。陳友諒和朱元璋爭鬥時,他沒主見的選擇坐山觀虎鬥,最後落得個身死國滅。
明太祖朱元璋
1366年,朱元璋滅掉張士誠後,得到了張士誠的大批財富!於是乘勝追擊,滅掉明玉珍的大夏,收服方國珍和李思齊,打敗陳友定,滅亡大元,最終一統江山!明朝成為第五個亡周后大一統的王朝。
吳周疆域圖
第六個周的建立者就是最負盛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賣國賊漢奸吳三桂。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表面服從,但是內心一萬個不願意。
他又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叛主的道路,打著「反清復明」為舊主報仇的名義,漢人為了反抗滿清的暴政和異族的統治,雲集景從,吳三桂的軍隊也勢如破竹,大有推翻清朝的苗頭!畢竟此時滿人四面皆兵,東南三藩作亂,西北有準噶爾,東北有哥薩克。
勝利似乎就在眼前,吳三桂的心一亮,「反清復明」還是算了吧,乾脆自己當皇帝,一來安撫民心,二來自己光宗耀祖。他又一次背叛舊主大明,1678年在衡陽稱帝,定國號「大周」,年號「昭武」,這就是吳周。
吳周的太祖皇帝只幹了半年就歇菜了,孫子吳世璠繼位,第一叛吳三桂得了個「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的帝號。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拉攏和分化與吳三桂一同作亂的人馬,最終在1681年冬,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年不到吳周滅亡。
康熙帝後又收復台灣,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讓一個差一點分崩離析的中國大地又歸於一統,開創了幾十年的康雍乾盛世。吳周滅亡後中華大地再也沒有叫「周」的國家了。
其實叫周的古代王朝和割據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周朝八百年,北周二十四年,武周十五年,後周十年,張周五六年,吳周四年。
他們都想沾沾周朝八百年的國祚,但是後面哪個周都沒有超過30年,可見命運就是喜歡開玩笑,越是想長久反而越是短命,就像歷朝歷代皇帝一樣吃仙丹一樣;另外這些周都是同一個使命,那就是跳板,為別人跳的更高做準備,秦朝滅周和統一六國,隋朝滅北周后統一南北各勢力,李唐滅武周后國勢昌隆了一把(開元盛世),宋朝滅掉後周后統一了十國,明朝滅亡了張士誠後趕跑了元朝蒙古人統一華夏,康熙滅掉吳周后打敗三藩收復台灣清朝進入和平盛世。
有些東西只是巧合罷了,寫這些為了大家茶餘飯後作為談資!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帶你品讀好看的歷史!
盛極必衰、衰極必盛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並不是歷史在輪迴
而是任何動態事物運作的形式在無限輪迴
大自然界在輪迴,一年四季,晝夜交替
天道在往複循環,生老病死,不曾更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遭遇瓶頸
每當遭受瓶頸,數次無法突破的時候就會引來大洗盤
合久必分的例子
比如NBA的一個球隊屢遭失敗,那麼就會考慮清洗,然後重建
昨天是紫金湖人
今天的快船
明天可能就是騎士
盛極必衰的例子
如50塊的中石油
如08年的溫州房價可以跟北京媲美
又如90年代的東方好萊塢巔峰香港電影業
…
只要存在於宇宙、自然界,那麼任何生物,事態都離不開這種規律
所以並不是歷史在無限輪迴,是自然規律在往複循環
請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屬於自然界,任何破壞大自然,挑戰大自然的力量會遭到大自然毀滅性的懲罰
保護大自然,人人有責
熱愛大自然,人人有心
歷史在某些方面確實是會輪迴的。
我們誰也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有些事情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從古到今,不可控的會發生巧合事件,你能說它是有預謀的發生的嗎?我們誰也不敢肯定。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一個輪迴的過程。從個人來講,小的時候我們不懂事,需要人照顧呵護。成年後我們獨立生活,照顧家庭,再去照顧我們的孩子,贍養我們的父母。老年時,我們需要兒女的關愛,也許會生病,會糊塗,會磨人,我們又成了被保護對象。所以概括來講就是一個被照顧--照顧別人--被照顧的過程。
從國家來講,記得《紅樓夢》里有一句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完全可以概括一個國家的發展,如我國從春秋戰國的分裂-秦始皇統一中國-魏晉南北朝分裂-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清朝滅亡,近代史國家動亂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過程完美的詮釋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所以國家的發展也是遵循了盛極必衰的趨勢。如唐朝時所呈現出的繁榮盛況是後來幾個朝代再也無法複製的太平盛世。
因此,歷史是在無限輪迴的。
說歷史無限輪迴也不對,還不如說是人性的輪迴,制度的輪迴,
各個朝代相似之處:
分封制度帶來的危害:
周朝分封天下:引發諸侯爭霸,各國兼并,導致周朝滅亡,
西漢分封諸王,引發七國之亂
西晉分封諸王,引發八國之亂
明朝分封諸王,引發靖難之亂
戰亂後統一天下的王朝
秦:始皇帝嬴政結束戰國時期統一天下
西晉:西晉取代曹魏後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三國之亂統一天下
隋朝,隋朝取代北周后隋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統一天下
宋朝:宋朝取代後周后宋太宗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統一天下
除了秦,西晉,隋,宋,都是權臣取代結束大混亂,這就有一條各個朝代的必然規律,君弱臣強,權臣要麼權傾朝野,廢立皇帝,要麼幼主即位取而代之
國家分為兩部分的相似
周朝:西周和東周,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廢掉原來的皇后太子,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引發原皇后的父親申侯的不滿,立原太子為王,這就是雙王時代,周幽王率軍平叛,申侯引犬戎入王城,雙面夾擊殺幽王於驪山下,東周滅亡,第二年平王伯服將王城東遷洛邑,東周開始,平王大權旁落,申侯權傾朝野,各諸侯紛爭不斷
晉朝,西晉和東晉,八王之亂後,晉朝元氣大傷,外族內遷,紛紛舉兵,五胡亂華開始,西晉被匈奴所建立的政權滅亡,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晉室宗親司馬睿於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唐朝,前期和後期,唐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不問政事,生活糜爛,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把持朝野,府兵制度瓦解後邊鎮軍事力量不斷擴大,(也與窮兵黷武有關,)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長安被攻破,太子在李亨在肅方稱帝,後期開始,廣德元年安史之亂結束,但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在平叛安史之亂時各藩鎮勢力越來越強大,唐朝開始走下坡路
宋朝,北宋南宋,北宋後期出現三國與宋朝並立的國家,金,遼,西夏,1125年金國大舉入侵北宋導致靖康之變,北宋覆滅,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史稱南宋,
明朝,明朝前期與南明,從土木之變開始明朝開始走下坡路,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軍,城破後崇禎帝自盡,清軍開始入關,南京城是陪都,也有一套領導班子,立朱由嵩為帝改元弘光,史稱南明,之後明朝被清軍覆滅
這也是一條歷史規律,中原王朝內部發生發生內亂,外族就乘機入侵,更有勾結外族達到自己目的的人,這就是歷代王朝末年都會發生的新一輪權力資源分配,也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間生存資源的爭奪
權力下的世襲制與宗法制,
世襲制:子承父業,兄終弟及
宗法制,立嫡,立長,立賢
秦朝:始皇死,立扶蘇,被趙高和李斯改詔立了胡亥,胡亥大殺皇室子弟,胡亥又被趙高殺死,立了子嬰。扶蘇是嫡子,皇后所生,胡亥是庶子是妃子所生,子嬰是宗親,
隋朝,楊堅立楊勇為太子,(一般都是立嫡長子為太子,次子嫡子,)楊勇為嫡長子,楊廣為次子,只有太子出問題,楊廣才有機會,後來太子被廢,楊廣殺父即位,又殺光楊勇的後人,
唐朝:更是一筆爛賬,唐朝建立後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子有治國之本,有文臣支持,次子李世民戰功赫赫,在軍中有很大影響,職位也很高,天策上將,有天策府,相當於一個小朝廷,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架空李淵,即位太宗,從此開始了歷史上兵變奪位的套路,李世民的兒子們爭權更厲害,在朝中拉幫結派,最後被李治撿了個便宜,又出現武則天,李世民的兒子和李氏宗親幾乎被她殺光,武則天即位,前期還好,後期有二武奪權,韋後亂政,他的男寵都位高權重,朝中烏煙瘴氣,後來神龍之變後擁立李隆基為帝,這人和他母親一個樣,前期還好,後期,只管享樂,逆臣當道,寵愛楊貴妃和她有關的都有權,連乾兒子都位高權重,直接造成安史之亂,拖垮唐朝國力,這不算昏君嗎,李世民帶的好頭,不能算明君,光是殺兄逼父就是大罪,只能算君
宋,太宗即位,應該立嫡長子為太子,卻突然死後立他弟弟為皇,太奇怪了吧,有兒子不立又不是沒有,輪不上兄終弟及,只能是權傾朝野,取而代之,因果循環吧,
明,朱元章的太子早死立其孫為帝,這朱棣不滿意,只能回封地好好發展,皇帝想削藩,還有點成就,朱棣就發動靖南之役,成為皇帝,
不寫了,都是爛賬,
從中國歷史來看,確實有點像是在輪迴,許多朝代幾乎都是一開始興於統治者的勵精圖治,讓百姓休養生息。亡於統治者日趨腐敗,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但是也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因為這個滅亡的。
比如西漢的滅亡就是因為外戚篡位,雖然西漢末年統治者腐敗無能,土地兼并也很嚴重。但是還沒有到滅亡的程度。可是外戚王莽卻善意偽裝自己,把自己打造成周公一樣輔佐天子安定天下是聖人,最後終於暴露本來面目,奪取了年幼皇帝的皇位。後來東漢滅亡雖然和農民起義有很大關係,黃巾起義導致地方軍閥崛起。可是如果統治者政策得當還是可以重新安定天下,可惜漢靈帝昏庸無道,反而重設州牧加強地方勢力。後來的漢獻帝應當有一定能力,可惜失去了權力,最終也被曹丕給篡位了。西晉的司馬家又以同樣的手段篡了曹魏的天下……
所以每個朝代滅亡的原因都有些不一樣。有些朝代類似,有些則不然。滅亡原因相似的朝代具體原因也有所不同。不能簡單的說是歷史的輪迴。因為人尚且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何況是歷史呢?
首先,我覺得歷史不只是人類的歷史,不能只以人類的觀點來看。
但是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歷史都是在不斷前進,發展,包括大自然也是如此。
各種動植物的進化,山川地貌的改變等等都能說明這些,不過人類由於站在生物鏈的最高點,掌握了許多自然界的神力(自然法則),所以人類的歷史對於整個歷史進程更加突出。
人類之所以更突出是因為知識,但是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代代不同,因此世間暫時還沒有永恆的真理,所以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歷史的不斷積累,認證,來不斷的進行改進,發展。
黑格爾認為歷史就像一條河流,它在流動中不斷變化,但是不管怎麼變化,它始終在前進。
那麼我們能夠說河流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河流嗎?顯然不能。
因為它需要一個整體的概念,因為河流的任何一處都受到上游的影響,上游的河流又受到下游的高山或窪地的影響。
所以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確定某一種理論是永恆的,只不過在你停身之處,這種思想暫時是正確的。
所以如果用世界精神來看待歷史,它是朝著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前進,即便有重複,但絕不是輪迴。
所以歷史從宏觀的角度看,它是在不斷超越,或是有目的性的,只不過我們都是其中的分子,無法一窺全貌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