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政府給了隆裕太后極高的評價?
因為能夠成全民國和平交接清朝的合法權益,隆裕太后功不可沒。
隆裕太后死後,民國政府為她辦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葬禮。
當時還為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命令降半旗3日,官員穿孝服27日以表示對隆裕太后去世的哀思。可以說,隆裕太后死後的這一份哀榮在當時的民國來說,絕對是絕無僅有的。
首要的原因,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深知自己能有現在的成就,和清廷的扶持與培養分不開,尤其是袁世凱逼宮,是隆裕太后下旨讓宣統退位的,並且在詔書里強調袁世凱來組建民國政府,也算是給足了袁世凱面子,讓袁世凱在南北和談中擁有足夠的資源去爭奪總統的位置。
從大義上來說,隆裕太后和平退位,避免了流血犧牲,暴力革命的發生,也更早的結束了封建統治,假如,隆裕太后魚死網破,清政府還是能夠調動一些勢力來對付革命黨人。袁世凱逼宮,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但是在民族的關鍵時期,她還是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
這也為民國的法統性提出了支持,對於疆蒙藏等邊去的所屬權都給了民國,避免了國家了分裂。
宣統和平退伍堪稱中國版的「光榮革命」,因此,當時對隆裕太后的評價很高。
謝謝邀請: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這也是隆裕太后的首功。由於晚清政府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政權的傳承交接,使中國避免了分裂的危機與風險。如果當時清政府拒絕和平交權或是以流亡的形式存在,當時的新疆,蒙古,西藏的地方分裂主義勢力極有可能在外國勢力的支持或是慫恿下,實現自治或是獨立。如日本人扶持下的溥儀,在東北建立的偽「滿州國」。
二:避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傳統王朝更替過程中,出現的那種血雨腥風,慘絕人寰的政權傳承方式。如極多數中國封建王朝每一次的更替,都是一次時局,政局動蕩,充滿血腥暴力的過程。
三:避免了種族間殘忍,割裂的殺戮行為。如果當時的政權不能實現和平的傳承交接,就無法避免種族間出現血腥暴力殺戮的過程。如太平天國和清政府之間因種族矛盾殺戮而引起的大規模人口銳減。在人口銳減的背後還有一種更可怕的歷史現象,那就是種族間的割裂,如我們今天發生的明粉,清粉之爭,也是有其中的關聯。
裕隆太后這種識大局,顧大體,超越族群,王朝利益的開闊胸襟,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人之一。國民政府對她「女中堯舜」的評價對裕隆太后來說也是名望所歸,受之無愧的。
對於裕隆太后的鬱鬱而終,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做為正常的女人,卻沒有得到一個正常女人渴望的人生幸福。更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把它推到了政治前台的旋渦中心。想改變,卻又回天無力,使祖宗的幾百年江山在自己手中斷送,那種無顏見祖宗於地下的悲,凄,滴血的愧疚之情而產生的複雜心境,絕對是我們常人所無法理解,品味,和解讀的。
小編在這裡只能用司馬遷話對裕隆太后說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識時務者為俊傑,清末風雨飄搖,留給隆裕太后的本就是一副爛攤子,時代洪流已經不可逆轉,隆裕太后也坦然接受了代小皇帝宣布退位,中國封建時代基本正式結束。
隆裕太后當時垂簾聽政,雖然歷史洪流滾滾而來,但真硬碰硬起來,拼個魚死網破也未為不可。但隆裕太后並沒有強行逆天而為,讓出了政權,也避免了更大規模的衝突。做到了她所能做的最大作為,這一點,她是有功的。
隆裕太后的政治婚姻,可以說其一生都是不幸的,一個女人一輩子都沒有丈夫的愛,也沒有自己的親生子女,被政治所左右的命運,自己卻又無可奈何,可悲,可嘆。
隆裕太后主動向袁世凱等人言說,宣布退位是她的主意,一切責任都在她,皇帝年幼,將來長大了也不能責怪其他人。
贏得國人尊重,無非是和平退位,不動刀兵,廣受讚譽。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為何死後得到尊重?原因不過是省卻許多麻煩,少耽誤些時間而已,當時情勢已不可逆,隆裕太后沒有選擇的餘地。
為求自保不得不和平退位就當時狀況而言,各方勢力都心知肚明,如果隆裕太后還不發退位詔書,根本不用革命軍下手,段祺瑞就直接兵變血洗皇城了,太后和溥儀估計不會死,但載澤和溥偉必死無疑,估計段祺瑞得用重機槍把他倆槍斃得稀碎稀碎的;至於載灃,袁世凱會很興奮的親手料理;而自知拖不下去的隆裕,純粹是被嚇的發了退位詔書。
要知道,隆裕太后首先想到的皇族利益,然後才是其他,這點毋庸置疑,她並不具時代先進性思想,人也並不大度,看她如何把珍妃照死整就知道了,她只是封建王朝的保守女人,她雖不想背鍋發退位詔書,但更不想「坐亡」,因而被迫就範,所以不必過分標榜。
100多萬部隊?其中有大比例是吃空餉,即便是活人也都是混吃等死,根本沒有戰鬥力,與朝廷幫袁世凱養的「私兵」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沒機會也沒能力大動刀兵真正不動刀兵的是段祺瑞(袁世凱),而不是隆裕太后,所以這個功勞與隆裕無關。清廷早就態度堅決的下旨要剿滅革命軍,是段祺瑞虛與委蛇的拖著不辦。
作為新式思想的海歸派,段祺瑞早先接受的都是民主制度和共和思想,同時他也明白,大清積弱不是武器落後,而是家天下誤國,所謂家天下,就好比大清是愛新覺羅家的大清,大明是老朱家的大明,君主模式在中國循環了幾千年,一直在圈子裡打轉,而到了清代,清廷的統治更是把封建統治極權化推到了巔峰狀態,以愚民政策和文字獄禁錮了國人的思想,皇權至上,皇族利益至上得腐朽統治,造成體制糜爛,這才是落後挨打的真正原因。
基於如上思想,段祺瑞並沒有大舉清剿革命軍,反而私下與他們談判,並反過頭來拍電報,告知內閣:
「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大概要傳達的意思就是:首先,這仗沒法打,革命軍搞共和,其實我們也要搞共和,而且對於這些將領,我有些壓制不住了,一味彈壓,軍隊會暴動,你們再這樣拖著敷衍下去,軍心潰散,軍不成軍了!
民國二年,段祺瑞與46名將領聯合起來,再次催促:
「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
這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關鍵就是「如不速斷,勢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
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段祺瑞是受誰指使呢?當然是袁世凱,連段祺瑞所住的宅子都是袁世凱送的,當初即便袁世凱被貶,他倆也都互通消息,關係莫逆,畢竟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哪怕後來袁世凱稱帝,段祺瑞百般苦勸未果,卻也並未公開聲討,只是決心絕不參與而已。
袁世凱和段祺瑞一軟一硬,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合作無間。段祺瑞緊逼,袁世凱苦勸,一面假意安撫著段祺瑞,一面連蒙帶嚇的搞定隆裕,怎麼嚇?有條件可以講,再這麼拖著,我可控制不住了,你要當心呦~
隆裕太后的要求,沒好處誰投降呢,雖然是被逼的,條件我只有一(yì)堆「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隆裕明白,如果拒絕退位,那麼黑鍋是她的,首當其衝去送死的也是她和溥儀,而皇族們對她倆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所以執意發布退位詔書。
而做為交換,條件大致如下:
皇帝尊號不廢
民國禮待皇室
歲用四百萬兩
暫時居住皇城
侍衛人等留用
宗廟陵寢永奉
執事人員留用
皇室私產保留
皇族爵位保留
皇族免除兵役
八旗代籌生計
滿蒙回藏與漢人平等
......
隆裕太后的作為雖屬無奈之舉,但也是明智之舉,他們得到了優厚的待遇,最重要的是保障了皇族安全,否則以滿清的遭恨程度,如果沒有袁世凱的特別保護,皇室全族都會被活活打死,保留的侍衛不過是笑話罷了。八旗子弟的基本生存問題,由政府代籌生計,算是仁至義盡。所以說退位才是最好的結果,沒有之一。
至於贏得的尊重,大多過於追捧,《中國日報》講的還算中肯,大意如下:
慈禧不疼,光緒不愛,抑鬱深宮,二十餘載,既無可譽,亦無可譏。
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不論是否出於本心,畢竟隆裕力排眾議(死硬派)達成和平退位,構建共和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節,最大的價值在於:權力通過正常(和平)、正式「交接」過度,極大程度的避免了亂局,避免了領土分裂。尤其是天高皇帝遠的西藏、新疆、蒙古等,這個功績不能抹殺。
謝邀;隆裕太后;葉赫那拉·靜芬;一個悲劇性歷史人物;當大清王朝愛新覺羅家族男人陽痿的時候,歷史的重擔就落在媳婦肩上,如同孝庄、慈禧擔當的角色一樣。可惜,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她除了哭泣,毫無辦法,只得「不為家事,只為國家太平」,作出清帝遜位的艱難決定。
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的侄女,光緒的表姐,被慈禧欽點成婚,只為監督控制光緒皇帝,可惜她不會權謀,很少主動干預朝政;她不善交際,沒有在朝廷培植出親信群,既得不到皇帝的愛,也使姑姑慈禧不滿意。
慈禧閉眼後,朝廷實際由監國攝政王載灃把持,該君見大清王朝大勢已去急流勇退後,隆裕太后無可賴何被推到大清王朝沒落舞台中心,成為實際掘墓人。
隆裕算不上政治家,但開眼看世界潮流、順勢為之能力強於慈禧。選擇清帝遜位,還政民國政府,是她一生中做出得唯一的、正確的重大決定。
宣布清帝遜位後,她在悲痛中一病不起,次年死去。按蓋棺論定傳統,她被譽為「女中堯舜」。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太后和實際終結者,中華民國政府給予她極高榮譽,為她舉行了國喪,並與光緒帝合葬於清西陵。這也是她生前不敢想像的。
創建於2017.8.5謝邀回答問題,為什麼民國政府給了隆裕太后極高的評價?
1911辛亥革命爆發,雖然在名義上推翻了清朝的統制,可小皇帝宣統仍坐在皇位上,這讓民國政府很是頭痛。再說大部分省區仍在清政府的名號之下,如果去和各省區去較量,當時的國民政府顯然又不具備這個能力。
歷史上舊中國一直是封建的皇權社會,老百姓不認別的,只認皇上。這就讓國民政府更加一籌莫展,不知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派人勸說隆裕太后,又做了大量的商討工作,隆裕太后必經是個弱女子,又是孤兒寡母無依無靠,考慮再三終於同意讓宣統皇帝寫退位詔書。這樣民國政府省了很多事,各省各自宣佈自立或者倒戈民國政府,總之已經形成不了合力了。
最重要的還是老百姓,因為老百姓都知道皇帝是自願退位的,也就自然而然的認了民國政府。
正因為隆裕太后幫了民國政府的大忙,有功於民國政府,民國政給她再高的榮譽和待遇都不為過。
好了,就說到此吧,感謝您的閱讀。
這個問題首先得從當時地歷史環境說起,清政府已名存實亡。自從袁世凱重新出山擔任總理大臣,隆裕太后及宣統皇帝已被架空,並無實權。但由於二千多年地封建統治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數省份掌握一定軍事力量的地方大員思想守舊,不認可民國政府地存在。今天宣布獨立,明天擁立皇帝。這樣搞得國民政府也很被動。當時民國政府想效仿日本,讓清皇室主動讓權,讓國民供養。隆裕太后也是被逼的沒法了,最後才同意皇帝退位地。不過這一決定避免了很多戰爭,也促進了國人團結。騰出了一些時間,讓國家發展經濟。所以民國政府才給予很高評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