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人心不如水,如何理解當時的劉禹錫?
這句詩是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做夔州刺史時寫下的民歌風味組詩《竹枝詞九首》其七中的一句,「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竹枝詞九首》其七全詩如下: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可以看出,劉禹錫常以這種輕快通俗的筆法入詩,生活氣息濃郁,自成俗雅之趣。寫此詩時,詩人恰好50歲,半百之年,歷經了遊學、成名、被貶、喪母等諸般人生際遇,早已看淡起落、寵辱不驚。
「瞿塘」即瞿塘峽,「嘈嘈」是水流湍急的聲音,不同於小溪的「潺潺」和細水的「涓涓」,瞿塘十二灘,土石白浪,有阻有險。「此中道路古來難」,如此飛塵急水,自當是千古以來的難行之路,李白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想來不外如是。「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總是惱恨人心還不如這江水,無端端地都能平地掀起波瀾來。
這句詩從江水的急湍反襯世人之心的險惡多變,可以算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感慨之言了。劉禹錫19歲即名滿士林,後來在永貞改革失敗後,無奈屢遭小人的誣陷、權貴的排擠,不幸兩次被放逐遠地。這樣悲戚的境遇,使詩人倍感人生道路艱難險阻無數,觀去無波,實則兇險,因此寫下了這樣帶有憤嫉與不平的句子。
劉禹錫言瞿塘之險,因為他所在的地方正處於三峽的上游,當地人們對瞿塘峽的驚險可謂是盡人皆知。他言世上人心之險,以自己作句中主語,藉此點出在現實的際遇中看到的人情炎涼,也在字裡行間表示了自己對人心險惡的態度——「恨」。前後的兩句,既有轉折、也有遞進,「人之言」的,與「我之恨」的,就這樣巧妙而深刻地聯繫在詩中,流傳史書。
可嘆的是,如劉禹錫這般坎坷浮沉的經歷,似乎是每一位中國古代的文人都逃不過的宿命。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此詩做於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期間,它是一組詩《竹枝詞》,確切地說和樂府曲名,和王之渙的《涼州詞》一樣,都是曲名。
這首詩,看起來似乎有兩種解釋,第一是對當初反對他變法的那些權貴的鄙視或憤恨,第二是調侃自己已經貶謫遠地,仍然心有不平。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解釋,主要是因為劉禹錫這位詩人,非常大氣,胸懷坦蕩,積極樂觀。他不是那種經歷打擊後便消沉不已,怨天尤人的人。以他的性格,寧可在奏摺中指著對方鼻子大罵一頓,也不會寫詩運用什麼春秋筆法來傷人,太跌份!
他這一貶就持續20餘年之久,所以這種詩應當是寫實的,詩人劉禹錫看到湍流不息的河水,心生感慨,嘈嘈十二灘,道路古來難。古來成大事者哪有一帆風順的,雖然被一貶再貶,早已不復當年。但心中依然無法平靜。
此詩若說自嘲有些過,但調侃之餘的傷懷倒是真實無比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