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興盛的墨家學派為什麼神秘消失?


先秦時代有三大顯學:儒家、楊家和墨家。

顯赫一時的墨家學派為何消亡?

興盛一時的墨家,從興盛到消亡,遭遇了三次重大挫折。

第一次重大挫折。是墨家巨子孟勝帶180名墨家骨幹自殺後。墨家一分為三:楚墨、齊墨、楚墨。三支墨家全部淪為統治者的走狗,幫諸侯國製造兵器。至此,墨家雖然存在,墨家學派已經滅亡。其最高理想兼愛非攻蕩然無存。

第二次重大挫折。秦國利用秦墨消滅六國。秦墨利用秦國消滅齊墨和楚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卸墨殺驢。禁毀百家言。墨家只能為秦帝國製造兵器,禁止宣傳自己的學說,私藏學派的書籍。墨家基本滅絕。

第三次重大挫折,墨家徹底滅絕。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屠皇族和群臣。漢武帝還重用法家桑弘羊為御史大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人頭稅。法家的走狗惡吏欺壓盤剝百姓。墨家巨子郭解率弟子誅殺惡吏。漢武帝得知後,大怒。親自主持此事。最後一個墨者郭解被漢武帝處死。墨家徹底滅絕。


戰國時代墨家學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甚至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後代,但到了墨子這一輩早已是一介平民。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天下周遊列國。他曾師從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 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極力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墨子對儒家核心的仁愛思想有不同見解——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截然對立。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辭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的差異導致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那麼兼愛和仁愛的區別究竟何在呢?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而儒家的仁愛是一個以自我為圓心向外擴散的體系:一個人首先應該愛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兒,然後是兄弟姐妹,再然後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後應該愛自己的家鄉父老,再然後愛自己的祖國同胞,再然後愛外國人,最後儒家這種仁愛甚至還能波及動物——孔子就曾按禮儀規範埋葬自己的狗,但對動物的愛必須排在最後。墨家打破了這種界限,要求每一個人平等地愛天地萬物,所以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思想是:」無君無父,乃禽獸也。「因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國國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國人是一樣平等的。

事實上我們後世的中國人大多繼承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我們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國的災難和外國的災難心態是不一樣的,自己的親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對動物時如果我們看見一隻猴子被殺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遠遠大於踩死一隻螞蟻,因為猴子無論是在體型、體態各方面都比螞蟻更接近人類。那麼墨子的兼愛思想是不是就是錯誤的呢?

這倒也未必——其實墨家所要構建的理想社會和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有許多相似性:都主張打破國家和階級的壁壘,實現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處。應該說墨家的理念比儒家更先進,其立足點也更高;儒家的理念則相比墨家更實際,更容易為人接受。這就是導致墨家消亡的思想層面的原因:墨家的理念過於高深,需要人們徹底擯棄個人私利,而按馬克思的說法要實現這種社會形態必須消滅私有產權,這是需要生產力發展到相當程度才能實現的,至少到今天為止乃至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這都是不現實的。

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相當特立獨行的一個門派:它作為一個主要的哲學派別其實和儒家、法家沒有任何區別,但與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既能辯又能戰。墨家的學士稱「墨辯」,在哲學、邏輯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孟子·滕文公》有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於墨。但墨家又是一個從事改造世界的實踐性組織,事實上墨家弟子正是中國歷史最早的武林俠客,時人稱之為「墨俠」,但墨家弟子和武俠小說中獨來獨往特立獨行的俠客又有所不同——這是一個極其講究組織性紀律性、執行能力超強的跨國非政府組織,一個擁有自己獨立的軍事武裝的跨國組織,就此而言:它比歐盟還牛逼——歐盟只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並沒自己獨立的軍隊系統。嚴格意義上墨家和儒家、法家一樣是一個流派,但它又和其它流派具有顯著的不同——它更是一個組織、一種運動、一種實踐:

墨家首領稱巨子(也有的寫作矩子、鉅子),在墨家中具有極高的威信和影響力。第一代墨家巨子是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但後人也有認為:墨子出身底層,甚至有人推測:墨子之名源於木匠的繩墨工具。而且墨子的確長於製造工程器械,時人稱之為「賤人」(不是品行下賤,而是出身卑賤)。相傳墨子早年在魯國學習儒術(其大弟子禽滑厘也曾是儒家弟子),但不滿儒家的禮儀之繁瑣,於是自立門戶聚眾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者。

墨家的組織紀律性極強:「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紀律嚴明——「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後來巨子腹朜之子在秦國殺人,雖得到秦惠王的赦免(要知道此時已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是實行嚴刑峻法的,很少有國君親自出面赦免殺人犯),但腹朜以墨家家法加以拒絕道:「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於是在惠王已特赦的前提下以墨家之法殺之。另外墨家子弟在外做官除了推行墨家主張外,還必須向團體捐獻俸祿。

與其他學派大多由世人組成不同:墨家成員大多來自社會下層,出身於「農與工肆」,也許正因為墨家成員大多出身下層,所以他們對下層百姓的生活和疾苦比較關注,同時他們極其重視踐行一種「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清苦生活方式。

墨家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目的,他們不忠誠於任何國家和君主,不為某個具體國家的利益服務,他們摩頂放踵而利天下——不惜弄得自己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只因胸懷拯救天下的抱負。這大概是世上最早的國際主義戰士吧。

墨家大體上可以算是一個反戰的國際組織。墨家弟子大多出身社會底層,他們切實感受到戰國時代列國征戰對各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極大破壞,而最終這一切都被轉嫁到了處於社會底層的奴隸、農民、工匠和小商販身上,即使戰勝了敵國好處也歸了貴族老爺們,對百姓而言可謂:興也苦,亡也苦。所以墨家始終致力於實現各國之間的和平相處,但戰爭總是無法避免,在這樣的局面下墨家自動組織起來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大國的進攻。為這一目標他們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

這樣一來就造就了墨家消亡的政治層面的原因:墨家的理念是與統治階級背道而馳的。事實上墨家極有可能是諸子百家中最先消亡的,因為沒等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他們就極有可能在和強秦一統天下的對抗中被消滅了。儒、道、法等學派至今尚有不小的影響力,唯獨墨家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追求和平的國際主義信念、提倡兼愛的平等意識、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信念在皇權專制年代備受打壓,直到皇權統治終結才又開始成為照亮人們前行道路的一盞明燈。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50005eb5882b9d319", "vname": "", "vid": "8980008e575a4ba4be4d18f753070524",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411b000dac2f44e01e3c",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ea50005eb5882b9d319",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0401324},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0466067},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7269125}}, "md5": "9c7d6ef8e6f3603b32132847e8035c94", "duration": 187.64, "file_sign": "9c7d6ef8e6f3603b32132847e8035c94", "thumb_uri": "3ea50005eb5882b9d319", "vu": "8980008e575a4ba4be4d18f753070524"} --}

仁愛之師,軍事家,建築學家,都是墨子的標籤,但你知道,墨子其實還是科學家的始祖嘛?我們今天就用100s的時間跟你講講墨子的科學成就。

牛頓三大定律我們都知道,至今僅四百多年的歷史,卻推動了世界科學革命。但你知道這項專利其實應該發給中國嘛!早在戰國時期,墨子就提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與牛頓第一定律一摸一樣。不僅如此,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小孔成像、光線直射,光影成像、槓桿原理等一系列的科學成果,都是2000年前的墨子發明的。我國為紀念墨子所做的科學貢獻,曾在2016年,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時,把衛星的名字命名為「墨子號」。以此來緬懷我們的科學巨人。

「幾何之父」-歐幾里得,奠定歐洲數學基礎的人物。跟墨子比起來卻還是遜色一籌,它所提出關於倍的定義、圜的定義、正方形的定義等,墨子都在2000年前就提過了。墨子不僅總結了點、線、面、體、圓所有的概念,還發明了十進位演算法,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如果沒有十進位,一斤不再等於十兩,,一米也不再等於十分米,我們可能也不會有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數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物理學家,這些都只是墨子成就的冰山一角。墨子在科學領域的成就,領先西方近2000年。著名西方漢學家、中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讚歎墨子:「墨家的科學水平,超過了整個古希臘!可惜,公元240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允許可以左右國家的幫派組織存在,墨家從此沒落。

須知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不盡都是糟粕。如果墨子學說能早一點為國人所重視,那麼中國說早一點開出「科學理性」之花,倒也未可知。


諸子百家裡面,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四家,儒、墨、法、道,四家世界觀、人生觀都不一樣,而且針鋒相對,但在後世儒、法、道三家都系統的傳承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只有墨家作為一個學派主體斷絕了——但墨家的一些基本的東西是以另外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墨家跟儒家其實有共享的價值觀,都對殘酷的現實不滿,要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出來,墨家也講仁、義,他們對儒家的批評就是指責儒家還不夠仁、義,墨家是激進主義的儒家(有人說墨子年輕時曾在儒門中學習過),儒家只是反抗「暴力即權力」的「殘酷現實」,而墨家則要反抗「權力」、反抗「現實」本身,是激進主義的理想主義者。

儒家反對統治者以暴力建立權力秩序,主張權力的正當性是仁義,權力秩序的維持應依靠以仁義為本的「禮」來施行(儒家把上一個時代的權力秩序周禮進行了改造,注入了仁義的本質,這也是儒家溫和的理想主義的特點,他不激進,不是把現存的東西一切推倒重來),而墨家則從根本上反對「權力秩序」,儒家想用仁來改造「權力」的暴力本性,但還是承認權力秩序的合理性,把現實的權力秩序的等級結構與仁結合,所以儒家的仁是有差別的,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愛不是一視同仁的,也不可以一視同仁。

墨家卻講「兼愛」,就是反對愛有差別,本質上就是不承認權力秩序結構本身的合理性。既然權力秩序本身沒有存在的價值,那麼維持權力秩序就沒有必要,所以墨家反對「禮」,因為維持權力秩序的「禮」,要消耗社會財富。所以儘管墨家不反對孝,但反對儒家為了建立「孝」的秩序而大搞喪禮,厚葬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利於社會財富的擴大再生產,相反,墨家提倡節用,推崇苦行。

儒家反對現實中那些「殘酷」的東西,所以面對戰國時代充滿戰爭的現實,儒家並不反對「戰爭」本身,而是反對「不義之戰」,而墨家則從根本上反對「戰爭行為」本身,所以墨家講「非攻」,反對一切的戰爭。

激進主義的理想主義——墨家,從根本上否定現存的一切的合理性,所以墨家不願意與當權者合作,也無法得到當權者的任用,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想與當權者合作,實現自己的主張。孔子是願意當官,而且想當大官,雖然官運不怎麼好;而墨子則一生都是布衣,他不屑於和當權者合作,而是自己另起爐灶,在信徒中間建立起踐行自己主張的社會組織。

墨家在國家政權之外有自己的紀律嚴格的民間團體,其實就是黑社會,墨家的領袖鉅子,其實就是黑社會的老大。這就決定了墨家衰落以致消亡的兩個原因。

一是思想的創造性動力不足,墨子以後,墨家就沒有什麼思想家了。而儒家則不一樣,儒家在思想學術上的人才層出不窮,數都數不過來。這是因為墨家有組織,組織又面向的是大眾,其目的是實踐理論,墨家的主要的工作,或者難處不是創造思想,而是組織群眾,艱苦奮鬥,而不是創造理論。

二是,墨家組織具有的黑社會性質,只有在春秋戰國時代才有「公開」的生存空間,大一統帝國建立起後,帝國政權絕不允許公開的黑社會組織存在,墨家就是諸子百家中堅決被打擊的對象了。


墨家消亡的原因比較複雜,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一 墨家提出的「兼愛」的理論,與中國傳統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社會結構相悖。墨家主張沒有差別、沒有等級的愛。

在統治者看來,親親、尊尊、長長,這樣有等差的人倫關係不僅有利於維繫家族秩序,也能維持國家秩序。而普通民眾也認為,更親近親人、更愛愛人是無可厚非的情感。

也就是說,墨家兼愛的理論既沒有適應一般民眾的心態,也沒有符合統治階級的意願,所以孟子才會指責墨家「無君」、「無父」。

二 墨家是一個有著非常嚴密組織、行動綱領的半軍事化團體。他們宗旨明確、行動統一、紀律嚴明,他們的首領被稱為「鉅子」,莊子說墨家「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

這種組織,在統治者眼裡是什麼,與黑社會恐怖分子差不多。

在戰國這樣天下大爭的時代,墨家有它存在的土壤,而在天下一統之後,墨家就成為了國家的威脅,是對法律、君權的藐視,因此,墨家就逐漸喪失了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三 墨家內部的分裂也是墨家力量衰弱的重要原因。墨徒人數眾多,但力量分散,有齊墨、南墨、秦墨等等力量。

但是由於地理、交通的原因,他們互相之間各有隔閡,這種情況在墨子死後變得更加嚴重,有相里氏的墨家,有相夫氏的墨家,偶鄧陵子的墨家。此後,墨家能夠在青史留名的弟子越來越少,直至消亡。

四 墨家理論雖然有救世之心,但是脫離了廣大的群眾,尤其是其要求廣大墨者「苦行」這一點與人性相背離。莊子就非常犀利的指責出了弊端,墨家的生太辛苦、死太辛苦,使人憂慮傷悲,墨子他是聖人他夠做到,但是天下做不到。

此外,缺少有號召力的領袖、平民階層有新的選擇等因素,也都是墨家逐漸消亡的原因。

感謝閱讀。


中國文化一直都是包容而吸收的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如同漢民族對其他民族的同化一樣。至於說某一種學說的消失,倒不見得,或可說只是換了一種存在的方式與名稱而已。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把東周時期的諸子百家主要歸為六類,認為墨家是周王朝貴族豢養的武士,在貴族們沒落後流落民間而發展起來的,墨家的思想無疑是當時最重要的一種,一度引領當時思想風潮,儒家對其強烈的攻擊也顯示了兩家思想的水火不容,墨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兼愛與楊子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自利都有相當的市場,儒家把這兩種思想進行了糅合提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和,現在看起來,好像更能被接受。

表面上墨家學說已經消失,但我們身邊哪一件事不受其影響呢?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一直體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之風未嘗不是對墨家思想的詮釋,我們哪一個人不在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白衣如雪,來去如風的大俠夢呢?無論是三國時關雲長義薄雲天的忠義之風,還是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為兄弟兩肋插刀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墨家「道義」的滲透和延伸嗎?

墨子是唯一一個農民哲學家,經常穿蓑衣草鞋,奔波於各國之間,抱著拯救蒼生的偉大使命,以身作則,親力親為,這些很難讓喜歡享受的君王們接受,好像「勞心者治人」的儒家思想聽起來更舒服,更合理,墨家淡出歷史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同道家批判吸收名家的思想一樣,儒家也是在批判墨家思想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了墨家思想,使得儒家思想立體豐滿起來,最終的儒家也是糅合摻雜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家思想的統一體,就像今天的儒家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襲,依舊是去蕪存菁的包容吸收!

墨家學派的稱謂不存在了,也可說墨家思想不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慢慢淡出人們視線,但墨家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幾千年的文化中從未消失,直至今天。


墨家興起於戰國初期,傳說創始人墨翟曾師從儒家,因不滿「禮」之煩瑣,遂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創立墨家學派。墨家學派從興起之初就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儒家代表孟子曾說過「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法家代表人韓非子也說過「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那麼,從創立之初就如此鼎盛,影響力如此巨大的墨家學派為何沒有像儒道另兩門「顯學」一樣流傳後世,而早早地消失了呢?

從相關的記載來看,墨家自墨子死後,就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在秦漢之際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也日漸減小;到了漢朝時期這門當初的「顯學」更是銷聲匿跡了。

糾其原因,小編認為還是和他們的核心主張有關。

墨家學派由墨子創立,墨子本人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和邏輯學家,在這兩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歐幾里得、牛頓和亞里士多德等相媲美。當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哲學家,但是他所代表墨家學派哲學思想卻有著太多與當時的歷史環境相背離的缺陷。

墨家最核心的主張是「兼愛」,即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這種思想理想地像是現代社會主義的大同社會,即使在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更不用說在剛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的戰國時期。那個時代,統治階級,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距窮其一生都沒辦法拉近的。墨家代表的這類平民階級的訴求是永遠不可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他們普遍能接受的是儒家的「君臣父子」嚴苛等級論,更不用說平等,無差別的博愛了。「尚賢」主張同理,這些主張都太過於理想,不現實。

「非攻」即反對侵略戰爭。這一點感覺又類似於現代觀點了,但是在戰國群雄並立,弱肉強食的時代背景下,這個主張也沒有統治階級能接受。而且,這個主張還直接妨礙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所以註定它的衰弱。

墨家崇尚苦修,「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這種自虐型的修習方法與經濟生活的發展背道而馳。《淮南子》記:「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至也。」「禽滑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如此清苦的修習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定會被人們所拋棄,就如同現在的社會這麼發達,人們生活也富足了,如果再讓你回到七、八十年代去過」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多半人都不會去的。

最後,墨家學徒的思想過於迂腐。孟勝殉城的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呂氏春秋》記載,墨家巨子孟勝幫助陽城君守城,裂玉為信,但陽城君因為參與政變失敗逃走了,楚王要收回陽城君封地,而孟勝因為沒有得到另一半的璜玉不聽從命令,為堅持墨家道義,自刎身死,其弟子180人殉死。有兩個人突出重圍在傳遞巨子令後還有趕回來殉葬。

當然還有一些外部因素,諸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小編認為這樣都不足以決定墨家的消失,真正令其最終失傳的原因是它本身的局限性。


墨子這個人的生卒年月大致上有推測,還算比較可信。至於神秘消失的原因,我以為主要有三方面:

一,作為戰鬥團體的墨家之消亡

這個其實學界講了不少,不再詳述。

墨家在戰國有兩個面貌,一是學術團體,一是武裝團體。說他們是武裝團體,即是說他們跟仗劍單獨行動的一些儒家士子或俠很不同,而是群體依附性很強,所謂的依附對象,就是墨家的巨子。這個職位雖然跟儒家一樣,都是選賢任能,但實際上巨子的威信遠比諸侯要來得強,誰不聽話,巨子能讓你活不下去,不管你離得再遠,官職也能給你弄沒了。

春秋末期禮壞樂崩(早期的禮樂有典禮的意思,跟刑極為接近,所以常放在一起),尤其是到了戰國,禮樂完全衰敗,就沒法禁錮貴族和諸侯的惡行了,所以只剩下了「刑」,也就是後來常說的「法」。後期法家很邪惡,弄得全是一套「忠君愚民」的路數,墨家的巨子可以看作法家的先行,就是很可怕的,所謂「尚同不下比」、「齊是非」,都是就「天子」而言的,這跟法家如出一轍。韓非子第一個提出了後世意義上的「三綱」,這跟儒家很不同,因為儒家的三綱關係是相互的,韓非子則是以「君、父」為最高,墨家是君父連用。反觀儒家的君、父卻是兩套理論,義可絕恩,沒有臣為君死的義務,而只有君王死社稷的責任。但在韓非子和墨家那裡,君要臣死,或者巨子要弄誰,你是跑不掉的,必死無疑。

而老萊子曾經問子思,說舌頭和牙齒哪個堅硬?這是因為他覺得子思性格太強,不適合作臣子,所以要教他「柔」的為臣之道。子思冷笑,說我不能為臣。後來西漢初黃老學跟儒家爭論,黃老學者就覺得,不管桀、紂兩人怎麼混賬,作大臣的就是不能像湯、武那樣「造反」,所以黃老學最喜歡講「順」。

很多人一看到「愛無差等」、「自然」、「自適」這樣的字眼就誤以為哪些學派自由、平等,那是真的想太多,學習的太少,深入分析一下,就能看到這些辭彙的溫情脈脈下隱含的極度不平等和極度的不自由。還有人說孟子批評墨家「無君」、「無父」,這是弄錯了兩個事實,第一,「無君」是批評楊朱之學的,而非墨家;其次,孟子所謂的無君無父,指的是君王和父親,而非大臣和兒子,如齊宣王就是「無君」,因為他不愛百姓而養了那麼多寵物馬(他死後齊國人就憤怒的立刻弄死了這些不能打仗的寵物馬),所以後來戴震批評朱元晦,也是在這個層面上講的,是指君主自身無君,可不是指大臣目無君主。

那麼,墨家為何輸給了商鞅、韓非子這些人?很簡單,墨家的巨子制度不如這兩人乾脆,這兩人的愚民制度已經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商鞅,他說得赤裸裸的話就是給君王聽的。墨家的巨子,則沒有機會成為君主,就這麼簡單,否則墨家和後期法家算是相通的。

這個戰鬥團體為何最終消亡了?畢竟它曾在秦國有很高的人氣。原因無他,只是秦國統一了六國。

二、作為學術團體而消亡

墨家在學術上的消亡,主要原因是他們走在了名辯思潮的尾巴上。我們現在很多人推崇墨家的科學和邏輯成就,但實際上,墨家的成就並沒有產生出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那樣的貢獻,即便是邏輯學,也沒有吹捧的那麼厲害,根本上沒有出現過直言命題的三段論推理。這些作品很多人以為是墨子的,實則不然,這些東西已經是公孫龍子時代的事情了,這些人批評過莊子,也批評過公孫龍子等。

然而真正的消亡,還是來自於內部的學術爭論,《天下篇》說墨離為三,彼此互相攻訐對方為「別墨」,這就是爭正統的時候慢慢失敗了。此外,墨家後學犯下了公孫龍子他們一樣的錯誤,失敗就是必然的。

三、墨家的生活過於困頓,思想過於落後

墨家團體吃飯是個問題,因為吃飯從來都是半飽——節儉過了頭。這樣的體力不但不適合作戰,長此以往下去身體也很容易搞垮,比如很容易得胃病。墨子又提倡大禹治水時候的行為,大禹那時候常跟水打交道,最後半身不遂,這種自苦的方式,怎麼能長久下去呢?墨家自己也支持不下去。


墨家學派的消失,令人痛心疾首。

誠然,它是與統治者意志、人們慾望相背離的學派,但是它的科學性、實用性還是很值得推崇的。墨家學說即使不能作為主流哲學流傳下來,也應該作為一個小眾學科來發展傳承。如果墨家學派能夠發展至今,那麼我們國家在自然科學方面一定會得到很大的發展,那麼現在的科學文明程度將無法想像。

好了,書歸正傳。


墨家學派的消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它是精英階層的組織,一般人很難融入;其次它限制了人類的貪婪慾望,不可否認,貪婪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最重要的一點,它違背的統治階級的意願,否定天命、摒棄階級、擺脫禮樂。下面我們逐條分解一下:

精英階層: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墨家不是提倡「兼愛非攻」嘛?傳教對象不是工農階層嘛?怎麼說是精英階層的組織呢?因為從墨家傳教的手段就能看出,一般人是做不了墨家核心成員的。墨家是出了名的實幹派,其傳教手段包括打造守城器械、發明和製造農具、建房打井、治病救人,都是最實用的技能,但是一般人卻很難掌握,都是某方面具有很高才華的人才能以此來作為傳播手段。普通百姓,僅是通過這些事情來開始了解墨家學派,進而了解墨家思想,最終產生崇拜。

限制慾望:

限制慾望是對人性的挑戰,這也註定了人們不會長久的跟隨它的思想。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孔子提倡孝道,為什麼這個主張能夠經久不衰的為人們所傳誦呢?是因為它是美德?那麼墨家提倡的勤儉節約同樣是美德,為什麼就沒有吸引信眾呢?因為孝道的執行支撐了一部分人的慾望,滿足了上位者的控制慾望,皇帝都希望臣民順從,父母都希望子孫恭敬。然而墨子卻提倡用平等之愛來替代這種有階差的愛,用心中之愛替代天倫,自然會被排斥。

威脅強權:

統治者的手段無外乎是強權,包括戰爭、天命、禮法等等,武力鎮壓配合思想禁錮,就可以讓大多數統治者安枕無憂。墨家學說缺偏偏提倡非攻、非命、非樂,不讓打仗、不讓信天命、打破禮樂束縛。如此教義,對於任何統治者來說,都會視為下山猛虎。

那麼有些人就又要問了,既然這麼不合理,那為何還能存在幾百年呢?因為在亂世,墨家學說實在再實用不過了。它的理念和思想不一定會受到廣泛歡迎,但是它的傳播手段卻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讓人們十分喜愛。墨家後期也逐漸向科學領域靠攏,其在邏輯學和自然科學領域都有所發展。這樣的實用科學,在幾千年前的中華大地上並不能讓人們理解和認可。


墨家最終的消亡和很多其他學說一樣,先後經歷了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之其政治主張的獨特性,使其逐漸淡出了統治者和人們的視野。

如果墨家能夠得到傳承,哪怕是一小支,也會為中華文明發展帶來無法估量的巨大貢獻,所謂時也命也,科學的種子註定不會在那麼遙遠的時代就開始生根發芽,雖然歷盡滄桑,但是中華民族現在依舊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優秀的種族,不會因為遲到的發展而一直落後。我們,必不會辱沒先祖之璀璨文明!


中國文化一直都是包容而吸收的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如同漢民族對其他民族的同化一樣。至於說某一種學說的消失,倒不見得,或可說只是換了一種存在的方式與名稱而已。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把東周時期的諸子百家主要歸為六類,認為墨家是周王朝貴族豢養的武士,在貴族們沒落後流落民間而發展起來的,墨家的思想無疑是當時最重要的一種,一度引領當時思想風潮,儒家對其強烈的攻擊也顯示了兩家思想的水火不容,墨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兼愛與楊子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自利都有相當的市場,儒家把這兩種思想進行了糅合提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和,現在看起來,好像更能被接受。

表面上墨家學說已經消失,但我們身邊哪一件事不受其影響呢?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一直體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之風未嘗不是對墨家思想的詮釋,我們哪一個人不在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白衣如雪,來去如風的大俠夢呢?無論是三國時關雲長義薄雲天的忠義之風,還是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為兄弟兩肋插刀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墨家「道義」的滲透和延伸嗎?

墨子是唯一一個農民哲學家,經常穿蓑衣草鞋,奔波於各國之間,抱著拯救蒼生的偉大使命,以身作則,親力親為,這些很難讓喜歡享受的君王們接受,好像「勞心者治人」的儒家思想聽起來更舒服,更合理,墨家淡出歷史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同道家批判吸收名家的思想一樣,儒家也是在批判墨家思想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了墨家思想,使得儒家思想立體豐滿起來,最終的儒家也是糅合摻雜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家思想的統一體,就像今天的儒家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襲,依舊是去蕪存菁的包容吸收!

墨家學派的稱謂不存在了,也可說墨家思想不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慢慢淡出人們視線,但墨家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幾千年的文化中從未消失,直至今天。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 司馬遷 | 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