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那麼多思想家,他們的知識從哪來的,看了什麼書,為什麼我們比不上他們?
中國有兩個大師雲集的時代,一個是春秋戰國,一個是民國。這兩個時代最大的特點,也是與其他時代最大的不同的就是亂。這個亂不只是指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更重要的是它處在中國兩次最大的變革時期。前者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後者中國由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
正是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時期,老的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雖然孔子一直追求恢復「周禮」,但這個「周禮」是由他定義的,並非完全是過去的老制度。而是融合儒家治國理念的新型制度。如:仁政、薄賦、民貴君輕等。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讓人們更多的去思考,人類何以至此,又將去往何處的終極問題,這就為思想家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法家的霸天下,墨家的非攻,道家的無為,無不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民國也是同理。
其次是寬鬆的政治環境。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戰爭接連不斷,但統治階層對各種思想流派還是很包容的,甚至各國興起養士之風。政治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即使是截然不等同的思想在當時也能共存。孔子能夠周遊列國,與這種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如果是在其他時代,可能會被當做異教徒抓起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教成為國教,之後很多文化派別就沒落或者消失了。
第三,國人厚古薄今的傳統。人們常常發出人心不古的感慨,認為古代的就是好的。即使孔子,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充滿理想色彩的上古時期,成為各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很多新的思想流派,隨著這種思想的不斷發展完善,這些開山鼻祖的地位也不斷的被拔高。以至後人無法超越,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很強的傳承性。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存在被後世過渡拔高的嫌疑,但不可否認,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璀璨輝煌,最群星閃耀的一個時代。唯心點說,大師總喜歡成群的來,成群的去。如孔子、柏拉圖、釋迦摩尼、安拉等,他們幾乎誕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仔細分析,還是能夠找到不少必然性的原因。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錢學森感慨地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中國曾經無比輝煌的科學文化在近代為什麼會落後)是一脈相承的,明的專制,清的獨裁,讓我們在文化領域再也沒有了唐詩宋詞大山大河的氣象。春秋戰國產生了那麼多的思想家,並不是他們讀了什麼書那麼簡單,其背後的原因依然值得我們深思,甚至是反思。
素顏歷史,專註於有趣的歷史問題。期待您的關注,歡迎互粉哦。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值得討論,我說下我的看法。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如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莊子等等諸多思想家,整個社會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
這些思想家們創立了一系列思想體系,並將自己的思想理念通過授徒和著書的方式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他們的很多重要思想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言行,對安邦興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麼這些思想家的知識是從哪裡得來的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1、從書本中來,從先人的經驗總結中來。
思想體系是個系統工程,得來或許只是偶然間,可是驗證其優劣則需要漫長的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知道這種思想正確與否,這就要談到知識的延續性問題了。
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思想家,他們無不是飽讀詩書,在身份上大都屬於士族,他們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在他們之前的先人們撰寫的書籍,以及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經驗,這對於這些思想家後期的成功意義重大。
比如老子,他的身份是一個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圖書打交道,在總結先人經驗的基礎上,他創立了道家學說,主張「無為而治」,並寫下了曠世奇書《道德經》,現在他的很多思想在人們的生活中仍然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孔子之所以能夠創立澤被後世的儒家學說同樣離不開這個途徑。
孔子出身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貴族的血統使得他有先天的條件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加之後期他的求學和努力,這些都為他創立新思想奠定了基礎。
2、社會的動蕩、思想家主動的探索和實踐。
如果說書本上的知識,先人的經驗是思想家們成功的基礎,那麼社會的動蕩,思想家們主動的探索和實踐就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在長達五百多年的歷史裡,在中國大地上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大毀滅、大創造、大轉型,各種思潮在這期間相互碰撞,相互鬥爭,舊的法制不斷被推翻,新的思想不斷在建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思想家們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的各種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檢驗。
那些被實踐認可的思想被保留了下來,而那些被事實證明存在缺陷的思想被淘汰了,因而思想家們的各種思想學說在動蕩的社會中發源,同時又在激烈的鬥爭和實踐中接受考驗,在這種大浪淘沙的篩選里適應現狀的思想學派保留了下來,繼而綿延千年,繼續為中華民族服務。
至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現代人無法趕超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我想這主要與時代背景有關,在和平年代,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與自身有關的事情上,掙錢、消遣、娛樂,沒有誰會像歷代先賢們那樣胸懷天下,上下求索,尋求治國安邦,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了,因而自然無法與以前的思想家們相提並論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同時希望認識結交更過的朋友,謝謝。
第一個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們的知識從哪裡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們的知識從私學與講學中得來一部分。除了這些途徑,他們或從官學,或從家學,或從遊學,或是閱讀所得。
如老子,就身為周王室國家圖書館館長,相信後來他的很多知識是源於閱讀官方圖書館的藏書;莊子曾為小吏,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相信就讀於官學;
管子、孔子家貧,應該是就讀於鄉學,後因成績優異而為人知;而到了孟子時期,私學興起,孟子的老師是子思的門人。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比不上他們?這要從春秋戰國時的環境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為什麼這個時期會有這樣的局面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時期的歷史環境:周和春秋其實是平行的400年,周王朝後期(也就是春秋階段),分封了很多的諸侯國,靠著禮、樂治國已經維持了近千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相互間的競爭(初期主要表現為軍力)也越來越激烈。
在這個環境下,思想文化得到了合適的土壤:
第一, 生產力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正如政治課上學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有了餘力去發展文化思想。
第二, 激烈動蕩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常活躍,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有了更多變數,這讓人更加迫切地去思考,去追趕。
第三, 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為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
在這種環境下,大批知識分子抱著「習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思想,積極努力學習,興起了許多私學,形成了講學之風。
一大批知識分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爭艷斗芳。
而我們所處的年代,正是和平年代,社會發展穩定,文化一脈相承。
缺少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與碰撞,要想再像那個時期出現那麼多偉大的思想,應該是難以達到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周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復: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一個現代人每天吸收的信息量,足以超越古代人一輩子,認知層次的差距更是巨大,居然還有人會認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能在知識上遠勝今人。
學界有個觀點,認為西方哲學是發展的,以古希臘為源頭,以文藝復興為轉折,步入現代文明。相比之下,中國哲學是「起始即高峰」,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就是中國哲學的高點。
這個說法其實多少有一點道理,因為文化的演進,不能離開文化的多元、包容與碰撞。百家爭鳴恰恰是多元的碰撞的過程,很容易產生火花。但在那之後,當中國陷入思想的單一化之後,就陷入了停滯期。當然,如果你認同這一點,那就不要動不動嚷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了,因為一種文化竟然沒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進步,這一點也不光榮。
不過,「起始即高峰」絕不等於一個尊崇儒家的宋代人,在思想和認知上會比不上一個春秋時代的人。原因很簡單,認知能力必然以社會發展為基礎,以社會所能提供的基本知識體系為基礎。同樣道理,人類經歷了工業革命、電子革命和信息革命這三大時代的巨變,而且都是加速度式的跨越發展,信息獲取和學習方式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的認知能力,只會遠超古人。
所以,結論有兩個:第一、如果說春秋戰國時代思想家的知識是中國古代的高峰,那意味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沒有進步,這一點非常丟人,尤其是跟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相比。第二、不管春秋戰國的思想家在古代的地位如何,相比一個受過基本教育、三觀正常的現代人,他們都是落後的。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春秋戰國時代那麼多的思想家,他們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
首先我們看看儒家的情況。
在孔子以前,教育和學術是由官府掌握的,是用來教育貴族子弟,培養合格接班人的,所以《周禮》說:「古者學在官府。」而教學的內容,根據《國語·楚語上》所說,包括《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等書籍。一般人是接觸不到那些書籍的。所以老子做過周王室守藏室之史(類似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國家檔案館館長),才能寫出五千餘言《道德經》。
到了孔子才開始設立私學,孔子說自己是有教無類,不論是誰,只要肯送上「束脩」(十條幹肉),孔子就願意教他。而孔子教學的教材,被稱為「六書」,分別為:詩、書、禮、易、樂、春秋。
詩是《詩經》,是先秦官方及民間詩歌總集。書是《尚書》,是公之於眾的古代王室文獻。禮是《禮經》,是對先秦各種禮儀的記載。易是《易經》,是占卜之書,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哲學道理。樂是《樂經》,記載周代音樂理論。春秋是孔子修訂的魯國國史。
以上是儒家的情況,那麼其他思想家讀的是什麼書呢?具體的情況可能永遠也無法知曉了,但是根據《漢書·藝文志》中的記載,先秦諸家全部來自於王官,因此我們可以進行推測,各思想家的學說源流,其實都來自於先秦時代官方的種種文獻、檔案。也許春秋戰國時代,禮壞樂崩,官府的文獻檔案流入民間,成為諸子百家的思想來源。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現代人比不上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嗎?
居士我不認為現代人的思想比不上古人。現代我們學的種種知識,不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每一門學科拿出來都能完爆先秦時的思想家。但是,先秦時代的思想家依然是偉大,他們的學說、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很多偉大的思想、理念其實並不複雜,比如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皆準的「黃金規則」,但是它也是很簡單的。孔子提出後,就擁有了這句話的「發明權」。但是,後人真的想不出這句話嗎?顯然不是。
其次,先秦思想家們提出的學說是基礎,我們後人的很多思想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學習現代知識,特別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往往要追溯到學科的源頭——也就是先秦時代。
最後,後人還會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作出自己的解讀,所以他們的思想就顯得越來越高深,越來越神秘。比如宋代思想家陸九淵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六經注我」,也就是用儒家六經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其實也就是用自己的思想來發揮儒家六經,而不是忠實於六經的願意。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首先第一個問題:知識從哪來?
知識當然是從老師那裡來。你肯定說了,這不是廢話嗎?但我告訴你,這就是孔子的弟子說的呢?
有這麼個故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說衛國有個叫孫朝的人就提出過這個問題,說孔子這些學問從哪裡學的?是哪個老師教的?不好意思直接問孔子,就問孔子的弟子子貢。
子貢就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未失傳,而是散落在民間。賢能的人了解記住大的方面,不賢的人了解記住小的方面,無處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能學呢?又為什麼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知識不在於某個人,某本書,知識的載體是所有人,任何人只要有知識,有所長,就都可以向其學習,就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師。
然而,那麼多有知識的「老師」又從哪裡來?
這就講到「士」的普及。在周時期,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也就是說,只有在官府規定的學校才可以學知識,而只有官員才能傳授知識。
能在學校上課的,只有貴族子弟才行,所以知識只能在少部分人之間流傳。
但是周朝後來式微,進入春秋時代,也就是所謂「禮崩樂壞」的時代。這些官員也都分崩離析,流落民間,人都是要恰飯的嘛,再者說了,傳授知識,普及知識,功德一件。
比如說老子,之前就是圖書館館長,之後流落,孔子都去請教過老子學問。
春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知識普及。
順便提一句,在同時期,希臘文明和印度文明也來了一次文化大爆發,出了一批偉人,比如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印度的釋迦摩尼等等,其實原因是類似的,都是分裂成無數小國,貴族階級流落到民間,才造成的知識普及。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比不上他們?牛頓有句話說,我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今天任何一個小孩,知道的東西可能也要比孔子,老子,孟子要多,那就是因為我們是站在一代代古人的肩膀上,才有了現在高度。
所以他們的偉大在於開創了一個時代,所有開創者都該被記住,都該被尊重。
另一方面來說,我們雖然知道的東西比古人多,但是,信息不等於知識。
有的人每天看看直播,玩玩遊戲,一天天就過去了,這樣過1年和過1天獲取的知識沒區別。有的人,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己從來不思考,這樣也不會有知識。
春秋時的古人們偉大的地方在於,不僅自己主動去學習,而且還有自己的思考,從無到有發展處自己的知識體系,而這些思考方式直至今日仍然不會過時,這才是他們比我們強的地方。
我是ChrisQu,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討論。
孔子說過一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他這個古,指的是孔子之前的古人。就是站在他的那個春秋時代看之前的人,就是夏商周三代的人,他們學習都是為己之學。
什麼叫為己之學?
就是學習一切知識、一切學問,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格、充實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生命而學習的。
那麼今之學者為人,今,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
孔子說現今的人啊,學習不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格、充實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生命而學習了,不再是了。
學習已經成了一場交易和買賣,他是為了別人而學。
他學習是為了「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就是他是為了把自己變得更值錢。
變值錢了,賣給誰呢?
過去最有錢的就是帝王,那好,他就使勁把自己變得值錢,變得值錢了以後,就賣給皇帝、帝王,就能賣個好價錢。
他是為了賣出好價錢才學習的。他不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內心、提升自己的品格而學習的。
所以說今之學者為人,就是為了別人而學習。
孔子那個時候都有如此感嘆,說當今世風日下了,人們對待文化、思想、學術的態度已經變了,學習已經變成了一種生意、交易和買賣,動機越來越低劣,心胸越來越狹隘,只想著包裝包裝自己,把自己包裝得看上去更好一些,以賣出一個好價錢。
從孔子那個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學習這件事情,為人已經不再為己!
這個風氣越演越烈,尤其在當代,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是為了自己渴望知識、渴望真理而學習!
那學習幹什麼?
就是為了混一張文憑、一張證書,好出來找工作。
這就是典型的為人之學,而不是為己之學。
從開始學習的那一刻起,他的動機就非常明確,他就根本就不熱愛他所學習的東西。
不熱愛你為什麼還學?
因為學這個出來好混啊、好找工作啊!
如果我按照我的興趣去學,那我的興趣在社會上不好混啊,找不到工作,沒人要。那麼還是犧牲自己的興趣,迎合市場社會的需要,學我自己哪怕是厭惡、討厭的東西,就為了找一個好工作。
至於學出來以後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咱們先不管,但至少他這個動機是這樣的一個動機。
現在的學習,不管是學校里的學習,還是社會上參加的很多什麼技能培訓、學習班等等,都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容易賺錢,並不是他熱愛這一門技能而學習。
至少絕大多數的人就是這麼一種心態。這就是為人之學,不是為己之學。
當你是以一種為人之學的心態去學習的時候,你的出發點就決定了你的最終成就!
所以說,當你是以一種利益為先的思想在學習時,你是沒有辦法讓自己的思想散發出智慧的光輝的!
這樣的問題我也百思而不得其解,總是感覺古人聰慧,慧之至精,戰國時代出現的老子,孔子,這樣的學聖大家中國歷史幾千年,後來人還沒有在文論上超過他們的。司馬遷的父親老太史公司馬談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令五百歲,有能繼承清明之世?」這是點撥兒子司馬遷在史學上應有的成就,於是司馬遷發奮立志,文史斐然,究天人之際,集一家之言,集大成之於作《史記》。
老子,孔子的學問一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天賦甚高,觸類旁通。再一個他們的學業心思忠誠,刻苦勤奮,在紮實的學業上有一代代傳承的基因。他們不間斷的在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私塾、在皇家藏書館、甚至民間口口相傳,都是他們學習的過程,這樣的人他們本身就是非常之人,他們想的就是做非常之事。你說老子、孔子學問大,能耐大,學之至聖,有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春秋》、《論語》。這些都是他們本身有天賦天佑,有傳承基因,加之他們本人學業刻苦紮實,奮發進取,後人認了。可是在中國最早的上古時代倉頡能夠造字,倉頡這樣的人,這樣的能力又怎麼解釋呢?我們只能歸於神聖來解義,以神來完成我們的認知,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我說說的感受吧!因為我自認為學了點儒釋道皮毛,所以就來吹吹牛。??不對之處多指教
一,環境因素,
1.戰國時代雖然亂,但是亂而有序。國家再怎麼打,但是對有智慧的人還是不敢迫害,畢竟當時已經確立都是華夏子孫這個民族觀念。人文氣息比之後強無數倍。但是之後的亂就不一樣,外族侵略就可不管你民族死活了
2.那個時候思想不統一和完善,大家有什麼想法都覺得新奇,然後越研究越透徹。
3.自從秦始皇統一之後,對文人開始大肆打壓,從古至今就成了我國的一大特色。都想控制別人,都想掌握權利。李世民不錯,但是中國只有一人,在世行,一死就完,所以一個國家千萬不能集權,集權雖猛但是一亂全亂。分權雖慢但是穩,有一個好領袖其實也是一樣的效果,美國就能看出來。我可沒說學美國選舉噢,那種選舉感覺就是忽悠人的。
4.物慾橫流,俗世纏身
二,個人因素
1.孤獨使人智慧,因為自己要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才能獲得更多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而是思考來的。現在誘惑太多,所以多少人能忍受寂寞呢?能忍受寂寞,就是智者的一大法寶,反正我感覺我是不行。
2.天賦,同樣的天,不同的人,看的是不同的,天道,地道,人道。就像月亮,有些人會考慮月亮怎麼形成,有些人會考慮月亮怎麼來的,有些人會考慮為什麼需要月亮,等等,又從不同的角度看,越看越不一樣了。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說到這越感覺人真的好奇妙。感覺活著真好。
3.要明白自己的「道」,天道,地道,人道,萬物道,這些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己的道也就是自己的規律,或者特性,但是又有點不同,我知道什麼意思但是說不明白,感覺很玄(我就當你們懂吧)。每個人不一樣,所以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要明白自己的「道」就需要學佛學,觀自在,佛(靈覺之性)我思故我在,其實說到這裡,中西文化其實沒什麼不同,大二分分而細,其實大還是那個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推其實就是道是相同的。
4.選擇越多,其實人更容易亂。
有不足之處大家多指點指點。
我覺得應該是不同時代解決不同問題吧,那個時代解決的是思想的問題,現在這時代解決的是科技的問題。
如同我們現在寫不出《易經》。同樣,把馬斯克做的那些飛往火星的PPT資料發給老子或者孔子,同樣他們也是一臉懵逼。
都是對人類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古人求諸與己。現代人藉助科技的力量求諸與太空與宇宙。
都想讓人類活的更好更長久些吧……大致是這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