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能不殺就不殺,一個喜歡割腦袋,魯智深和武松為啥成了鐵兄弟?


謝邀,但是我是來殺死這個問題的。魯智深和武松都是殺人魔王,不存在能不殺就不殺這一說。

武松沒有疑問,這裡所說的能不殺就不殺肯定是指魯大師,可魯大師是這樣的人嗎?

魯大師人生最後的頓悟是,「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大師的總結,是畢生的實踐。大師開場便打死鎮關西,要不是林沖攔著,兩個賊公差早被他打發了,輪不到燕青。後來和史進殺人放火燒瓦罐寺,其後佔山為也好,招安後出征也好,大師一直在忙著殺人,沒閑過。

魯達殺人是大慈悲,魯達殺人是為了別人。

相比之下,武松殺人格調稍微有些低,所以只能稱為行者(一般的修行人),而魯達即便是宋江也得稱一聲吾師。武松八十坐化寺內而已,魯達死後成佛,政界,佛界大咖全來悼念。

原因在於武松殺人動機不是見義勇為,而是為了求生,但它在客觀上同樣是殺盡天下不平事,替天行了道,這是兩個人的一個共同點。另外一個共同點是,兩人價值觀比較堅定,簡單,殺人不眨眼,不猶豫,不糾結。

魯達本來是一個中層軍官,好好的日子過不成,成天殺人放火,既是那個時代的逼迫,也是個人的價值選擇。最後他是天孤星。三十六天罡星里,有的是被迫投降,有的是主動犯罪,魯達是幫人幫到土匪窩裡的,梁山108人數他境界最高,孤獨是避免不了的,光芒也是最耀眼的。

武松從小沒有父母,全靠哥哥帶大,無奈嫂子害死哥哥,自己只好殺嫂殺姦夫為兄報仇,從此再無家人,這夠悲催的了。想當公務員,卻被陷害,順帶連一點剛剛有苗頭的愛情火花也掐死了。親情,事業,愛情全部泯滅。武松的天傷星其實是天傷人。伴隨武松殺人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個人悲劇。孔子曰,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武松是堅定的踐行者。

殺人放火,是武松和魯達共同專業,背後是心酸的創業歷程,理念是打倒一個舊體制,創造一個新制度,不破不立。雖最終成為時代的炮灰,但擋不住個人魅力的光輝。


看經歷,武松:有兄武大,相依為命--背井離鄉,在逃嫌犯--寄人籬下,染病潦倒--返鄉探兄,打虎成名--拜入公門,結束飄零--家人團聚,衣食無憂--好景不長,禍起後院--快意恩仇,千里發配--義字當頭,抱打不平--蒙冤遇伏,濺血仇府--蜈蚣嶺上,搭救弱民--結夥義士,投奔智深,後面的人生軌跡和魯智深一樣。魯的經歷就是義勇莽,更純粹、更有主動性。武松人生經歷充滿了波折,需要一個純粹的義兄,一種純粹的主動的義士生活,所以能和魯結成「魯不離武,武不離魯」的情義。


其實,魯智深的殺,是殺盡世間不平惡,要做天下羅漢佛!相比武松的殺卻截然不同,卻又有相似之處!一個主動,一個被動!無論打虎,還是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或是血濺鴛鴦樓,且枉殺!武松的殺則是,天王太歲逼我殺,我讓玉皇都無家!兩人性格基本相同,所以英雄相惜,且在二龍山,又是一根繩子栓的螞蚱,又唇齒相依!


他們只是抱團取暖而已,是同事關係而非兄弟,在武松上二龍山之前兩人之間無交集。二龍山是魯楊曹三人打下來的,武松上二龍山是張青孫二娘夫婦推薦的,張孫夫婦對魯智深有不殺之恩,魯智深收留武松看的是張孫夫婦的面子。上了梁山後,兩人因擅長步戰而經常在一起,這是工作需要而非出於感情親疏!


推薦閱讀:

TAG:魯智深 | 武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