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岳有什麼區別?
「山」這個字出現得非常早,甲骨文里的「山」字是個象形文字,高於地面的突兀出來的部分。「山」的特徵是高而陡。如果是又低又緩的就叫作「丘陵」。
哪怕不是自然形成的,人為堆土而高於地面的也可以叫作「山」。比如《尚書*禹貢》篇「禹敷土,隨山刊木」。還有北京的景山。漢代的陵墓常有很大的封土堆,所以山也可以指的是陵冢、墳墓。
「岳」的意思很豐富,其中有一項含義是指「高大的山」。也就是說,「岳」指的不是一般的山,是格外高大的山,但本質上說還是山。後來這個意思延伸了,「岳」可以用來指地位尊崇的尊長。比如堯舜禹的時候,以「四岳」指代四方諸侯之長。還有指妻子的父親為「岳父」。「五嶽」雖然也是山,但不是普通的山,是高大或是格外有名望的山。
「山」漢字意思為: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等。地理學上,山是地殼上升地區經受河流切割而成的。自上而下分為山頂、山坡、山麓三部分。
山按山體高度,可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認為「高山」指山嶽主峰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對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低山」指主峰相對高度在150米至350米,如主峰相對高度低於150米,就難於形成山嶽景觀,只能稱為丘陵崗地了;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山、侵蝕山和堆積山。
釋義:山(名詞)指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 。
山,土有石而高。——《說文》
山,土之聚也。——《國語·周語》
山人取之。——《左傳·昭公四年》
夏後代山。——《禮記·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列子·湯問》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詩·小雅·天保》
生於山阜,處於室堂。——《荀子·賦》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書·旅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岳」基本字義
釋意:(據《辭海》)高大的山,如「五嶽」。(中國五大名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詳細字義:(1) (會意。從山,從丘。古文字形,象兩座高大的山峰形,表示高山大嶺。「岳」字從山,獄聲。本義:高大的山)
(2) 特指名山「五嶽」或「四岳」 [high mountain]
岳,東岱、南霍、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巡狩所至。從山,獄聲。古文從山,象高形,今作岳。——《說文》。按,唐虞四岳,至《周禮·大宗伯》,始有五嶽之名。
崧高維岳,駿極於天。——《詩·大雅·崧山》
(3) 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又如:岳宗(五嶽之中的嵩山);岳帝(東嶽泰山之神、東嶽大帝的簡稱);岳華(西嶽華山);岳廟(五嶽之神的廟宇。特指東嶽廟)
(4) 高大的山
二女感於崇岳兮。——《思玄賦》。注:「山也。」
山嶽潛形。——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一列普客慢車"山嶽"號,於大前日從頭條學院開出,穿山越嶺,到南昌南站。
我今曰上車,車箱里都是些"文人墨客",議論紛紛:山和岳有啥區別。 中國是以老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哲理國家。椐說孔丘曾是老子學生,所作論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所搞五尊,想法發明一字:岳,又不使得難看,寫嶽字。
岳,丘在峰頭上。岳又解釋不清,對外觀:五嶽之尊,泰山乎。孔老二為山東人,那座山夲不出名,各種叫法都有。孔二學生眾多,有名有姓,賢人七十,弟子三千,孔子指鹿為鹿,指馬是馬,泰山也就認了。其山在西周也有人叫魯山。
泰山是爺,是崽的。崽的老婆爺娘也要有十品"官"叫謂:岳父,岳母。這是老二在講學堂告戒學生的。直至如今,你到那家,敲門:泰山好,泰山在家嘛?一喊,單元人都給嚇倒。
泰山,岳父,岳母都為尊老,那時坐″公交"車,年青人都會讓坐,坐的只是馬路上大馬車。
山,峰,嶺…都為泥巴堆高又厚,為地震,地殼大陸板塊不斷運動,造為突起,增長。而沉下坑下多雨積水,流進多,流出少而為湖泊。
孔子是他娘在丘地所生,孔為孝子,記娘恩德所孔丘,也有叫孔老二,是他娘生的第二胎,在家排行二叔,二弟,二…。
丘大于山,高于山,神于山,密于山,尊于山。不是山,而勝於山。
山和岳的區別大著呢!
首先看看山的含義,實際就是高度的概念,比丘陵高由石頭構成的就是山。
在看看岳的含義,那個就豐富多了。
第一:岳有比較,尊重的意思,比如岳父。
第二:比山要高一些,比如山嶽,岳比山顯然高出個丘嗎!
第三:有最好,出名的意思,比如東嶽泰山。
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就是山不如岳。
謝邀:
簡單回答:
一,山和岳都是山的範疇,是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二,積土可以成山。也就是說,高於地表或海面受地殼變動而形成的較突出的部分,可稱為山,海面的山有時叫島嶼,因為是相對無邊無際的大海而言的。山的叫法有多種,如:土山、海山、丘陵,乃至雪山、大山、深山……
三,岳是指較大、較高,有疊疊峰巒和歷史文化之山。如:我國的五嶽之山。
四,從字形和字義看,山上有丘。也就是山中之山。有奇峰和險峰,山川綿延,山巒疊疊。我想應該是景色非常,歷史文化悠久,約定俗成的稱謂。
五,不是所有的高山都可叫岳,如:喜瑪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它世界之最,只稱世界脊柱,從來沒有岳稱,現在若愛稱之,可稱地球岳峰。
六,山川,山嶽的叫法是遵循歷史文化的存在發展,也是約定俗成的概念。嵩山並不高大,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與其它四岳互補,堪稱中嶽。
以上為個人聊談,勿作考證依據。
2018,08,30.端本隨筆。
文物小奇談:山是山峰,岳為高大的山峰,就是普通版與豪華版的差距
謝邀。
基本概念我就不再贅述,其他兄弟已講了很多,形象的來區別一下「山」與「岳」的古文含義,我認為古人已講的非常清楚。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講:「山,土有石而高」。簡簡單單一句話,非常直白的告訴我們:山,就是土地之中石頭的隆起,它高於周邊的地勢,就能稱之為山。
同樣是《說文解字》,對於「岳」的解釋是這樣的:岳,東岱、南霍、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巡狩所至。從山,獄聲。古文從山,象高形,今作岳。
說白了,岳是從山中演變出來的一批「王者」 、「領軍者」,他們代表了群山中的至高境界,這個境界也值得帝王親自登臨、封禪,具有通鬼神,敬天地,代天言事的神聖不可撼動的地位,就勉強稱之為「岳」,從字面意思來看,也是「山上之山」的意思,他們峻極於天,高絕於世,所以文學上後來沿著這個意思創作,才有了「五嶽歸來不看山」的讚譽。
其他的解釋都是浪費時間,僅此而已。
喜歡就留言、關注、轉發,有不同意見也歡迎留言給我一起探討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古中國人把一切都很細的分類出很多品種項式的形式,查字典可見石土木水草房等字頭偏旁,都是具體品種的分類表現。
山也如此,其分類里有:倉.壟.脈.山.(山獄二字疊壘起來).嶺.陵.岳.丘.崗.台等。
這在「地輿學的勘輿學」上的「風水趕龍脈」中有師傳。
而古中國人的三山五嶽都是大洪水後人居於崗台上,再被當成「靠山」的體現。
這在古中國人建築及建築群選址上,須背靠山巒上可見證。
現實中居地背北處有丘巒是移崗台上於崗台下居住的表現。但防洪水意識不改,所以背靠丘巒在洪水來時可逃入高處避水災。後世又解釋成避冬日北面寒風吹,夏日山可引氣流向山頂流動,而達招風納涼效果,再配上房村前有水塘,涼更清涼。
但靠山被用於依據上後,三山成為祖地,即自人群祖原居地,而祖處是亡人墟,所以商朝時稱為鬼方,鬼方除亡故者居地外,更多的指意是不準返回的嚇唬詞。
從而三山本是一山,即初祖居地,即崑崙西王母處,具體位置在崑崙西麓,而後來遷徒於昆崙山中部,因此古書記中墟,並認為黃帝出發原地了。
自此以黃帝為準,從而賀蘭山為第二墟,歧山是黃帝問醫於歧伯處,從而,崑崙,賀蘭,歧山為三山。即三祖山。
而中國古人的人群結構是五個非血緣人群共組成同一個遷徒隊伍,是構成自族群內人不可通婚,只可同其他四族群通婚的配備式。
這在中國現在農村各村莊布局上,仍沿用傳承著的。
這個標準規矩被固化為五服。
當整體中塬人時,這一標準被用於整體中塬人地理地標標誌用圖時,就成為五嶽。
自此岳成為專用,其它山的類別不再可用岳。
五嶽目前僅西嶽華山,中嶽嵩山,東嶽泰山是確定的。而北嶽恆山是不是燕山,南嶽到底是不是衡山都不確定。
因此雖都是山類別劃分不同,從而造成祖山的三山式,地理標誌的五嶽,從而構成當時遷徒的整體黃種人的中間人群的居地範圍的架構。即:東西南北中五大遷徒人群的中部人群居駐區域的範圍形式。而後才有洪範九疇,在大禹時又依據洪範九疇而鑄九鼎劃九州的,周朝時改九宮式為井田制,秦始皇時改成依圍棋盤的三十六郡縣制,且傳延沿用至今,沒變沒改。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現代漢語中,山和岳沒有嚴格區別。遠古時代,山就是山,指一個地方的自然屬性,而岳是一個地方的政治屬性。岳由嶽簡化而來,相當於現在部落和王國的意思,即低地和平原淹沒在水中時,人類、狗和其他牲畜一起生活在高高的山上。
華夏文明的重要代表人物夏鯀氏,是起源於公元前3,700年也就是黃帝衣氏第十二社稷末期的一個家族部落。
當時,地球進入全球性雨季,非洲進入涅伽達文化期,是埃及歷史上記錄的多雨時代,印度和美洲也有同樣的記錄。長時間的降雨引起黃河流域河水的泛濫,經濟和政治中心已經從陝西關中平原遷移到中原的黃帝系社稷在連年泛濫的黃河水中湮滅了。中央集權的黃帝文明告一段落,我們又回到炎帝系時期那種鬆散的部落王國結盟時代。黃河流域的文明在不可抗拒的雨水中深深地埋在黃土和沙子之中的時候,文明的中心逐步向南轉移,在大別山系周圍稍微停留後,跨過漢江,越過長江,進入中國南方。
南方在象形文字中最初就是用「夏」字表示。「夏」字還表示方向朝南,後來表示巨大的國家,同時表示偉大國家的巨大宮殿。宮殿的意思後來被「廈」字取代,一直使用到如今。現在,「廈」指宮殿一樣樓房的意思。偉大的諸夏王朝留給我們紀念品有兩個,政治上是一個夏口,就是現在的武漢。宗教上有堯陵寺,在今天山東東平蘆泉,還有漢江南岸夏口的龜元寺。
地球的雨季,任何地方都多雨。就在南方的低地和平原也常年浸泡在雨水之中的時候,在崇山出了一個小國崇國,又叫崇岳。崇岳最初的首領名字叫崇伯,伯就是小國首領的稱呼。「岳」就是山脈里大丘的意思,表示常年的雨水逼迫崇岳國的人們都因勢居住在山坡上,國家政府機構也都建在高大平緩的山上。「崇」則表達了當時的信仰思潮:人們在山嶽中聽從遵守上天的指引,而上天的指引不再是至高無上的,是受各地山川湖泊的精靈影響的。
就是在那個全球性的多雨時代,以及人們的思維與信仰方式也出現變化的時候,即公元前3,500年左右,偉大的先知夏鯀誕生了。上天讓他來幫人間治理水患,同時傳達精靈輪迴的啟示。歷史雖然幾乎忽略了鯀的記錄,但象形文字「鯀」本身一直沒有變化,留給我們充足的信息。鯀字左邊的魚表示他出生於多雨的年代,魚成了人們的主要夥伴。右邊的系表示他奉上天的派遣來人間傳達靈魂輪迴的信息。
夏鯀成為崇岳國首領後,首先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政教分離的國家管理制度,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
在世俗的行政體制管理上,夏鯀把雨季的中國分為五嶽十二牧。山脈中平緩高地為岳,五嶽有崇岳、岱嶽、衡岳、垣岳和華岳。那些被雨水浸泡,無法常年或者長期居住的地方叫牧,比如泛濫的塞北高原、華北平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西南高原和南方百越等。後來五嶽相當於現在的五大國。崇岳也稱南嶽,在衡岳以南,現在的廣西、廣東、福建和湄公河下游的廣大地區,是國土面積最大的王國,長期是夏的政治中心。岱嶽在東方,長江口以北,核心地區是現在的山東。衡岳也稱中嶽,就是現在以湖南衡山為中心的中部地區。垣岳是長江三峽以西和以南的廣大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巴蜀;華岳是現在的太行山以西到陝西的廣大地區。以漢江為界的長江以南為夏,以北為華。華夏只是老百姓口頭上的一個南北概念。
嶽,在5700年前,是以南方衡山為文明中心,也就是最早的華夏文明帝國中各個公國的意思。
謝謝邀請,對山和岳,既是一個整體,但確有區別。因本人才疏學淺,在回答中肯定有錯漏之處。也不盡人意。對我來說,猶如趕考,甚至還要難。既然邀請,那我就濫芋充數,湊合幾句,望專家,行家不要嘲笑。有不正之處還望諒觧。
山者,就是從地面伸出高大的岩土,一眼望去,高聳入雲之處的一個整體。自然形成的那堆數丈高度,規模。古人在造字時那個山就以山的形伏,很形象地把山字寫出來了。演變成了今天的山字。
山和岳,肯定有區別,岳它也是山的組成部份。但岳不能包括山,山可以包括岳在內。要問順序,先有山脈的形成,然後才有岳的問世。
一種名詞,一種分類,岳是山的一大類的家庭成員。就如我們人類,不管你是亞洲人,歐洲人,非洲人,美洲人。但通通都是人。如你是一個人。但你包涵不了全世界的人。說到岳,還有岱就與古代神祟拜有不解的淵源,高山在人們的心目中有令人神往的精神敬仰。由於山高險峻,其中充滿神密。不可想像。歷來就產生一種莫名的畏懼恐懼心理。
人們天生就對大自然充滿好奇。而且具有適應大自然的能力,有不畏艱險,征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所以,人類在部落,氏族奪得統治權的首領在取得至高無上的特權之後,開始對種山封禪,命名,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代,清代,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就開始對山的類別進行命名,最著名的,莫過於三山五嶽,主要是漢文化,中原文化形成了固有的不可更改的意識形態。三山,當然是黃山,它具備了雄奇險峻之大成。還有廬山,氣侯多變,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來到此山中,使廬山更有神密感。雁盪山,三山之一。照樣充滿神奇和奧秘。五嶽,大家比我熟知。是以中原文化為載體,成為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涵。東嶽泰山,五嶽之首,它的雄,聞名於世,《西遊記》中吳承恩就是以泰山為藍本,描寫凌宵寶殿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南天門就是最好的印記。
西嶽華山,險字當頭,攀越華山的人肯定記憶猶新。漢王朝,唐王朝離華山距離較近些,受朝庭親唻那就不言而喻。
北嶽,南嶽,都是峻字當頭,而且有奇在其中。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中嶽嵩山,因在五嶽居中位置,又處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發源地,離北宋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統治權力中心相距不遠,又有群山環抱之勢,獨領風騷。就不難理解。
要說山,比三山大,比五嶽長的山脈多的是,祖國的山山水水,名山大川多的是,崑崙,撗斷,烏蒙,喜馬拉雅,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劍閣天下雄,桂林山水甲天下。天山,長白山,長江,黃河,南嶺,秦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成都平原,陜北八百里秦川。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青海湖等等,組成了祖國大地多姿多彩的地理條件。自然風光。
我只有讚歎大自然,給我們人類帶來哪么多美麗的風景畫卷。江山多嬌,分外妖嬈。
山( 石尖切 )作為獨體文,是由象形演化而來。由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到用筆畫來合成漢字,可以說是文字的質變過程。那種撇開「漢字八畫」再用象形來解字是不科學的。要想正確的通解漢字,必須採用漢字「筆畫拓撲」的理論即「筆畫釋義」來解。豎折「 」表示群山起伏,向上凸起;兩豎「 」表示垂直縱立地上,兩豎的長短不同表示山的高低不同。讀音是有石(shi)和尖(jian)相切而成(shi+jian),石指示山有石頭組成;尖說明山多是上小下大的形狀。
本義為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
岳(閱)古文作嶽,是由山和獄會意而成的字。山為歸類符號;獄表示斷獄,確定真偽,引申為幽靜。以之作參照,表示嶽為山之尊,可勒石確功考德。借「閱」聲表示王者巡守,通閱古今。後用俗字「岳」作簡化字。岳是由丘和山會意,丘指圜丘,周代祭天用的壇壝。祭天立圜丘,祭地鑿方池(天圓地方)。表示古代帝王封禪祭天的高山。岳的本義為高大的上,古代帝王巡守,勒石確功考德的地方。如「五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