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俠書里總會把老人的武功描寫地特別厲害?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問題,因為大多數武俠劇中,都是年輕人的天下,老人的武功高,但也一般只是充當配角的。但是,古人從不退休,即便是一個農民,也是干到走不動才停止勞動的,當然,現在也是。因為在那些「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年代,農民要想活下去就要不停幹活才得以溫飽。

而在武俠中,各大門派的老者也都是活到老,學到老,練到老的。比如張三丰,年輕的時候很能打,老了的時候還能充當義務兵,經常為張無忌療傷把脈,動不動就有把自己百年內力傳給他的衝動。

金毛獅王謝遜,一出場就自帶「惹不起,惹不起」的霸氣特效,根本沒有一點退休老幹部的矜持,動不動就要找人干架。而老頑童周伯通,也是活潑的很。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武俠劇從來都不把老年人當成一種弱勢群體,相反。他們更能打,他們不但能打,還能根據自己多年的作戰經驗對事情進行周密而負擔的分析,真是不折不扣的老司機。

武功靠的是修鍊,所以在武俠劇中,自然年長者學習時間長,資歷高,畢竟。動不動就幾十年的功力,可都是時間熬出來的。不過,即使老頭功力再高,修為再深,也打不過開了掛的男主角。


武俠書中的江湖有著傳統文化的內核,表現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念。

中國文化中封建的等級觀念,在傳統社會中君主,父親是絕對的權威,不容挑戰,反應在武俠小說中就是師祖,師父,老人武功高,地位不容挑戰,在武俠小說中地位通過武功來表現,所以把老人的武功寫得高。

王富仁說,中國文化就是「父子文化」。

中國文化之所以迥異於西方文化就是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的獨特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中富有經驗的老人擁有耕種的技術,掌握耕種的時間和規律,而且農業文明需要集體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落宗族,形成就祖宗家法,尊卑有序,等級森嚴的文化。

「有天地然後又萬物,有萬物然後又男女,有男女然後又夫婦,有夫婦然後又父子,有有父子然後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武俠小說中則是門派,師父,掌門,徒弟等等,其實質核心是一樣,武俠小說中各門各派的門規派律極其嚴格,都要求徒弟維護門派,掌門的權威,徒弟絕對不能挑戰掌門的權威。

華山門規:本派首戒欺師滅祖,不敬尊長;二戒恃強欺弱,擅傷無辜;三戒姦淫好色,調戲婦女;四戒同門嫉妒,自相殘殺等等

絕大多數門派的門規像華山派一樣,第一條都是維護師父,師祖的絕對權威,這反應在武功山就是師父,師祖的武功高強(絕大多數),也就是老人武功的高強。為了邏輯上的通順,作者在武俠小說中發明了內功,內功需要慢慢的積累,所以老人的武功比較強。

武俠小說看似江湖,其實還是廟堂。廟堂上是君主,父親高高在上,江湖是師祖,師父,老人武功高強。所以武俠書里老人的武功特別厲害。


武俠小說中,往往有一個現象,人的武功和年齡成正比,年齡越長武功越高。而這與現實恰恰相反。所謂「拳怕少壯」、「亂拳打死老師傅」。真正打架中,老年人無論力量還是速度都及不上年輕人。那武俠小說中為什麼這樣設定,我認為主要是三點考慮。

第一,武俠小說引入了內力這個概念,並且讓內力成為決定武功高低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因素。而內力的累積需要長時間的修鍊,修鍊時間越長,內力儲備越充沛。故而除了少數帶主角光環的年輕人可以通過老師傅傳功或者練了某種可以迅速提升內力的神功之外,其他人要獲得高深的內力只有靠自己的年齡苦熬。

第二,為了突顯武功厲害,往往會設置很多特別難練的武功,強調只有天資聰穎的人、勤奮刻苦的人才能練成,甚至再厲害的人都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練。比如金庸就寫過龍象般若功,一共十四層,武功可以一直練下去,但人的年紀有限,不能長生不老,金輪法王練到第十層,已是前無古人,並且想來有生之年也不可能練成第十一層了。再如乾坤大挪移,歷任明教教主最多練到第四層,再練下去命沒那麼長,如果不是張無忌學了開掛的九陽神功,估計永遠也不會有人練到第七層。甚至連創這套武功的自己都沒練到最後,只是憑想像胡亂寫了最後幾句。

第三,現實一點考慮,年紀越大確實實戰經驗更豐富,見的風浪多了,也就知道怎麼一一化解,這也有一定道理。另外還有,因為當年的傳說或是崇高的武林地位,讓這些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具自信,也就能在交手中佔上風。

在以上三點的作用下,武俠小說中就會出現各種年紀很大的武林高手了。不過我要強調的是,並非所有武俠小說都遵循這個規律。拿金庸、古龍兩位作對比。金庸小說中的老年武林高手特別多,掃地僧、逍遙三老、少林三渡、袁士霄、穆人清,最誇張的就是一百多歲的張三丰,各個內功深厚,神功傍身,即使不是第一高手也在該部小說中名列前茅。但是再看看古龍,就明顯有個轉變過程。早中期的作品,還會出現一些老年高手,最典型的是大旗英雄傳。書中最厲害的高手夜帝夫婦、日後、雷鞭老人都是年紀很大的近乎神仙一般的高手,比金庸天龍八部中的逍遙三老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中後期作品就明顯改變,標誌性的就是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天機老人,身為兵器譜第一位,其實威名是幾十年前打下的,武功固然深厚,但面對排名低於自己但正當盛年的上官金虹,最後還是戰敗被殺,因為自己不復當年之勇,加上怕輸,最後果然輸了。其實這才符合現實。古龍的後期作品多是揭露現實殘酷,老人力量速度都不及年輕人了,最終要被淘汰。在之後的作品中,往往真正的高手都是中青年的,講究武功唯快不破,這點就是老年人做不到的了。


為什麼武俠小說中的老人武功總是特別厲害?這個問題其實是不夠嚴謹的,武學小說中真正特別厲害的老人並不多,大多數老人只能是平庸或者二三流的高手來形容,但讀者總覺得這些老人武功修為要比年輕人高,這就是中國人經常說的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武功,一種是殺人技,一種是修為,殺人技很好理解,越是年紀大,對於這項技術的掌握越是熟練;修為,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內力的修為和武學的修為,年長的人內力的積蓄要比年輕人多,對於武學的理解也透很多。

武俠小說中著名的幾個老人,掃地僧、張三丰、神鵰中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和周伯通,天機老人,這些人的武功都很高,高得離譜,掃地僧的戰績就不說了,張三丰雖然被偷襲受傷但還是一掌將對方擊斃,東邪和南帝在神鵰中已經老了,拳怕少壯,西毒和北丐同歸於盡,周伯通其實真是蠻厲害的,但畢竟也是年紀大了,天機老人是兵器譜第一,對於武學的見解遠在上官金虹和李尋歡之上,卻死於上官金虹之手,拳怕少壯,況且人在巔峰太久了就會害怕掉下來。

這些老人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相當了不起(掃地僧的身份存疑,但年輕時候一定有不俗的修為),當他們老了,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間百態,無欲無求,反而在武學上有更深的見解。


這其實是「農耕民族武俠觀念」在作祟。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明社會。在這種社會模式下,老年人是能夠發揮餘熱的,比如判斷什麼時間種地,什麼時間收麥子,颳風下雨收衣服,老年人抽一口煙,看一眼天,基本就可以判斷出來。

在這種農業模式下,種地光靠年輕人的蠻力是完全不行的。所以在漢朝,當時的人們就批評匈奴人「貴壯賤老」,也就是只有像匈奴這樣的「野蠻人」才會「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但其實匈奴人就不會這麼想問題:匈奴是游牧民族,老年人只能空耗資源,所以不給老人吃的,是為了讓民族活的更好,所以看起來不近人情,但正是人情的表現。

這種思維模式反應在武俠小說里,就變成了老年人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更高的道德品質。那有人說武功呢?其實至少在金庸的小說里,武功的高低就是通過道德水平來完成的。

換句話說,一個到了老年還天天出去干架的,放在整個金庸小說里也不多——比如《笑傲江湖》的方證大師;《天龍八部》的玄慈方丈;《俠客行》里的白萬劍。這些人的武術成就(不是武功)也並不會很高。

更多的老人只是吉祥物般的存在,給小字輩教兩招,比如華山派的風清揚;或者像張三丰一樣,看起來武功很高,但最主要的工作還是各種給徒弟療傷。但在一般情況下,他們還是不出手的。

但並不是所有武俠小說都這樣,到了古龍晚期的作品,我們就明顯可以看到一種年輕化的傾向,比如天機老人打不過上官金虹,上官金虹打不贏李尋歡;阿飛更是可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打遍天下;甚至在後來的《飛刀又見飛刀》、《邊城浪子》、《陸小鳳系列》,江湖永遠是年輕人的天下,偶爾有老傢伙想站出來鬧點事:

只見刀光一閃。


很多老人武功厲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越老越妖」,年齡越大功力越高。

武俠被稱作「成人童話」,裡面的很多武功都是武俠作者發揮想像憑空創作出來的。武功的高下不僅僅取決於招式,更取決於內力的高低。

這就如同金庸《笑傲江湖》里華山派的劍宗、氣宗之爭,劍宗注重招式,而氣宗注重內力。書中嶽不群在教令狐沖等一眾徒弟練劍的時候曾經說過:練劍的前十年,劍宗一定勝過氣宗,因為頭十年劍宗的招式突飛猛進,而氣宗一直注重練氣,但是還不能有所成就;練到二十年,劍宗、氣宗可以打個平手,此時劍宗招式已有所成,而氣宗的內力也有所成;等到第三十年的時候,氣宗一定勝過劍宗,因為劍宗在氣宗的內力面前猶如小孩和大人比拼力氣一樣,而且在內力的幫助下,氣宗的招式會更精妙。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里也曾有過一段描寫,說江南七怪教郭靖的武功,但是七個師父都是二流高手,加上徒弟愚鈍,一直練的很吃力。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全真派的丹陽子馬鈺教郭靖練習了全真派的內功,郭靖的武功便突飛猛進。

其實所謂內力,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氣功」。氣功越練到後面,人的氣場越強大,力氣也會大增。記得以前看過一個紀錄片,練習氣功的人到後面,骨密度也會遠高於普通人。

氣功在古代,其實就是道家秘術中的「內丹」修鍊,有「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之說,也就是很多道家修鍊者所說「練後天返先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修鍊有成的老道長鶴髮童顏、皮膚細嫩、猶如嬰兒一般的原因。

而這種修鍊,講究的是循序漸進,猶如華山派氣宗所言,練個三五十年才能有所大成。所以,潛心修鍊者,年齡越大,內力越強,武功越厲害。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內心的境界也越高,看破世事,處事泰然,內心越發平靜,更有助於修鍊。其實不僅是武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術,如琴棋書畫、醫學等等,都是如此。

例如,《倚天屠龍記》里的張三丰,練到百歲,人稱「張真人」,一百二十歲的時候更悟出了太極拳、太極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空相用金剛般若掌偷襲,也能泰然處之,雖然受了內傷,但快速出手擊斃空相。而且借張無忌的內心描寫告訴我們:這麼重的內傷,張三丰閉關修鍊三個月便可無礙。

武俠里越老越妖的高手,還有很多,例如:逍遙子、掃地僧、黃藥師、一燈、獨孤求敗等等。沒有數十年的修鍊,即使再高的資質,也難以達到他們的高度。

也許金庸覺得「越老越妖」這個規律有點無聊,所以又創造了兩個例外,也就是《九陰真經》和《九陽神功》,一個至陰至柔,一個至陽至剛,可以通過修鍊,快速(相對於內丹修鍊)達到擁有深厚內力的境界。例如張無忌練習九陽神功後內力大增,可一人單挑六大派;周芷若練習九陰真經後,在少林屠獅大會也是出盡風頭。但是金庸又寫,心性不夠者(內心不夠平靜、境界不夠高)修鍊容易走火入魔,周芷若就是例子,最後武功盡失,差點瘋掉。


武俠小說里總是武林長者描述為武功高強的人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我們傳統上的武功和氣功不是一日成就的,是經過多年,長時間練就的。這就意味著練的時間越長,武功就越高。所以,年紀越大的練武者,就意味著習武時間越長,功夫也就越高深。


其實吧,武俠小說都是成人的童話,那裡面武功啥的都是假的,是練不成的。為了讓讀者相信它,就必須回答「他為什麼那麼厲害」、「我怎麼練不成」這樣的問題。

所有「武林秘籍」都是為了這個目的,這本是不合邏輯的,你搞本大學教材回家去看看,就能畢業了嗎?肯定不如有老師教是吧?可武林秘籍這種神奇的東西一練就會(除了陳近南給韋小寶那本以外),它出現的價值就是給主人公的功夫一個解釋,告訴讀者你怎麼練不成——你沒有武林秘籍嘛!

老年人武功高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個現象就是告訴你,武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練成,等練成了都是老頭了。所以你練不成是你功夫沒下夠,是吧?不能證明我說的是假的。


按照一般人生理學上的因素來說人最能打最有力的時候應該是20歲到30歲的青年時期,也是現在運動員的黃金時期。

但武俠小說里的大俠用的不是蠻力打架。它要有招式和內力想配合。尤其是小說里引入的內力,更是神乎其神。那麼為什麼要越老武功越高強呢?

1.只有時間越長積累的內力越強大深厚,要不小說中用年數來形容功力強大呢,就像無崖子70年的內力。爾青少年的內力高強者大都是由別人輸入的或者吸收別人的。

2.大多的老者高手都是宗師級別的人物,要開山立祖,開創研發新武功,就像張三丰,一閉關都是好幾年,當然出來就那麼大年紀了。

還有就是這些老人雖然功力較高但,經不起大傷,一旦受傷很難漲年輕人一樣恢復。


這是一個體系的問題,中國武俠里有靈丹妙藥、有秘籍、有飛天遁地一看這就是修仙體系啊,一分清體系就好解釋為什麼老頭都是高手,修鍊時間長啊,千年妖、萬年魔都是BOSS級的。


推薦閱讀:

TAG:金庸 | 天龍八部 | 小說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