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的哪些常識性錯誤讓你哭笑不得?


作為創傷骨科醫生,最讓我哭笑不得的,就是所有功夫動作電影電視劇里:

主角干配角都是一刀一個,速度死。。。腹部被割一刀,秒死。。。後背被砍一刀,秒死。。。肚子被一刀刺,特寫鏡頭,人就立馬觸電一樣,眼睛怒睜,一動不動的僵住,秒死。。。死的速度之快,簡直無法直視。。。

當然,如果換成主角,不僅沒那麼容易掛,而且甚至更快張,比如下面這段視頻,可以看出同樣的傷,對主角配角造成傷害的差距。。。先看下加深印象,我後面再接著詳細說。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thumb_url": "77450000d1bc1ef9eee9", "vname": "", "vid": "8a9aed1a17d44823b6f115bf152ac809",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77450000d1bc1ef9eee9",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77450000d1bc1ef9eee9", "video_size": {"normal": {"duration": 255.6, "h": 352,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4524767}}, "duration": 255.6, "file_sign": "801bc7b44e3cca80b435631653441424", "md5": "801bc7b44e3cca80b435631653441424", "vu": "8a9aed1a17d44823b6f115bf152ac809"} --}

這樣熟悉的鏡頭,相信你從小到大,已經不知道看到過多少次。。。而且,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僅在國產神劇中有,日本武士片,美國好萊塢大片,甚至經典美劇中都能隨處可見。全世界的電影導演和編劇難道都是一個老師教的?

然而,事實真相是:

1、人,沒有那麼容易被掛掉,尤其是腹部或後背中刀。

經過了漫長的進化,為了保護我們體內的重要器官以及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體在最外層,包裹著厚厚的保護組織:角質層、皮膚、皮下組織、脂肪、肌肉、筋膜、骨膜、骨、內臟筋膜。。。

它們的厚度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增加,相信我,那厚度絕對超過你想像。

即便是口碑爆棚的武俠電影《師父》,也到處充斥著「橫向割一刀,人就死了」的畫面。。。

然而,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別說割到重要內髒了,那傷口深度連脂肪層都難突破,最多到肌肉層。這種傷,其他再大戰300回合都沒有問題。。。然而,電影里,配角就這麼秒掛了。。。

你們能理解一個創傷骨科醫生,看這種武俠動作片時的痛苦么?(錘牆!!!)

2、即使被傷道最重要的要害,也不會秒沒,沒有快的那麼誇張。

除非是腦生命中樞,其他地方即使是心臟、頸動脈、肝腎被刺破,也是逐漸流血流沒了,雖然速度不同,但絕對不可能秒沒。

是的,即便是心臟被破一個口子,也不可能秒沒,也需要一個過程。

所以,你看到電影電視劇中,被一下刺中,人立即被「點穴」一樣一動不動,而後秒死。這種鏡頭也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人,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堅強。但也絕對沒有電影里那麼弱雞。。。

當然,導演編劇可能為了突出主角的厲害,或節省時間才這麼做的。但是作為一個創傷骨科醫生,在最精彩的打鬥戲看到這樣一幕,瞬間就出席的感覺,真的好痛苦(錘牆繼續!)

了解更多有趣有用的醫學科普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骨科醫生路遙」。


動作、槍戰戲往往是常識性錯誤重災區。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影視劇中關於幾款經典武器的使用錯誤。

1. 捷克造ZB26輕機槍

ZB26 是捷克國營兵工廠在二戰期間所生產的一款經典輕機槍。外形特色是有一個四邊形20發裝彈匣插在槍身正上方,槍口為喇叭形。

使用上,ZB26在500米內射擊精度高,拆換槍管快,易於保養。該槍廣泛出口世界各國,還影響了英國後來的布倫輕機槍的研發。在中國戰場上更是大名鼎鼎,國軍、共軍均大量裝備,並大量仿製生產。

捷克造只有20發子彈,實戰中,一般都是採用點射,沒有人會捨得唰唰唰地掃射,並且那樣除了浪費彈藥,精度也不準。由於需要換槍管,換彈夾,一般都需要配副射手。目前所有影視劇中,給機槍手配副射手並且突出換槍管細節的,只有《我的團長我的團》。

捷克造子彈射速為每分鐘500發,連續射擊後,槍管發熱可以烤熟肉片,而槍管下方,是非常精密的導氣管。所以無論是抵近射擊,還是掃射,一般射手都是手扶槍托,或者抓住槍管上的木質把手。然而,影視劇中,常常是這樣用的——

首先,它穿越到了清朝,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發明。

那麼,大清怎麼還是亡了?

其次,大家喜歡用它打飛機——

大吼一聲,然後抓起來就掃射。他這個抓住支架的射擊姿勢相比那些直接握槍管的,並沒有太大的錯,然而根據這支槍的後坐力,這樣射擊毫無精度可言。

一般來說,正確的射擊方式是——

並且請注意,劇中的ZB26插了個根據AK47改進的國產56式彎曲彈夾濫竽充數。注意彈夾上特有的凸線——

而非常考究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也是如此,虞嘯卿徵兵動員那麼有氣勢的場景,也無法避免這個硬傷——

有人解釋說,這個是布倫輕機槍。這個解釋稍微靠譜,因為布倫輕機槍就是英國兵工廠根據ZB26改進仿製的輕機槍。然而,布倫和ZB26差別還是很大的。

圖上為布倫,圖下為ZB26,明顯特徵區別是,布倫導氣管很短,槍托上翹,彈夾上沒有那麼多凸線。

真正的布倫,是這樣的——

那你也不能用56式彈夾代替啊。

事實上,因為ZB26非常優良,一直到了五六十年代都還在用。很多民兵武裝用裝彈更多的56式改造件去代替原來的20發四邊形彈夾。劇組找不到原品,最後找到的都是現代改進品。

2. 歪把子機槍

侵華日軍的大正十一式機槍,是日本陸軍在1920年代戰間期開始配發的輕機槍,亦稱「11年式輕機槍」,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這把槍最大的敗筆就是它的填彈方式,奇葩的日本人又要設計機槍,又捨不得彈藥,因此搞了個稱為「壓彈機」(裝填架)的彈斗,30發子彈,要5發5發往裡面填。

因此,不管你換不換槍管,必須要有一個填彈手在旁邊往彈斗里壓子彈。否則這把槍用起來,就和步槍沒區別了。

然而沒關係,我們抗日神劇中,這把槍非但不需要填彈手,甚至子彈都是多餘的——

3. M1941約翰遜半自動步槍。

這是一款設計新穎,產量極小的半自動步槍,他的缺點是結構不夠堅固而且故障率高,只有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少量購買使用過,產量極少。後來當美國兵工廠生產了足夠的M1步槍後,海軍陸戰隊就全面換裝M1步槍及M1卡賓,因此,M1941在1944年就停產了。這樣的槍,裝上狙擊鏡來到東亞抗日戰場,解放戰爭戰場,實在是很稀奇,完全違反史實的事。先不說來源,保養,怎麼裝狙擊鏡,怎麼供應彈藥,都是非常令人頭大的問題。

然而我們的導演是無所謂的——

4. 注油槍(黃油槍)和斯登

很多描寫軍閥混戰、民國、抗戰的片子里,動不動就人手一隻美國產M3——

或者英國產斯登——

看上去戰士們都是威武雄壯——

實際上這兩款衝鋒槍都是二戰後期才研發裝備部隊的,三幾年的時候根本不可能來到東亞戰場。

即便你想說導演是想表達德械師用了MP40,我們先不考證德械師養得起MP40的彈藥消耗不,那你也不能只要是衝鋒槍就說人家是MP40呀。

實際上,真正來到東亞戰場的,是花機關(MP18/28)

「一隻駁殼槍,一挺花機關」,那是突擊隊的標配。

5. 裹槍布

幾乎今天所有的抗日神劇,都喜歡把狙擊步槍、步槍、槍,裹得跟個木乃伊似的——

似乎是離了木乃伊燒火滾,就拍不下去。

好吧,就算你人手一隻狙擊槍,抗戰還抗了整整14年,如此諷刺,就算你華東華北全部是零下N度,需要給槍穿棉衣,就算你害怕反光,拜託也好好裹一下吧,人家瓦西里至少也是用咔嘰布均勻裹好,再用繩子纏吧——

再看看抗日神劇里裹的那些......攪屎棍一樣。

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和平安康的生活,後人見錢眼開,如此隨意,毫不嚴肅,踐踏史實,也就是不尊重英烈,不尊重犧牲,只能是把我們的後代都變成腦殘,把戰爭粉飾為遊戲。貽害無窮,遺臭萬年!

註:

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根據我國法律,任何收藏、販運槍支及模擬槍的行為均屬嚴重違法。和平年代,國家有咱強大的人民解放軍保衛著吶,你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該幹啥幹啥吧!


1、這是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一個鏡頭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這個小太監跑來給趙高報信說:不好啦!不好啦!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啦。

起義?!你身為秦朝宮廷的小太監,不應該說造反嗎?難道作為小太監就可以沒有立場嗎?

2、不說話,直接上圖:

據說這是一部韓國電視劇,一個穿越回古代的屏風啊~啊~簡直不知說什麼好了!!!

3、這是電視劇《少年包青天三》中的一個片段

長身玉立、身姿瀟洒的公孫策站在漫無邊際的油菜花田中,朗朗有聲地念出了後世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4、這是電視劇《槍炮侯》中的一個片段

就算你是研究槍炮的專家吧,可是那可是清朝末年啊!!會有這麼先進的機關槍嗎?如果有的話,大清朝也不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

5、這是電視劇《古劍奇譚》中的一段對話。

「坐標」一詞不是笛卡爾提出的嗎?難道古人如此聰明,早就知道了這一數學知識?

6、如今,在一些電視劇中經常出現醫生用電擊使病人蘇醒的情況,然而,「電擊除顫」是用來除室顫的,心電圖都已經一條直線了,就甭再湊這個熱鬧了。

PS:點擊的正確的放置位置應是這樣,而不是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左右對稱放在乳頭上。囧啊!!

7、只放圖,自己找亮點咯

八百里開外?相當於北京到呼和浩特市的距離,請問你是狙擊手,還是炮彈啊???

本文作者倩倩,女刀匠,冷兵器愛好者,個人微信公眾號bd4488


首先是抗日神劇

我相信編劇的數學老師一定是體育老師,不用說,我明白,體育課充了數學課,你的數學還是不給力啊。

我就說一聲,你咋知道是八年抗戰,咋知道還有一年,大家可以啊,穿越的吧,不過可惜穿早了,肯定不知道所謂「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了,同志們,不不不,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啊,這是送分題,不用被抗日神劇誤導,肯定是十四年,要考的,拿出你們的小本本記題綱了啊。

接下來這個就讓人哭笑不得了

不用說了,我都明白,這不是你兒子,眉毛在哪呢?你是搶了隔壁還珠格格的台詞對不對

這睜眼年頭說瞎話還得眉不改,色不飛,真是委屈了幾位大才啊


我來說一說各種影視劇里的客棧。

大家看各種武俠劇裡面,各位大俠出門,晚上住宿怎麼辦?你經常會看到悅來客棧。

《仙劍奇俠傳》是大家很熟的一個遊戲,後來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劉亦菲就是靠這部電視劇火起來的。

裡面也有個《仙劍客棧》,大概代表了現在很多人想像中的古代客棧。

大家看,這個客棧,一樓大堂吃飯,二樓是各種客房住宿。看上去挺豪華的對不對?

其實在古代,這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事兒說起來很複雜,我就簡單給大家說一說為什麼不可能。

第一,古代人不準隨便出門。

古代戶籍制度非常嚴密。古代官員考核一個重要的政績就是任期內戶口增加了多少。因為人就是生產力,老百姓活著就得交皇糧,服各種勞役,怎麼能讓你們隨便到處亂跑?

古代能夠在全國各地走動的,一般是兩類人:1、各級官員和秀才,2、商人。

官員好說,各地當官,必須流動,秀才參加科舉也得去省城、京城;至於商人是社會經濟流動關鍵,所以准予四處經商。

允許出門的,必須要有通行證。要蓋各地官府印章。

唐僧為例,看《西遊記》的時候,唐僧隨身攜帶通關文牒,到一個國家就請國王蓋個章。

電視劇中,通關文牒長這樣。

當然,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都是瞎扯。

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法師西遊取經,既沒有孫悟空豬八戒,也沒有通過文牒。因為他是偷偷跑出去的。

這裡給大家舉這個例子,其實就是說明通關文牒的作用,就是介紹信。在古代出門,必須要有蓋公章的介紹信。否則就是流民,可以隨時逮捕。

第二,古代住宿的場所大多不是客棧。

前面說了,古代一般老百姓不準隨便出門。

能夠出門的,主要是官員和官員候補——秀才為主。

官員出門公辦,主要是住各種驛館。

驛館是什麼?古代官方文書來往傳遞,全靠各地的驛館驛站。相當於現在的郵局,官方文書,由專人送到各個驛站,一站站傳遞下去,直到送到京城。

大家經常聽說一句話,叫「八百里加急文書」,說的就是這些驛站和驛館。這些地方也提供食宿。

國家既然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館,官員出行就住這裡了。

有的讀書人看關係也可以在裡面混一晚上,那得看你運氣。

但大多數讀書人出門,根本沒資格住驛館,他們一般就在廟裡對付一晚上。

古代寺廟到處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寺廟就逐漸也有了住宿功能。甚至很多讀書人就在寺院讀書,住個兩三年都有的。

所以,古代提供出門住宿的地方,大多數都不是客棧。

第三,客棧隨著商業經濟逐步發展。

前面說了大量官員和讀書人是不住客棧的。

古代客棧這些商業住宿,是隨著商業興起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物資運送主要靠水路。從隋唐修大運河開始,到北宋京師開封直接連通了運河到揚州,然後明清時候是京杭大運河。

古代各地賦稅都是要運到京城,主要靠大運河。

所以,隨著時代發展,運河沿岸一些城市,就陸續出現了給商人固定住宿的地方。

北宋《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大量此類住宿場所。

大家看,上圖這個「常住王員外家」就是給人住宿的。

古代開店住宿的都是民居,都是磚木結構為主。樓房是很少的,基本不可能出現一樓大堂吃飯,二樓客房住宿這種格局。

這還是在京城,才有這麼好的條件。

在其它地方,大多數就是個大車店。

能找到龍門客棧這種土房子就算你運氣不錯了。

所以像仙劍客棧這種高大上,透光性很好,看著乾淨明亮的地方,你就別想了。

最後再說一句。我國的武俠小說基本都是明清以後才出現的。尤其是清朝以後。所以現在都說什麼客棧客棧,其實客棧這個說法是清朝以後才有。

在宋朝、明朝,基本上是不會有某某客棧這個玩意滴。


每當看到電視里彈琴的鏡頭就會覺得尷尬。

劇組總是把琴放反

像這樣,長相思,在長安。。。

神仙姐姐多美啊,可琴怎麼看怎麼違和。

就連我東吳大都督也不能例外

正確擺放是這樣的

至於無數琴箏不分的就不用說了。

當然,古琴比較冷門,很多人看不出來。其他的諸如古箏,竹笛等等出現常識錯誤的也不在少數,相信大家也都看得出來。

當然了,演員也不可能都會這些樂器,不能苛求他們,只希望注重一下基本常識。

最後,再看看我最愛的林妹妹,氣質琴技皆在線


影視劇中不靠譜的地方太多了,有些牽扯到非常專業的知識,這還有情可原,但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這就令人驚訝了。

下面舉幾個歷史方面的例子。

1、稱張學良為「少帥」

「少帥」在當時是戲稱或者蔑稱,還有點開玩笑的意思,比如某大軍閥未成年的兒子、侄子或者小舅子,人們就會就他們少帥、侄帥或者舅帥。當時張學良的部下一般都稱呼他職務,長輩稱他的表字「漢卿」,妻子和趙四小姐稱他「小爺」。什麼人叫他「少帥」呢?他的政敵楊宇霆等人,當然也不可能當面叫,只是背後這樣叫他,蔑視意味甚濃。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短文《少帥其實是蔑稱》,有興趣者可找來一看。

2、稱呼慈禧太后為「老佛爺」

這是宮內太監和內務府官員背後對慈禧的稱呼,就好像黃埔學生叫蔣介石「老頭子」一樣,當面不能叫。至於朝廷官員,不論當面和背後都不能如此稱呼,對慈禧的正式叫法是「皇太后」。

3、清代人和人動手時將辮子纏在脖子里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類似畫面,這就非常搞笑了,這樣不是給別人一個勒死自己的機會嗎?真實情況應該是將辮子盤在頭上。

4、清代戲飯館裡出現女性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有清一代婦女不準進入飯館,就是妓女也不行,在飯館吃花酒那是民國以後的事了。


謝謝邀請!!

很久以前就看過這個話題!

前幾天也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首先說下題主所說的紅薯問題!紅薯是明朝年間出入我國的,最早紅薯是原產南美洲的植物,後經人類培植成為農作物!後來經西班牙傳到了歐洲,傳教士又帶到了南亞,最後進入我國!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

紅薯主要分布於北京、山西、山東、河南、天津、河北、東三省、內蒙古、雲南、四川、湖北、甘肅、安徽、福建、陝西、湖南、廣東、江蘇、江西、海南等地。在清朝初年因為出現了暫時的太平時期沒有了戰爭,所以人口快速增加,正是因為番薯的易於種植和廣泛推廣!使得當時的清政府解決的百姓吃飯的問題!

清朝的「康乾盛世」也被成為「番薯盛世」!可見番薯為我國做出了多大貢獻啊!

再說說別的!

現在的電視劇劇組的素質可謂是參差不齊,拍出來的片子更是五花八門!其中歷史劇更為嚴重!很多的電視劇根本不重視歷史背景下的物質狀況,瞎弄亂弄一些道具,看後甚是噁心!

前幾天我在某播放軟體中突擊式的看了一遍由孫紅雷、黃志忠、張恆、孫淳、呂中、柯藍演的《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主旋律軍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導演是著名的張黎!

這個陣容和導演在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常識性的錯誤出現的!可是我在看到一半時就有些作嘔了!主要是因為道具中槍械的使用問題!

這部電視劇開始說的是黃埔軍校時期、兩次東征、北伐戰爭這個時期!上面說的那幾個事件是發生在1924年—1928年之間的事情!可是出現在劇中的槍械都穿越了!

下面說幾個!(本人愛好軍事尤其是兵器已經有將近30年了,就根據自己的印象說說)

1、黃埔軍校是蘇俄幫助中山先生在1924年5月建立的!那時候軍校學生用的是蘇俄提供的武器!其步槍是莫辛納甘步槍!之所以黃埔軍校學生軍在戰鬥中表現出色,這和他們使用的槍械是分不開的!

黃埔學生兵用莫辛納甘步槍,而其他軍閥部隊用的都是漢陽造、日本30式、88式等陳舊型號!

而電視劇中黃埔學生使用的沒有一支蘇制武器!儘管我來回慢放也沒有找到!其實莫辛納甘步槍在我國還有大量的庫存,都在民兵武器儲備庫中存放,而且狀況良好,都能使用!電視劇組是不難找到的!《建軍大業》中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只是幸好略有差錯!

2、ZB26輕機槍是捷克於1926年正式量產的,1927年才開始少量進入中國!黃埔軍校學生怎麼可能在1925年就裝備了呢!劇中孫紅雷還號稱自己手中的是加拿大造仿造的捷克式呢!而且他手裡的那支機槍我認為是我國在50年代改造的那批槍(1956年我國民兵裝備使用了一批戰爭年代,期中就有改裝的繳獲的各類幸好的仿製的ZB26機槍,用的是56式衝鋒槍的彈夾!)

3、劇中黃埔士兵手裡拿的是「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正式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後來逐漸取代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

1935年以後中正式步槍才列裝部隊!

4、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最初量產型號是1921式,中山先生在1922年革命時期確實是從美國購買了一批,只有30支裝備自己的衛隊!但《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槍架子上擺放的是1942年美軍在1928式基礎上改造定型的M1A1!(分辨這個很簡單早期信號式有前握把的沒有槍口消煙器,後期的是用槍管護木取代了前握把)

湯姆遜衝鋒槍早期型號幾乎沒有成建制的裝備部隊,因為太貴了,結果美國黑幫把它發揚光大了!

5、孫紅雷繳獲國軍一個連的武器,國軍被繳械的槍裡面有很多的「司登衝鋒槍」!

這種槍是英國在二戰期間1941年緊急研製的!

6、還有那支著名的「黃油槍」M3衝鋒槍,

那是美國1942年研製的!

7、孫紅雷手中的二十響毛瑟手槍,是1931年量產的20響,毛瑟衝鋒手槍

電視劇表現的那個時期的毛瑟手槍是十發的早期型號(由拋殼天窗利用彈夾裝彈)!(一支被世界拋棄的槍在中國發揚光大了)

8、還有就是那隻電視劇開始時就出現了的那隻轉輪手槍!我反覆看了幾遍!認為這是一支史密斯威森轉輪手槍!!但是那是二戰後期出現的型號!早期型號基本都是0.45(11.43mm)口徑的大威力型號!

發射溫徹斯特彈的0.38口徑不會在那個時期出現!

9、瞿老師那把手槍也是穿越的型號!劇中的道具是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是1935年定型的產品!

10、還有孫紅雷裝備的手榴彈,那就是正規的67式手榴彈和裝彈袋!

真的希望今後在歷史劇中要正確使用道具!

天下人評天下事!閑人雜說不喜勿怪!


這樣子的情況簡直多的數不勝數,我也來湊個熱鬧。

影視劇,為了視覺上的衝擊,為了劇情的需要,總會對現實情況進行過分誇大。

首先,車輛追逐中的常出現的,撞車必爆炸。此類場景經常出現在動作類作品中。現實情況是,汽車的油箱都很安全,輕易不會撞到,而且汽車相撞都會切斷電路的,撞到油箱必須大量漏油,漏了油還必須有火星。而且即使漏油加著火也只是車輛燃燒,並不會爆炸那麼誇張的事兒。除非車上攜帶了爆炸物,那我沒話說。像南京爆炸案那麼恐怖的車速相撞,而且正對油箱位置呢,也只是解體而已,著火都沒有出現。其次,車輛撞擊還經常出現沒有彈出安全氣囊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安全氣囊是標配,每輛車都有。像速度與激情這種,改裝車故意沒裝氣囊那我也沒話說。拍攝電視因為氣囊彈出會干擾拍攝視線而且不好控制,也會對演員造成傷害,一般都是道具車,自然沒有氣囊這種東西。

其次就是最最常見的,子彈射水。在影視劇中,往往主角遭槍擊跳水都能逃跑,而壞人會向水下射擊以泄憤。而為了表現場面的驚心動魄,子彈都是射的很深而且堪堪划過主角的臉頰跟大腿。這類測試做過很多次,很多數子彈入水即爆,入水超過0.5米的都很少,超過1米的幾乎沒有。槍中明星AK47入水也不過0.8米而已。在水下一米放個木板,都不見得會有凹痕。這樣子的威力在水下一米是很難入肉的,再2米外可安然無恙。確實有水下專用槍支,但是那個只是給潛水員用的。


影視劇里,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被看做是一種很唯美的死法,操作簡單無痛苦,死狀大方又安詳。搞得現實生活中好多人自殺用安眠藥,結果沒死成反而痛苦死了,而真相是,吞服安眠藥是最痛苦且最沒有尊嚴的自殺形式。因為在吞食安眠藥之後的48小時內,不僅不可能睡著,還會出現胃痙攣、腹痛、口吐白沫等癥狀,總結起來就是五臟六腑猶如翻江倒海。

作為理科生的我是不能忍受的 編劇啊 說 你是不是文科生 不對 這是文科生都懂的基本常識好嘛!

這是電視劇《槍炮侯》中的一個片段,就算你是研究槍炮的專家吧,可是那可是清朝末年啊!!會有這麼先進的機關槍嗎?如果有的話,大清朝也不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

這是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一個鏡頭,有個小太監跑來給趙高報信說:不好啦!不好啦!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啦。

起義?!你身為秦朝宮廷的小太監,不應該說造反嗎?難道作為小太監就可以沒有立場嗎?

這是電視劇《古劍奇譚》中的一段對話,「坐標」一詞不是笛卡爾提出的嗎?難道古人如此聰明,早就知道了這一數學知識?

只要是神劇,不是把幾百年之後的詩句說出來,就是發生一些不符合邏輯的打鬥場面,然而,看了這麼多神劇,我只服下面這張圖:

大家還有其他搞笑的可以分享一下,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牛叔看漲停板,和我一起探討一下。


推薦閱讀:

TAG:孫悟空 | 老版西遊記導演去世 | 影視 | 文化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