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和原書法有何關係?


臨帖,講究碑帖並舉,注重墨跡。學筆法必須臨帖,學結體則要臨碑。碑可以強其骨,帖可以養其氣。

刻碑的目的在於紀功頌德,書丹上石的一般都是書寫高手,但刻手、拓工水平有高低,故流傳的碑拓有可能與原作相去甚遠。

碑的長處在於,經風雨侵蝕,愈顯古質蒼醇,耐人尋味,雖用筆帶有斧鑿痕迹,但古人的氣清質實、骨蒼神腴的風韻猶存。

碑的短處在於:一是經刻手刻鑿,勢必與原書貌合神離。二是長期雨淋日晒,字口模糊。三是人工不斷椎拓,字口變細。四是輾轉翻刻,面目已非。

所謂「帖」,即短札、尺牘、手卷等小件紙書。自宋代始,出現刻帖,將名作墨跡摹刻上石。

墨跡的可貴之處在於無微不顯用筆之法,筆意的輕重往複以及用墨的濃淡枯潤,這些都是石刻所無法表現的效果。

但宋代後的刻帖,將帖輾轉翻刻,閣帖版本過濫,有些翻刻過於粗糙,風神全失,形成靡弱的創作風氣。

善學者當取碑帖之所長而棄其所短。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碑帖和原書法有何關係?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碑和帖在刻石中雖然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大類,但又不是互不相干的,單純地把碑和帖絕對地孤立開來是不正確的。

從刻石的目的上來講,一般把銘功紀事的石刻稱為碑,主要是把特定內容告訴旁人,如某人的事迹、某事的始末、名勝的沿革,以及統治者的規章、法令等。由於旨在傳播,所以文字一般都寫得堂皇大方,工整嚴謹。至於它的書法講究,是為了起到美化、裝飾的作用,以便引人注意和加以保存。

而帖,它的藝術目的更濃厚些,是把某人的手跡臨摹下來刻在石頭等材質上,再傳拓於紙上,供人欣賞學習。 對於帖而言,沒有「原帖」和「翻刻帖」之說。因為帖一般都不是書法家本人親自書寫上石的,是後人臨摹其手跡上石的,歷代可以有很多種摹刻版本,區別就在於臨摹的水平高低而已。

從文字的上石而言,碑一般是作者直接「書丹」上石的;帖則是第三人特別是後代臨摹先人的書法鉤摹上石的。 所以,碑原則上是唯一的,有「原碑」之說。但是對於一些有史料價值或書法名家書寫精美的「原碑」,出於研究或學習書法的需要,歷代便出現了「翻刻碑」,這種情況下的碑,實際上也就成為了帖。

所以說,碑和帖與原書法都有著緊密聯繫,只是側重點和上石方式不同。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謝謝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首先,書法的準確含義就是墨跡書寫的字。

從書法學習來說,碑和帖是不同的字跡。

首先,碑文是墨跡書丹,鑿刻出來的字,然後用拓片的辦法,還原為書法輪廓的字,叫碑刻,也叫碑。

書丹是為了刻字看得清楚,不是用墨而是硃砂用書寫,因為,不是碑版的石材的顏色接近發黑,所以用硃砂書寫,也叫「書丹」。

碑刻由於沒有墨跡的變化,所以,只有輪廓很清晰。學習碑刻,你是不知道墨跡的用墨之妙的。

碑刻有兩種刻法。把書丹部分去掉,叫陰刻,這是絕大部分的碑刻樣式,好處是,雕刻成本低。因為只需要把「書丹」部分剔除就可以了。相當於篆刻的「白文」。拓片出來是白字黑地。

還有一種是把「書丹」部分留下來,把碑版的底子剷除,刻出來的是立體的字,也叫陽刻。相當於篆刻的「朱文」。拓片出來是黑字白地。

古代「書丹」遺迹。

由於鏟底的工作量要大一些,碑文表面也很難光滑,所以,一般很少有陽刻碑文。

帖是墨跡,這是帖的本意。但是,學習書法的人很多,人人都有一個名家墨跡學習書法,這是非常昂貴的。

所以,把古人的尺牘,可在棗木板上,再拓出帖子,這也叫帖。

中國書法有碑帖兩大派書法學習的路子。一個是傳統的帖學,就是以古人的尺牘墨跡我學習範本。

但是清代也興起了一個碑學的主張。這主要是指學習魏碑。

事實上,古代的帖子與碑刻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帖子大多數都是小字,而碑學的字帖,大字比較多。

學習書法,是學習墨跡還是拓本,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墨跡用筆用墨的信息比較清楚。而拓本書法字帖沒有用筆用墨的信息。

初學書法,最好先學拓本,先把字的形象輪廓寫豐滿,然後再學習墨跡的用筆用墨。

由於刻本書法,會失去原作的一些信息,除了筆墨信息,就是筆畫輪廓,也會失去一些信息的。

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刻出來的字,比原墨跡要俊朗。字體的形象更加突出。

寫出碑版味 也是一種書法美。寫出翰墨淋漓的味道也是一種美。

所以,學習書法的朋友,應該了解一下書法的碑和帖是什麼關係。


謝謝呈蒙邀請回答上述問題。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具有漢字書寫能力,並能將推至高度的人。簡單來説就是以書法爲主要創作的藝術家。或者説,是精通書法的人。因此,王羲之,其代表作爲《蘭亭序》;顏真卿,其代表作爲《祭侄文稿》;米帶,其代表作爲《蜀素帖》;趙孟頫,其代表作爲《膽巴碑》;王鐸,其代表作爲《擬山園帖》;吳昌碩,其代表作爲《西冷印社記》。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前輩爲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和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彙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學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爲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之所以碑帖和原書法有區別關係。


原書法與碑帖均屬書法範疇。原書法指原作者直接書寫在帛絹、宣紙或其它紙上,流傳下來的真跡;書寫在碑石、磚等材料之上,經過雕刻留跡於其上,在碑刻上經過摹拓留墨跡於紙稱碑帖。分項說明:

1.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後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流傳,於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這樣就把刻於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為帖。

2.碑:碑稱謂最早始於漢。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3種用途,即宮中之碑,豎立於宮前以測日影;祠廟之碑,立於宗廟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於牽引棺木入墓穴。由於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3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

3.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稱為「拓本」,即用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

4.碑帖: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或刻石上彙集而成。碑帖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的書法家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後人通過碑拓並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碑與帖的區別:

製作目的不同: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唐以前的碑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複製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隻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

書體不同:碑的歷史悠久,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直至唐太宗御筆親灑,才開始有行書入碑。草書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刻帖一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形制不同:碑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刻 ,多數是長方形,也有圓頂、尖頂的,雖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兩面以至於四面刻字的。豐碑巨碣動輒丈余高,氣勢宏偉。帖因為多取材於簡札、書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長則一尺至三四尺,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則絕少。

製作方法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書丹上石,即由書寫者用硃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經鐫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筆畫有風格上的變化,即與原書丹之字略有出入,還有的碑刻甚至未經書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藝術情趣,有極濃的金石味道,非毛筆書寫所能體現,實際上是書者與刻者的共同創造。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後用硃色從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後刻,比碑多出兩道工序。雖然程序複雜,但刻帖要求忠於原作,儘力畢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攙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

中國古代碑帖浩如煙海,據《碑帖敘錄》載就達五百二十多種,如漢鮮於璜碑、晉索靖月儀帖、王義之蘭亭序、王獻之鴨頭丸帖、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歐陽詢張翰帖、九成宮碑、褚遂良倪寬贊、顏真卿自書告身、祭侄文稿、懷素自序帖、柳公權蒙詔帖、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宋蘇軾洞庭春色賦、黃庭堅諸上座帖、米芾苕溪帖、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元趙子昂蘭亭序,後來的三希堂法帖等等,數不勝數。是我國傳播文化之瑰寶。


謝邀。碑帖是來自於碑的拓片或影像。原書法就是原作,存在於紙上的墨本,因各種理由被刻於碑上,想永久存世並以些紀念,被拓下或錄或照成影像再次回歸紙媒,被後人學習。

關係是原紙墨本書作被匠人刻成碑,從碑上拓下或錄下成影像再變成紙媒稱拓片或影印本。

原墨本高於碑貼。


中國書法的新走向:碑帖結合

一般認為,帖學和碑學是中國書法的兩大流派。在書法千餘年的發展中,兩者雖有兼融,卻互成格局。清以前,帖學為歷代書家所推崇,佔據主流地位。清以後,碑學興起。阮元《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以及康有為提出「尊碑抑帖」後,在一個時期內碑學成為時代主流書風。它與之前歷代書家對碑派的學習借鑒較為隱諱明顯不同的是,一些書家開始正式提出和探索碑帖結合的問題。沈曾植、于右任等便是這一探索的代表。但書家們並未形成碑帖結合的理論體系,在探索實踐中也未建立起明確標準。

任何藝術的高峰都具歷史性、時代性,既無超越之必要,亦無複製之可能,因為一定的具體的藝術作品,是產生於與之相應的社會文化基礎之上,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和反映,即所謂「筆墨當隨時代」。縱觀中國書法史,無論碑、帖,座座高峰挺立,見證的是中國書法千餘年來的傳承和接續發展,否則,書法史將停滯。當代書法應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種路徑:一為帖學傳統的守正創新;二為碑學傳統的守正創新;三為碑帖結合的新路子。前兩種是為諸多書法大家所實踐並有所成者之路徑,但歷經不同時代的豐富和發展,兩大傳統各自從書法美學體系、技法規則(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為完備和成熟。目前,雖有新的時代條件及書法環境之促動,亦少有創造性發展之大空間。而這種書法生態現狀,卻為開創碑帖結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結合是在汲取兩大傳統要素基礎上的創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補性」的藝術發展規律,也為當代書法的大發展、大突破預示了方向。


如:你看這二幅字一樣嗎


碑帖就是石刻的拓片。


碑,是石上具有紀念性的文字和書法。帖是書法墨跡 。帖大多是原書法墨跡 摹本除外。 碑刻書法大概兩種,

一是把書法作品複製石碑上鐫刻其上 如顏真卿的勤禮碑

二是書丹 書法家直接在石碑上用硃砂這成後再鐫刻

三 不用書寫 直接鐫刻 如大多北魏時期有一些民間石刻 刻石工匠以刀帶筆的 自己為之。

碑拓是當時書法作品性價比很好的複製方式。但經過鐫刻,屬於二次加工,所以刻工是否精良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TAG:書法愛好者 | 王羲之 | 顏真卿 | 藝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