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後」到底怎麼解釋?
原文及正解如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百度百科
分析原文會發現,「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後」應該是「後輩」,而「無後」更多的應該理解為「沒有長幼尊卑」「後輩對長輩沒有尊敬」等意思。而現代人認為的「無後」卻是「沒有後代」之意。所以現代人公認的解釋卻是一種「誤解」,但這種誤解卻也指導了國人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也算是一種有用的「誤解」吧!
當然雖然孟子的話被曲解了,但存在文化上的必然性。在東方文化中社會的基本社會秩序是由氏族家長制所維繫的,因此家族血脈的延續關係到財產的繼承和關係的穩定,如果無後,這一系列的家族秩序就會被打亂。而孟子這句話只是被人誤用(借用)來勸導子女的。
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關注頭條號「文萃齋」哦!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後"到底怎樣解釋?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在頭條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以下是我的理解。
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誰人,又是何意?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經查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其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好處。
文中明明寫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經過後人斷章取義,無視後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將「無後為大"曲解為"無子嗣,而大不孝"。
二、為什麼把「無後"說成「沒有子嗣",而且誤傳了兩千多年?經查閱史料,是漢代人趙岐所做的《十三經注》中,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了曲解。文為「於禮有不幸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也,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他們,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其中把「無後"解釋為「不娶無子",有人誤認為這是孟子說的話,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這是趙歧個人的理解,而讓孟子為其無端背上了兩千多年的黑鍋。正因為這種誤傳,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
三、我對「無後"的理解為「無後德"。以上,張岐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殺人惡魔,只要給他父母生個兒子,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除人慾,順乎天意"、「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如果我們非要依文解義的話,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第一不孝,是不能事親。指不孝養父母、愛護家人;第二不孝,是不能事君。指不能恪守本分、忠義行事;第三不孝,是指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的賢人君子。所以說"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人的不孝有多種,其中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翻譯
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沒告訴父母而娶堯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後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孟子·離婁上》中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子孫後代為大。」近代以來,儒家孝道教義中,最為人詬病的可能就是《孟子》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了。但孟子的這句話實則包含了儒家獨特的死後永生觀,而後世對這一孝道倫理有相當的誤解。因儒家的死後永生觀念,認為子孫後代對歷代祖先的祭祀,是維持死後永生不滅的必須,導致了儒家對「傳後」的異常重視,由此衍生出認為沒有後代是最大不孝的觀念。
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經學家趙岐在《十三經注》中對此進行了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意思是:對於禮法來說,有三件不孝的事,這三件事就是父母做錯事卻不糾正,總是順從他們,讓父母陷入不義的境地,這是一不孝;家裡貧窮父母衰老,不去賺錢或者當官來贍養父母,這是二不孝;不娶妻沒有兒子,絕斷了祖先的祭祀(也就是沒後代去上墳供奉祖先了),這是三不孝。在這三件不孝的事里,不娶妻生子,導致沒有後代,是最嚴重的不孝。
總得來說「後」是指「子孫後代」,主要指兒子,也造成了重男輕女的後果。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語出孟子。無後其實就是無後德的意思。這包含三層含義:第一、直言舜不告而娶的個體行為有違做兒子應遵守的禮俗規則,是私德有虧。第二、在孝行被普遍認可的良俗秩序中,舜的不告而娶是一種對秩序的破壞,會引發我們今天說的破窗效應,這是公德失序。第三、從繼世傳家角度說,不告而娶會成為家族的污點,影響後世子孫的行為準則,是錯謬流轉。後來的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才說無後為大。但是舜之不告而娶只是一個例證,就跟今天寫議論文,舉例子要找有影響力的,具有典型性的。孟子強調為人子要時刻惕勵,謹言慎行,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後代負責。至於後面的不告又等於已經稟告,則是又一種回護,為尊者諱而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出《孟子. 離婁上》
孟子原文中並未提及「不孝有三」是哪三,後經東漢趙岐注釋。「於禮有不孝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歷代經學家對趙岐的注釋第三條多持異議,以為趙岐曲解孟子本義,「無後」之「後」應為後德而非後代,違背了聖人「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準則。其實這才是真正愚腐的假道學,決非聖人本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應為後代之「後」。
人類繁衍,社會發展才是天理,斷子絕孫導致亡國滅種即為最「大」不孝。後「德」宜揚,但後代更重要。因為後代身上肩負著未來和希望!
謝謝邀請,這句話出自孟子: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是說為人有三種最大的不孝,第一,一眛的討好父母,對一些不如理的事不加勸告制止,這是讓父母陷入不義之人。第二,家中貧困父母年邁,為子女不出去做事養家。第三,不成家立業培養後人,不能傳承祖宗的香火。這三種不孝中最後不取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為何要這麼說呢?我們華夏民族有兩條根,一條是薪火傳承,一條是香火傳承。薪火是道脈文化由師傳,香火是祖宗盛德由後代傳承!
所以,無後為大的後字,不僅僅指子孫,而是指傳承。這是孝道的深層含義,是中華民族的根基。
兩種都是錯誤的!
孟子老先生原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這裡,「後」為動詞,向後傳的意思。有一句話,叫著: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那個第一個作俑的人,他不會向後輩傳嗎?)可以參考著理解。
因此,孟子這句話就理所當然的理解為:世上不孝或不好的事有許多,不向後輩遺傳是最最重要的(這樣社會才有進步)!舉個例子(僅是例子而已),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媳婦了,因為舜影響力巨大,為避免後輩效仿,君子在教育下一代時,就撒了個善意的謊言,說:舜告訴過父母了!
我們對這句話誤解了兩千多年,始作俑者,乃漢之趙歧!他還把非實指的「不孝有三」的三坐實為具體的數字「三」,從此以訛傳訛,傳了2000多年!
如果真如趙歧所解,孟老先生這句話除了鼓勵人生育外,有何意義?!何況生育乃老天所賜,與孝何干?!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得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壽,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孔子說,遵從孝道在於使自己成為有道德,被後人所學習和效仿的聖賢,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和奉養得多麼好,給先人的墳墓修得多麼豪華,也不能算作孝。但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對於天子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人們能夠以天下為家,視天下民眾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樣,加以恭敬和愛戴,而不敢怨恨和輕慢,通過仁德教化百姓,並成為天下所有人學習的典範,這就是天子之孝,也就是說,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眾生為孝道的。對於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作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貪心和非分之舉,要勤儉持家孝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養父母為孝道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如果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父母生個娃,就算是大孝子,這顯然與孔子的精神思想相違背,也是說不通的,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孝養父母,愛護家人)一不孝,不能(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仿。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中華文明傳承了五千年,孝道一直都是中國人最基本道德底線,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是崇拜祖先,拜祭祖先是中國人最隆重的事。或許有人會問不是敬鬼神嗎?事實上中國人拜鬼神都是有功利目的。例如我們拜財神是為了自己發財,拜月老是為了自己或子女的姻緣等等,都是有明確目的。就像在現實社會中求人辦事送禮物一樣。這能說明你崇拜他嗎?所以敬祖先才是崇拜。那麼要延續這種信仰什麼是關鍵呢?就是要有後代。所以有無後代就成為衡量是否孝順的首要條件。這樣看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後就是後代了。
"後"指後代,就是下一代,指的是女性生有小孩,並且是男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