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為什麼比傳統IT服務便宜?
在今天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雲計算成為一種最「時髦」的IT信息技術。在雲服務商看來,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上雲都已經成為必由之路。差別在於,企業是用公有雲,還是私有雲,或是採用混合雲架構。
如果說幾年前,雲計算有點冷門,鮮有人知道,現在卻發展成「眾聲喧嘩」。如今,就連政府都出台政策積極推動雲計算產業發展。根據工信部發布的《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報告,預計2019年中國雲計算產業將達到4300億人民幣。從行業看,雲計算已經覆蓋從互聯網到製造、金融、交通、醫療健康、廣電和公共事務。可見,中國的雲計算正處於爆發前的時間。
眾所周知,雲計算非常多的有點,其中最令人關注的一點是便宜。整體上說,企業上雲後,不用考慮運維、維護、人力等費用。但具體深究起來,雲服務的經濟性還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雲服務具有規模經濟效益。比如,10年前,擁有1000個伺服器的數據中心,就已被視為大規模的數據中心。當時,硬體比較貴,帶寬有限,同時缺乏自動化管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10年間硬體成本大幅下降,這源於「摩爾定律」。
而帶寬服務以及高度虛擬化、自動化的管理系統的成本也在下降,此現象改變了過去所認為的數據中心「最佳經濟規模」。
如今,一些互聯網巨頭,比如谷歌、Facebook都在建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擁有的伺服器達到幾萬甚至十幾萬台。把如此多的伺服器聚在一起,通過先進的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因此,這些大型的數據中心,已經具備可觀的規模經濟。
據悉,如果從1000台伺服器提高到10000台之後,能夠讓總運營成本(TCO)降低約80%。
具體說來,則可以從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硬體及基礎設施來看。
在能源成本方面,當硬體的成本下降時,則運行伺服器的能源成本就會提高,它可能會使總成本上升20%。同時,在一個低效率的數據中心,3年的電力支出可能會比同時間花費在硬體伺服器上的支出要高。
若是比較電力使用效率(PUE),大型數據中心的PUE值通常比小型數據中心低,因為比較節省成本。並且,谷歌和Facebook一般把數據中心建在能源充沛,比如水電站附近。同時,谷歌還將人工智慧技術用在數據中心,大幅度提升使用效率。
其次,在人力成本上,如果大型數據中心使用高程度的自動化管理系統,將大幅度降低每台伺服器所耗費的人工成本。傳統公司自建的數據中心內,每100-200個伺服器,就需配置一名系統管理員。而在大型數據中心內,原則上一名系統管理員就能負責管理數以千計的伺服器。
最後是硬體及基礎設施。這不僅源於硬體本身的價格不斷下降,而且由於建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大公司,一般會有很大的需求,成批採購的價格將得到優惠。
在筆者看來,市場主流的雲服務提供商,比如AWS、Azure和阿里雲等。一年之內,「雲服務價格戰」不斷發生,這不僅源於它們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而且雲服務價格確實越來越便宜。
傳統it基本都是孤島式的軟體硬體系統,所有資源都是獨享,在伺服器存儲網路資源使用上效率不高,每隔幾年系統升級還會花很多錢買軟硬體。孤島式系統都需要人工運維。
雲服務的本質是基於雲的基礎架構來提供服務。
雲的基礎架構核心是將數據中心裡所有伺服器的計算CPU資源,存儲資源,網路資源通過標準化虛擬化用軟體方式實現池化。並用雲管理軟體對資源池進行管理,按照應用需求分級別供應資源,並監控使用狀態。
資源集中管理帶來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降低了成本。標準化的硬體,統一的運維降低了人工成本。基於雲基礎架構上的paas平台雲實現了軟體部署的敏捷和開發環境的組件共享。降低了開發成本。
雲服務通過雲管理平台的自助服務目錄向用戶提供服務,用戶可以按照自己對伺服器要求選擇cpu級別數量,硬碟級別大小,網路等級,也可以選不同的備份級別。在paas平台可以選不同的操作系統或者服務中間件構建開發環境,如果雲提供saas服務,也可以直接選需要的工具軟體。
上面介紹的雲服務可以基於企業自建的私有雲向企業用戶提供,也可以是雲企業建公有雲向其他中小企業提供。如果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公有雲的使用成本超過自己建私有雲,就要考慮自己建私有雲,並將公有雲上部署的企業應用遷移到私有雲。
雲的建設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是由傳統企業it向雲技術轉型需要專業的諮詢服務,不只是買一堆軟體硬體就是雲。做好規劃工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本人是雲計算大數據專業諮詢高級顧問,深刻理解傳統企業痛點,做過很多大型企業雲規劃項目。感謝頭條的共享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雲計算知識並能用到自己企業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