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怎樣理解「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這句話?


一直很喜歡龍應台的文章,他語言總是能觸及人的心底。文章中的這句話來源於龍應台的《目送》,原文是這樣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台真的是一位深明大義和睿智的母親,能夠寫出這樣的話人,內心一定是無比通透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被她詮釋的很好,其實現實就這樣,當孩子長大了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會離開家去求學、工作。他們的每一次出發,都是在跟父母告別,而父母也是一次又一次在目送著孩子的背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一代終將會老去,孩子們的時候會到來。這個時代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也會逐漸拉開,孩子們會登上這個舞台開始演繹屬於自己的人生。而父母能做的就是在背後默默的支持孩子,祝福孩子,做好孩子最堅強的後盾。這樣的父母才是最明智,最受孩子喜愛的父母。

但是當今很多父母都無法做到這樣,他們總是打著「我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去干涉孩子的決定,影響孩子的選擇和判斷,這一切都源於他們無法做到對孩子放手,無法真正做到去「目送孩子的背影」。通常這樣拎不清的家長造就了很多「媽寶男」和「媽寶女」,這些人一輩子也很難有大的成就,因為他們的一切選擇都會受到父母的牽制,永遠也無法真正的獨立和長大。

所以說,真正能夠做到像龍應台這樣的家長的人真的不多,能夠有這樣的父母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


端坐電腦前眼睛望著這個問題,心裡在思念我的父母。我在離家六百公里的北京,他們在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小村莊;我呼吸著大都市摩登的空氣,他們俯身品味泥土的芬芳。我是他們的孩子,但此刻的我卻又與他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緣來,父女母子一場;緣盡,兒女終成孤兒。

第一次讀《目送》還是在校學生,尚無法體會字裡行間為人父母的那種遺憾和惆悵;再讀《目送》時正身懷六甲,期待著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刻意忽略了作者滿滿的無奈;三讀《目送》我已對孩子終究要走出我的懷抱很坦然,同時對自己的父母又深感愧疚。

孩子不是我的所屬物,他只是經由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路,我只是在他沒有辨別能力和處理能力需要保護需要引導的時候給他無私的呵護和正確的引導,陪他走過一段路,慢慢地,他成人了可以為自己做選擇下決定了,我會痛快的放手,滿心祝福他的遠行,一路順風。

就像紀伯倫在《孩子》這首詩里所說的一樣: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都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它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是因你而來,不是為你而來。


這句話在前幾年還算是個新鮮事物,因為中國的傳統習俗來說就是講究大家庭,四代同堂就是福氣,養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

孩子長大了,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給我養老的工具。

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會大力傳揚孝道,以弘揚孝道來實現父母親對兒女的絕對權威。

在大家庭中人際界限模糊的現狀下,你是不可能去體會什麼叫做自由、成為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

更多的,是勉強自己,塞進去一個固定的模式,去迎合他人。也因此,發展出我們的國民性,圓滑、忍耐、言語含蓄,不隨意表達。

而西方的《聖經》第一章,上帝造人,先造亞當再造夏娃,明確了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直接寫出來「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合為一體」。

第二位才是親子關係,《聖經》在十誡中,也會談到「孝順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但不會強調兒女是父母親私有財產,而是強調人人平等,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和使命。

所以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更注重界限,父母親不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相反會非常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喜好。

所以最偉大的是父母親之愛,別的愛都是指向聚合,而唯有親子之間的愛是指向分離的。

就是我愛你,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你,為了你能成為你自己,發現你的內在天賦使命,發現你的激情願景與夢想。

或者,哪怕你僅僅只是一生平淡,我也愛你和尊重你!


女兒十四歲離開家門讀高中,十七歲進入大學。當時女兒每次聊天都向我「普及」她的生活圈子,跟我解釋熱錢、宏觀經濟等,偏偏這些我極端不感興趣,許多人談錢眼睛發光,我是提錢就犯暈……

幾次一聊我不願意聊了,女兒才說出她的目的:將來她要帶著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得了解她的生活。

我辯解不過她,就給她寫了一封郵件,大意是:隨著她的成長,我們註定要越走越遠;她的未來有無限可能,而我們的未來一眼可以看到底,所以我們的差距肯定越來越大;隨著她的獨立,我們的養育任務已經完成,將來她更應該考慮的是自己小家庭的生活,而非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還年輕,需要她照顧應該是許多年後的事情;我們的生活圈子已經完全不同,我們相互都不讓對方擔心、操心就好。

再後來聊天輕鬆多了,聊八卦、聊淘寶、聊家庭教育……

作為父母還是樹立為社會教子的觀念更利於孩子獨立, 紀伯倫(Khalil Gibran)用他最優美的語言將這種情感寫成了詩句: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的箭靶,

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到:「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迹。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

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嚮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記得,上初中時,每天早晨都是由母親目送我經過那一段亂墳崗。讓我放下心中的恐懼,開心的去學校上課。

第一次離家的那天,母親目送我離開家,然後由父親送我去車站,再目送我踏上遠去的列車。從未出過遠門的我,雖然在列車啟動的那一刻,心中對未知旅程擁有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嚮往。

就這樣,在無數次的目送中,人還是那個人,但時光卻無情地刻下了歲月的痕迹,看著父母日漸蒼老的容顏,心中卻是無法言說的憂傷。

當自己成為母親後,又目送孩子,想起自己曾寫過的一則日記:

每天,吃過早餐後,你由爸爸負責送去學校,我總是喜歡站在窗前,看著你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視線里,才肯離開。

今天早晨出門前,你特地讓我去窗前,我看著你開心的跟隨在爸爸身後,慢慢地坐上車子,然後揮著小手和我告別。

看著你離去許久,我仍在窗前,回味著《目送》里的場景。

我又何嘗不是每日早晨,站在窗前,看著你逐漸消失在小區轉彎的地方,看著你在我日復一日不斷目送你的背影中長大。

原來,所謂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我與你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目送著孩子的成長、獨立,知道有一天會離自己遠去,而我們年輕的時候,父母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而孩子們也會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這一代又一代地輪迴,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愛的延續。


人到中年,目送孩子不斷遠行,目送父母不斷老去,不得不接受自己自己不再年輕。

去年冬天,媽媽糖尿病加上白內障,住院治療。這邊一個五歲多一個一歲的孩子還等著我照顧,因為不在一個城市,我只能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照顧媽媽,看著媽媽行動越來越遲緩,我心裡揪的緊緊的,我也是在目送我的媽媽越來越遠,有那樣一天她和爸爸從我生命里消失,我該怎麼辦?我不敢想卻又必須面對。

老大除了學習其他一直很省心,從他出生第一天就是挨著我睡,一直到最近。最近他拔牙了表現的特別勇敢,沒有哭鬧,還安慰我們說:「沒關係,我還有兩顆備用真牙」被爸爸表揚夠爺們之後,爸爸說,你已經是男子漢了,以後不要跟媽媽一起睡好嗎?兒子答應了,也真的做到了。我的兒子離開了我的懷抱,我不能再在他睡著的時候隨意撫摸他的大腦殼了。

這張照片更像現在自己的寫照,不再年輕,身材發福臃腫,對比大學時候的自己,真是感慨,自己身體不再輕巧,曾經的風風火火,現在都在放慢,放慢~~難道我是被生活的擔子壓胖的?

不管怎樣,生活還在繼續,感謝自己努力的好好生活,感謝父母,孩子,愛人的陪伴。有你們真好


「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一句話讓人讀起來好生心酸。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傳統重男輕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早年間,孩子長到十幾歲就得要男婚女嫁,與父母共處也就十幾年的光陰,傳統習俗又使得男孩娶媳婦後還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身邊,而女孩嫁人之後就很難去陪自己的父母 ,所以可能導致古代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現在這種情況可能就好很多了。

看到這句話,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出遠門離家時的情景,爸媽一直送我到路口,從來沒離開過家的我那年18歲,我沒有哭,至今我也不知道媽媽當時有沒有哭。從那以後到現在,我在爸媽身邊的日子就屈指可數,一年可能只回家幾次,但是每次我要走的時候,爸媽都是一直送我到看不見我的背影,現在這種感覺還是很不舒服,所以現在每次回家要走的時候我都不讓他們送。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人父母,深知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也是一天一天的要離開自己身邊去外面闖蕩世界,我能做的就是現在陪伴她,慢慢的的長大!


每次送孩子上學,都會在校門外多站一小會兒,看背著大書包的小小的她混雜在人群中,她有時會回頭看一下,一年年大了,回頭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這個場景,如果說是一種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隱喻,也未嘗不可:孩子總是要漸漸長大,從抱著、拉著到與你並行、到你目送他(她)的背影、遠去。

要說傷感,不可能沒有,但是,還好吧——如果儘早意識到,他(她)是你的孩子,但並不屬於你。父母子女一場,說緣分也好,說債務也好,到了一定時候,他(她)都會生長出自我意志,尋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作為父母的你,只是那個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全部,為這必將到來的離別做好準備,讓他(她)把自己的路走得更堅實有力量,是父母之責的重要部分。

父母之愛,最不容易自覺和自知的,是控制欲,以「都是為了你好」之名,以「你不懂,爸媽難道還會害你嗎」之名……削弱甚至剝奪孩子成為自己、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擔心世界廣闊危險,不是未雨綢繆,培養和鍛煉面對它的能力,卻緊緊拽住孩子的手腳,把孩子籠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不是讓他生長出自己飛翔的翅膀。

所以說,父母之愛是指向離別的。不過,世間道理總是知易行難。之所以不敢放手,有時是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更多地,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在思考如何成為好父母之前,可能更應該自問,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要求自己開始,持續學習,砥礪意志,用智慧和理性認知風險,未來和挑戰才雖不可期,亦不可懼。


龍應台的這段話,讓多少為人父母者讀來不勝唏噓,哀傷感慨。曾經呀呀學語的小孩兒,那麼執著地,義無反顧地黏著你,怎麼轉瞬間就長大了,開始了他自己的人生之旅?

我是遠嫁的女兒,每次回家探望,總是短暫停留,臨走時,母親總是紅著眼圈,有時甚至耍起小孩的脾氣,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她有小孫子要帶,而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更有兩個小孩要照顧,我對於她而言,也是一場難捨的目送吧!

我的小兒子6歲半,今年剛好上一年級。送他上學的第一天,我說:"多多,媽媽給你照張相吧!" 開始他還配合,可到了學校門口,說什麼也不讓我照了。我只能拍下了他的背影: 小小的身子,大大的書包。

漸行漸遠,孩子註定是要長大的。如果你讀過那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就會明白他們的靈魂是屬於明天,屬於我們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所以不必憂傷,如果他是箭,就讓我們做那個穩定的弓吧!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