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用印章?
考古學家有說,最初的印章出現在夏商周時期,但是因為一直沒有發掘到實物所以具體時間也無法論證,但是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印章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使用了。
起初的印章是作為商業交流活物的憑證,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在貨幣還未出現前,我們古人的生活方式是以物換物,那麼給自家的活物印上憑證的法子就出現了。
後來到了秦朝,嬴政統一中國後,印章就大範圍的使用了,皇帝有,臣民也有。階級之分還是有的,比如皇帝用玉,稱璽,臣稱印,不能用玉。
題主你問簽名不可以嗎?
是可以的,但是印章的作用不僅僅是落在書畫上,書畫方面的印章從六朝時期才廣為流傳。
其實最早期的時候,印章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帝的身份是與其他人不同的,而臣子之間也有身份地位,這種制度主要是表現在官制、地位。
比如說,《漢官儀》中規定得非常詳細,不同職位的人群,印章的稱謂不同、材質不同、鈕制亦不同。
而且對於官員們的印章通常都是隨身攜帶的,作為「執信」,官員離任或亡故,官印要收繳的。
賦稅的憑證也是印章的一大作品用,在古代存在著商業活動,尤其是發明了貨幣之後,那麼在商業活動貿易往來中應用印章,作為憑信常見古璽印中「南門之璽」、「勿征關璽」等,皆為關邑通行用印。
還有一點就是最開始的印章是沒有印泥的,在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之後才沒有繼續使用封泥。
紙帛的發明雖然是在漢代,但是實際上大範圍的運用是在西晉之後了。那麼在之前的朝代呢,官方文書一般是寫於竹、木簡上,先用繩索紮緊,在繩結上封一泥塊,把印章蓋在泥上,壓出印文,作為對方驗收時的憑信。這種封物的沙己央,稱為檢封、封泥亦或泥封。
而到了六朝之後,書畫方面的印章油然而起,古人篆刻印章都是手工製作,無法製作兩個一模一樣的印章,在另一個層面比簽名更有防偽的作用。
這麼說你懂了吧,從古至今,印章可謂一項重要的發明。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本回答來源東家Su,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回答印章的作用之前,先要了解印章的起源。就目前考古材料證實,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印章,而普遍使用印章當在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外交家蘇秦,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兼佩六國相印。《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封為漢壽亭候,後有「關雲長掛印封金」的故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的使用進一步擴大,印章成為證明當權者權利的法物。
燕枝女印(漢代)
秦始皇專門設置了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 」,規定「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璽,可用玉質。印,只能用銅。秦始皇的玉璽就是用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刻成。可惜的是此璽到五代十國的後唐時不見了蹤影。印章中的官印無疑起著權威作用,「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可見皇帝的聖旨,沒有玉璽無效,政府部門沒有印章的文件,不被所屬部門認可。官印中尚有「急救章」,因軍中官職急於任命,現鑄印來不及,只好倉促鑿印。說到印章,封泥與其有著密切關係。地方向中央上報的奏章,為了保密,將竹簡捆好後,用泥團糊住,再在泥團上鈐上印章,最後用火將泥烤乾。批閱人在看文件之前,先驗封泥,看是否完整,封泥完好,敲掉後方審批文件。
封泥
除了官印,尚有私印。私人印章除了姓名外,還有不少吉祥語。私人印章的作用主要是取信的憑證,最典型的當屬書畫上的用印,藉此證明書畫的作者。
印章並非古代所專用,時至今日尚在發揮它的效用。新中國成立後就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印,出自張樾丞之手。當進入微信二維碼的今天,印章的使用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不過中國書畫還保留著這一傳統,實屬不幸中之萬幸!
要知道古人為什麼用印章,就應該知道印章的作用與意義,是何種身份可以有印章?不同身份的印章如何來命名…
春秋戰國時代盛行的印章(璽印),到了秦始皇便把帝王專用之印命名為「璽」,官員之印為「印」、「章」…魏晉時代印稍大,而隋唐以後官印和私印分開,武則天把帝王之「璽」改名為「寶」。
宋元時期以後,印章的形式更是繁多,材料不僅是以前的銅、金、銀和玉,又加入不少的木、石、琉璃、磚等材料,名稱也按身份分出璽、寶、印、章、戳、押…
印章起初用於文書(或信物或製品等)防偽和賦予效力的鑒證。古人語:簽字畫押~不僅要簽下自己的名字,也要按下「掌紋」以防偽造。印章特別是銅印因普通人難以獲得,而具有防偽能力。在有紙張之前,印章就已經存在了。印章並非與如今日的篆刻印章活著公章等完全一樣,而是印在紡織品或動物皮革等能夠書寫的材料上以使文字具有法定效力防偽。對一些封存和密封保密的文件和物品,泥封、蠟封等措施加蓋印章起到上述作用。在產品上加蓋印章,可以起到商標的作用,也可起到質量追溯的作用。隨著後世繪畫的興起,印章特別是閑章又具有了藝術裝飾作用,並獨立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先寫這麼多,呼呼了。
首先,我認為印章在古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印章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集實用與玩賞於一身。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吁在,方寸間充分體現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精湛的雕刻技巧。
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璽」。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可見印章在中華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在最開始,印章的一大功能就是作為憑信使用。為了方便攜帶,這些印章個頭都不大,上面還有穿孔,可以隨身系帶。印章使用相當廣,皇帝處理國事使用玉璽,文武百官使用官印,布衣平民日常往來也可以使用私印。
早期的印章都是銅製,隨著印材的發展,可以用來刻印的就多了,比如玉、金、銀、象牙、翡翠、犀角、壽山石、青田石等。甚至我們日常生活中,南瓜蒂、核桃等,都可以用來篆刻賞玩。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閑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