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放曹操?
羅貫中在陰間又氣又笑:我寫三國,華容道一章,無非是抬高諸葛亮神機,關羽義重,編的,真實就沒發生過。再者我能寫曹操沒被放過嗎。曹操早亡,還叫什麼三國,誰還給我打賞。
現代陽間人心複雜,腦洞多開。有幾個人標新立異說什麼劉備放過曹操,是為了權衡自保,竟有多人跟傳,人云亦云。也是醉了,要說兩軍對壘,劉備、諸葛亮要是有機會,能還讓曹操活著才怪,什麼政治權衡,都是殺完再說的以後事。
羅貫中發出長嘆:陽間套路深啊!!!
《諸葛亮想殺,實力不允許》——諸葛亮在赤壁借完東風之後,立即調撥趙雲駐守烏林小道,張飛埋伏葫蘆谷口,站在諸葛亮身邊的關羽問諸葛亮,不委用我是何用意。諸葛亮說有一個緊要的隘口,有些違礙不敢教去,關羽問有何違礙,諸葛亮說曹操今日兵敗必走華容小道,如果派你把守,你必定放他而去。關羽立下軍令狀並且問,曹操如果不從那條路上來怎麼辦,諸葛亮也立下軍令狀,告訴關羽在小路的高山之處放一把火把曹操引來,關羽領軍投華容道埋伏去了。
劉備擔心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說,我觀天象曹操未到身亡的時候,留個人情給關羽去做。其後,曹操果真投華容小道而來,關羽果真放走了曹操。為什麼諸葛亮明知關羽義氣重,會放掉曹操,還叫他去斷華容道呢?」 因為這是戰略問題,當時如果殺了曹操,東吳就會把劉備吃掉。劉備當時取到荊州,沒有多少兵可用……」
從《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一旦安排了關雲長駐守華容道,如果關雲長在華容道上不放走曹操,《三國演義》的下篇也就不會有曹操大宴銅雀台,平定漢中地;更不會有曹丕廢獻帝,司馬篡魏權,三國之歸晉。
從文獻來看,關羽「義釋曹操」這一情節,其實並不具有歷史的「真實性」。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敗北之後,經華容古道逃回許昌,這是事實。劉備在華容道上並沒有埋伏兵力,只是等到曹操從華容小道逃走之後,才匆匆趕到這裡到處尋找,但曹操的人馬卻已經跑得無影無蹤。這一文獻也並沒有提及關雲長「義釋曹操」的事情。
諸葛亮放曹操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諸葛亮要徹底征服關羽同時也讓關羽了缺心愿。劉備三請諸葛亮並拜諸葛亮為軍師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雖說博望坡和火燒心野讓關羽張飛改變了對諸葛亮的看法,可是關張心裡對諸葛亮的能力還是沒有徹底信服。這些想法當然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在赤壁之戰諸葛亮算定曹操必定敗走華容道。而諸葛亮深知關羽和曹操的關係,曹操對關羽贈戰袍,贈戰馬,又對關羽有不殺之恩。諸葛亮又知道關羽是個有情有義的大英雄。知道關羽一致欠著曹操這個大人情,讓關羽這次換了曹操這個人情,也讓關羽徹底斷了和曹操的舊情。所以在赤壁之戰諸葛亮把所有的兵馬全都各有安排。未獨沒有安排關羽的任務。故意用了個激將法,關羽果然上了當。當時關羽對諸葛亮說:軍師為何對所有將官都有任務,獨獨沒有俺的任務?諸葛亮說:有一個非常堅決的任務,別人沒有能力完成,只有關將軍能當此大任。我算定曹操必定敗走華容道,只是覺得曹操對將軍有恩,我怕將軍故念舊情放了曹操。關羽說:俺原立軍令壯。結果赤壁之戰所有將官都有戰績。只有關羽在華容道看到曹操和他的舊友,敗的慘不忍睹又想起當年曹操的恩情,眼一閉放了曹操。按照軍令壯關羽當斬,劉備張飛趙雲等將都為關羽求情,諸葛亮才免了關羽死罪。這一次諸葛亮不但讓關羽徹底了斷對曹操舊情,而且也讓關羽永遠欠著諸葛亮的一個不殺之恩的人情,從此關羽等將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心服口服。
第二諸葛亮不殺曹操是為了讓曹操牽制東吳。諸葛亮安排關羽在華容道其實就是故意想放了曹操,如果想殺曹操安排張飛在此那曹操還能有活命嗎?諸葛亮不殺曹操最主要原因不是讓關羽換曹操的人情。如果說殺操就等於扶漢那麼諸葛亮肯定不會安排關羽埋伏在華容道。諸葛亮考慮到如果殺了曹操,那麼曹操的剩餘勢力肯定會大舉行兵找劉備報仇,這樣就削弱了劉備的勢力,那麼孫權就可以乘機攻打魏國,如果是這樣,孫權的勢力更會壯大。這是其一。其二,赤壁之戰實際上就是吳、魏之戰。所謂的孫劉聯軍只不過是東吳只用了諸葛亮一個軍師,所有的兵馬大多數都是東吳的兵馬。所以曹操肯定會對孫權壞恨在心。放了曹操就等於讓曹操去攻打東吳,這樣對劉備有利。結果真的就如諸葛亮所預料那樣,曹操養好兵馬後真的伐吳。而劉備在這段時間以荊,襄,南郡等地為立主之地,招兵買馬,勢力得到了壯大,為三國鼎足之勢典定了基礎。
從正史角度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華容道義釋曹操本來就是三國演義的虛構。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失利,但並沒有傷及元氣,也不是單騎逃命,他是自己在戰爭失利之後主動撤退的,並不是三國演義里說的那樣倉皇逃命,他手下的軍隊和將領雖然說吃了敗仗,但是曹操的安全並沒有什麼問題,保護他安全撤回到許昌的能力還是有的。
在這裡稍微展開說一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得失情況吧。
赤壁之戰從曹操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吃了敗仗,沒有達到徹底消滅東吳的目的,而且連本來已經到手的荊州也失去了八成以上。這沒問題。但是,這不意味著曹操就在赤壁之戰中一無所獲,收穫還是有的,只是比預期低了很多而已。
曹操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南征的呢?劉表死了,劉琮新立,荊州地區比較混亂的情況下,曹操挾剛平定河北的餘威乘勝南下的。一開始,曹操的目標只是乘荊州地區局勢不穩定,一舉蕩平荊州。只是荊州的勝利來的很容易,曹操前鋒才進入荊州地界,劉琮就派人請求投降了,這應該是出乎曹操意料的。
這樣,曹操才又想乾脆沿江而下,順手滅了東吳,結果在赤壁之戰吃了敗仗,被迫退回江北,原來已經佔領的荊州江陵等地被迫放棄掉了。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仍然是有收穫的。
這個收穫是什麼呢?就是拿下了襄陽,樊城。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無論是北上滅袁紹,還是北擊烏桓,都必須時刻提防著荊州從背後偷襲許昌。只要稍微看下地圖就能明白,在當時荊州的轄區是非常大的,北部一直到了新野一帶。而新野在今天是屬於河南南陽市管轄的。
而在有現代交通條件之前,當時從中原地區進入華中的荊州一帶,西邊是山區,東邊也是山區,只有方城到襄陽這一條路。從襄陽往南,這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出了襄陽往北,就可以進入南陽盆地,也就是當時的宛城。如果從襄陽出兵北伐,向許昌進軍,基本上就是一馬平川了。
所以,歷來襄陽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原因就在這裡。佔據中原的一方必須佔據襄陽,才能以相對比較小的成本來抵禦從荊州方向來的威脅。而佔據荊州的一方也必須佔據襄陽,才能在軍事上處於主動地位,對中原地區形成比較實質性的威脅。
所以,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無論幹什麼,都必須時刻注意提防荊州劉表出兵,威脅宛城地區,從而必須在宛城一帶屯積重兵集團來進行防禦。但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拿到了襄陽和樊城,軍事上的防禦壓力減輕了很多。
同樣也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雙方瓜分了荊州的剩餘部分,荊州成了曹劉孫三家勢力的交匯地帶。赤壁之戰後,無論是周瑜率領的東吳軍隊,還是關羽後來的大舉北伐,其實目標都是先拿下襄陽和樊城,以此來獲得軍事上的主動權。但他們也都在曹仁主持的襄陽放線的抵禦之下未能成功,即使關羽接近成功,也仍然是以失敗告終。
也是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拿到了襄陽,讓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設想的兩路北伐的戰略規劃成了泡影。因為諸葛亮做隆中對的規劃的時候,赤壁之戰還未發生,只要劉備突然發動兵變,取代劉表,拿到的就是完整的荊州,也就是包括襄陽在內的荊州,再在拿下益州之後出漢中,襄陽方向就可以以較少的兵力牽制曹操的相當一部分兵力,從而為漢中方向製造戰略突破的機會。
而曹操這時候最主要的威脅實際上並不是來自南方。在拿下襄陽之後,曹操對南方戰線就沒有之前那麼重視了,所以他才又回過頭來,先後消滅漢中張魯和西涼馬超兩個北方僅存的割據勢力,完全統一了北方,讓北方基本上沒有比較重大的威脅了。
在正史上,諸葛亮沒有放過曹操的戰績,劉備倒是放過曹操一馬。
當然,曹操反過來放過劉備不止數十「馬」了。
劉備在許都的時候,其實是可以找到機會幹掉曹操的,就算事成之後脫不了身——嗯,亂世梟雄,保命手段肯定比一般人高明很多,應該也是可以脫身的——《蜀記》載,「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這個時候,說得難聽點,劉備還只是個小屌絲,沒處安身立命,天天感慨「壯志難酬」,而曹操則不同,此時的曹操已經稱霸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妥妥的高富帥一枚,如果這時候曹操起心思要殺劉備,劉絕對難逃一死。眾所周知,關公忠於一個「義」字,看事情簡單些,在有些事情上,反而看得透徹些。
《三國志》載,「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此後便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諸葛亮放曹操,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之後,自華容道退走的事情。此戰,乃三國決定局勢走向的三大戰役中場面最大的一場,曹操方面有二十萬大軍,孫劉聯軍才五六萬——當然,演義上不是這麼說的。
諸葛亮安排戰略的時候,讓張飛、趙雲分別在兩個地方攔截,然後以言語激關羽,使其立下軍令狀,然後再派他去攔截。劉備就站在旁邊,等關羽領兵離去,當時就提出了質疑,說你讓他去攔,恐怕會把人放走。羅老先生在這裡,吹牛之魂就開始泛濫了,他寫諸葛亮說自己夜觀天象,覺得曹操不會在此役斃命,因此讓關羽前去攔截,全他之前在曹營時受到禮遇的恩義,其次,如果曹操死在了劉備集團的手裡,那曹魏方面專心為曹操報仇攻打劉備,只怕抗不住——羅貫中不好意思說,我來說,其實他是很想在這裡把曹操弄死的,可惜史實是曹操逃了回去,在這裡把他寫死,月票、推薦票啥的還要不要了?
其時天下大亂已久,民生凋敝,中原打到只有數百萬之眾。曹操二十萬大軍壓境,孫、劉聯軍總共也就五萬餘人,就這你還敢分兵去截人家後路,壽星公上吊,嫌命長?
在三國正史中並未有此一節,這不過是《三國演義》羅貫中杜撰出來的而已,一是要展現關羽的性情,二是要突出諸葛亮的聰明!都是羅貫中的安排。
那就《三國演義》羅貫中安排的這一情節來具體分析分析,為什麼諸葛亮會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直接導致曹操的逃跑。
首先,曹操在赤壁兵敗劉備,倉皇出逃,諸葛亮算準曹操會通過華容道進行逃跑,就安排關羽進行守候,關羽是個有恩必報,重情重義的人,如果他在華容道將曹操逮住,必定會念在當年的「收留之恩」放曹操一馬,這樣曹操就可以成功逃走,那麼諸葛亮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當時天下的局面東吳孫權與曹軍勢力較大,而劉備軍隊實力薄弱,沒什麼根基。如果此時,將曹操伏殺,東吳孫權就失去了曹軍的牽制,到時候孫權一統天下的局勢將是必然!所以這個時候曹操是不能死的。
放走曹操,以曹操的實力必定會修養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畢竟曹操根基穩固,就算赤壁之戰損失慘重,但也可以完全牽制住東吳軍。而此時,劉備就可以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可以說諸葛亮真的未雨綢繆,讓劉備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在曹操兵敗赤壁時,會讓關羽去守華容道了,如果讓張飛去的話,可能曹操就曝屍荒野了。
諸葛亮放曹操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按局勢所做的選擇。
諸葛亮放曹操,那是歷史上不曾發生過的。即使諸葛亮真的放過了曹操,那也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諸葛亮的主公劉備指示他這樣做的。劉備放曹操,還真有可能。劉備當時的全部兵力就是2萬人,和東吳孫權的8萬人馬加起來,勉強可以與曹操抗衡。曹操的總兵力超過40萬,是孫權和劉備共同的敵人,假設曹操突然倒下了,北方政局就要全面洗牌,當時曹家還沒有一個掌控大局的重量級人物,所以北方必定陷入諸侯並起的混亂局面。而孫權用江南8萬精銳北伐,攜勝利之餘威,必定可以建立一方霸業。到了那個時候,孫權成就一番大業,甚至可以成為中原之主,絕對容不下劉備一方。這是可以確定的事情,因為不久之後,孫權就拿關羽佔據的荊州開刀,一舉殲滅關羽的軍隊,還殺害了關羽本人。可見,孫權和劉備聯合,完全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一旦與利益相抵觸,孫權就會立即翻臉不認人。關羽輕視了東吳,所以他犧牲掉了性命。劉備深深知道這一點,明白他和孫權的聯盟是多麼的脆弱,只要勢力平衡被打破,孫權的軍隊就會立即像餓狼一樣撲來,而當時的劉備一方人困馬乏,又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根本就無法抵抗東吳大軍。所以,為了不立即打破勢力平衡,讓孫權不敢輕舉妄動,劉備是很有可能故意放曹操一馬的,因為是這樣符合劉備一方的利益的。如果劉備指示諸葛亮這樣做,諸葛亮也是一個聰明人,絕對會對此方案言聽計從。當時,對於劉備一方來說,曹操不能死,他還有利用價值。對於孫權一方來說,則是死得好。
赤壁鏖兵的時候曹操剛平定北方,曹操麾下的各派勢力都還在整合之中,很不穩定。另外馬騰、韓遂割據西涼虎視中原。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最擔心的就是馬騰韓遂討伐他,所以徐庶得以利用這個機會帶臧霸去守散關,躲過火燒赤壁的劫難。
如果,諸葛亮臨時調整部署,不用關羽守華容道,而是派張飛去守華容道,那曹操很可能要死於非命。這樣一來,諸葛亮天下三分的戰略構想就要落空,結果是,北方群龍無首,曹操的地盤會陷入新的戰亂,馬騰、韓遂可能會趁虛進攻許都,導致北方大亂。東吳肯定會在孫權、周瑜的統領下挾火燒赤壁大勝曹操的餘威,勇猛進攻,爭奪中原。這樣的混亂形勢下,張魯、劉璋等軍閥也會趁勢而起,參加混戰。天下會陷入大亂,國家將陷入比李傕、郭汜專權混戰時期更加混亂的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中,兵微將寡的劉備是無用武之地的,所以殺了曹操就等於是斷絕了天下三分的希望,也就斷絕了劉備安漢興劉的希望。所以諸葛亮不會換人,不會調整部署,肯定要讓關羽去守華容道,關羽顧念舊情,不忍加害走投無路的曹操,所以才有了捉放曹這一段故事。
曹操回到北方,劉備憑藉諸葛亮的妙計連騙帶賴佔了荊州,算是有了立足之地,進而取了東西兩川,真正意義上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面的隆中對策,初步實現。這就是諸葛亮的戰略眼光和戰略安排。
諸葛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而關羽自命清高,目中無人,再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又無人能及,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很不服氣,尤其是關羽,諸葛亮需要讓關羽為自己的能力折服,就特意讓關羽鎮守華容道,放走曹操,讓關羽理虧。其次,曹操雄踞北方,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諸葛亮換其他人鎮守華容道,曹操估計就死定了,曹操一死,北方必亂,北方亂局,對劉備集團來講也是不利的,諸葛亮放走曹操真可謂一石二鳥,既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又考慮到了大局。
赤壁大戰後,曹操被周瑜的一把火燒掉了八十七萬兵馬。之後曹操敗走華容道,幸虧守華容的關羽故念舊恩,放了曹操一馬,才不使曹操英雄早亡。但另我感到奇怪的是,諸葛亮為什麼讓關羽去守華容。演義上記載是諸葛亮認為曹操氣數未盡,再者曹操活著可防孫權北上奪取中原。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我認為華容釋曹操的背後是一個陰謀。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華容道上不是關羽來守,讓張飛、趙雲來守,那曹操必定死路一條。曹操死後,北方大亂,北方又會回到群雄爭霸的局面,這時孫權的確有可能向北進攻中原。如果孫權攻入中原佔領許都,那麼孫權就會選擇是擁立漢獻帝還是廢掉漢獻帝,我認為孫權選前者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他廢掉漢獻帝,那就會成為另一個董卓,更加會成為其他勢力的公敵。再說如果孫權長驅直入進入中原,就不怕在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對付他?就不怕江夏的劉備給他背後來一刀?所以孫權北伐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此時的北方還有另外一個強大的勢力,那就是馬騰。馬騰原與董承、劉備等人一起密謀殺曹操,後來事情敗露。他回到了自己的領地進行抗曹,可以說馬騰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再說西涼騎兵可以說是天下無敵,演義中曾經給曹操造成很大的麻煩。如果曹操一死,馬騰一旦舉兵攻入中原,天下誰人能擋。即然這兩個勢力進入中原都有可能擁立皇帝,那麼曹操在華容道死了,天下就會更早進入太平盛世,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則可以讓亂世早一點結束,那為什麼要讓關羽放掉曹操呢?這主要是諸葛亮的私心在作怪。我們以馬騰進入中原為例,馬騰一旦進入中原,因為他護駕有功,再者消滅曹氏殘部,便是大功一件。而孫權因在赤壁大戰中重創曹操也可封候拜相。而劉備呢?劉備自從脫離曹操後是連戰連敗,守徐州丟徐州,守汝南丟汝南,守新野丟新野,功績一件沒有,最多只能說是殺了曹操這一件功,而這還是關羽殺的。而戰爭一旦結束,你劉備的官爵肯定比馬騰、孫權要小。你劉備都沒大官可做,那諸葛亮你再聰明又有什麼官可做呢?所以諸葛亮也為這一段想好了,必須放掉曹操,而且不能明說放曹操。那換誰去放呢?如果是張飛去放,張飛是個蠻漢,你就算跟他明說不要殺曹操,他也會提著曹操的腦袋回來;如果是趙雲去放呢?趙雲是個接死命令的人,你讓他往東,他絕不會往西,而且在哪種情況絕不能明說放曹操。這樣的話只能讓關羽去了。另外曹操能言會道,也就只有關羽能夠聽進曹操的一大堆廢話而感動。還有就是劉備此時的兒子:劉封和劉禪,是人就看得出劉備想當皇帝,更何況諸葛亮。所以,他必須得讓曹操活著,必須得讓這個亂世繼續下去,這樣劉備才有足夠的理由攻城掠地。這樣劉備明著是為抗擊曹操,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當皇帝,而諸葛亮才能青雲直上,做以後的蜀漢丞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