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是用來做什麼的?一同出土的還有哪些精美玉器?
在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玉器處於神玉階段,當時同時存在的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都是有玉琮出土的,只是良渚文化先民更青睞玉琮,於是很多人誤以為玉琮是從良渚文化起源的,實際上都是受仰韶文化的影響。
玉琮的功能主要是用於部落主管祭祀的巫師與天地溝通的法器,原始部落的先民相信玉有溝通天地的靈性,部落的巫師可以通過玉質的禮器和神靈對話,以便占卜吉凶,得到神靈的護佑。
&良渚文化冠形器良渚文化玉器是採用浙江當地發現的含透閃石、角閃石類的地方玉種製作而成,由於硬度相對較軟,為良渚先民在玉器上製作精細繁複的細陰線組成的圖案創造了條件。
良渚文化發現的一系列玉器除玉琮外,還有玉鉞、玉斧、玉璜、玉帶鉤、玉鐲、玉魚、玉鳥、冠形器、玉管飾等,
&玉帶鉤
從良渚文化玉器上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代表良渚文化特徵的「獸面紋」,這種獸面紋似虎似牛,也許是良渚先民心目中的神的形象,也有可能代表一種動物崇拜,這裡我們不妨也可以稱其為「神面紋」。
而這種獸面紋與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極為相似,這就讓我們不由得會想到饕餮紋是由良渚玉器上的獸面紋改進而來,也側面證明了良渚文化對中原文化有一定的互通和融合,在互相影響著對方,直到被中原文化完全吸收。&商周青銅器饕餮紋
玉琮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筒狀物,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於祭地的玉器。玉琮的外型狀似筆筒,外型方內洞圓。玉琮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造型最大、製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玉琮,有「 玉琮王」之稱。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 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內上下各刻一神人獸面複合圖像,共8個。單個圖像高約3厘米,寬約4厘米,用線浮雕結合細線刻雕琢成。圖案主體的神人,臉面呈倒梯形,眼為重圈,兩側有小三角形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用一條長橫線、7條短線刻出兩排16個牙齒。頭飾內層為帽,刻8組捲雲紋,外層羽冠,刻22組邊緣雙線,中間單線組成的放射狀羽飾。臉與冠淺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聳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鳥。四肢密布捲雲、弧線、橫豎直線作成的紋飾。胸腹部淺浮雕獸面紋,有橢圓形凸面眼瞼和橋形額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轉角為中軸展開,每兩節還琢刻了簡化的神人獸面紋,四角相同,左右對稱,共8組。與豎槽內的紋飾相比,這一人獸組合保留了基本構圖,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變形,面部簡化,在獸面兩側增加了一對誇張的鳥紋。以轉角為中軸展開的簡化人獸組合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