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愚若智,一詞有多少重意境?


謝謝悟空的邀請。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個詞堆積在一起時,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大智若愚」的意境。

沒有去查閱任何資料,信筆由韁地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大智如愚的第一層意思:

明明知道自己吃了點虧,上了點當,卻當做渾然不知的樣子;

大智若愚的第二層意思:

可以明明白白地看透、看穿、看破很多事情,能對很多事情有一針見血的見地,但是卻不張揚,以至於旁人都以為其不懂。

大智如愚的第三層意思:

大智者對事情的分析和判斷,都能被時間逐一驗證,事物的發展最終都印證了大智者的分析與判斷。

關於大愚若智,有那麼一本書可以詮釋《左手天才,右手瘋子》。

那是一個很神奇的領域。

那應該是一個有待開發的科學領域。


謝邀!不得不說頭條問答,不少提問讓我大開眼界。這條問題也屬於出意料之外。

「大智若愚」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宋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信仰的是道家,「大智若愚」是對《老子》為中心的道家觀念一種再表達。與《老子》第四十一章的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合義。網上有不少提引「大智若愚」的出處時寫上出《老子 第四十一章》,我查考過手頭上的多個版本原文,沒有「大智若愚」一句。而一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劉潔修編著,商務印書館)則標此成語的出處為蘇軾《祝歐陽少師致仕啟》。

智與愚對立,不是天道令其對立,而是人意分爭讓其對立。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學派,很反對這種。他們反對把人事和社會弄得紛紜複雜,慾望浮動,爭食爭利爭權,然後靠禮法、軍事去平衡控制。「大智」是什麼呢?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第十六章,本文所引《老子》文字,用王弼本),自然之道會帶著人類去順利地獲得生存生活的必要資源,你不管,你放手,保持一種拙樸順理的態度去跟從,反而會獲得最好的結果。在行政上,老子從他認為的最好到最差,分了幾種情況:「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意思是說,最好的治世之道,老百姓僅僅知道統治者是誰,不發生任何關係,不知道他的作為,不知道他有政命有管治,次一等好的,是知道統治者有政績,衷心擁護和想親近他,給予他很高的讚譽,再次一等的,知道但不認同,畏懼當權者統治者的手段,不想與他發生任何關係,最差的一等是,不僅知道不僅不認同不僅反感,而且都起來反抗侮罵當權者。上面的觀點反映了老子對於執政狀況之得失,以人民的幸福感為唯一衡量尺度。最大的智慧是,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的管治下萬物並作,欣欣向榮。追求老百姓紀念你的好處,希望萬世留名的,已經是次一等的智慧了,而一旦普遍出現「畏之」「侮之」,那就再好的智謀權術,再嚴酷強權的管治都不會讓執政安然得起來。

最高的智慧是不用人智,象沒有智慧一樣,智與愚沒有區別,萬物齊一,完全平等。這就是老子、莊子等早期道家追求的「大智」。這種「大智」最重要的體現處,不是個人的德行生活,不是純個人內在的境界追求,而是全社會、整個國家的管治處,能夠達到與自然給予高度吻合的狀態。此處之「大智」方為大,此處之「若愚」才是最樂道之聰明。如最高當政者都如此追求,如是定位,整個社會必然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你不去追求智慧,智慧反而常在,你不求仁義,仁義反而常在,你不去計算利益,利益反而少不了。當一個社會沒有差別的時候,人們自然不再去想那些你多我少、你好我壞的事情,生活就會井然有依了。老子說:「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在此光景下,做大事的智慧還需要嗎?明君、賢臣、英雄還需要嗎?真正想造福人類的明君、賢臣、名士、英雄,難道不應就以這樣的世界為目標嗎?

有關「大智若愚」,《老子》中還有個比喻應該注意,就是「赤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第五十五章),赤子就是嬰兒,修道有德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嬰兒一般,嬰兒有智慧嗎?是沒有,正因沒,所以能「無求無欲,不犯眾物」(王弼語)。

鄙人在之前頭條問答有關《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一條中,已經說過,整部《老子》的最大宗旨是提出真正好的治國原則和方法,即《漢書?藝文志》中提鉤出來的「君人南面之術」。說這部書是指引個人行為的,修道的,不是不對,但不是《老子》的真正用意所在。「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好了」說的也是治世之道,因而鄙人此處也把「大智若愚」理解為這個範疇的言說,或許也道行之說不同,實為彰老子義所需。那麼,「大智若愚」分幾種境界?真正的「大智」恰好是不去分境界的,「道」本無境界,又憑什麼去分?有境界之分即有高下、全缺之別,有差別心,即是人心往下走的前兆,這肯定是老子大大反對的事情。上面引述的《老子》第十七章,只不過是說幾種狀況,而不是幾種境界。無差別就境界,有等於無,無也是有,這才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無形」呢。那「大愚若智」,則剛好相反,扭盡六壬,用盡權謀,巧取豪奪,拚命爭搶,以為很聰明高超,實則不斷積累禍患怨憤,損德損福損壽,實為愚不可及是也。

個人之言,僅供參考。


謝謝頭條官網的誠邀,晨祺馨安!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在字面上解釋,是說聰明睿智的人,他們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下,在一些大事大非的問題上,所表現出的深藏不露,沉著冷靜,不露聲色,靜觀其變,置身於事外的一種超凡脫俗,卓而不群!就如古代的一些智者,他們隱遁山林,不問世事,做到難得糊塗,超然物外,人生至高境界,想來吾輩可是望塵莫及,惟羨慕嫉妒恨也╭(╯ε╰)╮大愚若智,在字面上解釋,就是說一個沒有自知之明,夜郎自大,喜歡賣弄,嘩眾取寵,這樣一個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只會讓別人惟恐避之不及,貽笑大方罷了!╭(╯ε╰)╮


蘇軾這首詩很有意思:「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蘇軾大智若愚,沒有做到,所以受盡磨難。

命運多舛,文采飛揚,聰明人總是會受到上帝的嘲弄??????


承邀。我相信大智若愚。因為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想顯露出來,是有能為把智慧隱藏起來,讓別人(特別是敵對方)看到他是個愚鈍之人,從而疏於提防,在時機一到才予以致命一擊。這類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我不認為大愚若智。若字除了象、似、如的意思之外,還有使之變得象的內涵,即,若是一種能力,如是,小愚能若智,中愚偶爾能若智,大愚即愚之極致,是沒能力裝能有智慧之人的,如果還能裝出來,他還是大愚嗎?

一管之見,不對勿噴!


大智若愚與大愚若智,看似相差無幾,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象我有一點聰明都愛表露出來,而且還常常愛自作聰明,好為人師,看來此生我都達不到大智若愚的境界。

其實與人交往,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口才,那麼傾聽比述說重要。正如女人示弱,未必是因為我們不懂不會,而是給男人一個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有成就感。


大巧若拙!大成若缺!

大腦袋奔亮!


大智若愚,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我個人從字面上理解,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給人的感覺有點愚鈍。和胸有成竹,運籌帷幄相比,大智若愚更深,更沉!有養精蓄銳,後發制人的「勢」。在現實當中,老闆越大,領導越大,脾氣越小。給人的感覺不善言辭,比較可親。我想,這也是大智若愚的一種表現。


很羞愧,在下才貧,不知成語中還有「大愚若智」之句?

大智若愚,指大智慧者善於深思熟慮,沉著穩定,對事物的觀測爛熟於心,不輕易表示其見解,一般人看來,反映木納,似呆似傻之態。而恰恰反證智愚之真偽,凡目不識金鑲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大愚若智」者,顧名思義,當屬無真才實學,擅長夸夸其談,似懂非懂卻偏要滔滔不絕地故作高深態,往往先聲奪人,騙取別人尊重。這現象普遍,網路發表的格律詩後面,成群結隊地蜂擁著貌似精通的偽評論,均可充做佐證。


首先,分析一下「大智若愚」。表示很有才華,但不刻意顯露自己,讓人單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愚笨之流,但實際上才智超群。

而大愚若智正好與大智若愚相反,一般解釋有點類似 雷聲大雨點小,形容看似博學多才,實際一無是處。大多數是這麼解釋的,但個人看大愚若智似乎並不像貶義詞啊!有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感覺?哈哈!個人見解,望請諒解!


推薦閱讀:

TAG:說文解字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