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為什麼殺商鞅卻又繼續沿用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的死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有意義嗎?
謝小悟空邀。先上結論:秦惠王殺商鞅的人,是個人恩怨;秦惠王用商鞅之法,是國家利益。商鞅死不死,法律都流傳了下來。
1、秦惠王殺商鞅是很正常的,為什麼呢?因為秦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犯了事,按照商鞅制定的法律,所謂「權制獨斷於君」,全國都要服從國王的命令,除了國王大於法律,其他人誰犯法都要被處罰。因為秦惠王是國君繼承人,還是有一定豁免權的,所以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就被代替太子處以肉刑,那麼秦惠王在即位後,對商鞅個人展開報復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2、秦惠王用商鞅之法也是正常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現在是國王啊,而商鞅之法就是加強國君專制的,所以秦惠王現在是利益既得者。更重要的是,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符合社會形勢的,是能真正富國強兵的。那麼,秦惠王為了千秋萬代基業,自然要執行商鞅的法律。當然,秦國的法律在日後也有調整,但大體還是按照《商君書》指導的模式進行了下去。
3、另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吳起之法。吳起和商鞅都是很有魄力的改革者,商鞅得到了秦孝公支持,吳起也得到了楚悼王支持。商鞅觸犯太子利益日後被殺,吳起觸犯貴族利益日後也被殺。所不同的是,商鞅變法繼續下去,而吳起變法卻中斷的。究其原因,還是秦楚兩國政治土壤不一樣,因為秦國從春秋開始貴族勢力就小,所以對於改革的阻力也比較小;而楚國恰恰相反,戰國的屈氏、昭氏、景氏都是名門大族,我們在秦國是看不到這樣的例子的。
故,秦國的變法之所以最成功,並非商鞅個人的功勞,主要還是秦國國情決定的。即使商鞅之後被殺了,也不影響商君之法的推廣。
感謝閱讀!
關於商鞅為什麼死,想必有很多答案,這個答案也很明顯,結論也大多是統一的:
自古以來,改革與革命實際上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名字好聽一些,既然是革命,那麼死人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1)他的改革觸動了某些改革派的利益,而保守派天真的認為商鞅死了就可以廢除新法,所以保守派希望他死;
2)大王也希望他死,功高蓋主,世人只聞商君,不知大王,所以大王希望他死;
3)新勢力希望它死,商君權利太大,不在其圈子的人沒有出頭之日,有志之士也希望他死;
4)周圍的國家看見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強大,秦國強大既是對別人的威脅,也對周邊國家形成了攻伐之勢,一部分人寄希望與利用商君的死來攪亂秦國政局,引起內亂,或者不再變法,國力衰落。
5)他的改革已經進入一定的程度,正如《大秦帝國》中說的一樣,他的死不會對秦國變法或者政局產生壞的影響,反而有利於政局穩定,緩和局勢。
6)由於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刑法如果不殘忍嚴厲,無法起到震懾效果。而且對人權也根本不在乎。因為當吃飯成了問題的時候,一切規則都沒有用。
不過,我在這裡想討論的是改革本身。
自古以來,改革就是要如革命一般,血雨腥風,改革只不過是稍微溫和一點的革命罷了。革命與改革有幾點區別:
1)革命更加暴力與極端;
2)革命的發起者是政府的對立面,而改革往往來自於政府本身;
3)革命的徹底性比改革要高;
除此之外,改革與革命一樣兇險,歷代的改革者,沒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改革的過程也都是血雨腥風,伴隨著無數人頭落地。
因為,改革與革命本身就具有這樣的特性,社會也是這樣的,社會矛盾的積累使得部分矛盾無法得到解決,既得利益者不願意輕易放手,數量是相對少數,而失利者往往處於弱勢,但是數量處於多數。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無法解決,衝突一觸即發。
改革者的勇氣絲毫不必革命者的差,有時候革命者本身就是一無所有(相對而言,沒有權勢),所以不怕失去什麼。而改革者往往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要革自己的命,絲毫不比革別人的命來的容易。
為什麼商鞅的名號要大於秦惠文王,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商鞅的貢獻絕對要大於秦惠文王。
當然有意義!秦惠王並非嫉賢妒能之輩,他殺商鞅只因為國策要改變,而商鞅以及他的領導班子占著位置,秦惠王只能出此下策將他連根拔除,好為自己安插人手騰位置!
在當時,商鞅在秦國主持的變法已經大成,秦國該開發的土地已然開發,該安置的土地已然安置,秦國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秦國要想繼續得到發展必須擴張,擴張則需要專業從事擴張的人才,比如後來秦惠王張羅到的公孫衍張儀等人,而商鞅當朝的文臣將校都是內政型的,占著位置難堪大用。也就是說,商鞅在當時應該選擇急流勇退,給後世人才騰位置,如此,則於己無害,於國有利!秦惠王在商鞅權大勢大的情況下不得不去除商鞅,這樣才能同時清除幾個重要朝政位置給其他人擔當!保留商鞅法律是國家需要,剷除商鞅也是國家需要!
秦惠文王幼年因觸犯秦律,被貶為庶人,遊盪於秦國窮鄉僻壤,連累他的老師公子虔被施以劓刑。秦律太過於無情,連秦朝有功之人都毫不留情,於情於理他都和商鞅有過節。但他在遊盪期間,也確實體會到了商鞅新政以來,秦國國力與日俱增,百姓安居樂業,最重要的是,新政徹底激活了老秦人的熱血。所以,他認為商鞅新政適合秦國。對於商鞅的死,不得不說,秦惠文王是個有頭腦的人。面對當時複雜得國內形式,恢復祖制的甘龍一派和新政的商鞅一派,他要做的就是集中權利於一身。於是,借復辟勢力除掉了商鞅,把百姓對商鞅之死的仇恨推到復辟勢力身上,在打著為商鞅還公道的旗幟,一舉滅掉復辟勢力,集大權於一身。商鞅的死是必然的,當時商鞅新政在秦國已然推行,百姓推崇商鞅甚至超過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一石三鳥,一為商鞅之死王權穩定,二為借百姓仇恨除掉復辟勢力,掃清自己的障礙,三為商鞅新政得以一直實施。不得不說,有些人,天生就是玩政治的人啊!!
商鞅非死不可!
熟悉中國歷史的知道,秦惠文王不是等閑之輩!他殺商鞅是形式所迫!
商鞅推行「法治」的事兒吧,說白了,還是人治。而秦惠文王殺他為的也是中央集權!秦惠文王初登王位,根基不老,朝中以貴族代表老仕族和商鞅為首的變法派。只有挑起兩派鷸蚌相爭,秦惠文王才能收魚翁之利!
而當然歷個朝代的歷史都是後朝編寫的,後來的朝代無一例外都是表達自己統治的合理性!所以秦滅亡原因都不能只看正統史家的記載。
不可否認秦的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對於貴族階級的革命!開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革命伊始,敵人還是很強大的,如果不時刻提高警惕,暫時取得的勝利很快就會因守舊勢力的反撲而失敗。
秦首創中央集權,粉碎了舊貴族,直接侵害了貴族的根本利益,於是在舊貴族的反撲下滅亡了。而楚漢之爭也是貴族與平民最後一戰,至此中國進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能者為王而非血統。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的行動。
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勝利是暫時的,敵人未完全消滅,他們偽裝成了革命者潛伏了起來伺機反撲。面對內部的敵人,再強的武力也毫無用處。如果被暫時的勝利蒙蔽了眼睛,覺得過去的鐵與血都是冷酷殘忍的,要用善良和愛感動這個世界,那麼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歷史的進程是螺旋上升的,先進的事物遲早要代替落後的事物,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商鞅被殺,秦雖然亡了,但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終於消滅了貴族
為什麼殺
1、少時舊仇(從後來的作為看,惠文王不是心胸狹窄之人)這個原因只佔10%
2、安撫復辟勢力(雖貴族勢力強大,但比起公族勢力還是差了好遠)這個原因佔20%
3、秦人殉葬傳統的影響(也許惠文王想讓商君去陪孝公)10%
4、外交上影響(秦變法之後,可見六國君主和貴族的尷尬,相王等後續動作,有可能是照顧六國的感受)10%
5、權力的爭奪(一朝天子一朝臣、卧榻之側、狡兔、等等)50%
商君死的意義:1、安撫公族、貴族等復辟勢力,安撫民眾法治下的緊張情緒。2、安撫六國。秦之變法,異於六國,就像歐洲也曾有各國聯合反對拿破崙一樣,舊勢力是不會甘心退出歷史舞台的。秦人怕六國效仿,六國人更怕效仿秦國。3、政出於王,國內任何人的影響和權力莫非於王。
秦惠文王殺商鞅主要有兩個原因。從私人角度說當年商鞅對他的老師動刑,很不給他面子。殺了商鞅既可以出一口當年的氣又可以樹立新帝威名。
從公的角度說那些舊貴族不好不給他們面子,但是法度不能廢。所以殺了商鞅堵住那些舊貴族的嘴,也算是一種妥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