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仄,什麼叫平?


如果你真想學古詩,切記不要先學格律,這是一條死路!

古詩的格律並非從一開始就有的,甚至可以說,唐朝之前的古詩,一般都不拘束于格律的限制。

對於初學者來說,格律是很枯燥無味的東西,會迅速摧毀你的學習興趣,我遇到過很多人學習格律,最終堅持下來的一個都沒有。

學習古詩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開闊胸襟,將自然萬物擬人化,比如見到波浪,就要想成是「清風吻流水」,甚至進一步想像成「清風多情惹流水」,這樣不但能開闊你的思維,還能讓你體會和發現生活中的美,久而久之,你的寫詩水平就上去了。

其次是要把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與美好的詞句聯繫起來,比如風花雪月、高山流水、長河引泉、漁舟落日、飛星明月、大道古亭等等,這類詞句在對仗常用詞中比較多,你可以多看多用,對你詩詞水平提升很快。

再次是要有中心思想,寫詩要有個主題,切記無病呻吟,你可以打開思想束縛,古往今來、天地宇宙隨便發揮,但是一定要圍繞主體思想,否則就不是「詩」了,這也是現在很多網上的詩詞愛好者的通病,你去看他們所謂的「詩詞」,大多是辭藻華麗卻不知所謂。

最後才是詩句的格律,格律首先要明白《韻》,這個是最基本的入門要求,比如四行的詩,一般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要押韻,如果是八行,則第六句、第八句也要押韻,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就別寫詩了,而押韻可以百度「平水韻」或「中華新韻」均可。

能押韻之後,進一步學習對仗,這個經常看對仗詞慢慢就會了,百度可以查到。

最後才是平仄,平仄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但是沒關係,現在有很多格律檢測的網站,你在這些網站上寫,一邊寫一邊檢測,哪些出韻了,哪些平仄錯誤了,都及時改正,這樣出來的詩詞,都比較工整了,不過我個人認為,出押韻外,部分平仄不太工整也沒有問題,唐宋那些大神的詩詞平仄有問題的也不少,關鍵是詩詞的內容,只要內容好,平仄不要太過於苛求。

最後舉幾個例子,以便於有個直接的認識:

一、前幾年馬英九出了個所謂的「絕對」:秋刀出鞘漁人笑,並向全球華人徵集下聯。

該上聯的難點在於「刀、鞘、笑同韻」,「秋刀」是雙層意義,並與後面的「漁」字組成了台灣的一種海產:秋刀魚。

當時對的是:蓮霧歸土果農哭。其中「霧土哭同韻」,蓮霧是雙重意義,並於後面的「果」字組成了台灣的一種土特產:蓮霧果。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蔡英文剛上台,台灣農產品出口大陸受阻,藉機諷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

並藉此寫了一首《諫台詩》:

秋刀出鞘漁人笑,

蓮霧歸土果農哭。

萬里紅日洗滄海,

幾尺青浪卻糊塗。

回望寇蹄踏血亂,

忍看族頭引爭屠。

唯盼兒孫莫相忘,

國亂時節億家奴。

人相離,情難疏,

初雪鴻雁踏歸途。

清風明月雖未老,

人間霜發卻幾度。

長歌美酒與君共,

河山萬里展宏圖。

多少歲月家國夢,

盛世燃盡雲中書。

二、蘇幕遮詞:當時台灣網友嘲笑大陸沒人會寫詩詞,大陸網友寫了一首《蘇幕遮~潤之》打臉回復,其內容如下:

引韶樂,歌大呂。破碎山河,忍顧殘陽煜。江夏城頭驚變曲。慷慨赴戎,卻成荒唐戲。

酉雞鳴,中共立。吹血埋書,卷氅秋起義。揮手神州千鬼去,獨立窗檯,片片碎花雨。

三、藏頭詩:前些年中國大陸流行藏頭詩,但其水平參差不齊,以下是為一個叫「張建偉」的朋友寫的一首藏頭詩:

張弓北望射蒼穹,

建虜陣破淚騅紅。

偉業封侯付一笑,

此生大夢罹從戎。

(個人建議藏頭詩不要常寫,偶爾做做倒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是我對學習古詩詞及格律平仄的看法和建議。


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對於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而且保證通俗易懂,包教包會!(請允許我吹會牛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故名思義,平直。「仄」曲折,拐彎。漢語有四種聲調,上小學時所背的口決還記得不?(一起來溫習下: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對了,很好,記得很牢固!????古漢語中除了第一聲平聲,其他三聲都是仄聲。你沒看錯,除了第一聲是平,其他三聲都是仄!但你得注意前面四個字「古漢語中」。也就是說現在不這麼分平仄了!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中國人講話,音節有抑揚頓挫輕重長短高低清濁,說起來就象音樂一樣好聽。字又分四聲音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屬平聲,上聲去聲屬仄聲。這就是平仄的分野了。西語的老外沒有四聲,但他們也還是有重音輕音清音濁音。吟詩作對,必須講求平仄,還要講求對仗、押韻、節奏。詩的三要素是:節奏、句式和韻。音和韻為一類。平仄必須交替出現,不能一平到底,也不能一仄到底。比方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平仄進行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句和上句的平仄點位對應,上句為平的字,下句必為仄。細心的朋友會看出來,上句的國字是平聲,下句的城字也是平聲,這不是不對嗎?是的,第一個字能對上當然最好,不能對上也不算錯,並未違背『『粘對』』的規則。這就牽涉到節奏的問題了。上句分為兩節,國破/山河在。下句也是兩節,城春/草木深。讀詩的時候,分節處是有延長的,讀成:國破一一山河在,城春一一草木深。於是在節點位置上的字必須平仄對應。換一種說法,五言詩在第二、第五字處必須平仄對應。七言詩分三節,那麼在第二、第四、第七個字處必須平仄對應。要是別的地方也都平仄對應,當然最好,就叫工對。沒對上也沒關係,符合粘對。既然平仄交替出現,在一句之內,不能連續出現4個平聲或仄聲,也不能出現一個平聲,否則就犯了『『孤平』』的大忌。

順便說到,對句還得詞性相對,這跟平仄對應一樣重要。名詞對名詞,動詞時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片語也得對應,偏正片語、並列片語、動賓詞等都得對仗。什麼是片語呢?比方說『『荷花』』就是片語,可以分開為『『荷』』和『『花』』,荷和花兩個詞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它的片語成片語,如:荷葉、荷塘;菊花、梅花、桂花等。但有些詞雖然由兩個字構成,如玻璃、菡萏、蝙蝠、尷尬等,都是詞而不是片語,是不能拆分的。


謝謝邀請。對此問題,我已在悟空問答《什麼是平仄》里解答過。現在您提到類似問題,為了不辜負您的盛意,我還是來說說平仄這個問題。如果有誤,敬請指正。

談到平仄,學界普通認為它們是中國古典格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其實它們是中國古典格律詩詞創作在聲調方面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定聲調。這種現象也只有中國右典格律詩詞才有的,我們完全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文化遺產。

在古代漢語中,「平」的普遍意義,一般說的是的「平直」,而「仄」則指「曲折」。根據隋宋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我們可以看出,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在四種聲調中,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在詩詞創作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的規律,詩詞創作者稱其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詞的格律,而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所謂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除平聲外,余為仄聲。普通話中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但現在我們常把現代漢語的第一二聲叫作平聲,第三四聲叫作仄聲。雖然這種區分趨於簡單,但也很實用。

平仄運用在格律詩創作中有如下要求: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

喜歡格律詩寫作的朋友要清楚什麼字歸屬什麼聲調,其實這些內容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寫作時如果拿不準,完全可以查韻書解決。現在流行的《中華新韻》比起古韻書更寬鬆,更好掌握,可以作為寫作格律詩的依據。但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如「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現附上我的一首平起式七律原創習作。在寫作時我力求符合格律,但是否合格,當局者迷,只能敬請方家不吝指正。期待批評。

附錄:《左家山買橘》

左家山上橘子香,

萬綠叢中點點黃。

墜地枝丫難負重,

迎風碧葉不遮陽。

樹前翁嫗勤揮剪,

屋後行賈急入筐。

最喜農人無巧語,

殷殷邀我品秋光。

一一10,31,21:31


古詩有多種,大類可分古風與近體詩。格律主要針對近體詩,即絕句(四句)和律詩(八句)。

一、句式。近體詩(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的主要句式有十六種,每種各四式。以五絕為例:

1、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可平)仄平,仄(可平)仄仄平平,

仄(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可平)仄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可仄)平平仄仄,仄(可平)仄仄平平,

仄(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可平)仄平。

3、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可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可平)仄平,

平(可仄)平平仄仄,仄(可平)仄仄平平。

(注意:句式中二字或三字連仄的,第一個仄聲字均可平可仄;

二字或三字連平的,一般第一個平聲也可平可仄,但一句中只有一個二字連平聲的,首字不可改仄,否則犯孤平)

學近體詩如戴鐐銬跳舞,必須掌握句式。有人以此不屑,稱其僵化;也有人稱其魅力也在於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要學,當遵其格律為好,如康教授般作絕句,不免貽笑方家。

關於平仄,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均屬仄聲。現代已無入聲字,大致一、二聲屬平聲,三聲同上聲,四聲為去聲。具體當查韻表。

二、韻。古人一般用平水韻(宋代),現在也有人用中華新韻和詞林正韻等,各人喜好不一。但讀古人詩,則必用平水韻。

大致如此,有不當處還請大夥海涵。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學寫詩,千萬不要去究什麼平仄。一個初學者,如果上手就是平仄,最後肯定堅持不下去。

如果想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常識,建議讀一讀《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那雖是古時候給孩子寫的入門教材,但非常優美雅緻,現在拿來作成年人的教材一點也差。


「平」是平行線,「仄」是上下坡

平仄是古典詩詞聲律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句式的聲調由平仄組成。平,即平聲,中古四聲由上平聲和下半聲組成。現代四聲,由陰平、陽平組成;仄,即仄聲,中古四聲由上聲、去聲、入聲組成。詩詞的聲調,遵循的聲調及用韻,一般以中古四聲為準。

舉例句式平仄及押韻規則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紅軍不怕遠征難,

仄仄平平平仄平。

萬水千山只等閑。

其實,平仄的問題,涉及音韻學的內容,對於詩詞的創作至關重要。至於詩詞平仄及聲律的問題,不知反反覆復地回答過多少次了,再回答還是重複,詳細內容:點擊鏈接 拓展閱讀

古人作詩詞,怎麼區分上聲入聲,平聲去聲,以及格律要求?-三上詞話的回答-悟空問答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夢 揚 州

領東風。甚眼迷空曉,金縷傾容。柳線巧妝 ,暖律來時重重。小窗春到依風來,待展屏、樓外花紅。惟簾近,光搖明月,且須牽引堂中。

風觸花狂綉工。應共約歸來,影壓花叢。覺身便乘,杳杳悠悠飛鴻。蝶游獨有花間駐,讓獵沙、千里煙濃。消歇意,傳書擬覓,傳老天翁。(1)

一一一一一一一

(1)中古四聲 原聲填詞


所謂「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陰平陽平謂之「平」,上聲和去聲屬於「仄」。古人關於平仄的發音,有所謂「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疾呼猛烈強,入聲分明挨遠道,去聲疾呼短收場」的說法。不過語音和一切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有「平、上、去、入」四聲,有許多「入」聲字現在卻分別跑到平聲和去聲里了(不是專門的音韻學者,也很難分辨清楚)古人做詩,正是利用了漢語的這種抑揚頓挫、高低強弱的發音效果,來形成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吟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便於記憶與流傳的效果。


我說「中華詩詞曲」的平仄韻

說平仄韻,是中華詩詞曲的精髓所在。中華詩詞曲有千種以上的詩體,詞牌,曲調。起源於漢,形成大勢在唐,盛行光大在宋、元。

平仄韻,是古詩、詞、曲,律、調、吟、唱的一種轉換,也是為文字起伏、對仗工正,更為體現出彈、唱之韻味之美。

古漢語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普通話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漢語的入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消失,分派到了其他四聲調之中。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換成「平仄韻」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陰平、陽平為古漢語詩、詞、曲的「平韻」;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上聲、去聲為古漢語詩、詞、曲的「仄韻」。


1簡短點:

仄聲就是新華新韻的第三聲和第四聲,平聲為第一聲和第二聲。

如果是古平水韻的話:仄聲包括上.去.入

聲,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聲。


推薦閱讀:

TAG:一起來背古詩詞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