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麻醉就是睡一覺這麼簡單嗎?


我是麻醉醫生,談談我對麻醉的理解。

在大眾的眼裡,麻醉就是打一針,然後什麼都用不管了,甚至可以上街買菜(調侃)。做為麻醉醫生,我希望麻醉就是睡覺一樣。如果患者手術結束後說:「我睡了一覺,手術就結束了。」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可是為了這樣的睡覺感覺我們要做很大的努力。

根據不同的手術要求,不同的病人,麻醉的選擇多種多樣,麻醉需要的治療操作也是繁多複雜的。便於大家理解我把麻醉簡單分兩類。

  1. 患者保留自主呼吸,這裡就包括局麻,椎管內麻醉,鎮靜麻醉,神經阻滯等等。這類麻醉主要特點是阻斷患者的疼痛同時保留呼吸。說起來很簡單,但是麻醉醫生要做很多精準的操作,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椎管內麻醉時,麻醉醫生要盡量避免穿刺帶來的疼痛,盡量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神經阻滯時可以選擇B超引導穿刺,也可以使用神經刺激儀,盡量做到穿刺不損傷神經又要達到良好的效果。術中要根據手術進展做好相關預防。比如痔瘡手術看起來簡單,但是如果患者出現迷走神經反射可能會腰患者的命,這時就需要麻醉醫生仔細觀察,預防發生或者發生後及時處理。再比如一個100歲的患者做一個骨折手術,外科操作和20歲的骨折操作沒有區別。但是為了手術的安全完成,麻醉可能要監測有創動脈血壓,心功能心排量監測,最關鍵的是要做到麻醉後幾乎不影響患者生命體征。因為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能給患者帶來致命打擊。所有的保留呼吸的麻醉,麻醉醫生都要盡量做到患者安靜而平穩的睡覺。盡量不讓患者感覺到手術的操作帶來的恐懼。

  2. 麻醉機輔助呼吸的全麻,這個時候患者的確是「睡覺」了。而且比睡覺深的多,意識可逆性的消失。這個過程中麻醉醫生要使用鎮靜葯,鎮痛葯,肌松葯等藥物,然後還要使用麻醉機控制呼吸,用肌松監測儀監測肌肉鬆弛情況,用腦電儀監測腦電看患者麻醉深度,監護儀監測基本體征等等。要綜合各種指標保證患者安全情況下給外科手術創造最好的手術條件。比如一台腦動脈瘤手術,外科醫生根據手術的進展隨時需要血壓下降或者提升到多少,麻醉醫生就要在1-2分鐘內完成。這樣的精準控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血壓的變化會牽涉整個機體做出應對反應,麻醉醫生就要預防所有的可能帶來惡果的應激。手術結束後麻醉醫生還要盡量保證患者的較快的平穩的蘇醒,蘇醒後沒有太多的疼痛,噁心,呼吸困難等癥狀。讓患者平穩應對手術後打擊。如果這時患者蘇醒後覺得自己只是睡了一覺,那我們會感到特別欣慰。這說明這個麻醉的處理非常恰當到位。

臨床麻醉中會遇到什麼?

患者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失血性休克,脊柱側彎導致各種操作困難,傳染病,各種精神障礙病人,高齡(隨著人口老齡化,超高齡患者增多),肥胖,低齡,各種系統性疾病患者(糖尿病,甲亢等),血液病。很多患者都罹患了多種疾病,我們需要關注他們的內科疾病還是對對付外科疾病。

麻醉科是一個醫院最具人文關懷的科室,要讓小孩子更少的感覺恐懼,給老人家最多的體面,給女性最多的隱私,給男性更多的放鬆。要讓患者體會舒適化而安全的醫療。

大眾覺得睡一覺的麻醉,麻醉醫生確要付出巨大努力才可以。我們希望患者體驗的麻醉就是睡一覺。


看到這我想提個問題

07-11-17年,我經歷了三次剖腹產,都是椎管穿刺局麻。07年那次最輕鬆,身體有觸感無痛感,一邊手術還一邊跟醫生聊天,出去了還挺清醒的,我第一句話要看看孩子,生完以後也沒感覺到宮縮疼痛,四五天出院的時候基本都可以一路小跑沒事人一樣了。

11年第二次剖腹產,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些痛感,比較痛,但還是可以忍受,生完後宮縮一陣陣很痛,大概疼了兩天,每一次宮縮都好痛,痛到哭!不過還是堅持下來了。

17年第三次剖腹產,雖然是第三次,但是居然沒有之前那麼坦然,躺在手術台上嚇得瑟瑟發抖,手術中也沒有痛感,只有觸感,但是,手術進行中我感覺到了心跳加速,窒息感,上不來氣,感覺就快憋死了!我用很微弱的聲音跟醫生說,我心慌憋氣,醫生還安慰我沒事,可是我很難受,很害怕,我怕我下不了手術台,好在持續一會之後心跳呼吸又恢復了正常。這一次,宮縮痛來的更猛烈更劇烈,剖後第一晚,肚子痛的我痛哭流涕,夜裡無法入睡,醫生打了止痛針才睡著的,第二天好多了,沒有再那麼痛過。

三次剖腹產感覺是一次比一次艱難而痛苦。


謝謝邀請!本人是一名麻醉醫生,非常適合回答您這個問題。

『』麻醉就是睡一覺,打一針"這句話聽了無數次,我覺得這個對我們麻醉同行的不理解!

針對這個問題,我先回答哪些麻醉方式需要睡?哪些不需要?

1,局麻,這個不用多說,病人當然是清醒。

2,椎管內麻醉,就是我們所說的半身麻,比如剖腹產手術。如果麻醉醫生沒有適當給予靜脈鎮靜葯,患者的意識是一直清醒的。

3,神經阻滯麻醉,包括頸叢和臂叢麻醉,也就是做甲狀腺,手,鎖骨的手術麻醉方法。由於是區域阻滯,所以沒有靜脈鎮靜下,病人也是保持清醒的。

4,非氣管插管靜脈,比如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等。就是採用短效靜脈麻醉藥進行誘導,以間斷或連續靜脈注射法維持麻醉。既然有全麻字眼,患者當然是處於睡眠狀態,麻醉過程中有時還會有一些興奮愉悅的體驗,很多患者醒來都會說做了個好夢。

5,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是指在吸入或靜脈麻葯快速誘導下,插入氣管導管給予機械通氣。此麻醉方式適用所有手術。同樣,這個病人全程也是處於睡眠狀態。

對他人來說,睡一覺,看似簡單,對於我們麻醉醫生來說,則是無形的壓力和責任。

1,術前,我們要評估病人的相關情況,制定相關麻醉方案以及談論可能術中出現的各種風險。

2,手術開始前,要先麻醉,很多人以為打一針,推點葯就完事。但是實施麻醉操作,沒有一兩年實戰經驗,是無法勝任的。就好比飛鏢,你說扔一下就好,但是能扔中紅心就是靠技術了。

有時評估到手術風險高,我們還需給病人進行中心靜脈壓穿刺,動脈穿刺,準備血液回收機等,做好充足準備。

3,手術過程,很多人又說我們麻醉醫生在一旁坐著。其實手術開始了,才正式考驗我們,因為病人在麻醉情況下,又進行手術,機體已經產生變化,隨時有可能出現大出血,血壓下降,心率失常等等可能,而我們既要保證病人舒適,無痛,又要負責圍術期病人生命體征的穩定。

手術結束,一些全麻病人,術科醫生都走了,我們還得對病人進行復甦,確保病人血壓,心率,血氧各方面穩定後,才能將其送返回病房。

從術前,術中到術後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不能馬虎,而完全不是睡一覺,打一針這麼簡單!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所謂麻醉就是利用藥物使得病人短暫地喪失知覺,麻醉的技術非常複雜,我們平時知道的麻醉有局部麻醉、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等。我們使用麻醉藥物是為了讓人體在一種平和狀態下進行醫學檢查和手術治療。比如我們知道拔牙需要麻醉,做胃鏡和腸鏡也有麻醉。在手術中有些小手術會有半身麻醉,這種麻醉下病人是清醒的,但是有些大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也就是完全喪失意識,不會感覺到任何疼痛。而且半身和全身麻醉前一段時間內不能吃東西,防止嘔吐發生。

麻醉師在麻醉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員,麻醉藥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患者體重不同,身體狀況不同,所患疾病不同,為了確保病人的生命安全,需要配置的麻醉藥的種類和劑量都是不同的,所以這也是一個頗具藝術性的職業,有很高的技能要求。


作為一名麻醉主治醫師,很想分享下什麼是麻醉?很多人對麻醉不了解,甚至誤解。

簡單的來說麻醉分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兩部分。兩者也可以結合進行。這裡的全身麻醉指的是運用藥物作用於大腦可逆性的使病人意識消失。這裡的局部麻醉是一個廣義的詞。包括椎骨內麻醉(也俗稱半身麻醉,脊柱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局麻等。這裡的局麻特指用局麻藥再操作的地方皮膚下打葯後進行操作,比如皮膚上的一個很小的痣或者脂肪瘤切掉。全身麻醉一般是由任何形式的全麻藥物經靜脈或吸入肺內或者其他途徑經血液作用於腦部完成。

那麼麻醉醫生真的就是打一針就完事了嗎,並沒有,手術醫師治病,麻醉醫師保命,他全程為你的生命負責,即使做一個小小的局麻手術,病人也有可能因為藥物不良反應而丟掉性命。


還是有些不同的。作為一名重症醫學科醫生,我們經常能接觸全麻術後的病人。

全麻手術,就是病人什麼都不知道了,睡過去了,也不痛了,就這個意思。為了讓病人喪失意識,醫生會用一些鎮靜葯、麻醉藥,為了讓病人沒有痛覺,醫生會用鎮痛葯,比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但是全麻手術除了不知道、沒有疼痛以外,還需要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肌肉要足夠鬆弛,比如做開腹手術,肌肉一定要足夠鬆弛,才能手術,否則硬邦邦的肌肉很難操作的,所以除了鎮靜葯、鎮痛葯以外,麻醉還需要肌松葯。

鎮靜葯+鎮痛葯+肌松葯,這三個通常是一台全麻手術必須的藥物。

這些藥物對人體多少還是有不良反應的,如果醫生掌握了合適的劑量,一般來說病人清醒後不會遺留什麼併發症。但如果量過大或者過小,都可能出現問題,比如量小了,病人手術會有疼痛、甚至醒過來的表現,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如果量大了,可能手術後還要睡上很長時間才能醒過來。

全麻手術是有風險的,睡覺沒風險。

1、全麻手術,萬一藥物劑量過大了,或者由於個體差異導致藥物劑量相對過大了,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的。

2、如果患者對其中一樣藥物是過敏的,那就可能在手術的時候發生過敏反應,嚴重的會發生過敏性休克,也是可能導致死亡的。

但無論如何,麻醉醫師就是負責病人安全的,他們從氣道管理、藥物使用、術中監測等等各個環節幫病人、手術醫生保駕護航。麻醉醫師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病人可能不會知道誰是他的麻醉醫師,但他的麻醉醫師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高難度的手術,如果麻醉醫師沒把握的話,主刀醫生也是不敢動刀的。一台成功的手術,需要各個專業的人互相配合。


很多人對」麻醉師「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給患者帶上面罩,等患者睡著了,就可以躲在手術室角落裡無所事事了。實際上,麻醉醫生的工作遠遠不止這麼簡單。

現代麻醉學從大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臨床麻醉、重症治療、急救復甦和疼痛治療四大部分。而題主所說的「睡一覺」,指的就是臨床麻醉當中的全身麻醉這一方法,也俗稱「全麻」。

對於患者而言,至少在手術過程中,「全麻」相當於就是「睡了一覺」;而對於麻醉醫生來說,事情遠不止這麼簡單。除了要讓患者保持「睡覺」,麻醉醫生還要負責通過調整用藥與操作儀器來維持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處於平穩狀態,以及維持體液平穩等等。所以有人形容,」在手術室里,外科醫生負責治病,麻醉醫生負責保命「。麻醉醫生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除了「全麻」之外,根據手術的需要,臨床麻醉方法還有椎管內麻醉(即俗稱的「半麻」)、局部麻醉以及各種神經阻滯麻醉等等。每一種麻醉方式都有相應的操作方式與用藥方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總的來說,麻醉學的起源毫無疑問是為了解決外科手術過程當中的疼痛問題。但是隨著醫學整體的進步與學科的不斷發展分化,現代麻醉學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臨床二級學科。即,麻醉學的學科地位,理論上與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等學科是平等的。因此請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麻醉醫生的工作。

(圖片來自網路)


  眾所周知,在醫院進行各種手術之前都會進行麻醉,有些是局部麻醉,有些是全身麻醉:給點麻藥,讓患者睡一覺,然後無痛狀態下進行手術操作,難道「麻醉就是睡一覺這麼簡單嗎」?答案是否定的。麻醉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如果認為麻醉就是睡一覺這麼簡單的話,就是對麻醉醫生工作的不了解。

  其實,麻醉醫生在手術中的作用就像開飛機,從手術前的準備,到術中維持患者正常生命體征,再到病人清醒後的監護,與飛機起飛、飛行、降落的過程非常類似。麻醉醫生給患者打麻藥是為了解除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痛苦,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他們還必須負責處理病人因為接受麻醉及手術而引起的生理反應,維持病人在麻醉狀態中的基本生命體征的正常: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環及血氧飽和度等等;另外,還必須注意病人的麻醉深度是否適中,預防及緊急處理麻醉中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以免發生併發症及嚴重的後遺症;手術結束,麻醉醫生還需要負責讓病人安全地完全脫離麻醉狀態,進行定期回訪和觀察,讓患者無疼、舒適、安全地恢復。

  對於患者而言,麻醉也並不是睡一覺就這麼簡單。有些麻醉方法麻醉後,患者並不是睡覺,自始至終思維都是清醒的,在手術過程中醫生護士們的交流、手術過程每一步都能感知。很多女性都有過剖宮產的經歷,這種硬膜外麻醉下只是讓身體下半身沒有了知覺,不會讓孕媽咪產生睡意的。此外,手術結束後,麻醉藥過後還通常要忍受好幾天的疼痛……

點擊頁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我也來說一下吧,麻醉就是睡一覺這麼簡單嗎?

先看這個命題,既然提到了睡一覺,那麼我們姑且把麻醉方式縮小為「全身麻醉」。因為其他麻醉方式不用睡,一般也不會睡。

全身麻醉就是睡一覺這麼簡單嗎?

一次成功的全身麻醉對於患者本人的感受來說,那就是睡一覺那麼簡單!

也正是一名合格的麻醉醫生將一次本不簡單,甚至還伴有高風險的事情變得這麼簡單。前一陣有個年輕女性隆鼻手術出現「惡性高熱」導致死亡的新聞就在眼前,惡性高熱就是一個讓人談虎色變的麻醉併發症。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有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意外,至於有什麼風險,在這個提問下面已經有很多比我更專業的人士做出了解答,朋友們可以去了解一下。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醫學的發展全麻手術在我們身邊已經比比皆是,絕大多數都是很安全的。我們給醫院和醫生們更多的應該是信任和支持,這樣我們自己能收到更好的回報,也會給醫務工作者們更多的熱情和動力。

最後,回到主題。正因為越是成功的全麻,我們就越感受不到麻醉醫生的存在。他們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眾所周知,為了減少被手術者的痛苦,有利於手術的成功完成,醫院給患者做外科手術前,通常都要進行麻醉的。

麻醉分為局部麻醉,如口腔科拔除患牙時,只是在患處打麻藥,患者象平常人一樣,只是麻則有麻感(藥量的大小,麻的時間長短,範圍和感覺也不同)。做下肢手術可以只麻下半身,這是半麻。這種麻醉患者的意識都排常清醒的,只是下半部失去知覺(痛覺),患者可以安靜地配合醫生手術,但患者並不是象睡覺那樣舒服。一些內臟手術,頭部手術採用的全麻術。全麻術相對複雜,麻醉師要根據每個患者的體質體重,手術的難易程度確定麻醉類形,麻醉藥量,麻醉時長。期間還要密切關注術者對麻藥的各種反應及生命指征的各種數值,術後要負責被麻者的脫麻復甦。整個過程都在麻醉師密切監控下進行。不管是醫師還是患者本人,都不會象題主所問的象睡一覺那樣輕鬆簡單。術後,患者還要忍受幾天疼痛。

謝謝邀請。


推薦閱讀:

TAG:疼痛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