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該如何奮進?


誰還沒經歷過一段苦逼的青年

自古以來,大凡有所成就之人,哪個沒經歷過一段苦逼的青年?

青年孔子劇照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青年時代的孔子,長得高大且透著一種少有的文氣。司馬遷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孔子身高達一米九。

19歲時,這枚博學而又威武挺拔的文藝青年,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有了家室兒子後,孔子不得不在學習之餘,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

20歲,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21歲,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家道中落,又沒有資格承襲官爵的孔子,幹了很多人不屑於乾的雜活粗活。

孔子並不忌諱談論這些工作經歷,他甚至還帶有某種自豪的口吻說:「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里的賬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強壯起來」。

在孔子苦逼的青年時代,這個管理過倉庫、放牧過牲畜的小夥子,還多次為別人的婚喪嫁娶充當吹鼓手。在具體的演奏實踐中,他練就了精湛的吹打樂器的技巧,並增長了自己的見識與閱歷。

孔子並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世界上從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這種生而知之的人。他的能幹與才能,全部來自於他的好學與勤奮。

《論語·子罕》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孔子所住的闕里不遠的地方有個達巷,那裡的人讚歎道:姓孔的那個青年真不簡單啊,雖然他還不是個知名的人,但是他會的東西實在是多呀!

孔子聽到後,卻謙遜而又有些幽默地說:「我有什麼本事啊?會趕車嗎?會射箭嗎?我不過會點趕車的本領而已。」

其實,在青年時代就已經精通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孔子,很明白六藝中最容易的要數趕車了。他之所以強調自己「不過會點趕車的本領而已」,就是在告訴自己的學生們,一個真正會學習、好學習的人,是要從最基礎最簡單處學起,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好高騖遠。

而孔子的這種務實精神、甘於低就的作風,也為他贏得了一次人生機遇。

當時,魯國面臨一個大的問題——人口問題。諸國爭霸,戰亂不斷,人口銳減。而一個國家人口下降的話,國家就會走向衰亡。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被任命為管理人口的司職吏,這個官比以前的大,也更重要。一年以後,魯國的人口就興旺起來了,孔子的聲望與日俱增。

青年孔子不因為做一個小小的委吏而感到委屈,不因大材小用而隨便應付。他把小事當作大事做,也正如老子所說的「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從小事做起,這很重要,因為,能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

終於,經歷了多年的令人不齒的基層鍛煉與學習後,26歲的孔子成了聞名魯國的博學之士。

30歲左右,孔子開辦了私人學校。自15歲有志於學至此,他終於有了自己的事業,故云「三十而立」。

朱元璋畫像

被逼出來乞丐皇帝

朱元璋被稱為乞丐皇帝,他的青年更是別具一番苦味。

朱元璋出生貧民家庭,兒時靠給地主放牛過活。1344年,黃河泛濫成災,沿岸數十萬民眾受災。同時淮河地區也遭遇嚴重的乾旱和瘟疫,經過雁過拔毛式的撥款救災後,災民苦不敢言,並導致了數十萬民眾活活餓死。

其中,餓死的屍體堆里,有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央求地主劉德給一塊墓地遭到拒絕後,16歲的朱元璋心灰意冷,意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為了活下去,十幾歲的朱元璋來到附近的黃覺寺做起了和尚,做一些清潔、打雜的粗話。

入寺50餘天后,由於饑荒過度,所有和尚都必須出去化緣,其實就是出去討飯,朱元璋被安排到淮西、河南等本來就已經饑荒嚴重的窮鄉僻壤地區。在那種吃一頓餓三天的日子裡,連朱元璋自己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他在外地流浪了三年,走遍淮西的名都大邑,深刻體會了貧窮人家生命的輕賤,也鍛煉了他在亂世生存的能力。

轉機發生在1351年。這年,江淮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從那以後,起義軍如同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爆發了。

這時,朱元璋的兒時同伴——湯和,給他送了一封信,勸他參加起義軍。就在朱元璋猶豫的時候,寺廟裡面的師兄告訴他,有人已經知道了朱元璋私通叛軍,準備去告發他。

朱元璋終於被逼上了絕路。歷來有太多起義失敗的先例,誰又知道這次真的能推翻蒙古鐵騎?

25歲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後,第一次任務是當小隊長調查敵軍形勢,他利用這幾年討飯雲遊掌握的情報,讓郭大帥(也是他後來的岳父)記住了他,慢慢地他就擔負了更多更重要的任務。

不久,郭子興將養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朱的地位逐漸升高。後來,朱元璋發現起義軍各股勢力相互猜忌,難成大事。遂暗地招攬人才,培植親信,擴大個人的勢力。最終獨立門戶,在40歲時成就一代帝業。

閆崇年先生曾經在百家講壇講過:一個人想要造反成功,需要四和。這四和分別是天和、地和、人和、己和,只有擁有了這四和,造反才有可能會成功……與其說是四和,不如說是「四迫」,分別是:天迫、地迫、人迫、己迫。這裡的迫,是逼迫,強迫的意思。

正是青年時期所受的各種「迫」,才驅使著朱元璋不斷地做出種種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可能將他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但正是這種極端險境的磨鍊,才鋪就了朱元璋成功逆襲之路。

左宗棠畫像

伏久者飛必高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晚清名臣左宗棠屬於前者。

1826年,14歲的左宗棠第一次參加湘陰縣試便考中第一。第二年去長沙應府試,其成績仍居首位,知府本來打算將他拔為冠軍,只因被錄取者中有一位年事已高,為照顧老者,發榜時將左宗棠抑為第二。

可此後命運便好像故意跟左宗棠過不去,他竟然三試而不第。

1832年,左宗棠六年丁憂期滿服闋,捐了一個監生資歷,參加了在長沙舉行的鄉試,中第18名舉人。這是左宗棠在科舉考試中所得到的最高功名。

1833年春,左宗棠來到北京參加會試,名落孫山。三年後再考。本已金榜題名,可主考官們卻發現湖南錄取的舉人多了一人,為了考慮各省平衡,就取消了他的進士資格,僅給他一個「謄錄」的官職。左宗棠不甘心做一名為史館注籍的謄錄,毅然南返湘潭。三年後他又考了一次,仍然不中。

比仕途失敗更折磨他的是他的婚姻。在早些時候,他與湘潭縣的一位周姓姑娘訂下了婚事。由於無錢舉辦婚事,婚後也不具備獨立維持生活的基本條件,左宗棠只得入贅周家,成了一個「倒插門」女婿。在那個時代,做上門女婿是被社會看不起的,不過左宗棠的岳父對他還是挺照顧的,從來沒有抱怨過他的無能。

1838年,26歲的左宗棠第三次會試落第後,嚴酷的現實使他意識到,科舉這條道路不是為他這樣志高才大的寒士所設置的,因此他「絕意科場進取」。

但他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轉變方向,把全部精力與心思都投入於刻苦攻讀「經世致用」之學。

他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地理軍事農業水利方面的學問,閱讀了《天下郡國利病書》、《方輿紀要》、《水道提綱》、《西域圖志》等著作。

左宗棠如此「不務正業」,遭到了一些士子的冷嘲熱諷。可是,左宗棠不為所動。

不久,洪秀全揭竿而起,太平軍橫出西南,中華震蕩。致力於經世之學的左宗棠迎來了點爆人生的契機。而此時,左宗棠40歲。

左宗棠經推薦,到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工作。他將湖南的各種事務不分巨細,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在清王朝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同尋常的作用。時人有「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之語。

太平軍覆滅後,左宗棠又參與洋務運動,後任陝甘、兩江總督。1874年開始,鎮壓陝甘回變,並收復新疆,成為功勛卓著的民族英雄。


作為一名有志青年,行走在前進的路上,生命不止,奮鬥不息。我認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不該一隅偏安,混口飽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應該以改造社會,回饋於天下為宗旨,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個人的功名和蠅頭小利而奔波。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青年人,應該秉持,「勤儉刻苦,虛懷若谷。遠大戰略,事必躬親」。這十六字的必備素質,方能成其大業,未來永遠是年輕人的,國家幸甚,青年人更當勇往直前,為了光明的前景。


推薦閱讀:

TAG:好未來 | 人生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