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能夠穩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卻那麼快就被清朝滅掉了?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當明王朝的北方與西南領土成為起義軍攻城略地的戰場後,江南依舊繁榮似錦。當北京淪陷的消息傳來,明朝的南方大臣立即擁立新皇帝繼位。令人疑惑地是,南明政權不僅沒有能夠維持偏安局面,反倒敗亡得異常迅速。

內耗嚴重

南明政權在成立之初,內部危機便十分嚴重。南京政權成立之初,弘光朝就發生了以復社、東林黨人為首士大夫階層便發生了爭立皇嗣的內部權利鬥爭,著名的南渡三案就是發生在北方威脅嚴重的1644年年末與次年年初。內部的肆意黨政不僅削弱了南京政權的凝聚力,更是使得淮安、揚州、廬州、泗州這江北四鎮與南京政權離心離德,長江防線危在旦夕。

更為可悲的是,如當時在湖廣地區的左良玉竟然在關鍵時刻同室操戈,使得南明長江防線徹底崩潰。弘光政權之後,清軍進入江南,而當時在紹興的魯王、福州的隆武帝竟然自顧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最終使得清軍一路秋風掃過,直抵兩廣。到了永曆皇帝之時,明朝已經是迴光返照,回天乏術。

圖/江北四鎮

外敵強悍

清朝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說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北族的實力。首先,八旗制度下的滿洲騎兵不僅輕重類型齊全,且編製體系健全,各個旗主、旗丁、披甲人、包衣奴才賞罰分明,紛紛以斬獲軍功抬旗進爵為目標,漢人的包衣奴才更是為了獲得出身拚死作戰。此外,皇太極收復蒙古之後,編練蒙古八旗,大大增加了軍隊的騎兵兵員,大量南明官員投降後迅速啟用,為清朝煉製火器與攻城器械,從而使得清軍戰力迅速提升。

圖/八旗鐵騎

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再加上外敵的無比強大,使得南明斷然無法偏安江南。

參考文獻:錢海岳《南明史·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為什麼南宋能夠穩住半壁江山,甚至比金朝存在的時間還長!而南明卻那麼快就被清朝滅掉?

第一,就政權的合法性和統一性而言,南明弱於南宋。

靖康之變後,北宋皇室幾乎被一網打盡,而宋高宗趙構南逃至臨安成為了唯一的漏網之魚,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在宋欽宗沒有子嗣情況下,由他繼承皇位,天經地義,名正言順,所以憑藉法統,他有極大的號召力,致使海內團結,一致抗金。

反觀南明則不然,由於崇禎皇帝的太子及一干皇子沒能及時南渡,使得南明政權空有個陪都,卻無合法繼承人。南明各派在皇位繼承人選擇上出現了嚴重分歧,消耗了實力。最終妥協的產物是弘光帝繼位,而弘光帝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明思宗朱由檢堂弟,比趙構從血統上看差了不是一點兩點。使得弘光朝廷的號召力也是差了很多,很快就導致了南明內部的黨爭和分化,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順江東下發動內戰,江北四鎮忙於應戰,給了清軍南下可趁之機,最終導致了弘光政權的迅速覆亡

之後的南明皇帝如隆武永曆的法統比之弘光帝更加不足(也就是血緣更加疏遠,更缺乏號召力),以至於幾個南明小朝廷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擊,終被清朝各個擊破,徹底覆滅。

第二、滿清採取了正確的策略

在清軍入關時,多爾袞就打出了「弔民伐罪」的旗號,並聲稱:清軍入關,「為爾復君父之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惟闖賊。」大意就是說「我入關不是來屠殺你們的,而是為你們報仇的,我們只殺李自成」。就這樣迷惑了一大批的漢族地主官紳。而且進入北京以後,多爾袞又採納范文程的建議,拉攏漢族地主:首先為崇禎皇帝按帝禮發喪,謚「懷宗端皇帝」,允許故明官員百姓哭喪;其次准許前明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第三,明朝宗室諸王,只要「來歸」,不奪其爵,照舊享有藩王特權。這樣一來,很多漢族地主、官員、百姓,都對滿清放鬆了警惕,還對他產生了好感,使得北方大部傳檄而定,原來歸附大順政權的地方軍隊官僚相繼反叛投降滿金。

反觀金國則不然,女真崛起的太快,其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遼,又在轉瞬間滅了北宋,過度仰仗軍事力量,在奪取中原後,仍然沿襲女真人落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因而招致了北方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女真人被迫只得扶持一個漢人的偽政權,然而始終不得人心,女真人忙於應付境內反金勢力,沒能全力南下滅宋。

第三,滅亡大明的是大順,南明沒有及時調整對滿清戰略。北宋政權是女真消滅的,所以後來的南宋政權自然是視女真為不共戴天的仇敵,全力抗擊女真;而明朝亡於所謂的流寇—李自成農民軍,這就決定了南明政權直接將大順軍視為最大威脅,而忽視了滿清,致使前期坐看滿清消滅農民軍,並佔領整個北方。

第四,南明沒有出現力挽狂然的人物,各實力派只為一己之私。首先看領導人,宋高宗雖然屈辱求和,但還知道鞏固政權,以圖實現劃江而治,而弘光帝繼位後,不思鞏固尚不穩定的政權,卻縱情聲色,坐視朝臣內鬥,既不能駕馭文官,更不能控制武將。

我們再看看武將方面。南宋雖然缺乏名相,但名將卻有不少,就南宋初期而言,有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有所謂中興四將的說法;反觀南明,將星缺乏,弘光朝廷史可法不能節制武將,空守忠名;左良玉在對農民軍作戰中早已喪膽,不思報國反倒發動內戰。 後期永曆朝廷期間,永曆帝更是只知道逃跑,不能團結反清力量;大西軍領袖孫可望聯明抗清,掀起反清高潮,卻最終因嫉妒降清(孫可望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國主自稱,李定國功高蓋主);李定國軍事能力突出,兩蹶名王在打敗孫可望後,沒能處理好內政,不能團結秦藩和蜀藩將領,導致勢力日衰。

總的來說,南明滅亡是由內外多因素造成的,只不過在每個問題過程中內訌從來沒有間斷過。

本問答圖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就是金和清的不同,宋和明的不同。

以往,我們常來比宋和明,我就先來說說金和清的區別。

在「靖康恥」的時代,金朝其實採取的是「掏心戰術」,即直接對北宋政權的中心,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把北宋的皇室、百官都擄掠走了。

請注意,是「擄掠」。

金朝在建立之初,文明程度其實並不高,雖然其前身是遼朝的「節度使」,但實際上還是上下尊卑並不明晰的部落聯盟時代,所以,對於南下攻遼、攻宋的戰爭的目的,前者還是清晰的,就是亡國復仇。

而後者,本身就有很大的內部分歧。就是究竟是滅亡北宋,佔領他的地盤,建立大帝國,還是要擄掠其財富、人口,充實女真故地老家,這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

在金太祖、金太宗兩代,其實都是部落本位主義,就是滅人國家,擄掠人口、金帛充實上京(今黑龍江阿城)。

所以,對於北宋故地,統治思路也在搖擺,比如立張邦昌為帝、立劉豫為帝,都是為了建立緩衝性質的傀儡國,進行間接統治。

直到海陵王通過政變手段上位,並完成了金朝統治中心由上京到中都(今北京)的轉移,金朝才完成了整個戰略中心的整體轉移。

正是由於如此,宋軍殘留的重兵集團,比如西軍,比如宋高宗的行在,這些「戰略性目標」,是金軍主力攆著打得,而次要目標,其實主要是「偽軍」,比如岳飛在京湖打得就以劉豫的偽軍居多。

金朝的這種戰略和布局,實際上和清朝是有著根本不同的。

清朝的政權本身就脫胎於明朝的地方邊防和羈縻組織,所以,在經歷過努爾哈赤的胡折騰之後,皇太極的定章建制,完成了以八旗為核心,以漢軍為羽翼的國家形態構架,這個構架是由內而外的直接控制。

因此,當清軍大敗李自成,佔領直隸之後,其主力摧折順軍主力,原本投降順軍的明軍邊軍又快速地搖身一變,投降了清軍,清軍的力量越打越強。其八旗國人也逐步變為「監軍」和戰略威懾的角色。

在清軍南下的過程中,凡遇苦戰焦灼,前方的漢軍將領就會請旨派遣"真滿洲"出戰,所謂「逆賊畏滿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雲,何如滿兵一旅也!」

在此條件下,八旗兵力薄弱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因為本身並不需要他們衝鋒陷陣,只需要現身嚇人就可以了,明軍和順軍甚至會有望風潰逃的情況。

與之相反,金軍的主力,儘管實際戰鬥力要比清朝的八旗狠得多,奈何架不住消耗,越打越疲,越打越弱,最後只能走向「紹興和議」。

再來看宋和明,南宋建國,宋高宗個人能力絕對是重要因素,此人能夠將「中興四將」、吳氏兄弟這些軍頭玩弄於鼓掌之間,權術和能力絕非凡品。

更重要的是,北宋、南宋,綱紀未失,在當時的中國,趙氏絕不是「失德」喪國,縉紳、百姓、軍人的支持是發自內心的,起碼對於趙宋一百多年的德政是認可的。

反觀南明,福王也就是弘光帝的擁立,就是東林黨極力反對的結果,由馬士英等聯合勛貴、太監完成,而需要注意的是,福王本身是血脈、法理、倫理上最應該繼承皇位的人選。

而東林黨則是「南直隸」士林為主,也就是說,鄉土縉紳反對的「正統繼承人」,這實際上折射的並不僅僅是之前「黨爭」的結果,而是明朝皇權「治統」在江南縉紳中的不得人心。

這些還只是隱患,等到了具體的戰守策略中,南明建立朝廷後,設立江北四鎮,在江淮之間劃定防區,但是對於在順朝大敗後,地方上紛紛豎大旗反正歸明的河南、山東二省視而不見,等於放棄,朝廷明旨任命的地方巡撫大員也一概不敢到任。

再看對於武將割據的姑息,更是不可思議。

南宋建國之初,倚重武將,卻能通過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對武將集團進行節制,對於不聽話的、反叛者(比如苗劉兵變),也能進行良好的協調予以消滅。

而南明其實是有一點的時間空檔來完成內部的清理,但是結果是不停地姑息養奸,最終左良玉被寵成了徹底的藩鎮、江北四鎮裡面除了黃得功、高傑也就能聽聽招呼,但本身也已經藩鎮化了。

所以,南明的根本問題是「綱紀無存」,所謂「君不君臣不臣」,不亡反倒是怪事了。

這一點上,無論是東晉、南宋,甚至是南唐,都比南明要強得多。

《容齋隨筆》里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是南唐的守將朱元在周世宗南征時一怒投降北周,當時南唐的制度,降將妻女要殺頭,而朱元的妻子是時任樞密使查文徽(正經的權臣宰相)的親生女兒,查文徽就向當時南唐皇帝李璟求情。

李璟批複:「只斬朱元妻,不殺查家女。」還是殺了。

對此,作者洪邁的評論是:郭廷謂不能守濠州,以家在江南,恐為唐所種族,遣使謂金陵稟命,然後出降。則知周師所以久者,景法度猶存,尚能制將帥死命故也。

「法度猶存」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正在上班長話短說。

原因大致有三。

1,南明軍閥林立,國君手中無實力。南宋相反。

2,南宋群眾基礎比南明好得多。明末饑荒遍地,人人思反,最終明王朝也是被群眾造反推翻。宋朝百姓生活富足,政權是被外族推翻,底層群眾對此反應激烈,北方淪陷區漢人起義不斷。

3,南宋的對手金朝經過最初十幾年的攻勢後陷入內耗,且蒙古崛起一直在後方拉後腿。而南明的對手滿清前期幾位君主都相對清明,且沒有後方憂慮。

綜上,南明不掛才怪。


核心的原因只有一個,南明內鬥不斷,很難用很小的代價獲得統一,然而,金軍的入侵以及兩位藝術家皇帝的表演使除趙構外的所有有影響力的皇室成員都被一網打盡,從而客觀上幫助他完成了一個統一的半壁江山。趙構之所以沒有被虜,是因為當時他不得寵而被封為兵馬大元帥在外招兵勤王。但是南明明顯沒有這樣的幸運,首先,並沒有崇禎的一個親生兒子在南方,也沒有上一任皇帝的親生兒子在南方,甚至沒有一個上上任的皇帝的親兒子在南方。這個時候的血統論真是說什麼都可以了。剩下的皇室成員中,並沒有誰的血統更具絕對優勢。所以南明的力量總是分散的,而為了集中這個力量而進行的行為總是削弱了總體的力量。還有兩件事加速了力量天枰的傾斜。第一件事是擁立之功的夢魘,明代的擁立之功遠遠重於宋代,同樣擁立之錯的後果也嚴重很多。擁立宋太祖的不過做了富家翁,相反即便象于謙那樣不能算擁立錯誤的都沒有善終。所以南明的武將一旦投入某個小朝廷而又形式不利想改換門庭的話幾乎只有一種選擇。即便象鄭成功這樣後世所敬仰的大英雄,也不得不在唐王去世之後,費盡心思的為其尋找後嗣,而續嗣的一幕幕鬧劇下隱藏的是,鄭成功無法改換門庭的悲哀!另一件事是軍事上明顯有別於宋代的粗放管理,宋代的遙控打仗以戰鬥力為代價將皇權置於不容侵犯的地步,畢竟要另軍閥的驕兵悍將臣服是更迫切的事。而明代吸取了宋代的教訓,軍隊更追求戰鬥力,當然兵為將有和南明後勤保障上管理缺失使皇權成為了事實上的大軍閥,沒有了利益協調之外的任何聯繫,投向新朝明顯是個收益大分險小的買賣。


主要金的戰略有問題,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清朝吸取前朝經驗,不給南明喘息的機會,一舉拿下。要是金兀朮有多爾袞的魄力,一鼓作氣拿下全宋挺容易的。那時宋朝已經破膽。稍一遲緩給南宋機會,所謂失不再來。白白放棄了機會。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南宋 | 南明 | 金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