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期出現了大量對袁崇煥的負面評價?


因為大部分歷史的看客是非理性的,當一個說法流傳廣泛的時候,大眾會傾向於信賴這種說法,而不是去辨析這種說法的真實與否。

歷史學界的評價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最科學最有道理的是歷史學界。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袁崇煥的評價是相當正面的。

這種正面評價首先來自於南明小朝廷。弘光、永曆兩朝,都以官方形式為袁崇煥平了反。弘光朝恢復了袁崇煥的原官職,永曆朝則追祭袁崇煥,賜謚號為「襄愍」,這相當於現代的恢複名譽和政治待遇。作為明代的延續政權,南明對袁崇煥的認可,在政治上是相當有說服力了。

其次來源於清朝。乾隆曾經對袁崇煥有如下的評價:「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清朝作為正統王朝又是當初明朝的敵對方,對袁崇煥的認可,可以說明袁崇煥的人格魅力。

此外,正統學術界對袁崇煥的評價也都趨於正面,無論是《明實錄》《清史稿》還是後世學人對明史的論述,都秉承袁崇煥的正面評價。49年以後還有很多知識分子呼籲保護袁崇煥的遺迹。

孟森在明史講義里對袁崇煥的論述

49年以後對袁崇煥的描述

負面評價的來源——極端民族主義對皇權的維護

對袁崇煥負面評價的來源則是近年來民族主義極端化的表現。這部分人群用西方單一民族國家的理論生搬硬套到我國歷史當中去,這部分極端主義者認為,傳統中原王朝是漢族王朝,皇帝是漢族利益的最高代表人,所以皇帝是偉光正不會錯誤的,一切錯誤都源於臣下作怪。所以崇禎殺掉袁崇煥沒有錯,錯誤肯定在袁崇煥。

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下,甚至有部分人開始裁剪史料,斷章取義,羅織罪名,企圖扭轉對袁崇煥的評價。

再有就是不能忽視網路小說的影響。學術爭議畢竟受眾少,影響小,而在年輕人中影響大的除了遊戲就是網路小說。其中涉及袁崇煥的《竊明》對袁崇煥的評價加入了很多個人的情緒和見解,一下子影響了很多人。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批評網路小說《盜墓筆記》的時候,很多人說讀者有頭腦,分得清小說和現實,但是從《竊明》的影響來看,社會大眾缺乏這種能力,將小說當成了歷史真實。

極端民族主義和網路小說,構成了負面評價的兩大源頭,並且開始逐漸影響學術界對袁崇煥的評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是中國人,也是漢人。

我的民族是漢,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自然以漢人自居。

中國歷史上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等,均是民族的榮耀。

這並非大漢民族主義,而是根植於我們文化的,可以從任何地方看到,甚至是金庸的小說。

對於袁崇煥的評價,從民國開始基本沒有變化,尤其是史學家基本統一,認為袁崇煥對大明有很大貢獻,是一個民族英雄,被殺屬於冤死。

中國歷屆政府和領導人,包括毛澤東本人,對袁崇煥都是肯定的。

奇怪的是,最近10多年,對於袁崇煥的評價卻突然出現180度的轉彎。網上很多文章大肆攻擊袁崇煥,說他是通敵賣國的漢奸。

其實,仔細看看,大體就是三種人這麼做:

第一,尚可喜之流的後人。

漢奸後代要為自己祖先洗白,就必須黑袁崇煥。似乎漢奸投降滿清,是袁崇煥逼得,甚至說袁崇煥才是漢奸。

第二,滿清餘孽

這種在北方很多,南方鳳毛麟角。主要一些皇滿餘孽,刻意攻擊漢族歷史上每一個英雄,人為製造民族衝突。

第三,為博眼球的求名利者

現在社會競爭激勵,有些所謂作家、寫手為了出名,恨不得寫劉邦是白人,秦始皇是外星人,以此來博眼球。

這種人什麼奇談怪論都寫得出,但他們心裡其實是很清楚真相的。無恥小人而已。

袁崇煥的功勞

第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袁崇煥作為科舉出身的文官,本沒有任何必要去打仗。即便國家亡了,袁崇煥只要學其他人投降滿清,好賴也能混個小官繼續噹噹,沒有任何危險。

但袁崇煥卻自告奮勇,棄筆從戎,去當年隨時可能送命的關外和滿清作戰。

就這一點,我想看文章的人,絕大部分是做不到的。

現在讓你們去混戰中敘利亞做維和部隊,你們敢去嗎?

第二,袁崇煥連續取得多次勝利

在袁崇煥之前,明軍在關外幾乎不能作戰,也幾乎沒有打贏過,見到清軍就聞風而逃。

即便袁崇煥上任後,他的上級也認為關外不可收拾,擅自放棄了錦州,丟棄了大量輜重和難民,當時滿清還沒有進攻。

在袁崇煥死後,失去關外屏障的大明不堪一擊,入關掠奪攻擊如無人之境。三次包圍首都北京,最難殺到山東濟南,前後搶走做奴隸的漢人就高達100萬(當時滿清人口才幾十萬)。

而正是因為袁崇煥堅守關外,連續取得寧遠、寧錦、廣渠門三次戰役的勝利,拱衛了大明北方長達5年之久。

這完全是力挽狂瀾,在幾乎不可能情況下做出的奇蹟。

也許這三戰就軍事上來說,也並非特別輝煌的勝利,但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最好最好的結局了。

第三,袁崇煥和滿清勾結毫無證據

從古至今,沒有任何能夠拿出證據,甚至連滿清自己也不承認。

和滿清勾結是無稽之談。

將滿清故意放進關內殺到北京,更是無稽之談中的無稽之談。

誰都知道袁崇煥的責任就是拱衛北京,滿清殺到北京,袁崇煥就是死罪。

況且,既然放進來,為什麼在廣渠門拚命,袁崇煥甚至自己都去肉搏了,差點被砍死?

袁崇煥頭腦有問題?

其實,袁崇煥是死於常見的明朝內部政治鬥爭以及崇禎特有的多疑症。

第四,袁崇煥是個優秀軍人,但並非救世主

客觀來說,袁崇煥是個優秀軍人,打仗還是比較擅長的,也能用人,戰略比較厲害,但他不是救世主。

他首先不是優秀政治家,不懂得政治的基本要素,從而多次被北京朝廷陷害,曾經多次辭職還被撤職,最後還慘死。

其次,他不是張居正這種可以挽救國家的棟樑。大明痼疾200年,只有張居正這種超人才能挽回一二,多延遲幾十年生命。袁崇煥則沒有這種才能,只是單純的軍人,他只能從軍事上盡量組織滿清進攻。從開始到袁崇煥被殺,他的部隊其實還是大大弱於滿清軍的,只能儘力而為。客觀來說,就算袁崇煥不死,大明頂多推遲10年滅亡而已。

總之,袁崇煥是民族英雄沒有什麼好說的。

最低程度,袁崇煥不惜一切扼守關外5年,清軍不能進掠奪100萬奴隸,也不能大肆屠殺搶掠。

在當時的關內老百姓眼中,袁崇煥就是偉人。


那是因為人們的思想在進步。而且對歷史的了解也越來越透徹。金子遲早會發光,而歷史也會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我跟大家一樣,一直認為袁崇煥死的很是冤屈。如果有他在,可能明朝就不會滅亡那麼快了。高一時就看過明朝那些事兒,沒有看懂。但是被裡面的情節和語言所吸引。於是在上了大學後又看了一遍,聽了一遍。不能說理解透徹,但是對於袁崇煥這個人確實理解的更深了。當然不只是明朝那些事這本書,也在網上翻過明史等資料。

一個朝代在取代掉一個朝代後,肯定會重新編寫屬於他們的史書。當然了,他們總不能說被取代的前朝有多好。肯定要時不時的,通過邊邊角角的描述來抹黑前朝。崇禎有一點過失,他們就要說他是昏君。特別是在袁崇煥這個問題上。崇禎辛辛苦苦十幾年,每天勤於政務,靠著自己的能力來守護著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可是因為殺了袁崇煥,就落得一個昏君的名聲。試問,那位皇帝還沒殺過幾個臣子。再說袁崇煥真的有你們想的那麼好,能夠力挽狂瀾的一個大人物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

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他跟他老師,就就差一個戰略眼光。最後使得他們一個成叛國賊,一個成烈士。當然我知道袁崇煥也許並不是叛國賊。但是他的所做所為,實實在在辜負了崇禎的信任。也許在某些事上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好心辦壞事。殺毛文龍,清兵入關不抵抗,攪入黨爭成為犧牲品。種種事情,都為了他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這些年來,其實我們都中了清朝的圈套。之所以,我們一直以為袁崇煥千古奇冤,崇禎很昏庸。都是清朝改寫歷史所致。清軍入關後,還很同情崇禎。畢竟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可是他們屁股坐穩了,立馬搖身一變。從乾隆的時候開始給袁崇煥翻供。他們同情了崇禎那麼多年。不能一下子直接給他潑髒水。所以就從袁崇煥的冤案出著手,放大冤屈。來達到污衊崇禎的目的。以至於證明他們取代明朝是天經地義,是上天所為。這一切的一切背後都是利益二字。

袁崇煥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證實了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越來越客觀,越來越接近真相。時代在發展,我們在進步。大家說對嗎?


袁崇煥,大明遼東邊防的駐守者,曾被認為是明末僅有的軍事天才,而其最終的下場不是戰死疆場卻是被大明朝廷凌遲處死。許多人都認為袁崇煥之死為千古奇冤,認為其冤其慘堪比岳飛,認為是崇禎帝昏庸所致的悲劇,認為袁崇煥乃國之柱石、長城,只要袁崇煥在滿清必不能入關。袁崇煥一死,大明敗亡的命運就註定了。崇禎帝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等等。

岳飛雖死,宋還能守半壁江山於江南。而袁崇煥死後十數年,滿清就入主整個華夏了,圈地、投充、屠城、剃髮等一系列野蠻征服措施使得整個華夏彷彿陷入了人間煉獄中,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再加上袁崇煥有個部將,其家族十幾代、三百多年以來一直為袁崇煥守墓,「忠臣義僕」更顯其事悲壯忠烈。所以有許多人對袁崇煥之死的感慨甚至多於對岳飛之死的感慨。

然岳飛之死為他人為之,袁崇煥之死多自為之。袁崇煥被處死的最主要的兩大罪狀;一、擅殺毛文龍。持尚方寶劍的袁崇煥把同樣持尚方寶劍的毛文龍殺了,這對崇禎帝來說無疑是一聲晴天霹靂,在那個時代皇帝想殺一個大臣還要經一定的司法程序呢?即便毛文龍該殺,也要先請示批准,即便毛文龍的存在阻礙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宏偉計劃。袁崇煥完全可以將毛文龍縛之京師,由朝廷來定奪其生死。大可不必通過逾越許可權、擅殺大將來帶給崇禎帝震撼,這似乎只是列代權臣的行事作風,魏忠賢都未敢如此不經任何司法程序就擅殺一個大臣。任何一個皇帝也都不會肯定、默許這種做法,一旦有這樣的先例發生,以後就極容易有其他權臣效仿。而皇帝及司法的職權就漸將被僭越。

二、私自議和。如果說趙構給岳飛機會的話,岳飛雖然說未必就能直搗黃龍府,洗盪其巢穴,但恢復些中原失土還是易於達成的。而崇禎帝曾給了袁崇煥機會,要錢給錢、要權放權,袁崇煥卻對女真卻素手無策。不但「五年復遼」的承諾遙遙無期,女真之患反而愈演愈烈,甚至直接打到北京城下。更別提「五年復遼」的計劃一開始就是對崇禎的寬慰與敷衍。崇禎帝長於後宮中,對前方戰場情形看得不透徹,難道長期在戰場前線的袁崇煥還看得還不透徹嗎?不能告之實際情形,一定要以欺瞞加以寬慰嗎?的確崇禎帝對遼東前線戰事表現出很急切要成果,但這對於剛剛繼位不久的年輕君主,面對著自萬曆三大征以來財政就業已空虛的大明,表現出急切要早日結束遼東戰事、中興大明的希望也不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如果袁崇煥一開始就告訴崇禎遼東的實際情況,勸崇禎帝按部就班、慢慢來,以袁崇煥的「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來恢復遼東,長遠看還是很有希望的。而從崇禎帝開始就極為信任袁崇煥的能力來看,崇禎帝未必就不能被袁崇煥說服。

而從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的結果來看,其造成的後果更為糟糕,使得毛文龍部沒了主帥、軍心離散、以致背叛投敵,清初被封為藩王的明四大降將,除了吳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龍的部將,可見毛文龍的部隊是極有戰鬥力的。而毛文龍部投降後,不止為後金長驅南下解決了後顧之憂。耿、尚、孔還為後金攜帶來了大量的攻城重裝武器,為後金軍隊攻城能力的不足打開了局面。而耿、尚、孔還作為後金軍隊幾次大規模入關寇掠中原的嚮導,在滿清入關後,更是作為消滅農民軍和南明軍的嚮導與前鋒。沒有耿、尚、孔的投敵,後金軍隊的攻勢就打不開局面,更不敢深入大明內地來寇掠。

再從「私自議和」來看。「五年復遼」就像一個緊箍咒越來越束縛著袁崇煥的身心頭腦。從遼東的實際情形來看,能守住已有領土也屬不易,把「復遼」當成短期目標,就有些不切實際了,所以其只有想通過與後金議和來謀取實力恢復的時間以及一些意外的可能。可是雖然起初袁崇煥向崇禎帝提過「以和為旁著」。但是,後來明廷還是否決了議和的提議,如此作為交戰狀態的雙方,前線邊防的最高將領卻和敵方來往甚密。那麼這是「私自議和」還是「通敵謀叛」就很難讓人辨明了。就好比中蘇對峙時期,如果東北軍區最高司令長官平常與蘇聯軍方私下來往甚密,突然有一天,兩方几乎差不過時間共同抵達北京城下的話,那誰能辨明他們私下談的是啥?所以作為前方最高軍事將領,對議和如此敏感的話題就必須要獲得後方的首肯,並要時刻彙報交談的內容及進度才是。

至於其它的「市米資敵」的罪狀等,這些都是公開違反朝廷的法度,都不是「欲加之罪」。

岳飛被加以「莫須有」之罪名,岳飛撕開衣服,露出後背 「盡忠報國」的刺字,並手書「天理昭昭」的四個大字。岳飛被殺,世人皆罵秦檜弄權誤國。而袁崇煥自被下詔獄到被凌遲處死始終沒有發一言,北京臣民爭食其肉、罵其漢奸,在後來的許多明朝的遺民士大夫的筆下,袁崇煥的形象也都極為不好。這個跟岳飛比起來就雲壤之別了。

至於說崇禎帝因為中了離間計才殺的袁崇煥就更顯得荒唐了,歷史不是小說,「蔣干盜書」使得曹操中了離間計而錯殺了蔡瑁、張允。蔡、張二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何而死,曹操殺蔡、張,沒有經歷任何司法程序,也沒有給他們任何辨白的機會,僅憑一張未經辨明真偽的通敵信就給殺了。而袁崇煥案卻不是如此,是經司法程序的。縱使是中了離間計,起了疑心,也要有證據才可以殺的。而袁崇煥面對那麼多罪狀指控,一句辨白都沒有,因為這些指控都是確確實實的,不是憑空捏造的,更不是可以推翻的,所以袁崇煥案就絕不是一個冤案。

崇禎帝殺袁崇煥那是對袁崇煥已經失望透頂了,曾經的崇禎帝,少年繼位,世事懵懂,很想有所作為,是帶有幾分英雄崇拜的心理將「遼東之事」全盤託付給其心目中英雄的,而這個英雄卻一開始就對其欺瞞,後來不但沒有在遼東達到其預期效果,卻反而把「遼東之事」搞的越來越糟。

大明也絕不是因為錯殺一個袁崇煥而亡國的。事實上,遼東之事,祖大壽、吳三桂等都足以守,要不是後來發生李自成入北京之事,滿清也未必就入得了關,站得住根。一個原本前進的國家、企業絕對不會因為一個英雄式人物的離去而走向敗亡。而當一個國家機制走向衰亡的時候,一兩個英雄式的人物也很難挽救其衰亡的最終命運,對於這些英雄來說也終究是個悲劇,袁崇煥之事也僅是如此。


大道理不講了,袁崇煥我也不多費筆墨介紹了,直奔主題,為什麼袁崇煥會被人挖負面評價。其實袁崇煥的功績一般人還是認同的,但袁崇煥並不是一個完美到無可挑剔的人物,他實際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最為明顯的是殺毛文龍這件事,太過草率了,毛文龍確實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而且居功自傲,憑著山高皇帝遠,自己又在抵抗後金中頗有功勞,所以有點忘乎所以,但是毛文龍給後金造成的麻煩確實作用非凡,很大程度牽制了後金的兵力部署。在那樣的特殊時期,毛文龍的功用還是很大的,失去毛文龍會對寧遠戰局產生很多大的影響。袁崇煥殺毛文龍顯得格局不夠大。

袁崇煥算是一個年輕將領,意氣風發,敢打敢拼,更敢說話,在皇帝面前打起保票,說自己能在五年內平定遼東,等完不成任務,皇帝那裡必然會產生落差極大的失落感。

第三點,也是關鍵的一點,袁崇煥被殺,那些所謂的罪名雖然算不上莫須有,但都是權宜之計,糧食給了敵軍,但換回了戰馬和時間,這其實都不是問題,袁崇煥的死就是魏忠賢倒台的直接後果,寧遠作戰,最堅強的後盾就是魏忠賢,魏忠賢特別注重寧遠的防守,對袁崇煥是有求必應,兩人的私交也很好,袁崇煥曾經與人聯名建議給魏忠賢修生祠。在東林黨眼裡,袁崇煥就是閹黨餘孽,痛恨魏忠賢的崇禎皇帝也不會對袁崇煥有好印象。但事實證明,魏忠賢是一個問題很大但本事也很大的奇才,對於大明來說,他真的是不可或缺,如果有魏忠賢在,內亂鬧不起來,財政也不會那麼吃緊,袁崇煥還可以不死,大明至少可以多堅持幾年,那群東林黨人是什麼貨色,都是一些滿口仁義道德,背後男盜女娼的主兒,魏忠賢一倒台,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見面老家江南的賦稅,自從隆慶開關以來,南方賦稅是主要經濟來源,魏忠賢一直控制的很緊,東林黨大部分來自南方士族,為了一點私念,置大明江山以不顧。個人貪婪斂財,

崇禎皇帝向他們借錢,都說自己清廉,沒有錢,可是李自成進城,一人一副大鐵夾戴上,逼他們捐錢,只一個月就捐出了七千萬兩白銀,如果當初能夠借給崇禎七百萬輛也不至於挨夾棍還被掏光。有這樣的人在朝中說了算,他們恨之入骨的閹黨一派人物袁崇煥還有好日子過嗎?羅列一對罪名對於他們說是小菜一碟,東林黨雖然都是些能吃不能行的貨色,但他們名聲在外,表面上看是清流中的清流,深的百姓的愛戴。袁崇煥想翻身那是門都沒有。他們給袁崇煥羅織的罪名也對後世認識袁崇煥產生不少影響。


其實關於袁崇煥的負面評價不是近幾年才有,而是在他活著的時候便開始出現了。

後人想像中的袁崇煥。

袁崇煥生前身後的主要負面評價基本就是一下三處:

第一,通使吊奴。寧遠大戰之後,努爾哈赤突然死去,皇太極登基為後金汗王。此時袁崇煥突然派人前去弔唁,實際上是派人順便打探虛實,也就是:「努爾哈赤到底死了沒有」?「如果死了,那又是怎麼死的?」

不過袁崇煥的這一單獨行動在當時雖然沒有被朝廷認為不妥,但卻的導致了明朝蒙古盟軍的不滿和反叛。

第二,敷衍明毅宗,揚言「五年復遼」,之後又公開說自己的話都是給皇帝吃定心丸。 這種所做所為不僅違犯了「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這種君臣之間的根本原則,也可以說是對明毅宗這位少年天子的一種輕視。

第三,也就是被詬病最多的一點,也就是在崇禎二年,袁崇煥於皮島擅殺毛文龍一事,舉措失當。使海上長城毀於自家人之手,令人義憤填膺。

關於這幾件事處置的失當,當時袁崇煥的政敵,王在晉就這樣指責:

「向使袁崇煥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復叛,夷不叛則西路不可行;不殺島帥則奴顧巢穴,必不敢長驅而入犯。」

作為袁崇煥的政敵,王在晉的說法不無偏見,但袁崇煥的支持者一般也都迴避這幾個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 其實王在晉這個評論還只是就事論事。讓稍後一些的歷史學家張岱那裡幾乎就沒一句關於袁崇煥的好話了。張岱曾經在《石匱書後集》為袁崇煥作傳,毫不客氣地嘲笑其「五年復遼」純屬痴人說夢,而且最後結果害人害己還不如秦檜:

「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餘載,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上比秦檜;亦猶之毛文龍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論者乃取以比擬,不特開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檜矣。」

甚至對袁崇煥進行了人身攻擊:

「 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

可以說是對袁崇煥最不留情面的評價。

其餘歷史學家對袁崇煥的記載也多為持中之論。承認其策劃並執行的邊防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對袁崇煥「五年復遼」卻不包任何希望。總之對袁崇煥評價並不是很高。比如素以公正聞名的史學大家談遷在《國榷》里論及袁崇煥,除了認為以「通敵論死」不公,也就再無他話。

但到了清代中期,隨著皇太極施反間計,借明毅宗之手殺袁崇煥之說流行於世,從而袁崇煥被清廷塑造成一位「孤忠之臣"。但真正將袁崇煥與天下興亡聯繫起來的,則是清末康有為、梁啟超和著有武俠小說《碧血劍》的金庸等人。

計斬毛文龍

87版電視劇《袁崇煥》中明毅宗的形象。


小時候知道袁崇煥的故事就來自於金庸的《碧血劍》,那個時候以為他是完人。原本那個時候我們對知識營養汲取的渠道原本單一,即便我們想透過現象看本質,現象都不多,又何來本質?

後來慢慢明白了袁崇煥是一個爭議人物,當我對歷史了解的多了些,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判斷。袁崇煥功肯定大不過岳飛,軍事才能也僅僅是一個善守之將,跟岳武穆攻守兼備、文武雙全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袁崇煥還渾身的書生意氣。書生意氣這東西是一種個性和氣節,但是在經世致用中卻未見得就是一件好事。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光講血性的,還得講講韜略和效益,比如他的負面評價之一:通使吊奴,他派人去弔唁努爾哈赤,這件事原本是臨機應變之術,探看一下努爾哈赤是真死假死,如果詐死那就要提高警惕,其一定有大動作。如果真死,就要考慮他死後後金的政局走向。

這雖然是臨機迎敵之術,但是放在外交層面就不是小事,直性子的蒙古人可沒有那麼多彎彎腸子,一急之下就跟明朝鬧分家,分道揚鑣了。這個影響就會很大,這是他沒有戰略思維的表現。

第二,五年復遼,其實他在給崇禎提交五年復遼這個計劃時,心裡或許並沒有底,他的做法跟現在很多應聘的一樣,只要老闆喜歡,先把目標造出來再說。他的原話是「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帝太著急,先哄哄給他提提氣再說。但是他遇到的不是朱由校而是急性子、愛當真的朱由檢。這個人心胸狹窄、剛愎自用、自視甚高而且血氣方剛,是忽悠不得的。

第三,擅殺毛文龍,其實我們在做管理決策時,很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為了解決當前困境,往往就顧不得後續效應。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如此,自己手持尚方寶劍,帶著皇帝聖命,前來巡邊督師,一到小小的皮島就卡殼了,後續工作如何開展?這就像我以前年輕氣盛時做中、基層管理一樣,不聽話?拿下!換人。其實將令難行時換人沒有錯,但是得把上下工作做足。就如同挖樹一樣,先去頂再鬆土,最後一根繩子套住把握樹倒的方向,不要傷及自身和無辜。他不管青紅皂白上來就挖,最後樹是倒了,把自己砸了,還毀了房屋。

所以我說他這是書生意氣,那麼他也是有功勞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組建關寧鐵騎、炮擊努爾哈赤,京師解圍這些都是大功。但是他的一些缺乏戰略眼光的做法確實毀了大明的長城也毀了自己。

所以,自古何時有完人?功過留待後人評。公正的看,袁崇煥沒有傳說中的神乎其神,也沒有倒袁人士所說的那麼不堪。他不是國家的決策者,他不過是一個戍邊將軍而已。按理他做好自己該做的,有些事還得靠國家托底。他悲哀的是生在了一個國家不給他托底的時代,還讓他背下所有的黑鍋。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袁崇煥的評價趨向負面?如果你了解那段詳細的歷史,可能你也會有其它想法。袁崇煥是怎麼由明朝罪臣變成英雄的,在袁崇煥被明朝處死後150年裡面他在明朝遺民眼裡都是罪人,可是到了乾隆時期為了抹黑明朝,為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漢人的合理性,乾隆給袁崇煥平反了,袁崇煥平反的結果就是他由漢人眼裡的罪人成了冤死的「岳飛」,明朝皇帝成了殺岳飛自毀長城的無道昏君!我們知道乾隆是什麼樣的皇帝,是個大規模焚毀漢人歷史留下來的書籍,大規模修改明史的清朝皇帝,是個修訂《貳臣傳》羞辱100多年前為滿清效力的漢臣的皇帝,這樣的皇帝為什麼要給袁崇煥平反,把他從漢人罪臣塑造成漢人的英雄?袁崇煥是在死後的150年,在乾隆皇帝的主導下,在給滿清統治了百年的環境下,成了「岳飛式」的漢人英雄,這樣不由得不讓人異議!

我們來看看歷史,袁崇煥以「五年平遼」的許諾獲得了崇禎皇帝以舉國之力支持,成為總督遼東軍事的大都督,他打造的關寧錦防線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之戰」的勝利值得肯定。當今人對他最大的爭議就是矯召殺死軍功赫赫同樣受賜尚方寶劍的抗清名將毛文龍,導致強悍的東江軍鎮軍隊失去軍心而散去,部分人甚至投清(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都是毛文龍的手下),滿清後方再無後顧之憂,三個月後竟繞道蒙古,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史稱己巳之變。這次事件袁崇煥星夜救援,可是還是下獄身死,作為全權經略遼東的都督,他肯定要負最大責任的,令人嘆息的是,當年袁崇煥處死毛文龍羅列了十二條罪名,與袁崇煥自己被處死的十二條罪名,很多罪名都一樣!說毛文龍通敵賣國,我是不信的,說袁崇煥通敵賣國我也是不信的,因為他們在明朝都是擁有尚方寶劍,位高權重的大人物,當時滿清就一化外蠻夷,對明朝來說只是一方之患,對明朝沒優勢,無投清理由。

袁崇煥和毛文龍都是一個悲劇,這跟他們所處的明末環境有關,明朝跟宋朝一樣重文輕武,士大夫治天下,導致武將地位地下,文人統兵那是常態,宋朝的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從來都是文官掌權,哪怕是戰神狄青最高也是做個無權的副使,狄青還給文臣壓的死死的,當年文官韓琦要殺狄青的部下焦用,狄青極力為部下求情,言說焦用是個好男兒,韓琦譏諷道,「狀元及第的才是好男兒,焦用一介武夫哪有這個資格」,硬是當著狄青的面殺掉了焦用。而明朝繼承宋的傳統,明朝的兵部都是文人掌權,文人壓制武人,這是朝廷上下的默契,如果你認為袁崇煥是武將哪就錯了,袁崇煥是進士出身,是根正苗紅的文人,而毛文龍是大頭兵出身,是「武夫」,這也是袁崇煥敢輕易殺毛文龍的所在,因為文人士大夫集團天然維護文人壓制「武夫」,「武夫」毛文龍在朝廷是沒有根基的,我們可見歷史就是這樣,袁崇煥私自殺了毛文龍儘管朝野震驚,可是朝廷最後反而下旨褒獎袁崇煥,如果不是滿清打到北京城附近,如果不是士大夫集團內部的黨爭,抗清名將毛文龍算是白死了。明朝軍隊有很多通病,這些都不應成為殺毛文龍的理由,從袁崇煥和毛文龍被處死的罪狀有不少相同可以看出來這些通病在當時所有明朝將領都有!毛文龍的功勞和能力是被普遍肯定的,天啟皇帝能夠把尚方寶劍賜給一個「武夫」就是最好的證明,證明文官集團也認可了毛文龍的功勞和能力,袁崇煥殺軍功顯赫的毛文龍,所造成的惡果深遠,導致滿清無後顧之憂,導致毛文龍手下悍將後來投清,導致明末武將人心惶惶,對朝政失望,為了自保養寇自重,出工不出力,讓明朝越陷越深!

歷史有很多迷霧有很多爭議,清朝乾隆時把150年前被明朝治罪的抗清將領推為漢人的英雄這本身就很詭異!同樣詭異的是在全國各地犯下累累屠城歷史血債的滿清指責四川抗清首領張獻忠殺光四川人,這些都很難令人信服的。


答:關於袁崇煥的負面評價,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是一直以來都有。

只不過,以《明史》刊行時間為分水嶺,此前世人對袁崇煥的負面評價遠遠多於正面評價——只要想一想袁崇煥被磔,北京市民歡呼鵲躍、大開心懷,並爭相到刑場割肉瀝血而食的場面,就瞭然於胸了。

而在《明史》刊行之後,袁崇煥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明史》是官修正史,其權威性和說服力非同小可,可以說,此書一出,對於許多人來說,其他明代史料盡廢。

實際上,在清朝統治階級高壓、嚴酷的文化封殺上,其他明代史料也已是百不存一二了。

則在其後近一百多年時間裡,文人學者多是以《明史》、及清人官修的《滿文老檔》、《清實錄》、《東華錄》等書為基礎,對袁崇煥形象進行錘鍊加工,致使袁崇煥英雄形象越發高大完美,從而熠熠生輝。

不過,從一些清朝文字獄劫後殘存的資料里,如《三朝遼師錄》、《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國榷》、《明季北略》、《明史紀事本末》、《東江遺事》、《鎮海春秋》、《東江客問》、《石匱書後集》等書對袁崇煥的評價,尚可窺探原貌之一二。

如《爝火錄》,該書將袁崇煥與南明大奸臣馬士英相提並論,說:「此二人者(指袁崇煥與馬士英),誕生一處,同為誤國之臣。」

《國榷》的評價則是:「袁氏便宜從事,天下聞之,詫為奇舉,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

《明季北略》甚至把袁崇煥比成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檜,說:「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

不過,《石匱書後集》不認可此說,認為毛文龍既不可與岳王爺相比,袁崇煥的才能也比秦檜差得遠。書中稱:「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呼!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載;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上比秦檜!亦猶之毛文龍以幺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論者乃取以比擬,不特開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檜矣。」

那麼,《明史》是怎樣把已遭到世人唾棄的袁崇煥拉起「封神」的呢?

《清高宗實錄》載了乾隆的一段講話,為:「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有了統治頭子這個基調,史官自然要不遺餘力地展開造神運動了。

《明史?袁崇煥傳》全文只有七八百字,其中最關鍵的三句為:

一、「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

二、「法司坐崇煥謀叛。」

三、「天下冤之。」

第一句所說,就是後來世人津津樂道的「皇太極巧施反間計殺袁崇煥」的故事了。這則故事,除《明史》之外,還出現在《滿文老檔》、《清實錄》,以及後來所修的《東華錄》、《清史稿》等書中,查明朝官方檔案和明末清初史家學者的各種史書文獻中並無相關記載。

第二句說崇禎朝法司給袁崇煥定罪為「陰謀叛國」,但《崇禎長編》里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以上罪行,都是欺君擅權罪和瀆職罪,並沒有「陰謀叛國」這一條。

第三句「天下冤之」四個字,重點突出了乾隆所強調的主題:「主暗政昏」——崇禎是如此昏庸,明朝是如此黑暗,此時不滅,更待何時?!

但隨著近代越來越多的明清史料被發掘,一些曾被清朝銷毀、封殺的明清史學資料漸漸浮出水面,人們不免對《明史》產生了質疑,尤其對那段「蔣干盜書」式的反間計情節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對袁崇煥研究開始深入,那麼,塵封了一百多年的「袁崇煥的負面評價」又被翻出來了。

林肯曾經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雖然現在信息不像以前那麼封閉,但是能靜下心來看歷史的人卻越來越少,不僅袁崇煥,很多歷史人物現在都倍受爭議。發現一點缺點,就像發現寶藏一樣,好像其他人都不知道,其實就是嘩眾取寵而已。

袁崇煥最具爭議的莫過於殺毛文龍和五年平遼。

首先,殺毛文龍確有袁崇煥不對的地方,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在無限誇大毛文龍的作用,把一直牽制女真主力的關寧軍,硬說成毛文龍,所以得出結論,女真能繞道北京城下是因為殺了毛文龍。實際上毛文龍能牽制女真主力嗎?抗日戰爭,游擊戰的祖宗都牽制不了日軍主力,何況是毛文龍,隨便一萬女真騎兵,毛文龍也承受不起

造成明軍被動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孫承宗下台,繼任的高第把關外的明軍撤回關內,女真主力失去牽制,開始了後面一系列的戰爭,進攻寧遠,進攻毛文龍,進攻朝鮮,女真一步步強大,對於生產力極低的女真,搶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東北都搶遍了,入關搶只不過時間問題。

袁崇煥是當時為數不多看到問題關鍵的人之一,錦州作為東北的門戶,只要守住這裡進可攻退可守,明還有主動權,女真主力才不敢妄動。所以寧遠之戰後袁崇煥都一直在致力於恢復關寧錦防線,可惜孫承宗修的工事高第一撤全部被女真搗毀,到袁死這條防線都沒恢復孫承宗時的水平,更別談進攻。為了這條防線,袁崇煥幹了不少倍受爭議的事,這份魄力不得不讓人佩服,好不容易熬到督師,能實現自己的戰略了,可惜一年多就下獄了,悲劇不說,還不被後人理解!

最可笑的是,居然很多人都拿五年平遼計劃說事,先不說袁崇煥就當了一年多督師,如果袁崇煥只說五年平遼,崇禎就要權給權要錢給錢,不分青紅皂白的信任,連你準備怎麼干都不問,這就是標準的昏君!崇禎剛愎自用又多疑,沒他自己都覺得可以的可行性計劃,怎麼可能這麼支持!

網上還有些說蒙古能牽制女真,也是袁崇煥的鍋,但凡蒙古有點實力自己都入關搶了,還去牽制什麼女真!

袁崇煥不管是在寧遠,寧錦,廣渠門,不管對手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就算像某些人說的有水份,那起碼也是不敗。袁崇煥死後,清軍又多次入關,幾次大戰,結果呢?哪次不是一敗塗地?


推薦閱讀:

TAG:袁崇煥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