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為什麼敗給朱元璋?


史書上記載,朱元璋開國後,有一次微服私訪路過蘇州,卻遇見江南百姓對張士誠念念不忘,朱元璋對此大為不滿。其實張士誠這個人沒稱王時,義薄雲天,十里八鄉人人說好,非常有威望,後來在江南稱王時,江南賦稅很低,非常得人心,即使過了幾十年,江南百姓對其還念念不忘。

有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張士誠如此得民心,卻為何最後得不到天下呢?很多人認為天照朱元璋而不照張士誠,在革命初期,元朝丞相脫脫率領百萬大軍前來攻打張士誠,壓制了他的發展,我個人不是很贊同這種說法,大家有沒有深思過脫脫率領大軍一定要攻打張士誠,而不是他人呢?我覺得最主要是因為張士誠這個人沒有誠信。

張士誠本是泰州興化白駒場(今鹽城大豐)的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為了養家糊口,他從十歲開始便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賣苦力,補貼家用。史書上說張士誠「少有膂力,負氣任俠」,小小年紀的張士誠為人非常直爽,仗義疏財,有點類似水滸傳中的宋江。就是因為這種義薄雲天的義氣,讓他在十里八鄉非常有威信。

當時給官家運鹽收入非常微薄,每月要向鹽場警察上貢,還要被白駒場鹽場的警察無故剋扣工資,有時還要被拳打腳踢。張士誠和鹽民們懾於他的淫威,一直敢怒不敢言。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的一個晚上,張士誠兄弟四人及壯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膽大之人趁著月黑風高,在草堰場的北極殿中歃血為盟,拿起平時吃飯的傢伙(挑鹽用的扁擔),悄悄摸進鹽警邱義的家中,將這個惡霸亂棍打死。隨後,十八個人又衝進當地富戶家中,大開糧倉,把糧食發給當地沒有飯吃的老百姓,接著一把火,將他們燒得是一乾二淨。

此事傳開後,在鹽場幹活的鹽丁們也開始罷工,紛紛前去投靠張士誠,並推舉他為首領,攻下了泰州。

高郵府的知府李齊(元朝的狀元)招降了張士誠等人,可是不久,張士誠又變了主意,殺掉了行省參政趙璉,還攻取了興化,聲勢進一步壯大,約上萬人。

當時戰亂四起,元朝政府沒有時機顧及他們,於是又派人去招降張士誠,並許以「萬戶」(很大的官職),可是,張士誠還嫌官太小,不接受,偷襲攻佔了高郵,李齊率軍回救。張士誠騙說自己願意招降,讓李齊進城相談。李齊不知有詐,入城,結果被五花大綁到城頭。張士誠在城頭上哈哈大笑,以李齊為人質,要他下跪。

李齊很有骨氣,寧死不跪,罵道:「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張士誠大怒,想要用力扳倒他,但是無濟於事,最後下令將李齊捶死,並將膝蓋割去。(每次看到這裡,我總覺得張士誠不是個東西。)就這樣,張士誠攻佔了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張士誠屢次騙降,還殺害元朝國家幹部,終於樹大招風,惹來了元朝的震怒。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元朝丞相脫脫親自率領百萬大軍,將高郵圍得是水泄不通。張士誠見高郵孤城一座,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悔得腸子都青了,這次,他是真的想開城投降元朝了。

可是,張士誠就是故事「狼來了」中的那個孩子,前面屢次假投降,欺騙元朝政府,還殺害官員,毫無信用可言,這次真的想要投降,可是脫脫卻不再相信他了,所以鐵下心要攻下高郵,還要屠城。(其實李齊的事情就在眼前,我相信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接受張士誠的投降了。

後來,脫脫中了朝中奸計,被元順帝召回,被毒死在路上,群龍無首,元軍也就不戰自敗了。

「人無信不立」,失信是最大的破產。為什麼在革命初期,元朝政府率領百萬大軍來攻打張士誠,而不是其他反王,我認為跟他沒有誠信有關。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即使成功也是短暫的,不可能長久。


元末天下大亂,張士誠一介小小鹽販,卻能依靠「十八條扁擔起義」,攻城略地反抗元朝,成為與朱元璋、陳友諒等人分庭抗禮,雄踞江浙的一方霸主,並深受江南人民愛戴。那麼張士誠既然有著如此雄厚的實力,又廣受百姓擁護,為何最終功敗垂成,敗在了朱元璋手下呢?

歷史學家對張士誠就曾有如此評價「沒有主見,生性遲鈍,比較怕事。江湖兄弟做錯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責,賞罰不分。」可以說張士誠的失敗,其實就是敗在他自己的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毫無雄心的性格上,而非朱元璋的強大。 論出身,張士誠並不比朱元璋高多少,他本是蘇北的私鹽販子,也處於社會中下層。因為受不了元朝的壓迫,才決定和弟兄們鋌而走險反抗元朝,結果沒想到自己居然攻下了江浙。儘管張士誠有著與朱元璋相同的出身,但在攻下江浙後,張士誠卻毫無朱元璋般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雄心,而是假意降元自封吳王,以求保住自己在江浙的一畝三分地。 除了缺乏雄心外,張士誠優柔寡斷的性格也讓他在智謀上,被朱元璋甩下好幾條大街。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手握重兵的張士誠,面對如此良機,本可率軍直撲朱元璋老巢集慶(南京),使其腹背受敵,自己盡收兩江之地。可張士誠選擇的則是袖手旁觀,全然不顧上天賜給自己的良機,乃至忘記陳友諒敗亡後唇亡齒寒的教訓。也就是在陳友諒潰敗後,陳、朱、張三人鼎立的相持局勢被打破,朱元璋王氣盡顯,並最終劍指江浙,兵臨平江(蘇州)。盤踞江浙十餘年的張士誠勢力,哪怕人民多麼愛戴,在外無援助的情況下,也無力支撐,不到一年便只得束手就擒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能夠戰勝張士誠,不在於其實力多麼的雄厚,真正應該感謝張士誠自己性格的軟弱與目光的短淺,也許張士誠的內心可能真正只想做一隻富甲一方的「鹹魚」吧。


在舊時代,鹽民畢竟屬於個體小生產者,雖然具有一定的反壓迫的鬥爭性,但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所以不可能有小農平均主義以外的鬥爭目標。張士誠起義,無外乎是我國古代舊式農民起義的一次再版,與後來的李自成起義無異。

在舊官吏、舊知識分子地主階級思想的侵蝕下,張士誠及其將領們迅速蛻變,走上了腐化墮落的道路,與天平天國權貴們後期的奢靡生活一致。

根據《明太祖實錄·張士誠傳》記載:

張士誠為「泰之白駒場亭民,以操舟運鹽為業。少有膂力,無賴,販鹽諸富家,富家多凌辱之,或勿酬其值。弓兵丘義者,屢窘辱之,士誠不勝憤。癸巳正月,遂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結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丘義並所仇富家,......入旁近場,招集少年謀起兵」

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張士誠十八條扁擔起義」。

根據《國初群雄事略·周張士誠傳》記載:

張士誠兵鋒所向,勢如破竹,克興化,破高郵,建大周,切斷了元廷的大運河漕運,粉碎了號稱百萬元軍的圍剿。繼而橫渡長江,進據平江,迅速控制了大江南北的大片地區,其「財富甲兵雄於四方」。

儘管張士誠起義所向披靡,甚至讚譽他為「滅元第一功臣」,但輝煌的背後難以掩蓋他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局限性。

比如目光缺乏長遠性,陳友諒曾聯合張士誠攻擊朱元璋,張士誠卻坐山觀虎鬥,最終陳友諒被消滅後,朱元璋兵鋒一轉,消滅張士誠。

又比如追求既得利益,這一點反映在他遊走於元朝和朱元璋之間。再比如安於享受現狀,張士誠起義後期,他與將領們走向腐化脫落,這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對現狀滿足。


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泰州興化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割據範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佔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

張士誠為人胸無大志,偏安一隅,沒有長遠戰略眼光,無雄主霸氣。

陳友諒曾派人聯絡張士誠,合謀夾攻朱元璋,但是張士誠想當個旁觀者,表面上答應了陳友諒,實際並沒有派兵。朱元璋攻下武昌,消滅了陳友諒,率領軍隊回到南京,就命令徐達等人謀劃攻取淮東地區,先後打下泰州、通州,最終包圍了高郵。張士誠派水軍從長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郵。朱元璋親自率領軍隊擊退了張士誠的水軍。徐達等人於是拿下高郵,奪取淮安,淮北一帶都落入明軍的手中。

張士誠手下有謀士,卻不聽諫言,一意孤行。

最後亡於朱元璋政權。兵敗後,被押解至明朝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時,自縊而死,時年47歲。


推薦閱讀:

TAG:張士誠 | 朱元璋 | 明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