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失傳,今後有辦法續譜嗎?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很是適合,因為我們唐氏家族也正在準備重修族譜,和題主所描述的一樣,我們家族的族譜也已經失傳。
首先說,為什麼要修譜續譜?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萬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黃子孫一脈相承,說世系,道宗族,辯親疏,以延宗親之道。國有史,縣有志,族有譜,同為一理。
此為修譜續譜之初衷。
過去,每個家族,都會有族譜,歷經續修,完整規範,世代相傳,長期保存。
但是,經過那個時期破四舊,族譜遭毀失,宗祠遭破壞,祖宗牌位也都損壞,導致後來家族字輩都變得混亂。
到了現在這個太平時代,大家都認識到修譜續譜的重要性,很多家族開始重新修訂族譜。
可是,族譜已經損毀失傳,又該從何入手呢?
我說一下我們的做法,題主可以作為參考。
一、採訪族中老人,走家串戶採集總支世系信息。二、搜集物證,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們就是在老祠堂遺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紀念石碑,上面的字跡依然可辯。我們將石碑上字拓下來整理出來。三、家族族譜雖然損毀,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裡一定還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們也就是在家族走訪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通過這些方式,我們整理出輩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進行對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來源。
經過這些考察走訪,我們考證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輩,又重新續訂了新的字輩。
族譜的續修,還在進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總的說來,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為了追本溯源,弘揚祖宗遺德,繼承祖宗傳統,我們都應該做好這件事。
我是閬中飛帥,期待你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探討。比較複雜。要看失續的年代是否久遠。可以從現代往上推,看是否聯繫上老譜,(老譜上記載的詳細更好)。你屬於哪支,住哪個村,每一輩弟兄幾人,(這些信息老譜上都有記載),多和年齡大的,輩份長的交流。現在人口流動性很大,遷徙頻繁,續譜更難。小傳中可寫清楚原住何村,現居何地(地址要寫清楚)。現在,年輕人多不太重視修譜,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熱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師,一個人跑了四年,幾十個村莊,完善了譜系,又寫了小傳,及文獻,修了支譜,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貢獻。本人於2017年9月份,下定決心,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譜記載。)遷至南京鼓樓區,最近兩、三代人與老家失去聯繫幾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參於2017年修譜,圓了他們與老家宗親們的團聚夢!
家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對於家庭有著「明昭穆、辯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來源。
中國家譜的歷史源遠流長。民國以前,家譜的修纂連綿不絕,至民國至今,家譜修纂也經歷了幾個重要時期。一是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國民黨倡導,出現一個修譜的高潮,諸多國民黨要員也都在這時候進行修譜。二是建國後的20世紀80—90年代,也迎來一個修譜的高潮。建國之後,族譜被視為封建的象徵,遭到嚴重破壞,但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對族譜有了新的認識,開始不斷修纂家譜。進入新世紀之後,修譜更是頻繁。
民國高官家族修譜時蔣介石的題詞
但新世紀修譜,和以前的宗族修譜有很大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首先是資金的問題,不同於明清時期宗族,修譜的資金從族產扣除,現在修譜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問題。再者就是世系的編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體世系如何,特別是像題主所說的,如果老譜遺失,新譜的修纂就會更加困難。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
近世修譜時的倡議書(為了保護隱私,此處僅截取了部分)
第一,資金問題。當今修譜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捐款和均攤,一般都將這兩種個方式相結合。
捐獻主要是由家族中資金比較充足或者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進行捐款,這也是當今修譜資金的重要來源。當然,為了鼓勵族人進行捐款,常常在家譜中載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較多,還會在家譜中詳細載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員的光榮事迹。
均攤則比較簡單,就是每戶都要繳納一定的款項,不同的宗族採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進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採取第二種。其繳納具體數額不同地區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當然,是否繳納採取自願原則,但是不繳納也不會載入家譜,所以還是帶有間接性的強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編排問題。
採訪是不可避免的。修譜人員需要每家每戶的去採訪,確定家庭具體的人口。這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所以一般選擇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擔任。而且如果可能,還需要跨越不同縣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這裡就出現了題主所說的問題,如果家族有老譜,那一切都好說,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採訪編排即可,但如果老譜遺失該怎麼辦呢?
採訪一定是必要的,而且還要很仔細的進行採訪,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儘可能的進行梳理清楚。而且,這裡也可以對族中年齡較大的老人進行採訪,依據他們的口述史料進行匯總。
查找文獻資料也是十分必要的。這裡的文獻包括多種,方誌、文集、舊報紙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兩種文獻資料。一是墨譜,所謂墨譜,是和傳統意義上的家譜不同的,傳統家譜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經刊刻出來的,但是墨譜是未經刊載的,一般墨譜很難保存下來,但也有部分宗族會保留。二是碑刻,明清時期碑刻都會比較完整的記載家族世系,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還可以通過其他的一些方法進行考證。比如聯宗譜。一般而言,每個家族都會有遷徙來源,通過去遷徙地進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幾率找到之前的家譜,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採訪匯總,能夠形成新的家譜。
當然,如果實在找不到相關記載,在新修家譜時,先將現存可以考證的世系資料編纂出來,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後續進行考證。
當然,新修家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都會組成一個修譜委員會,進行統籌分配,如總修人、會計、採訪人員等等。
中國人非常重視修家譜,講究慎終追遠,傳承有序。家譜失傳的現象也很普遍,遠因是戰爭和災害,近因是破四舊和人口流動加速。
我家的家譜也在文革中燒掉了,我父親在2000年退休以後,用了七、八年的時間重新整理出來,他的辦法主要有這麼幾個:
1.回憶。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後,我父親就請他老人家回憶族譜。我們這一支落戶到本地後,傳到我祖父是第七代,從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長房,族譜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雖然被當做四舊破掉了,但是祖父記憶力極好,他口述的內容被我父親記錄下來,基本上已經很完備(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親又多次回村裡諮詢老人,又充實修正了一些內容。這是恢復家譜最重要的辦法。
2.走訪。全縣有近千個自然村,有呂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個,父親騎車著電動車,用七八年的時間逐個走訪(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縣呂姓的來龍去脈,播遷流轉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實訂正了我們的家譜(因為在一些較近的支脈里,頗能獲得臂助)。我父親根據幾年來的調研資料,寫下了幾萬字的「**市呂姓源流考」,為後來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這是第二個重要手段。
3.查閱地方史志。這個方法可以在大的節點上提供一些幫助,對細節幫助不大。
4.可以在網上查找本姓的宗親會,也能有所收穫。
尋祖籍地及宗親:鄙人隴西堂李氏,現居重慶市大足區,老譜遺失,據長輩講,祖籍為貴州遵義軍民府濫壩庄,從入川始祖到我這一代已十一代,字派為″遇子文奇成/應升國正廷/仁才維時盛/世德建華榮/開科登金榜/顯揚紹隆昌/上達天星順/永錫福壽康″。字派前20個字為入川前議定(或者沿用入川祖上之字派),後20個字為民國時期議定後補。至我輩字派"維"字已使用至第十三代,因出川時始祖為"文"輩,故至我輩已入川等+一代。我族正著手修譜,但對入川始祖之祖籍地不甚清楚,也希望能找到入川始祖的遵義同胞兄弟後人,但地址不詳無法找尋,乞請有同族同宗的尤其是字派有與我提供的前20個字相同的家人提供線索和幫助。謝謝你們,祝所有族人家庭幸福/人丁興旺/諸事平安。
這個是可以的,但是要話費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要從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走訪家族中有年紀大的老人,通過他們記憶中的一些事件來尋找蛛絲馬跡。
第二,訪查家族墳墓墓碑及其他有紀念價值的物品,通過對墓碑的研究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第三,發動族眾,廣泛調查,和附近同族取得聯繫,翻閱他們的老譜,找出有價值的資料。
第四,家族成員要求各盡其職,真正搞不清楚的現在只有無法考證。
大概就是這麼幾點,不到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最難的就是李姓,沒有一個統一的字輩。我自己今年47歲,李姓,根據老譜記載。2015開始,到2017年。終於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員統一進行了續撰。老譜是清四舊時放在窗檯底下用泥土泥在牆裡才幸免於難。後來我的一個大爺爺保管著。大爺爺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續過譜。我是一個鄉村醫生,利用農村人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檔案管理。我通過電腦把族譜續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續撰族譜。我沒有讓族裡人花一分錢。!!!順便說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從江蘇東海遷徙到山東莒邑!
家譜失傳,首先可以問詢本家老人,是否知道自己所在宗族的堂號、世系、字輩、祖籍等有用信息。其中堂號是比較提綱挈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每個大姓經過歷史演變,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堂號,後人可以根據這個信息,通過社交關係、網路媒體等查詢自己同堂號的宗親。
有的也可以諮詢當地政府文化部門,他們那裡有一部分歷史年代的老譜,作為文物或地方志保存。
也可以求助當地派出所戶籍科,查詢國內同姓氏家族人口聚集地,然後去實地查訪,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若實在無法找到相關有用信息,一般老人都能記得或者背誦上下很多代的字輩,可以暫以此作為子孫傳承的輩分,再圖慢慢尋訪同宗。
首先看你是什麼地方的人了,像我們客家人族譜是最好續的了,我的家族從中原一直到福建上杭,而後又回遷梅州,然後又因為戰亂我高祖公又帶一部分族人遷入湖南,我們族譜也將近三代沒有修續,但是有譜在把族人一統計,然後回梅州續族譜,到梅州續完譜拜了族親又帶族譜到上杭歸譜,然後現在是五年一續,家族中族譜歸輩分大的老者管理,但現在沒年輕人著手這事了,估計再過幾年我會接手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