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有些省份的邊界是不規則的曲線呢?是根據什麼定的?


根據兩個方面,地理和政治。

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國家政權,關於行政區劃也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最早的區劃概念是九州,在《禹貢》等典籍都有關於九州的劃分,不過九州的概念沒有嚴格的政治意味,算不上行政區劃。

真正的行政區劃來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王畿、諸侯、方國,各自內部又有所分級,行政級別與區域掛上鉤。這種區劃對今天的省界劃分影響很小,畢竟當時國土小,且政治制度與今天完全不同。

直到秦朝統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實行數千年的中央集權制開始了,我國行政區劃踏出里程碑的一步,儘管年代久遠,對今天仍起到了重大影響。

再說回省的邊界如何確定和完善,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自然地理,二是政治平衡。

依據自然環境——「山川形便」

行省制度由元朝開創,其行政區劃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進行自身改良,以便於統治,如此,省界設置就有跡可循。

行政區劃分的原則,第一個就是「山川形便」,依據大山大河進行區域劃分。

行政區與自然區重合,便於農業生產、自然災害抵禦,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這對於同一行政區內部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認同大有裨益,畢竟在大江大河面前,人類天然具備文化隔離,強行設置在一起,必然導致內部矛盾,不利於區域協調發展。

依據政治權衡——「犬牙交錯」

除了自然環境的劃以外,行政區劃本身就是為了政治服務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出於政治方面的權衡,「山川形便」很可能被打破,人為造成「犬牙交錯」。

如果地方區劃全都按照山川劃分,各地理單元相對隔絕,一旦中央控制力下降,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據,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四川盆地給了蜀地天然的封閉環境,歷來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說法。

「犬牙交錯」就是人為地將地理單元拆分組合,打破地理優勢,這一招最開始是劉邦用來削弱諸侯國的,後來被中央用來削弱地方。

「犬牙交錯」在行省設置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蜀地多割據,元朝就把蜀地的門戶漢中划到了與之隔了個秦嶺的陝西行省,而不是近在咫尺的四川行省,失去門戶的四川再不是割據聖地,元朝之後割據蜀地的政權沒一個能夠撐多幾年的。

此外還有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江北行省等,都是跨多個地理單元的一級行政區,可以有效地抑制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


在中國這個喜歡講政治的國度,如果省界劃分沒有政治的參與,那就是不正確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中國省界的劃分,有深深的政治烙印。

從九州說起,中國上古時期,根據中華民族所知的範圍,將天下分為九州,九州在今天的地圖反映類似於井字格,比較標準。由於上古時期距離今天的時間太過遙遠,所以很多細節無從考證,所以九州劃界的參考性也就大大降低。

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已經開始了對周邊國家的兼并,在兼并了周邊國家的土地後,楚國並沒有扶植傀儡政權,而是直接設置縣級行政單位進行管理,作為楚國的直接國土。其後崛起的秦國更是這樣,在秦國吞併巴蜀後,設置郡縣進行管理,這是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前身。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設置36個郡,郡縣制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台。郡縣制和今天的行省制度很不相同,他是以城池作為中心,向四周的影響力逐漸衰減,在郡和郡的邊界基本是真空狀態,這是諸侯國的進化版本。

到了東漢,出現了州一級的行政單位,這是郡縣制的升級版本,州的出現,使得各行政區連成一片成為可能。

隋唐時期,地方最高行政級別是「道」,宋朝則是「路」,這都是類似於州的形式。

概括起來,自秦朝到宋朝,地方行政劃分依據的基本是山川河流,在同一個地理單元內,地方政令更容易暢行無阻。但是也容易讓地方割據愈演愈烈。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

因為元朝疆域空前廣闊,而且蒙古族是一個北方南下的民族,如何統治南方這些鞭長莫及的地區就成了蒙古統治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思來想去,為了避免地方割據的再次重演,蒙古人將中國大地無規則地進行了劃分,設置的依據不再是山川河流,而恰恰是避開了山川河流,讓每個省份都橫跨多個地理單元,例如湖廣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湖南和廣西大部,江西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江西和廣東大部。

明朝雖然設置了布政使司,但是對於地區的劃分基本繼承了元朝的形式,而明朝的地方劃分基本和今天已經非常相似,漢地十八省已經基本定型,為清朝直接使用。

而在明朝有變化的,當屬北方的邊境,因為明朝基本以長城為國境線,因此長城的走向也成為了行省的走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劃分和今天的內蒙古和蒙古國的分界線基本相同,和中原省份相比,內蒙古北部的邊境線則平展了很多,這是因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之間沒有較大的山川河流,二者的劃分基本就是游牧邊界,加上蒙古高原地形平整,因此分界線也非常平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大家在看地圖的時候應該都有個疑問,這些歪歪扭扭的各省分界線是怎麼定的呢?每個省的形狀都不一樣,省與省的分界線也各有不同。總之一句話,就是沒有一點是直線。這個情況不知道現在才有的,其實是從古代就存在的。

我國省份之間的分界線大部分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比如江西省的邊界從唐代基本就是這樣了。那古人是如何劃分這些省界的呢?最基本的就是用山川、河流來劃分的。

比如唐代時將天下劃分為十道,大部分都是這樣劃分的。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是河北道。黃南以南,淮河以北是河南道。這樣劃分有個好處非常明顯。通常因為大山、大河的隔斷,山河的兩邊地區的文化、經濟、風俗都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以此為分界線的話,可以更好的保證這些特徵的一致性。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圖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比如黃河之南的河南省,最開始是以黃河為界的。我們看一下地圖可以發現,它有很大一片區域其實是在黃河北邊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從宋代開始,皇帝們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這些以山川、河流相互隔斷開的區域,有了這些天然的屏障,很容易發展到不受中央控制的程度。到了最後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比如四川,因為這裡是盆地,封閉尤為明顯。而且它在經濟還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四周都是山川易守難攻。在古代幾年的歷史中,只要天下稍微一亂,四川的控制者必然會造反。所以古人會說天下未亂蜀先亂。

再比如山西,這裡因為是高地。周圍又有太行山,又有黃河。這個情況完全不亞於四川。李淵父子就是佔據了山西,進而攻佔全國得的天下。所以從宋代開始,這個問題就引起了統治者的注意。為了避免割據勢力的形成,他們就在劃分界限的時候想了個辦法。

這個辦法很簡單,在原來邊界的基礎上將一個省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劃分給另一個省。比如漢中,這個地方的戰略作用非常的明顯也非常重要。漢中自古都是屬於蜀地的,直到元朝的時候將它劃給了陝西。從此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了這個劃分,不敢再將漢中划到蜀地。這樣一來,蜀地的封閉性就會被打破。就算再想形成割據勢力,從漢中再打回去也會簡單的多。

而河南省在黃河以北的區域,也是這個原因。當年朱元璋起兵打河南的時候,因為黃河這個天險吃了不少虧。他得了天下以後,就將這片區域划到了河南。


美國州的劃界部分以經緯度為依據,所以會看起來筆直,美國與加拿大的劃界中央部分也以緯度為依據,非洲部分國家也以經緯度劃界,這是19世紀殖民主義時代特色,最簡單的劃界方法;

中國省(一級行政區)劃界經歷了多個階段,富含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信息,主要以山的走勢劃界,遇到大河則儘可能將河兩岸劃歸一個省(一級行政區),還要參雜政治經濟和軍事因素;舉例如下:

1 太行山在漢魏晉的時候就是并州和冀州的界線,唐朝時是河東道和河北道界線,宋朝是河東路和河北西路界線,明清至今又一直是山西省和河北省(北直隸、直隸省)界線;

2 羅霄山脈在漢魏晉就是荊州和揚州界線,宋朝是荊湖南路和江南西路界線,明清以來是湖南和江西界線(贛湘兩地在唐朝同屬江南道);

3 巫山在漢魏就是益州和荊州界線,晉朝又是梁州和荊州界線,宋朝時是夔州路和荊湖北路界線,元朝又是四川行省和湖廣行省界線,現在又是重慶市和湖北省界線;

4 長江上游兩岸在漢朝益州,唐朝屬於劍南道,宋朝的梓州路和夔州路,元明清的四川省,今天的四川省和重慶市;長江中游兩岸漢魏晉屬於荊州,唐朝屬於山南東道,宋朝屬於荊湖北路,元朝屬於河南江北行省,明朝屬於湖廣行省,清朝以來屬於湖北省;長江下游兩岸,漢朝屬於揚州,唐宋至元以此為界線,明朝同屬南直隸,清朝以來分屬安徽和江蘇;

5 漢朝的司隸校尉部包含山西西南、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和北部,這些地區當時同屬一個省級行政區,今天的河南省依然有黃河北部五個地級市;黃河下游兩岸漢朝屬於兗州和青州,今天同屬山東;

6 遼河下游東西兩岸,漢朝就屬於幽州,唐朝屬於河北道,遼朝屬於東京道,金朝屬於東京路,至今還屬於遼寧省;

7 由於以山為界,會使盆地內形成獨立的地理單元,亂世容易形成割據,歷朝歷代也想辦法拆分;南陽和襄陽同屬南襄盆地,漢魏晉同屬荊州,唐朝同屬山南道,元朝都是河南江北行省,但是明朝卻分割開,南陽屬於河南,襄陽屬於湖北;漢中自從漢朝開始屬於四川巴蜀文化圈,漢魏屬於益州,唐朝屬於劍南道,但是元朝把漢中劃歸陝西,就等於在軍事上插入四川一刀;


中國省界的劃分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錯。

即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進行劃分。如唐十道:

黃河、太行山、淮河、秦嶺、長江等都是天然的分界線。以此奠定了許多省份邊界基礎。

但依照山川形便劃分區域,會存在很大的隱患,山脈、河流、盆地等,會使該區域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四塞之國,一旦人心離析,就易形成割據局面。

為了杜絕割據,宋代開始,區域劃分故意破壞地理完整性,將戰略要地劃分別它,以此形成犬牙交錯的格局。

如黃河之南河南:

省份邊界的曲折,既是地理因素的反映,也是歷史悠久的折射。行政區域在歷朝歷代不斷變更劃分,才終能形成如今的局面。

美國等一些年輕國家,地理地貌也相對開闊,按經緯度直切,倒也便於管理。

一個粗略的梗概,具體變更可以看知乎大觸們詳解。


首先是根據自然環境。有的以山脈為界,像祁連山,武夷山,太行山,大興安嶺,昆崙山,南嶺等都是省份間分界線。有以河流為界,像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西藏四川以金沙江為界,山西陝西也以黃河為界。還有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等。

歷史原因劃界,像新疆,以及華北有幾個省仿以長城為界,

為了民族自治,採取以某個民族為主劃界,像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等。


是根據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徵或者歷史沿革定的,所以分界線凹凸有致,而老美不同,老美由於它的歷史,所以顯得很奇特。

既然講到老美州界線奇特,就說它為什麼那麼奇特吧。

老美最早是一塊殖民地,在經過北美獨立戰爭之後才成為一個嶄新的國度。老美獨立之後,馬上就面臨一個問題: 有關佔領土地的所有權問題。老美政府急需要出台對新佔領土地合理劃分、管理和有效使用的相關法令。為了這個,老美國會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令。

1784年頒布《關於弗吉尼亞讓出的西部土地組建方案》規定: 西部土地是美國全體公民所共有的公共土地,在從俄亥俄河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區域上,擬新建16個州,當這些地區的人達到一定數量時,可以建和東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

1785年頒布的土地法,對1784年的土地法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說明,規定: 1.政府對各個州的土地幾乎按長方形進行測量。2.劃撥州六分之一的土地作為教育方面的用途。3.有計劃的成立地區土地管理局,按低價出售公共土地。同時,法令中還明確規定: 把西北的領土按每6平方公里分出一個城鎮,每個城鎮都統一分為36個區域。

對土地的劃分有了這麼明確的規定和劃分標準,接下來的東西就好做了。首先,他們根據法令確定了一條南北線,就是現在的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的北疆界線,又叫做「最初子午線」,接著又分出一條東西方向的基線。東西和南北兩條線成直角交叉,然後再以交叉點為中心,沿著最初子午線和基線每隔6英里划出一條平行直線,由此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棋盤格局,而每一個「格子」就是一個新的「城鎮」。

這就是老美的國界和州界線大多數呈現直線的主要原因。從中不難看出 當時的美國政府做事十分幹練,正是因為這種「規矩」的行政劃分,促使了當時的土地開拓者不斷西移。而所有土地不同區域的不同歸屬權,為美國體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國界線省界線許多地方都是按照山脈的走向,河流的流向而劃分的也就是以河流、山脈這些自然物體為分解。中國的省,多是歷史上形成的,古代就有什麼蜀地,中原,河北兩廣的區別劃分,新中國成立後,在原來的歷史基礎上進行省的劃分,所以很不規則。 美國則不一樣,它的州界、國界大多以經緯度為標準劃分,所以你看上去就很整齊


中國省界的劃分,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錯!這便形成了如今中國的地圖輪廓。

所謂山川形便,是說在劃界的時候,是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而進行劃分。如唐太宗時,「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脈、河流而劃分的,比如關內道(潼關以西,秦嶺以北),河南道(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河東道(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隴右道(隴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江南道(長江以南),山南道(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嶺南道(五嶺以南),劍南道(劍閣以南)。——至於後來又增加到十五道,就不多說了。

這種劃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見。比如秦代劃分三十六郡,漢代劃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

這種劃分方法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天然的山脈、河流、湖泊,是兩個地域之間最直接、最明顯的區分,而且由於山川阻隔,往往兩個地區之間的文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也都有顯著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則進行劃分,就使得行政區劃和地理區域相一致,渾然天成。

大家看這個圖,北宋時的河東路和現代山西省比起來,有幾處不同,北部朔州地區落入遼國之手,誠不必說。但看其他地方,西南部解州、聞喜一帶不入河東,卻劃入了永興軍路,但西北部府州、麟州一帶本在黃河以西,卻被劃入了河東。——如此一來,黃河將不再成為永興軍路和河東路之間的阻礙,如果有人要學李克用割據河東,那麼他並不能全部據有黃河之險,必須直接面對來自永興軍路的威脅。這就是犬牙交錯的典型例子。


大部分按兩個規則來區分。

1地形。所謂山川形便,是說在劃界的時候,是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而進行劃分。有些地方的山比較高,導致山兩邊的居民無法交流,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了兩個不同口音的地區。還有的地方被河流隔斷,以前大部分靠船隻來進行來往。部下現在隨隨便便幾座橋。當時的文化交流不同,導致劃分也不同。

還有的是因為以前朝代遺留下來的管轄地區。而後人一直延續下來。而且變動也沒有什麼重大意義。所以就保持原樣。


推薦閱讀:

TAG:地理 | 地理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