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可以擊敗強大的突厥,北宋卻無法擊敗契丹?


原因挺簡單的,唐朝並沒有擊敗「強大」的突厥,唐朝擊敗的只是「強大」突厥的餘燼;而北宋面對的是真正強大的契丹。

長期以來一個最大的幻覺是唐朝滅亡了突厥,然而這個觀點在唐史學界並不被認可。

對東突厥戰爭的勝利,一直是為後人稱道的唐朝武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仔細梳理就會發現,東突厥汗國的覆滅與其說是唐朝武力征討所致,倒不如說是突厥內部矛盾衝突發展的結果。頡利可汗繼位之後,與具有大可汗繼承人資格的突利、郁射設的矛盾日益突出,有跡象表明,郁射設及其所轄的關內道北部六州之地,從武德四年(621)起就脫離了大可汗的控制,自成一系。豳州、渭橋兩次戰役,突厥兵臨長安,只不過是暫時的局部的現象,到唐太宗決定對突厥用兵時,統一的東突厥汗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唐太宗發動的戰役,不過是起了收拾殘局的作用。與隋朝比較而言,唐初對東突厥用兵的規模要小得多。分裂的東突厥諸部在突厥汗國的覆滅過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這是唐史大家吳玉貴教授在其學術著作《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的觀點。

再說直白點,唐朝擊敗東突厥和南宋最後攻入金國首都蔡州沒有本質區別,最主要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完成的,都是別人完成的。

而北宋面對的則是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契丹。

說契丹出於上升期是從它軍力和國力來說,以國力論,契丹曾經一次性直接北漢糧食60萬斛,請注意,契丹給的不是羊60萬頭,而是糧食。

這說明契丹已經不單純是游牧帝國,而已經蛻變成一個半游牧半農耕國家,已經不能指望一兩次雪災讓契丹實體大損了。

再說軍隊,宋太祖時期,北宋禁軍才不過20萬人的時候,契丹常備軍已經超過30萬,更別提「隸軍籍者百餘萬」了。

事實上無論唐宋,在面對真正處於上升期的少數民族政權時表現的都很吃力的,宋朝吃力就不說了,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唐朝在面對吐蕃時真的疲態盡顯。

等到吐蕃開始走下坡路,甚至不能維持一個完整的吐蕃帝國,而變成吐蕃諸部的時候,北宋打起吐蕃來卻輕鬆愉快,所謂的「熙寧開邊」北宋打的就是吐蕃,很輕鬆的拓地千里,經常出現幾千宋軍破吐蕃幾萬眾的情況。

想像幾百年前,唐軍幾十萬軍隊被吐蕃殲滅,最嚴重的時候唐朝每年甚至要在邊境上擺上幾十萬放秋兵,真是恍如隔世。

綜上所述,唐宋兩代在面對真正強大的異族國家時表現的都非常吃力。


因為唐代也沒有擊敗契丹啊~

武則天的萬歲通天元年,就是696年。

看史料:

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

盡忠乃契丹酋長窟哥之孫,窟哥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率部內附,唐授之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府都督,無極縣男,賜姓李。盡忠承之,為左武衛大將軍。萬榮乃契丹別部酋長孫敖曹曾孫,敖曹武德四年(六二一)內附,唐授為雲麾將軍,行遼州總管。萬榮垂拱初(六八五)授右玉鈐衛將軍,歸誠州刺史,封永樂縣公。盡忠為萬榮妹夫,皆居於營州城旁。時契丹飢,營州都督趙翙不加賑給,視酋長如奴僕,漫加侵侮,二人怨,遂起兵反,殺趙翙,占營州(今遼寧朝陽),進攻河北。盡忠自稱無上可汗,兵至數萬。則天怒,改盡忠為盡滅,萬榮為萬斬。

李盡忠和孫萬榮都是契丹人,他們因為受不了營州都督趙翙的殘酷統治,於是舉兵造反。

是不是有點後來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在頭魚宴上硬著脖子不給契丹皇帝跳舞,後來也起兵造反的意思?

李盡忠和孫萬榮造反以後,後周(武則天已登基6年)派遣曹仁師(左鷹揚衛大將軍)、張玄遇(右金吾衛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大將軍)等人二十八將率領部隊出征,進行討伐。

結果在當年八月的討伐中,曹仁師、張玄遇被契丹人所誘,率領輕騎深入,結果遭遇伏擊。張玄遇等人被契丹人抓走,其他人都被殺死了。契丹人又使用繳獲的印信做憑據,去調動其餘的周軍(唐軍)部隊,然後伏擊了殲滅了這二十八將的全部部隊。

次年,武則天派自己當時最拿得出手的「名將」王孝傑出馬,去征討契丹。王孝傑曾組織過武威道行軍,收復了安西四鎮,是當時武則天能依仗的王牌。

結果王孝傑先生出馬之後,率領十八萬人征討契丹,結果自己率領的前軍被徹底殲滅,本人也被打死了。

後來是因為後突厥趁機襲擊了契丹人的後方,端了他們的老巢,契丹人才失敗的。

這可不是周軍(唐軍)的功勞哦!


突厥是如何滅絕的呢?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天氣原因,二是其他部落的打壓。

後者便是唐朝使用的謀略,因為當時這種部落有不少,像勢力相當的薛延陀和突厥,利用其他部落來壓制突厥,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

這裡我還看出了一個普遍現象,宋朝總是那麼不受待見,而唐朝就不一樣了,你看唐朝有開元之治,貞觀之治,

而宋朝沒什麼大作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他們的詞不錯,唐詩宋詞元曲嘛!原因很簡單,就是愛拿唐朝與宋朝相比。

這兩個朝代其實沒什麼可比性,我們要知道這兩個朝代中間隔著個戰火紛飛的五代十國。

宋太祖趙匡胤是從一片混亂中建立的北宋,把宇宙乾坤翻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

而這個契丹幾乎是和北宋共同存在的,北宋後契丹兩年滅亡,這就是金國乾的好事了,北宋和契丹都死在了金國手裡。

北宋和契丹之間,主旋律還是和平共處,畢竟《澶淵之盟》放在那兒。

這條盟約說簡單點就是,我北宋那銀子和布匹給你,你就不要來打我了。

北宋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與契丹之間在澶淵這個地方簽訂協議:宋朝每年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以此條件講和。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這樣的條件,我們想想看,宋朝要是不富裕,能答應嗎?

因此呢,宋朝的富裕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為什麼這麼富裕,就是因為宋朝人不喜歡打仗,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北宋無法搞定契丹,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北宋發展。


這個問題的錯誤在於認為唐朝面臨的對手中,突厥類似於宋朝的契丹,因其都處於北方。但事實上不是,唐朝類似宋朝契丹的強敵,是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唐朝對其辦法也不多。

隋末唐初的東突厥,表面上看似強大無比,但其實上迴光返照。隋煬帝時代,東突厥其實只是隋朝的一個附庸。曾經強大的突厥,在隋文帝時代經過多次軍事打擊和政治分化,已經不再是隋朝的威脅。

(對突厥進行政治分化起到重要作用的長孫晟 )

隋末天下大亂,隋朝官方扶植的附庸東突厥勢力乘機復興。大業十一年,東突厥圍隋煬帝與雁門,就是突厥復興的標誌性事件。隋末唐初的北方勢力,無不對突厥恭順包括最初的李唐。

隨著唐朝基本一統天下,唐高祖李淵中後期,唐與突厥關係破裂,發生過多次大規模大戰,但雙方都沒有取得過大的勝利。武德九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突厥乘機大舉入侵,直低長安附近。唐軍與突厥作戰中取得幾次小勝,又給了突厥大量財物,突厥得到好處又看到繼續進軍風險也很大,就退兵了。

這次輝煌之後突厥內部矛盾就開始大爆發,北方的鐵勒九姓大暴動,接連大敗突厥,隨後突厥人之間又發生了內戰,小可汗突利起兵反對大可汗。

唐朝出兵滅突厥前,強大的突厥早就四分五裂了。唐朝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當然也是一次很偉大的勝利,但不是有些人想像的一戰消滅強敵。

對於建立了穩定政權的強敵,唐朝和宋朝一樣辦法不多。吐蕃自從大非川之戰大敗唐朝傳奇名將薛仁貴,與唐朝長期戰爭中也沒處於下風過,大的勝利還更多。安史之亂後,吐蕃更是打進過長安,雙方長期戰線離長安都不太遠。

宋朝真正值得鄙視的,不是遼國強盛時沒有辦法,而是遼國滅亡時表現的不是一般的差。


(突厥人)

一是因為因為宋朝初年的契丹人比唐朝時期的突厥人強大;二是宋太宗的水平遠不如唐太宗,都是太宗皇帝,用兵水平差遠了。

(契丹人)

宋朝初年的契丹人已經是一個混合了大量農業成分的封建帝國,不是突厥那樣的部落聯盟,在組織結構和動員力量上要強於唐朝的突厥人。突厥人並不是唐朝最難纏的對手,高句麗和吐蕃才是,北宋時期的契丹人和這兩者類似。這兩個敵人的特點是混合了游牧民族軍事資源和農耕地區的產出,點開了築城科技樹,有農耕區域的產出。高句麗人在今天的東北地區留下了數百個依山建造的堅固城池,這些城池讓隋唐兩代的大軍非常頭疼。吐蕃人修建的石堡也讓唐軍損失慘重,哥舒翰依靠六萬多兵力數月苦戰才打下了數百吐蕃人的堡壘。游牧民族靠天吃飯,他們的主要食物各種奶製品(肉並不是主食,天天吃肉的游牧民至少是部落酋長)難以保存,在天災面前會一蹶不振。只有得到了農業地區的糧食,游牧民族才能對抗天災。唐朝初年的突厥人就是在大風雪之後損失慘重,被李靖等人用精銳騎兵擊敗。宋朝初年的契丹人由於佔據了幽雲十六州,有豐富的農業剩餘,不僅自給自足,還可以用糧食援助自己的小弟北漢。契丹人不但有糧食過冬,還有大量的堅城防守。除了幽州這樣的城市,契丹人自己在東北地區還建立了不少城市,比如他們的上京臨潢等城市。宋軍進攻契丹人既要準備野戰,更要準備攻城,除非經過連續勝利,否則難以改變雙方力量對比。

(遼代建築遺存)

在組織結構上契丹人已經是一個有文法、科舉的成熟封建王朝,有自己的統治秩序,對自己麾下的奚人等部族統治力度遠超過突厥人。突厥人的汗位傳承十分混亂,王族內實力派眾多,頡利和突利就矛盾重重。突厥對鐵勒等部族的統治也是猴群法則,當突厥人強大時,鐵勒等部落是他們的助力,一旦大汗的核心部落損失嚴重,這些部族就立刻反水。

趙光義的軍事才能遠不如兄長趙匡胤,也不如李世民。趙光義的文治比武功強的多,他不光消滅不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契丹人,連實力遠不如自己的党項人也難以消滅。宋太宗不如唐太宗,宋朝時期的契丹又遠比唐初的突厥人強大,難以擊敗契丹人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國內自己的整軍思路!在當時,唐朝的軍隊建設是基於進攻所建,所以,唐軍中騎兵的比例占很大,這使得唐軍可以快速穿插,派出騎兵打擊敵人的大後方基地;而宋軍採用的是被動國防策略,目的是防守,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即便能夠打敗對手,那麼也無法追擊敵人,更無法去打擊敵軍的大後方基地。

從單兵角度來看,宋軍的戰鬥力並不會比唐軍來得弱!比如從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上去對比,宋軍都可以比唐軍來得強!但是將熊熊一窩,由於宋軍的被動防守使得宋軍不敢出擊,使得敵人可以有恃無恐的調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來打,打不贏就撤退,反正宋軍也不敢追擊。因此,可以這麼理解,宋軍每場仗打的都是對手最強的軍隊,而損失慘重也就可以理解了!而岳飛之所以戰無不勝的原因則是他把角色調了過來,他帶領南宋軍隊避實擊虛,敵人強軍來了他就撤退,敵軍弱了他就狠揍。所以,他打敗了大量的金兵,而當時的金兵是剛剛滅了契丹遼國的女真人!

唐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唐太宗,唐高宗這種的聖明君主。由於唐朝立國時奠定的擴張基調,使得唐軍囤積了大量的騎兵將領,大牌名將秦瓊,蘇定方等,這些都是擅長騎兵作戰的將領。比如,蘇定方一人攻下的國土面積高達四五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大唐帝國國土!


答:這個問題,就可以用一句俗話來形容: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北宋不如唐朝給力,關鍵一條,正是領導人太「熊」。再說的直白點,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水平太「熊」,比起重振華夏天威的唐太宗李世民來,更是不知被甩開了幾條街!

如此重大黑鍋,宋太宗能背的動?瞧瞧北宋與契丹的戰爭就明白。

雖說今天說起北宋的戰爭,常有一種甚囂塵上的同情聲音:北宋開國命太苦,但要拿這聲音來替宋太宗說話,那分明是在臊他——他可一點都不命苦,相反就以軍事條件說,更是接盤了無比豐厚的家當!

宋太宗的家底有多厚?從後周王朝開始,幾代君王都傾注於休養生息,到了宋太宗登基時,經濟民生已經基本穩定,富庶的南方地區,更開始源源不斷給國家供血,遠通阿拉伯地區的海外貿易也日趨紅火。經過後周世宗和宋太祖的辛苦改革,此時傳承到宋太宗手裡的,更是一支百鍊成鋼的強大宋軍。此時大宋,就好似一個養精蓄銳的勇士,就要朝著契丹強敵勇敢亮劍!

但倘若這位「勇士」,長著一副弱智的大腦,那別管多強壯的身軀,照樣落得鼻青臉腫。沒錯,作為宋軍的最高軍事統帥,宋太宗的軍事水平,就是這麼弱!

有多弱?先瞧瞧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前的「小事」:宋軍剛拿下太原,正是師老兵疲亟待休整時,熟料宋太宗的寵臣趙昌言,一個刀都提不動的文官竟慷慨宣講,鼓動宋軍一鼓作氣去攻打遼國佔據的幽州。瞧瞧太原到北京的直線距離就知道,這是個多艱難的跋涉。但聽到趙昌言形容打敗遼國比翻餅還容易後,宋太宗竟兩眼放光,什麼兵家大忌都不顧了,真的拍板兵發幽州。然後就有了幽州高粱河慘敗,宋太宗坐著驢車逃回來。

幾句簡單鼓噪,作為軍事統帥,竟然就毫不顧戰場實情,貿然改變軍事計劃。這種低級雷事,宋太宗就做得出來!

而比這還雷的,就是宋太宗的指揮水平。其實哪怕師老兵疲,宋軍當時攻克幽州,也並非沒機會,但由於是宋太宗親自指揮,那就變成了徹底沒機會:整個幽州圍困戰里,宋太宗想起一出是一出,好幾次眼看要破城,卻是他忽然改變計劃,以至於反覆功虧一簣。而且連最基本的打援常識都沒有,這才害的筋疲力盡的宋軍,被遼國耶律休哥的騎兵軍團在高粱河捅了刀子,險些全軍覆沒。

可笑的是,哪怕製造了如此慘案,宋太宗也毫不吸取教訓,在他短暫的軍事生涯里,彷彿是瞎指揮上癮,雍熙北伐時又是他親自指揮,鬧的中路軍盲目推進後被遼國包圍,導致宋軍全線崩潰。而且就算不在前線,他也要親自指揮,哪怕離著戰場十萬八千里,也要把自己腦洞大開設計的陣圖送去,行不行都要按照自己布置的打。於是這腦洞大開的戰術設計,就以腦洞大開的方式,多次把宋軍送到慘敗的境地!

當然也有好些人辯解說:宋太宗年間,宋軍對遼國也打過勝仗,甚至以殲敵戰果論,宋軍還佔著上風。可瞧瞧這些輝煌勝仗都是怎麼打的?雁門關大捷,潘美楊業頂著壓力,主動祭出奇襲戰術大破遼軍。滿城大捷,多虧監軍李繼隆把宋太宗送來的「陣圖」當垃圾扔了,出奇制勝的宋軍,這才把十萬遼軍殺得屍橫遍野。蕩氣迴腸的唐河大戰,更是李繼隆扔掉宋太宗「陣圖」,率領宋軍精騎勇敢亮劍,一戰打廢遼國戰神耶律休哥。

只要不按照宋太宗的瞎指揮來打,宋軍就能書寫威震胡虜的輝煌大捷。如此反差,足以令人痛惜宋軍的忠勇強悍。如果沒有宋太宗的昏招挖坑,北宋收復幽雲十六州,絕對不是奢求!

而只要參考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反擊突厥的蕩氣迴腸歷史,就知道什麼才是帶領一個王朝走向勝利的好統帥!唐太宗初登基時的局面,比宋太宗慘的多,龍椅還沒坐熱,就被突厥殺到家門口,在突厥馬刀逼迫下送錢買太平。可面對如此屈辱,哪怕麾下將士們悲憤喊打,唐太宗卻依然平靜的壓住怒火,說出八個咬牙切齒的字:將欲取之,必欲固之!

憑著這樣的信念,唐太宗治下的唐王朝,開始了三年艱辛備戰。但比起史家津津樂道的,唐太宗親自帶著將士們在殿前習武的熱血場面,他真正完爆宋太宗的,卻是冷靜的戰略頭腦:在突厥剛剛發生內亂,大唐滿朝文武興奮要開戰時,他卻及時喝止狂熱情緒。直到629年11月,大唐王朝戰備就緒,突厥徹底陷入災荒混亂時,才毅然發動反擊。養精蓄銳的唐軍,六路鐵拳呼嘯而出,將肆虐中華數十年的兇悍突厥,漂亮一擊打翻!

這謀定而後動的戰爭智慧,恰是自詡戎馬一生的宋太宗,一輩子沒學會的。

而比起唐太宗缺智慧的宋太宗,更大的一個差距,卻是胸懷。只要瞧瞧唐朝橫掃突厥的戰將名單就知道:既有李靖薛萬徹這樣的大唐開國功臣,更有蘇定方這樣來自竇建德陣營的昔日大唐死仇。但在李世民用人不疑的胸襟下,他們徹底捐棄了前嫌,聯手在朔風呼嘯的漠北戰場上,打出這一輪見證華夏民族熱血崛起的組合拳。

同樣一事,宋太宗卻差太遠,親自創立的監軍制度,叫不懂兵的監軍們給前線將領上套。以忠勇著稱的老將軍楊業,更是在雍熙北伐中的西線血戰里,因為監軍王侁的瞎指揮而壯烈殉國。連楊業都落得這個下場,襟懷如此狹隘的北宋,還能容得下什麼樣的勝利?

海納百川的襟懷,謀而後動的頭腦,任何領域的戰爭,都在驗證這個道理。可惜宋太宗,不曾懂!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大唐和北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先說大唐。大唐初期,採用的是府兵制,兵源都是中上等農戶組成,兵器器械都是自己出,非常精良,而且府兵屯田,不愁後勤。唐繼承隋,當時中國兩大馬場一個是燕山 ,一個是河套都在大唐手中,騎兵的馬匹自然不是問題。當時,唐軍中有很多鮮卑族的成分,那到大漠打仗,就跟回自個家一樣,駕馭弓騎比突厥人還熟。指揮打仗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千古難遇的將才,常常自個完成對敵軍的突襲。

再說北宋。北宋承接混亂的五代十國,為了避免藩鎮割據,施行禁軍制度,就是將全國兵力全放在首都,地方上放只能嚇唬百姓,沒有作戰能力的廂軍。這些禁軍主要是步兵,原因是唐時代的兩大馬場,契丹人佔了燕雲十六州,党項人佔了河套,他沒有大量可用的草原馬。當時養這一大坨禁軍,無法在開封外屯田,糧食從江南走運河往北運過來,補給大軍。並且北宋的國策是先平南方,再打契丹,等打契丹的時候,開國皇帝,最能打的趙匡胤已經死了,繼位的是他弟弟趙匡義,這就差勁了,雖說趙匡義也算儘力了,就這破局面還北伐了兩次,最後實在打不過,自己不願接受這現實,死了算了。實際,他是戰場上重傷不治身亡的。


因為唐基本上是利用北方的游牧民族來抵抗突厥的力量,而宋則是依靠內地的軍隊來對抗契丹,那是沒法打的。你用游牧民族來對付對付游牧民族,那是可以的,但你用內地的軍隊去對付長期騎射的北方游牧民族,那跟送死沒區別。當然有人會說,漢武帝的時候為什麼打擊匈奴成功了呢?漢武帝最後採用的也是收編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這一點在漢武大帝這個電視劇裡面是有體現的,那就是一開始漢國的騎兵是打不過匈奴的,最後是一個匈奴的小可汗跑到漢國,為了報自己的家仇投靠了漢國,然後他在他幫助漢武帝訓練漢人的騎兵,才導致漢的騎兵可以跟匈奴的騎兵對抗,在真實的歷史中,實質上漢武帝是收編了北方,匈奴的一些散余的部落,將他們收編起來組成軍隊,利用他們去跟匈奴單于的軍隊作戰,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以夷制夷。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北宋 | 遼朝 | 唐朝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