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金庸寫的最失敗的作品是什麼?


感覺碧血劍沒那麼爛吧……

在金庸筆下所有的男主角里,袁承志是極特別的一個,他擁有絕對的出場時間優勢,卻沒佔得半分好處,被金庸用一個輕描淡寫的「性格並不鮮明」踢出碧血劍第一男主角的位置,尷尬地成為了隱形男主的墊腳石。

金庸說了,碧血劍寫的是袁崇煥,是金蛇郎君,而整本書里從頭忙到尾的袁承志一點也不受他待見。

袁承志除了作為一個引子,在種種經歷中構建出其父袁崇煥以及其師金蛇郎君的一生之外,金庸並沒有賦予他更多的職責。

金庸根本就沒打算將他塑成為可以繼承袁崇煥遺志的民族英雄,因此袁承志在書中沒有什麼發展空間,沒有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的情節安排。他的出場除了偶爾的情愛糾纏,就只剩下打得一手好功夫,下得一手好棋,外加周到的為人處事。

從特地加在書末的袁崇煥評傳來看,金庸很偏愛心懷家國天下的大格局英雄,因此這篇評傳字字句句都是豪情萬丈的英雄氣概,悲壯慷慨的末路鐵血。以墨為薪燃起的火焰,根植於文字,卻直接燒進每個人心裡,讓每一滴血液都翻滾沸騰。直至看到這篇評傳,胸中憋悶已久的豪情才得以舒暢,明末社會的大悲劇才得以刻骨銘心,由一個人擴展到一個時代的大手筆才得以顯現,讓人恍惚間覺得那不是史料,而是金庸的武俠世界,碧血劍不過是一個楔子。

袁崇煥這樣的蓋世英豪,令身為兒子的袁承志既佩服又感傷,默默嘆道:「我什麼都及不上爹爹。」

在明末江山風雨飄搖哀鴻遍野之際,本以為會出現一個在家國大事的方面有獨到見解或是能夠為此拋頭顱灑熱血不死不休的英雄,卻沒想到迎來的是一個完全從尋常百姓的角度出發,格局非常小的袁承志。

袁承志在這亂世中找不到著力點,完全被時代的矛盾壓倒,空有一身武藝。他既沒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又不能在失望中咬牙堅持尋覓希望。

還是小孩的時候除了為父報仇為父鳴冤之流的想法便再無其他,長大成人之後雖有一腔熱血,卻未見有大作為,決定相助李自成也是見其聲勢浩大民心所向,加之師父穆人清、李岩等站在李自成那邊,他便一頭熱地去相信闖軍能救民於水火了。而在闖軍自以為功成之時,軍隊面貌瞬間坍塌,露出其原本地痞流氓強盜賊子的面目時,袁承志「滿腔熱望,登時化為烏有…突然坐倒在地,放聲大哭」。在李岩自盡後,他更是對祖國失望透頂,選擇移居海外,逃離明末困局。

袁承志在狼煙四起的空前危機中的種種做法,是人之常情,是普通人的選擇,可以理解,卻不免失望。

袁承志,終究還是辜負了父親為他取的名字。

曾想像過如若袁承志如他父親那般手握重兵,結果會是如何。

應該也只能是不了了之罷。

他應付不了當前局面,因為他不僅沒有政治理想,更沒有政治能力與軍事能力。袁承志在書中爭鬥中,無論是人多還是人少,得以穩操勝券的最大本領都是他的蓋世武功,對於號令天下指揮千軍,他既沒有實戰經驗也沒有理論知識。

這其實怨不得袁承志,孫仲壽等一眾袁崇煥舊部一味想著他的武功修為,卻全然沒想著要如何將他引向成為袁崇煥的道路而不是為袁崇煥報仇的狹隘恩怨。在華山之巔的十餘年,穆人清根本就沒把他當作將門之後來培養,完完全全是按照江湖正途的一般模式來教育的,故他學成之時,除了武藝長進,為人處事長進,再無其他,著實是可惜了。

雖然袁承志的格局小,但也不代表他就失去了在金庸武俠里爭奪一席之地的資格。在亂世里討不了好,但若是在溫和年代,他必定是一位眾人信服武功絕頂的武林英雄。

金庸言其性格不鮮明,我覺得也不算是一個貶義詞,只能說袁承志不合金庸的口味。

袁承志的不鮮明在於他在為人處事方面太周到了,是個毫無波瀾,毫無新意的老好人。他擁有一個正人君子所有的品質,謙遜有禮,大公無私,待人至誠,處事謹慎,宅心仁厚,幾乎與他相處過的每一個人都曾稱讚他的美好。

鮮明得如金蛇郎君那樣瀟洒疏狂亦正亦邪的是江湖的亮點,樸素老實如袁承志之流方是江湖的根基。

在看到穆人清說的那句「你很好,不枉大家教了你一場」時,心裡酸酸漲漲的,有些許感動慢慢湧現,竟然傻乎乎地跟著穆人清那老頭子暗感欣慰。儘管袁承志有諸多不是,但也不失為一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

袁承志生不逢時,否則在這中原武林里,也沒有哪個人能與這頂天立地高風亮節的華山派高徒比肩了。

袁承志在情愛方面的不靈光我倒覺得無可厚非,實在是狠不下心去要求一個二十年來只見過三個女人,並且與這些女人相處加起來也不過數天的人去對男女之情無師自通舉一反三,哪來那麼多痴心的愛情天才呢。

他也就是在情愛方面遲鈍一些,在其他方面一直都很聰明機智,尤其驚訝的是他在下山初期的江湖生活里就能熟練圓滑地處理事情了,本以為他會處處碰壁,誰知穆人清調教得這樣好,他也上手得這樣快。雖然有金庸偷懶的原因,但也很能說明他除卻武功方面的悟性。

金庸在這部作品裡真的很愛偷懶,例如開頭孫仲壽那一派的主張,既推翻崇禎另選朱氏子孫繼位,在之後的篇章里隻字未提,這天子之位的血統問題在袁承志的心裡沒有絲毫掙扎過的痕迹;在袁承志分別接觸過皇太極和崇禎後,他再沒有政治思維也會對這世事的發展走向有所想法,畢竟他能意識到闖軍的叛亂是在助長清軍的進攻,說明他對於一些事情是有所觀察的,但這個同樣是隻字未提;袁承志在為皇太極雄圖偉略傾倒與展開刺殺之間的心裡轉變也沒有提;何鐵手在感情破碎與拜承志為師之間的心裡轉變也沒有寫。不得不說,這部作品完成得很倉促。

雖然如此,但還是不要隨意修改的好,那新修版簡直不堪回首……

袁承志這個老實巴交初出茅廬的傻小子雖然處事周到,但畢竟是沒見過花花世界,在江湖上籍籍無名,暫時無法在這陌生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有了他模仿李岩的書生裝以及模仿黃真的偽狂妄語氣。

李岩這個角色我一直覺得挺重要的,其追求與遭遇跟袁崇煥太過相似了,都是一腔熱血灑盡卻換得個逆黨的下場。書中闖軍的正面形象是以李岩為基礎建立的,袁承志相信闖軍也很大程度上是為李岩的個人魅力說吸引。李岩的悲劇與袁崇煥的、與很多賢臣忠將的悲劇性質是一樣,其根源於以一人為王的時代,發展於在位者對於權力的瘋狂執念,眾人無法力挽狂瀾,連貢獻一分力的機會也被剝奪了。當李岩的救國願望被折殺時,袁承志便再也看不到希望,漢族人的統治便一去難返了。

袁承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書中的影響力挺大,例如出生於大盜世家的溫青青從一開始的毫無家國情懷到後面的稍通情理,便是袁承志的功勞。在那亂世里,多的是連尋常百姓都不如的人,多的是連最基本的禮義廉恥都不懂得的人,他們頗有本領,不會無端遭受欺凌,卻也不會對正在受苦的人施捨半分,時世怎麼變他們都是那樣活著,一顆心裡全是自己,一雙眼睛看不出屋外。

看到有人說碧血劍是一部由書劍恩仇錄過渡到射鵰英雄傳的作品,是與不是我倒覺得沒有多大意義,我只能肯定碧血劍是一部看了會很鬱悶的作品,家國狼煙四起,百姓不堪重負,主角無甚作為,其濃墨重彩的極端社會困頓已經為書中人所有的豪情熱血抹上了一層灰霾,壓抑焦慮將心上填得滿滿的。強盜橫行,良民成了最無用的詞語,沒有任何道理可講,全憑武力來維護正義,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毫無蹤影的某個英雄身上,尚未見得半點光芒便已經身首異處。傷痕纍纍,白骨如山,這樣一個絕望的世界,哪裡還能有仗劍走天涯的疏闊自在?


最爛作品就是不入流的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間缺啥?就是越女劍!

金庸言其越女劍眾說很爛,只有一圍棋老師說其好。想必圍棋老師也是看越女劍篇幅最為短小,不想看長篇大作,偷懶兒,撿軟柿子捏,隨意看看,就說越女劍好之云云。

越女劍說了啥大道理,意義何在?為啥寫了越女劍?其實就是金庸為了故事而故事,為了劍俠而劍俠。金庸在看了三十三劍客圖後,心生感嘆,手痒痒,想將三十三劍俠故事分別寫下,可以說他準備寫三十三部劍俠英雄傳。但困難來了,史料何在?前人故事何在?金庸只得在史料傳奇缺乏情形下,又遷就歷史,又要天馬行空想像。最終只是寫了先頭英雄傳作品:越女劍-越女劍俠傳。

但為了英雄而英雄,最終讓作品缺乏靈魂,越女劍被歷史結局毀了,作品情節似是而非。阿青無敵到底,卻是閉花羞月之花月。全篇所要表達的英雄主義卻被歷史情節強扭成三角戀悲情情節。金庸也意識到此問題,而後剩下三十二英雄傳便就此太監。但該作品並非一無是處,起碼金庸向世人昭示,其最擅長者乃是感情描寫,單就激情慷慨的英雄傳者,金庸之才是劍走偏鋒啊。

越女劍是金庸後期作品,是在金庸風格成型後的一種突破,但這種突破卻有些失敗,金庸就此收筆,巔峰不想再雪崩,金盆洗手,逍遙隱歸,如范蠡西施,管他武俠再好,打打殺殺圖利圖權也是一場空。越女劍,只為自己的告別,讀者,永別。


我想從另一個側面來探討一下,所謂的「最失敗」的作品。

金庸先生的作品幾乎全部拜讀過,甚至是個人很多方面的啟蒙,無論是古典文學,歷史,甚至是閱讀興趣,寫作興趣等,所以金庸先生的作品,我個人本無資格評論,但既然是討論,便說一下個人的另一個欣賞角度,以供大家討論!

個人認為金庸先生「最失敗」的作品可能是《連城訣》,當然,以金庸先生的文筆水平,此篇自無失敗之處,無論是情節架構,人物刻畫,劇情推動,矛盾爆發及處理,都彰顯著大師水準。然而,我還是認為這部書是「最失敗」的作品,理由如下:

1、縱觀金庸先生的小說(除前兩部主觀思想尚不明確),金庸一直在宣揚「善」的思想,無論是小善亦或是大善,這可能跟金庸先生中後期信佛有關。個人的思想也受金庸先生的「善」影響頗多。然而,《連城訣》的成功之處卻在於對惡的刻畫,世間百般惡人無所不包,讀之令人不寒而慄,人怎能惡到如此地步,這是我讀《連城訣》時最大的感受。再看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所有惡人,無不有惡的原因和可憐之處,很多「惡人」並不會讓讀者心生厭煩,甚至讓讀者心生憐憫,以惡為鑒。這也是我喜歡金庸先生作品的原因之一,可愛的惡人,要比,絕對的惡人,更具有意義。

2、個人認為,金庸先生是武俠第一人,相較於同時期的,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人,金庸先生的作品更像是一個君子,講述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潛移默化的宣揚著美好的思想,無論是黑白夫婦的舐犢之情,或者是神鵰俠侶的刻骨銘心,亦或是郭靖喬峰的俠之大者,甚至很多配角小人物也無時無刻的在提醒讀者,心向善念,與人為善。我認為,這是金庸得以成為武俠第一人的最大原因。

3、讀小說,讀的是情,而非單純的故事,故事是小說的載體,而內在是情。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攜手相伴之情,處事之情,待人之情...而《連城訣》更像是把所有的情,完全捏碎展示給讀者,從悲劇的角度來說極為成功,因為捏的很碎,但是從金庸風格的小說來看,卻是徹底的失敗,無關他人,個人讀金庸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讀了一份恬淡,周末無事或者幼子學習之時,手捧一本,去感受一份慰藉,去感受一份善念,而不是去揪心於陰謀、惡毒與殘酷...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金庸先生為個人唯一偶像,亦為個人唯一稱先生之人

能在信息爆炸時代之前,拜讀到金庸先生的作品,實為一生之幸。


《神鵰俠侶》

金庸可謂是武俠小說界的泰山北斗,其全部15部作品中,大部分都已經拍成了電影劇。但是,再高明的大師也有敗筆,金庸在接受採訪時,也曾坦明了自己對每一部作品的看法,其中,他對《神鵰俠侶》的評價最低。

《神鵰俠侶》一開篇,就定下了全部基調——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是一部突出愛情主題的小說,全文至始至終,也極力突出一個情字。但這個情字,太過誇張,通篇所有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為情所困,所有的故事情節,也都圍繞一個情字展開。

從李莫愁開始,然後是楊過,小龍女,再到郭芙,大武小武,以及楊過身邊那幾個愛上楊過的女孩,然後是尹志平,再到絕情谷的人物,甚至於最後出場的郭襄,竟愛上大哥哥楊過。讀者不禁要問,除了愛情,這些人都沒事可做了嗎?

神鵰俠侶的人物性格刻畫,很不到位。楊過似乎是一個很容易改變的人,不經過鋪墊,楊過就從一種性情跳轉到另一種性情。頑皮了大半輩子的周伯通,最後竟然願意跟瑛姑長相廝守。楊過的成長和武功的進步,都沒幾個人來點化,全是無師自通。

如果說楊過天分高,武功可以自己進步勉強說得過去,但楊過大部分的時間是獨來獨往,一個獨來獨往的人,其性格又怎麼可能成熟呢?

最後回歸主題,金庸自認為自己最大的敗筆就是《神鵰俠侶》啦~


金庸小說總的來說都很好,如果一定要從中挑出失敗之作,那有兩部。1.《鴛鴦刀》。作為一部中篇武俠小說,《鴛鴦刀》的開頭寫得太啰嗦了,歇後語的大面積堆積是有利於塑造總鏢頭周威信的形象,也幽默,但大量堆積就啰嗦不堪,同時,《鴛鴦刀》的結尾也沒有寫好,「仁者無敵」純屬故弄玄虛的說教。2.《碧血劍》。在金庸的長篇小說中,《碧血劍》絕對是最失敗的一筆,愛裝傻愛教訓人的男主角袁承志堪稱金庸筆下最不可愛的男主,女主角溫青青這個超級醋罈子也是金庸筆下最不可愛的女主之一,她也就比袁紫衣強些,同時,「信天游」式的情節缺乏內在邏輯支撐,時常頗為無聊,幸好,《碧血劍》中金庸通過倒敘方式寫金蛇郎君夏雪宜和溫儀那段非常精彩,此外,五毒教何鐵手、何紅葯這兩個邪派苗女塑造得極其出色,總算扳回一局。??


嘿!我早就想提這個問題了。我覺得金庸最不理想的作品是《俠客行》。首先俠客行肯定不能和他的經典之作如《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相比。金庸擅長長篇小說,長篇中的人物,往往形象飽滿豐富,故事情節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所以只能和其他中短篇小說相比:

1,和《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相比: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是金庸早期作品,某些方面如人物形象塑造等還不成熟,但書劍和碧血劍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完整的故事內容,雖然人物形象有些模糊,但完全能遮掩。而俠客行的故事情節就比較簡單,內容方面簡直是可有可無的。

人物形象方面完全被後期人物給遮掩了,石清閔柔夫婦有郭靖黃蓉的影子,也有一絲岳不群夫婦的影子。石破天有早期郭靖影子。丁當有早期黃蓉阿紫影子。阿綉有任盈盈雙兒的影子。而石中堅人物形象很模糊,貌似有早期楊過影子!白自在有點像笑傲江湖中嵩山派掌門和鐵掌裘千仞。

2,眾所周知,金庸小說的兩大特色是,場面的大氣磅礴和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就是將大俠們放到民族危難時刻,方顯出真英雄真豪傑氣勢。如喬峰郭靖楊過等。俠客行即便和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相比,大環境也無法比較。書劍時大清雖已定鼎百年,但滿漢矛盾仍在,容易激勵讀者血性。碧血劍所處時代是明末亂世,群雄逐鹿中原,英雄更容易大顯身手。

而俠客行所處時代,朝代不明,政治環境比較安定,官府毫無作為。就是江湖偶爾有些波瀾,連一般小說中的大boss都沒有。大俠們也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簡直就是金庸版的《武林外傳》。即便石破天學會了蓋世神功又能怎樣??沒有環境讓你展示,一個人無敵於天下又能怎樣?

3,再者,書劍和碧血劍貌似是中篇小說,但金庸又讓後面的情節和人物跟《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鹿鼎記》若有若無的相連,從而形成一部大長篇小說。而俠客行基本就是獨立的,人物再沒有出現在其他著作,也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就相當于天龍八部中虛竹意外得奇功那幾章而已。

4,和《連城訣》《笑傲江湖》相比:《笑傲江湖》也沒有確切年代,但它是一部政治寓言,寫盡了政治人物的恩愛情仇勾心鬥角。《連城訣》故事雖短,但寫盡了親情的冷漠人性的刻毒,將中國人自私自利的劣根性表現得入骨三分淋漓盡致。

而《俠客行》沒有這樣深邃的哲理,最後謊言被揭破,壞人依然作惡,大家一團和諧皆大歡喜回家去了。


說不上最差,相對來說我覺得是《鴛鴦刀》,這是我只看過一遍的小說,而且印象不深。《白馬嘯西風》也是中篇,我早年在一個合訂版上同時看的白馬鴛鴦和雪山,對於鴛鴦刀印象一般,主要是沒有什麼真正出彩的人物。

太岳四俠有點像桃谷六仙的簡化版。而白馬嘯西風的李文秀給人印象深刻,在小說的最後,金庸寫道:

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洒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我當時正在看梁羽生的《散花女俠》,梁羽生寫於承珠,用幾十萬字塑造一個自立自強的女性形象,我覺得甚至不如金庸這個短篇中的李文秀給我的印象深刻。

我只看過一遍的金庸小說就是《白馬嘯西風》《鴛鴦刀》,白馬過目難忘,鴛鴦刀至今沒記住主角是誰,所以如果硬要評最差,我覺得是這部。


金庸是武俠小說圈裡成功率最高的作者,總體都是非常好,用「失敗」這個詞來形容金庸的作品有點不恰當。雖然沒有失敗的作品,但是也會有優良不齊的情況。

金庸作品裡面最好的幾部是鹿鼎記(69年)、射鵰英雄傳(57年)、天龍八部(63年)、笑傲江湖(67年),除了這幾部以外,其他的都有或多或少的遺憾。鹿鼎記算是武俠外衣下的官場現形記;射鵰英雄傳是正統的武俠小說,充分展示了俠之大者的俠字;天龍八部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而且武學更是登峰造極;笑傲江湖更體現人性的複雜,沒有絕對的大俠也沒有絕對的小人,在武學上也展示了逢極必衰的道理。


金庸先生說過自己感覺最不喜歡的一本小說就是神鵰俠侶,我是沒太搞懂,不過細細想一想,神鵰里有會比較多的存在一些被倪匡先生評價為,為了情節而情節的內容,比如小龍女被哪啥這樣的內容。最重要是,神鵰里更多的在描寫人性和恩怨情仇,與金庸先生之前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各種民族大義相比,格調似乎低了一點。無論什麼,神鵰俠侶是金庸先生自己最不滿意一部小說,在我看來也屬於上佳之作!反之金庸小說最好的一部應該是鹿鼎記


最差的是《鴛鴦刀》與《越女劍》、《白馬嘯西風》三個短篇,長篇比較差的是《書劍恩仇錄》與《碧血劍》、《雪山飛狐》三部。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碧血劍 | 文化 | 金庸 | 雪山飛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