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末沒有最終形成各方割據的局面?
很感謝邀請,我嘗試著總結一下,有不足之處敬請諒解。首先我想說說這個命題,我認為是有問題的。割據的先覺條件是力量相等,誰也滅不了誰。我們分析分析當時中國大地上的三大勢力,就一目了然了。
先說當時的滿清,那是一個朝氣蓬勃有肌肉(肌肉指的是戰鬥機)也有靈魂(靈魂指的是文明程度)的帝國。在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位大汗的努力下,先後解決了朝鮮和蒙古的威脅,在東北大地休養生息多年,滿清的實力不容小噓。其次滿清入關後的政策也很得民心,穩定了整個北方,基本北方沒怎麼打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其次說說南明,說實話在南明初期局面非常之好,有著近百萬的軍隊,有比南宋東晉富裕得多得多的江南(東晉南渡是江南剛開始開發,北宋後江南才已經開始支撐朝廷財政),但是這麼一手好牌卻被明朝君臣搞砸了。首先在於東林黨和閹黨的爭鬥依然持續,內耗始終貫穿著整個明末。其二,明朝宗室諸王並沒有共抗外晦,而是紛紛稱王稱帝亂相互掣肘。三,江南的經濟雖然高過東北,文明程度也遠遠高於剛崛起的滿清,但政權不穩定並沒有發揮出經濟文化應該有的作用,最後一切的優勢都被南明這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葬送了。
第三我們討論討論大順。我認為這個政權再給他從來10次的機會,他都鬥不過滿清。首先我們看看政權本身,農民起義從來都有歷史的局限性。李自成進北京的一系列拷餉行動,就已經徹底的失去了知識分子階層。手下只有一兩個會遍點民謠的秀才的李自成居然把一個運行良好有著多年管理帝國經驗的管理團隊全部抓去拷餉,可笑可嘆。大膽的做一步假設,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李自成最終也不可能統一中國。
上面我們分析了三個政權的優勢,這裡做一個總結。滿清是一個正在茁壯成長的壯小伙,而南明就如一個垂垂老矣的老頭子,李自成就是一個孔武有力智商低能的生物。歷史上敗亡不是沒有緣由的,其實結局早就註定了,哪裡可能會有割據。
先來看看甲申國變後的明末有有哪些勢力:
1.清朝,滿蒙漢八旗
2.李自成西北大順軍
3.張獻忠四川大西軍
4.吳三桂漢奸集團
5.鄭成功集團
6.地方軍閥左良玉 江北四鎮黃得功、高傑等人
這些勢力當中,無疑滿清是最強大的,在山海關大戰,擊敗李自成後,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原本投降了李自成的明軍基本也都是望風歸降,傳檄而定。清廷短時間內就多了幾十萬軍隊。
而相反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後,原本降服的地方相繼反叛,大順軍在懷慶反擊後,又在一片山遭遇慘敗。退回陝西後,流寇思想又起,又相繼放棄潼關,西安,最後決定撤出陝西,進入湖北。
闖軍進入湖北,大軍閥左良玉打不過闖軍,於是就順江而下清君側,南明又起內訌。
而另一邊的弘光朝廷,大權旁落,馬世英和江北四鎮的軍閥都各懷鬼胎,為了私利,不服朝廷指揮,等到清軍南下,除了黃得功戰死外,其他三鎮幾十萬軍馬又都投降了清朝,充當馬前卒。
而另一邊,原本還能對清軍構成危險退到九宮山的闖王李自成被農民用鋤頭砸死了,闖軍群龍無首。這就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你和我說說這樣子怎麼打的過清朝?
謝邀請!
首先元末和明末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元末割據勢力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元帝國!而明末,明帝國卻是各方的敵人,無論是大順、大西、清皆對明朝視為仇敵!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明王朝作為一個統一的帝國轟然倒塌!華夏大地開始了群雄割據的時代!
崇禎死後,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導致群臣擁立不同皇族,最後福王朱由崧即位,是為弘光帝!然而不久爆發了三大案件,此為嚴重的政治鬥爭,嚴重影響了弘光政權的凝聚力,這就是敗亡的前兆!
在南明內鬥的時候,清已然打敗大順,並揮師南征!與此同時,大將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攻打弘光朝廷,這件事依舊是黨爭的後續!清軍南下,攻下揚州,南京,弘光朝廷完結!至此,南明再無統一的領導核心,四分五裂!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南明皇族以及大臣皆為正統之名大打出手,互相殘殺,雖然出現過幾次抗清高潮,但是南明政治鬥爭卻愈發激烈,各方勢力傾軋,內耗不斷!最終被清軍擊敗!
南明前期奉行「聯虜平寇」,可見在正統朝廷里,農民軍依舊是最大敵人!後期雖然聯合大西大順殘餘勢力,卻處處打壓!內部不凈,黨爭不斷,必然敗亡!
反觀清國,雖然歷經皇太極身死,內部出現短暫裂痕,但是最終在孝庄的努力下,避免了分裂,順治登基!
史學家稱明亡於黨爭,不單單是萬曆到崇禎時代,更包括了南明!
誰說明末沒有形成割據局面?1644年,在中國大地上一共有四個政權同時誕生,李自成的大順、朱由崧的南明、張獻忠的大西和愛新覺羅的大清。只不過是因為清兵南下之後,那幾個政權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罷了。
當然,想要形成五代十國的那種割據局面是不太可能的。首先,五代十國的割據是由唐朝的各個藩鎮自然形成的,這些割據國家的皇帝,此前都是唐朝的節度使,在自己的地方經營多年,兵權、錢糧、人事全由這些節度使掌握。因此,他們形成的割據政權根基牢固且此前的防禦體系也構建得十分完備,各種條件不僅有利於割據甚至還有利於繼續擴張。
明朝末年的局面與元朝末年也是沒法比的。元朝末年的形勢是元朝廷對於南方的割據坐視不管,除了此前曾經派兵打過張士誠外,其餘完全就作壁上觀,以致朱元璋在收拾完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這些人之後,有了與元朝廷對抗的實力,一舉把蒙元皇帝趕回了草原。
明朝末年的局勢在此之前是兵力幾乎全部集中在了遼東抵禦後金,導致明朝內部兵力空虛,連李自成、張獻忠這幫農民軍都抵抗不住。結果導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而李自成這個缺貨,舉傾國之兵去打山海關,導致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大順軍一幫烏合之眾,怎麼可能是滿洲八旗勁旅的對手。於是,清朝入駐北京,自然是要向全國進軍。
當時的清朝兵力實際不單單是自己的滿蒙八旗軍,還包括了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的遼東軍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而他們對手,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被打垮,張獻忠的大西軍在四川與楊展招募的明軍在死磕,南明那邊的除了江北六鎮就只剩下鄭森的水師,可以說沒有一個清朝的對手。而且明亡之後,投降幾乎成了很多明朝遺臣保全自己身家的不二選擇,以致整個南明除了史可法在揚州的抵抗外,再沒遇到任何抵抗就進入了南京。
此後,李自成被湖北農民殺死,張獻忠先被楊展打敗,後又死於清軍,兩大農民起義軍完全潰敗。南明弘光政權投降後,魯王逃亡台灣,唐王此前就有前科,合法性都存在問題,只有桂王的永曆政權逃往雲貴山區,招撫大西軍中的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等人堅持割據了十幾年。
明末的情況非常複雜,明朝末期主要是李自成這個賊和明朝的對峙,李自成就是個賊,拿武力敲詐了一筆錢,就非常滿足了,根本就沒有想管理國家。他一逃,留下了權利真空,讓滿族人撿了便宜。
崇禎死以後,南明政權也是建立的,但是內部鬥爭激烈,對於滿族的八旗軍根本就沒有抵禦能力。
看看滿族的八旗軍以及滿族人對於皇族制度的遵守,就不難發現這種制度的威嚴其實就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律的威嚴。其實這是華夏文明核心思想流傳到了滿族人那邊,這就是混亂的明朝,根本就不是滿族八旗軍的對手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毛主席帶領的人民軍隊也是越打越多,是以弱擊強最後獲勝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華夏文明核心思想精髓在誰這邊,誰就獲勝的原因。
看看明朝末期貪官橫行,百姓民不聊生,李自成造反藉助老百姓的力量,最後根本就沒有考慮混亂中國對於老百姓的傷害。明末有一些忠臣又是為了復興大明朝,也不可能軍閥割據。
割據哪那麼容易。要麼本來各地就有軍閥,要麼是兩個民族得對立。漢族抵抗住了胡人入侵,就有了南朝、南宋。皇帝死了原來軍閥難以一通,就有了五代。歷史又是偶然的,沒有宋高宗,也就沒有南宋了。明末,從皇帝這角度來說,崇禎的弟弟兒子都沒南下,所以明朝難以在南方建立人人信奉的皇帝。金入侵宋時,宋時全勝時期,軍隊南下保衛了宋高宗。明末經過幾十年和流寇與滿人的尋找,正規軍大部分拼光了。
一、明政府的政府機構腐敗,各項財政、軍事等政策不能執行或失靈
二、沒有出現元末時期的英雄。雖然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沒有領袖、英雄的帶領,群眾的力量就不能形成合力,雖然南明地盤開始時不小,卻越來越小,就是缺乏領袖人物。元末開始是軍閥混戰,但是朱元章缺脫穎而出。
三、滿清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強,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四、李自成等農民軍在初期有些戰鬥力,但是卻缺乏政治抱負
至於明末為何沒形成各方割據的局面是有原因的,我們來看我國歷史上形成各方割據居面的朝代。
縱觀我國歷史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充滿了統治者與被統治的戰爭史。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發展,統治制度的更新交替是必然的。從古時候的地方王候將相分封制一直發展到明清時期的中央統一集權制,是一個慢長的發展過程,也是從低級統治制度向高級統治制度轉變的歷史趨勢。
首先先看我國第一個建立的封建王朝秦朝。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結束了長達幾百年諸候混戰的局面,國家實行了統一,廢除了自夏商周以來舊的奴隸制制度,開劈了新的封建制度,設置了郡縣等統治地區,但當時的王候將相權勢很大,如宦官趙高權勢過重,而秦始皇死後趙高將年幼無知的胡亥推向皇位,好成為自已的傀儡。而趙高卻指鹿為馬,暗中發展自已的勢力。由於統治極其殘爆,不久便爆發了大澤鄉起義,一個強大的秦朝隨之滅亡。秦末雖沒有割據勢力,但當時的王候將相權勢過重,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
隨之而來建立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統治制度
漢朝,漢朝在當時設有宰相和掌管地方軍事及財的的諸候官員,而宰相實際上是替皇帝行史權力的最高長官,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皇帝的權力,而地方官員擁有高度自治的行史權力,有時皇帝不能干涉,如西漢的七王之亂就是這種局面,這種管職形式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東漢末年發生了黃巾大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大起義,有時皇帝不能干預各地方的軍事集團,所以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割居一方的軍事集團,如曹操,袁紹等。最後曹操集團強大起來滅掉了漢朝。
唐朝,唐朝時期仍設有宰相,後來設有節度使,而節度使實際上是掌管地方軍事及財的官員,擁有一定的自治權了,而到了唐玄宗時期,由於唐玄宗過度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統治腐敗,導致地方上的節度使權力增大,危及中央集權,象安錄山這樣的節擁兵太多,因此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而在鎮壓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形成了地方節度史割居的局面,節度死後由其兒子或部下擔任,皇帝無權干預。嚴重威脅到唐朝的統治,最後節度起兵滅掉了唐朝,這是導致唐朝滅雲最根本的原因。唐朝滅亡後我國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到了北宋年間,開國皇帝趙匡胤為改變這一局面,以杯灑釋兵權解除了一些地方官員的兵權,從此這種割據一方勢力的王候官員便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軍事大權完全由皇帝一人掌官。
後來蒙古部落首領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了蒙古。他的鐵騎似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滅掉金,遼,西夏,南宋等。統一了中國。後來又瘋狂的向外侵略擴張,在當時建立了堪稱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超級帝國。
但是成吉思汗在統治國家的制度上卻開起了歷史的倒車,效仿古代周朝分封制。他把天下分給了他的四個兒子。他的四個兒子統治的地方,實際上是四個分別獨立的國家。整個元朝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實際了形了地方割據的局面。後來又把社會劃分為四個等級制度,蒙古人地位最高,其次三個等級制度的人分別是蒙古人的奴隸。由於統制混亂,殘酷的等級制度和剝削。導致民族矛盾加深,一個強大的元朝只統制了90多年,就被以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推翻。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了中央統一集權制。當時朱元璋為防止功高自傲,手握重兵的開國功臣獨霸一方危機中央,以種種借口對他們大開殺戒,避免了地方的割據勢力。明朝在當時仍設有宰相,但當時的宰相胡惟庸獨覽大權,濫用職權,被朱元璋發現後廢除了宰相的官職,從此宰相的官職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一個人掌管,為明朝的統治打下了二百多年的基礎。到了明朝末年,雖爆發了以李自成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但明朝在鎮在起義軍的過程中,開始形成了以孫傳庭為領導的統一作戰局面。沒有出現割居一方的軍事集團。
明朝雖然滅亡,象駐守在山海關有實力的明朝舊將吳三桂,由於受到忠君思想的影響,也沒有割據一方,最後還是選擇了投靠了清朝。雖然吳三桂身背罵名,打開山海關大門引狼入室絞殺了農民起義軍,但是最終還是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縱觀我國歷史的發展。從秦漢時期的諸候王的分封制,一直發展到明清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地方王候將相勢力集團退出歷史的舞台是必然的。明末之所以沒有出現地方割據分裂的原因,還是歸功於皇帝對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避免了諸候混戰的分裂局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管怎說,中華民族最後還是走向了統一,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