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范曾的畫在拍賣會上能拍幾千萬幾個億,拿到市場上幾百塊錢都沒有人要?


范曾是最近幾年來,在書畫界、國學界、文藝界等都比較有影響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看法褒貶不一的人。文人相輕自古有之,但近現代以來,象范曾先生爭議如此之大,分歧如此針鋒相對的人,確實也不多見。

從題主的口氣和出發點來看,可能對范曾不怎麼感冒。但依小編之見,拋開很多的傳言,只從書畫藝術這一點上看,范曾還是在書畫上有一定造詣的方家。

提問者所提的這個問題,說范曾的畫,能在拍賣會上能拍幾千萬幾個億,拿到市場上幾百塊錢都沒有人要,這完全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真品和贗品的區別。如果能夠在拍賣會上拍到幾千萬的畫,拿到市場上幾萬塊還是有人要的,沒人要的話,你就來找我,我一定要,但你要保真喲。

現階段我們的國情和現實操作上看,拍賣行也有很多的潛規則和生存之道。我們都知道拍賣行的取費標準,是按照拍賣品的成交價格取費的,所以自然都會明白為什麼書畫作品,拍出來的價格如此虛高了。

此外拍賣行也有很多操作內幕,比如拍賣品買方和賣方私下是一家,拍賣傭金協商等,建議有時間的話,看看前幾年非常流行的一本書,浮石先生寫的《青瓷》一書,會對拍賣這個行當,有很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但也不能排除泥沙俱下,濫竽充數,葉公好龍之輩。當下有很多人附庸風雅,幾乎不懂字畫,或者略懂皮毛,買些名人字畫裝點門面,追去時尚、裝文藝范,有些人是無知者無畏,有些人是明知是贗品,自己揣著明白裝糊塗,有顯擺、炫耀的嫌疑。

范曾現在應該算是一個名人了,最近幾年很紅火,自詡為范仲淹後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電視屏幕上的常客,社會兼職枚不勝數。但他也有不少的傳聞,比如訪問台灣時在機場遇到的差點吃拳頭的鬧劇,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

所以小編認為,不管多大的名頭,多高的造詣,多深的文化,人品還是第一位的,不然大眾會在各種場合、各種媒體和傳播手段上詆毀你,輕視你,編排你,這也是現在國家在文藝界,大力倡導德藝雙馨的初衷和目的吧。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和我們一起走進經典之門!


一,目前而言,范曾的畫永遠不會有幾百塊的價格。二,范曾的畫確實品味不高,他的底子是過去畫人物插圖打下來的,確實熟練而已。三,他的古典文學底子確實非一般書畫家所不及。四,他的畫價充分說明當今社會的藝術欣賞水平不高。五,范曾本人確實會操作。鑒定完畢。憤子勿憤!附本人作品,權為共勉!


如果能做到保真不是贗品,范曾的畫在市場上賣幾百塊錢那就得搶破腦袋!別看很多人對范曾有許多爭議和不屑,不管范曾是炒作也好,有實力也罷,他的畫價位就在那擺著呢!如果能有機會以這樣低得離譜的價格買到他的真跡,既使整天嗷嗷噴范曾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痛下狠手」。畢竟現在是商品經濟社會,既使你不欣賞范曾的藝術和為人,你還能真心實意地和「錢」過不去嗎?


當代畫家作品在拍賣會上的價格水分很大,我們看到的那些天文數字,許多都是藝術資本運作的結果。

在書畫市場火爆的2009年——2012年,范曾的畫確實能在拍賣會上拍出上千萬至數千萬元,他也一度佔據年度書畫交易總額的前三名。一時間,范曾名氣家喻戶曉,被很多專家冠以「大師」稱號。

雖然這幾年書畫市場很不景氣,范曾的作品也嚴重縮水,但不至於像樓主所說的,幾千萬的畫,拿到市場上幾百塊錢都沒有人要。如果真是這樣,那肯定是假畫了。由於范曾作品價格高,而且容易仿製,所以,書畫市場上范曾的假畫一度橫行。

目前,如果是范曾的真畫,還是能值些錢,最起碼幾十萬元是完全能賣到。

回過頭來,若以藝術的高度來衡量畫家一幅繪畫作品的實質價值,無非就是指作品所承載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以及其獨特的創造性,和對筆墨的開拓與貢獻。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評判范曾的畫,可以說,范曾的畫幾乎沒有什麼藝術價值。范曾的畫只不過是把畫連環畫的畫法放大數倍後畫出來的。先用線條勾勒,再在線條裡面塗色,這樣的畫,任何人熟練以後都能畫出來。

范曾的畫雖然看著好看,但畫中很少有筆墨內涵,人物線條軟弱無力,人物面部表情呆板凝滯,談不上傳神、生動。

而且,范曾幾十年幾乎一直在畫那幅《老子出關》圖,在圖式上也沒有多少創新。這樣的畫,談何藝術價值,只不過是自我複製罷了。之前買他畫的人,只不過是沒有藝術鑒賞能力,聽他名氣大買他的畫而已。將來,這些畫肯定會爛在這些藏家手裡。

總體來說,范曾深諳自我炒作之道,是當代極其善於鑽營的畫家,會利用一切手段炒作自己,提高名氣,從而拔高畫價。他年輕時就有這樣的天賦。

1962年,24歲的范曾即將在中央美院畢業,以郭沫若的話劇《蔡文姬》為題材創作了工筆人物畫《文姬歸漢圖》。作品完成後,范曾想方設法找到郭沫若,讓其題詞。郭沫若身為大文豪,愛惜人才,有意扶持年輕人,沒有猶豫就在畫上題寫了長達48句的詩作,而且落了跋和款。范曾拿這幅作品參加了畢業展覽,從此名聲大振,成為他到處吹噓的資本。

藉助名人炒作自己是范曾慣用的伎倆。之後,范曾利用各種手段,藉助沈從文,甚至自己的老師李可染等文藝界大碗,炒作自己,一步步讓自己名氣大起來,直到現在,被眾多所謂的專家捧為當代國學大師。

真正的大師,是後人蓋棺定論出來的,沒有真才實學的人,自我炒作強加在自己頭上的帽子,註定會煙消雲散,經不起歷史考驗。


我的主業是讀《史記》,就《史記》記載的歷史素材,進行邏輯分析,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希望能夠對現代的生活、事業有所借鑒。

下面將從商業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先講一個世界小提琴大師的故事

約書亞·貝爾,被視為「同代中最好的小提琴家之一」,曾獲得過格萊美大獎。

2007年3月份在華盛頓百年禮堂舉行演奏會時,演奏會的門票至少要100美元一張,而演出酬金平均每分鐘高達1000美元。儘管如此,門票仍全部銷售一空。

但在2017年1月12日,貝爾應華盛頓郵報專欄記者的邀請,在華盛頓一個地鐵站進行了43分鐘街頭表演。當天,貝爾打扮成流浪漢,帶著他那把1713年製造、估計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在接近早上8時的繁忙時間,站在朗方廣場地鐵站的垃圾桶旁開始演奏。在43分鐘里,貝爾共演奏了6首古典名曲。但經過他面前的1097人當中,只有27人沒有置若罔聞。但當中多數人聽了數秒之後就從匆匆而過,只有7人停下來欣賞了一分鐘左右。僅有一位女士在表演接近尾聲時才終於認出了這位演奏家。貝爾最後總計只賺了32.17美元。

二、商業分析

市場營銷戰略包括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這個現象可以說是目標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出現問題。

1、產品特徵:

(1)不管是畫作,還是小提琴,都是藝術類的作品,不同的人對其價值認知不同,而且差異會非常之大。

(2)曲高和寡。越是高雅的藝術,對受眾的要求越高,其價值越是不被廣大民眾所認可。

2、受眾特徵:

地鐵的乘客多數不是小提琴的受眾,市場上的顧客也往往不是藝術品的受眾。對餓著肚子的人來說,齊白石畫的蝦遠遠不如一隻真實的蝦更有價值。

3、刻板印象:

大眾普遍有一個刻板印象,就是名牌產品應該陳列在富麗堂皇的門店,專業的大師應該在專業的場所演奏,路邊攤能有什麼好貨?所以當驚喜真的降臨的時候,往往把握不住機會,反倒會懷疑,這是真的嗎?會不會有什麼陷阱呢?

總結:做恰當的市場細分,根據產品與受眾的匹配程度確定目標市場,藉助合適的平台交易,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


要搞清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前幾年社會上出現的「蒜你狠,豆人玩,姜你軍」等現象,真的是市場需求嗎?不是,這些現象的出現,完全是社會資本的炒作,利用資金掌控貨源,進行的類似期貨交易的手法控制物價,造成價格大幅度動蕩。

范曾,以及范曾們的畫作,與此類似。利用炒作來抬高價格,與期貨、股票的操作相似。

而買家中,不泛一些黑色資金利用藝術品進行洗白,將非法收入變為合法收入。

總之,這些畫作的價格不是價值的正常體現,而是資本運作的載體,是金錢的玩物。


有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把一塊石頭拿到菜市場上賣,有人出價20塊。他不賣。

第二天,他把同樣的石頭,拿到古玩店去賣,有人出價兩千,他不賣。

第三天,他又把這塊石頭放在博物館裡面賣,這時有人出價兩萬。

這就是平台的力量。且不問這塊石頭價值多少,但在不同的平台他的價格就是不一樣。

拍賣會上,吸引到的都是行家;

而市場上只不過是一些門外漢。

拍賣會上,來的都是億萬富豪;

市場上,來的都是買菜的大爺大媽。

你說,怎麼能一樣?


首先說,范曾先生絕對是藝術圈的一位獨特的存在。他遺世獨立,著作等身。可能在心裡,他是不屑於這個藝術圈的。他的使命感歸屬於更大的一個時代。這兩天,范曾先生自己也稱,上天再借他三十年,把八大山人拿下那是妥妥的。這個豪言壯語,也只有在這個盛世如你所願的時代,這樣500年一出的巨匠才能甩得出來。

范曾先生的話自成體系,言語間不留半點紕漏痕迹。想想,倒推500年,剛好是明朝中晚期,八大山人還沒出生。再過100年,八大山人橫空出世,將范曾先生的500年一出給擠掉了。就憑這500年一出,拍賣市價幾千萬,也算對得起彪炳史冊的偉大作品吧。

至於拿到市場幾百塊沒人要。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市場分為很多市場。拿到某個練攤兒的市集,八大山人的翻白眼魚估計也就是換一兩條鯉魚的價值吧。所以,最終人們買的還是那個人,還是那個人背後的故事。想想,在各屆文藝座談會上與最高領導人相談甚歡,不是每個畫家能做到的。這種人,百年一遇,100年時間算起步,500年,怎麼也能撐上5屆最高級別文藝座談會吧。

當然,市場上出現過很大的波動。這個事情還得追溯到2010年,藝術圈鬧騰著關於范曾先生的一些醜聞。最後還在《南方周末》有報道,就是范曾先生的流水線作畫。所謂流水線,和廣東工廠的流水線沒有本質區別。

在公眾的眼中,自詡為「坐四望五,以待來日」的「大師」、「巨匠」,原來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那樣精心創作,而是像工廠生產大宗商品一樣「流水線」作畫,先把10多張宣紙排於牆上,第一步將畫中人物的形狀勾勒出來,然後再畫頭部、畫眼睛、畫鼻子……如法炮製。「裝配零件」,若干張同樣尺幅、同一形象、同一內容的畫作就這樣逐一從「流水線」上批量「流」下來。

這個讓范曾先生宰了一個跟頭。不過,500年風浪,這個跟頭只不過是小小一處坑,到現在,狂傲歸狂傲,但願上天再假范曾先生50年,再掀一場國畫界的血雨腥風。看好您!


高中期間,看電視看到王利芬主持的一個節目,嘉賓是范曾。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訪談中提起自己研讀過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說康德的三大批判很難,自己是獲得了康德三大批判真義。訪談中范曾也說了自己的畫作,如何創作之難?在國外生活的艱難等等。電視節目中呈現的范曾畫作,也是自己第一次看到,確實感覺很有水平。那段時間似乎一下子范曾的節目很多。記得剛上大學,在人大錄製一檔范曾的節目,還專門跑到人大去當觀眾,不記得當天錄製時范曾講了什麼,只記得當天錄製現場非常熱。

當時就一個感覺范曾很善於經營自己。各方面關於范曾的報道,也是他的畫作之好與高價,儼然一副大師樣。官方的電視台上也是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隨著自己的閱歷多了一些,也讀了一些回憶錄,知道了范曾曾經的劣跡,完全沒有任何風骨,可以說是沒有認識士人精神。前些年市場追捧過范曾的畫作,但這幾年范曾的畫貶值得非常厲害,一個直接原因是他的畫作太多,畫作速度太快,這對於作品收藏來說當然是致命的。

除了這個直接原因導致范曾畫作貶值巨大之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范曾這個人,他處心積慮地經營自己的大師樣子,處處以聰明樣子示人,卻無君子仁義。這兩個原因之外,最為根本的還是范曾畫作本身的問題,范曾的畫作看上一兩幅尚可,但看多了就會發現都是重複,和複製品差不多,畫中無骨。

前段時間在國博看倫勃朗的一個畫展。看到國博的廣告里還有范曾的畫展和書畫展,光展覽的主辦單位就有十幾個,都是官方背景,偌大的展廳看了一眼他的畫作和書法作品,發膩的複製品味道。


范曾先生是我非常拜服的當代大家,你說拿到市場上幾百塊都沒有人要,我給你補充一下:

首先,這句話是你親身體驗得出的結果,還是道聽途說?

第二,您有范曾先生的畫嗎?

第三,如果有,你能確定是真的嗎?

所以,就我在書畫市場侵染三十多年的感悟,我是這樣認為的:范曾先生的畫非常好,也非常值得幾千萬幾個億,前提是你必須是在每年小年,即臘月二十三那天你親自在榮寶齋范曾拍賣現場入的手!每年的這一天范曾先生都會親身到場,這也是海內外收藏大家入手真跡的唯一機會,如果你不是,那麼不要談。

還有,如果你沒有幾千萬幾個億能入手藝術品的實力,那麼,這個問題你也不要談。

如果上述兩樣條件你都不具備,只是金字塔底的塵埃身份,那麼,我告訴你點實話。

當有人要賣給你范曾畫作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真跡,不管你有沒有錢,都不要買,原因很簡單,記住:這種大家真跡是上天賜予世人的寶貝,你沒有那種天大的造化是攤不到你頭上的,攤上了你也消受不起!

至於你說拿到市場上幾百塊都沒有人要,你不覺得問題太怯嗎?

當然,如果你和范曾先生是至交,就像楊振寧、趙忠祥、王剛那樣,另當別論!你覺得呢?


推薦閱讀:

TAG:藝術品 | 范曾 | 文化 | 國畫同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