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會不會是一種心理疾病?


其實談起來這個問題,我多少有點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是一個很傳統的人,從記事起就知道男女的性別差異,這使得我從小就根深蒂固的認為男人最終應該和女人生活在一起,以至於在我青春期的時候,別人告訴我同性戀這個詞語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在一起的,到大學的時候,有一天同學告訴我,有兩個女生是同性戀,我始終不相信,因為我覺得她們就是關係好,拉著手不是很正常嗎,後來同學告訴我說,有人看見她們在食堂接吻,而且其中一個短髮的女生平時像個男生一樣,那是我第一次建立起同性戀的概念。真正的開始了解這個話題就是到工作以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公開聲明自己出櫃,國內也有很多這樣的群體,一開始還真的接受不了,直到後來最兼職的時候真的碰到了同性戀患者來諮詢,那是我第一次以一個能接受同性戀患者內心痛苦的人的身份和同性戀患者交談,她告訴我她其實很愛對方,也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眼光,甚至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從那以後,再有人跟我說同性戀的話題的時候,我已經沒有那種異樣的看法了,我也不會再試著去改變ta們。

事實上,許多研究人員早已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同性戀有深厚的生物醫學基礎,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戀基因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基於這樣的原因,同性戀到底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我內心是否認的,而且我一直拒絕和別人談這個問題,因為有些國家已經承認這個群體的這種性取向,我們國家因為道德和傳統文明的限制,還沒有承認,因此這個問題要客觀對待,切不能以歧視的眼光對待ta們,理解或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該指導意見是由好心情平台王亞剛醫生回復的,如有相關問題,可以通過好心情app與王亞剛醫生溝通交流。


我們先把同性戀看成一個疾病,那麼作為「患者」來說,同性戀者得了這個病以後,會造成身體上和心理上的不適嗎?

身體上肯定不會,性取向並不影響他的性功能,一個同性戀者完全具備跟異性交配並且生殖的能力。

心理上呢?答案也是不會,性取向為同性戀既不會像精神分裂症一樣痛苦,也不會像自閉症一樣沒法和普通人正常交流。如果說同性戀心理上很痛苦,也並不是這個「疾病」是?帶來的,而是社會的其他人的歧視帶來的,這種痛苦並不來源於「疾病」本身。打個比方,左撇子其實自己一點也痛苦,但是家長老是因為這個打罵小孩子,小孩子很痛苦。但這個痛苦並不是左撇子帶來的,而是來自於父母認為左撇子是壞習慣而來的指責。

總結一下,這個「疾病」在肉體上和心理上都不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和不適感,而且還能參與者帶來愛和快樂。為什麼要把它定義成一種病呢?世界衛生組織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把同性戀剔除出精神疾病的範疇了,為什麼我們反而又要重新把它定義成心理疾病呢?

既然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為什麼他會被大多數人反對。同性戀違反了什麼?挑戰了什麼?

我覺得同性戀除了違反和挑戰異性戀發明出來的婚戀制度以外,什麼也沒違反,什麼也沒挑戰。違反自然么?我們現在的衣食住行哪一個是順應了自然的?人類如果是個順應自然的物種,就不會爬到食物鏈的頂端。如果繁殖就等於自然的話,一夫一妻制也違反自然,多夫多妻制更適合繁殖不是么?動物界的動物失去繁殖能力以後就會被族群拋棄,因為老去的動物活著只會跟後輩爭奪資源。那我們贍養老人是不是也違反自然?生老病死是自然,那我們的醫療是不是違反自然呢?自然界就是弱肉強食,那我們的法律是不是也是違反自然的呢?

人類從來不懂自然,人類只懂規律,並按照這個規律制定規則,並把它變成真理。


同性戀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天生的,從出生就決定了。

美國史丹佛大學最新研究顯示,根據臉部照片,人工智慧可以準確判斷出一個人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準確度最高竟達百分之九十,遠高於人眼目測。

據英國《衛報》報導,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電腦演演算法分辨出同男和異男的準確度可達81%,分辨出同女和異女的準確度則有74%。此一研究引起性取向的生物起源、臉部辨識技術的道 德質疑,恐侵犯個人隱私等爭議。

這項研究以一個美國約會網站3萬5000多名男女會員的臉部照片為樣本,測試結果刊登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對科學和道 德的強烈爭議。

科學家研究發現男同志和女同志都有著典型的特徵比如表情和妝扮和行為舉止等等,最重要一點就是男同志看起來較女性化,女同志則較男性化。從外表來看,男同志跟異男相比,下巴較窄、鼻子較長和額頭較大。女同志跟異女相比則是下巴較大和額頭較小。

科學家通過人眼觀察對比發現,人眼目測準確度比演演算法低許多,正確辨別男同志的比率只有61%,女同志54%。這套軟體辨識同一人的5張照片,正確辨別男同志和女同志的比率分別是91%和83%。

科學家最後得出結論:在一個人出生前,特定荷爾蒙就決定了性取向,意味同性戀是天生的,而非後天形成的。


不是。

1973年,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美國精神醫學會,共同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系統里刪掉了。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錄中刪掉了,並認為同性性傾向是人類性傾向里的一種正常類別,不是疾病也不是不正常,而且不需要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療。

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在第三版的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也就是說中華醫學會不再將同性戀看作是疾病。

所以綜上所屬,並強調幾個重點,同性戀是這樣的:

  1. 同性戀不是疾病,不是變態,是人類正常的性取向之一;

  2. 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且安全性堪憂;

  3. 視同性戀為「偏差」或「選擇」並透過「意志」或「治療」去改變的理論是荒謬的。

所以同性戀並不是疾病,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

順便提一句,Steve Jobs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過:蘋果這個名字和圖標是自己想的,跟圖靈沒有關係,都是媒體猜測的。

大醫本草堂頭條號,在線醫生答疑!關注後,邀請我回答問題吧!


性取向

科學界普遍認為,性取向有強烈的生物學成分,並且可能受基因,荷爾蒙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

歷史

在1973年之前,同性戀實際上被認為是「精神疾病」,至少由精神病學家撰寫了第2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I)。但在第3版中,它被重新歸類為正常。

直到1993年,「同性戀」仍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精神疾病。

這是因為一些人認為某種現象是「精神疾病」並不意味著它實際上就是。正如精神疾病的概念也是有爭議的。一些行為模式,心理調整和綜合症可能不符合當時主流的社會規範。

正如一位精神病學家所說的,今天在美國可能被認為是強迫症的疾病,在德國或日本則是正常現象。

目前的科學標準

當今心理健康領域出現的「精神疾病」的定義側重於行為模式是否功能障礙。

具體對於同性戀而言,它是一種「疾病」的主要論點是:

  1. 關於生育的一些基本原理
  2. 由於不被接受,它可能導致人們在他們的生活中遇到麻煩
  3. 發生頻率低(不到社會的10%)。

與時俱進

隨著「精神疾病」這個概念的不斷發展的想法。未來同性戀會被像其他性偏好(例如金髮與黑髮)一樣對待。如果生殖方面是如此重要,那麼獨身教士和不想要孩子的人也可能會被視為「精神疾病」。



目前國際上主流觀點,都認同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也無需接受治療,這也是醫學界所支持的觀點。

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推出的第三版「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這意味著中華醫學會不再將同性戀看作是精神與心理疾病。

同性戀並非生理或心理疾病,但總有導致的原因。目前來看,遺傳與環境因素是導致性取向異於常人的主要原因。

總結一下,目前生物學家對於同性戀的研究進展。

5-羥色胺對於性取向至關重要

2011年,來自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探討了哺乳動物的性取向選擇問題,並提出了神經遞質五羥色胺在雄性小鼠性取向中的關鍵作用,引起國內外的關注。

缺失中樞性5-羥色胺神經元的雄性小鼠與正常雄性小鼠想比,失去了性別選擇的能力,表現出對雄性更強烈的興趣。如果使缺失的中樞性5-羥色胺神經元恢復,這些小鼠也能恢復性選擇的能力。

性取向或許可以逆轉

他們的實驗還證明,5-羥色胺能信號缺陷所導致的行為改變與血漿中的性激素濃度無關。在不影響性激素的情況下,遺傳操控可以逆轉性取向。

這一發現目前只有動物實驗的數據,還不能在人身上驗證。但是這可能提示人的性取向或許也是可以逆轉的。

表觀遺傳改變對性取向存在較大影響

但是很遺憾,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身上,也未找到確切的「同性戀基因」。但是卻發現了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某些基因在表達的時候被甲基化修飾了,這種修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環境影響的。也就是說,哪怕是親兄弟,也有可能性取向不同。

人類基因組中表觀遺傳學的修飾,可以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胎兒在妊娠期經歷的微小環境差異可以影響其甲基化,比如它們在子宮中的確切位置和收到了多少母血供給。

揭開同性性取向的秘密,還需要生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不葯不葯】簡介

清華大學博士,主管藥師,高級營養師,擁有10年的用藥指導、營養諮詢和健康管理經驗。不葯不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藥!


世界衛生組織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把同性戀剔除出精神疾病的範疇了,為什麼那麼多人依然無視,依然認為同性戀是不對的?同性戀不是病,去醫院也不會被當做病人看待,醫生反而會讓我們平等地看待同性戀。再者,現在已經有很多友同心理諮詢師,他們一直在幫助同性戀提升自我認同。我們還有理由說同性戀是病嗎?

很多人說自己不歧視但也不支持,別人支持的時候又出來說風涼話。明擺著就是不想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認為同性戀的就不該享受合法的權益。你是害怕什麼呢?害怕同性戀有朝一日讓你不能找老婆找老公?找到人生中的另一半,靠的是自己,憑什麼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那些說同性戀佔用資源的人,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為什麼別人可以找到,而你就不行。

同性戀又沒有犯法,沒有殺人放火,跟正常人一樣,為什麼就不能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他們呢。對於那些反對同性戀的人,我認為他們心理才有問題。對於平常存在的同性戀,為什麼要感到恐懼,如果你不是同性戀的話必然能夠坦然的對待。難道你是在心虛嗎,你是在逃避嗎?

同性戀就存在我們的身邊,站人群總數的3%-5%,意味著100個人中就有3-5個人是同性戀。他們都是正常人,跟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應該以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他們,支持社會的多樣性,支持他們勇敢的做自己。


同性戀是指同性對象之間發生出戀愛關係,以使主體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性滿足。就同性戀的程度不同而言,可把它分為純粹同性戀、混合同性戀和暫時同性戀三種。同性發展戀愛關係乃人類性傾向的其中一種正常類別,一個人最初的性、心理、情感以及社會方面的興趣其實是發生在就近的同性人身上,即使這些興趣或許並不能被完全表達出來。多年來,學者們從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圖解釋性傾向尤其是同性戀是如何產生的,但至今沒有得到確切的科學解釋,當然也就不會將其列入是一種心理疾病。

通過回顧對同性戀的研究文獻,我們會發現同性戀的發生機制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生物學因素、遺傳學因素、心理學因素以及生物-社會性影響等。比如有研究報道,男性同性戀者和男性異性戀大腦結構不同,又說是下丘腦性中摳變異的結果。而從心理學因素來說,許多研究者認為,同性戀傾向的發生髮展與兒童時期性心理的發育過程中受到某種障礙、父母類型和教養方式或個人心理特徵有著密切的關係。發生同性戀的原因,直到現在還在不斷地研究中,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同性戀可能是某種程度的遺傳因素與其它因素相結合而造成的。

總之,同性戀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性戀不是當事人故意所為,也不是後天習得的,因此,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取向本身不負責任,與道德或犯罪無關。


首先可以非常確定以及肯定地說,同性戀不是一種心理疾病。接下來我來科普幾條關於同性戀的一些知識。

同性戀為什麼不是心理疾病?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因為同性戀是一個廣泛存在於生物界的現象,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同性戀,斑馬、大象、海豚、大雁等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都有同性戀。這說明同性戀是一種自然現象,不是心理問題或者精神問題的產物,因為多數低級動物根本就沒有心理或者精神世界啊。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同性戀根本治不好,為啥治不好,因為本來就不是病嘛。以前人們的知識有限,大家認為同性戀是疾病,尤其是基督徒認為這是反上帝的大罪。於是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治療團體、治療組織應運而生,搞來搞去,逼得同性戀假裝自己被掰直了。現在想想其實很可笑,就像你知道你是異性戀,不會變成同性戀一樣。同性戀,也知道他們是同性戀,不會變成異性戀呀。

同性戀是怎麼形成的?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有一些DNA攜帶了同性戀的遺傳密碼,通過生兒育女DNA就被傳遞下去了。有人一定很好奇,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激烈競爭中,這些DNA並沒有被淘汰掉,為什麼呢?因為總是有人願意跟同性戀生孩子呀,同性戀偽裝成異性戀結婚生子的太多了。當然,還因為這些DNA有它的優秀之處、厲害之處,有沒有發現很多同性戀顏值高、智商高、有藝術氣質啊,哈哈哈哈。我記得我看很多電影,出來大美女,小夥子正想追,發現人家是同性戀。另外,有一個可以解釋男同性戀的生物學觀點,叫做免疫排斥。意思就是說因為媽媽是女的,她懷的是男孩子,那麼媽媽的身體就會去同化這個男孩子,生一兩個沒關係,同化得少。如果不停的生,媽媽的同化能力就越來越強,最後就把小男孩搞成有女性氣質的了。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從小把男孩當女孩兒養,女孩兒當男孩兒養,也會增大同性戀的概率。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意識覺醒的更加完善和健全,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層出不迭,大家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來越強。發展的趨勢決定了人們如今和往後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有內容。當下社會倫理最為讓人關注的問題就是同性戀了。究其人類的發展史,自從分化出男女性別以來,同性戀也就產生了。換句話說,同性戀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長。

同性戀不是病態,同性戀的人和正常人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性取向。

關於同性戀的產生原因,有很多眾說紛紜的說法,有生物學家認為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基因鏈有關係,更多的社會科學家認為這和個別人的生長環境、社會文化、以及歷史淵源有很大的聯繫。但是現在最為流行的兩個說法是本質主義論和另一個酷兒理論。

本質主義認為基因是決定人產生同性戀的根本原因。而酷兒理論則認為後天的因素才決定了人們產生同性戀。

但是除了上述所說的兩種同性戀可能之外,專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還有一種同性戀存在的可能,那就是假性同性戀。假性同性戀被認為是更為流傳也是現行大部分的存在。這種類型存在的原因有很大的機率和原因是因為年少時缺乏異性的關愛並且和異性接觸過於缺乏,所以會有很大的機率出於好奇和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與同性戀愛。

因此綜上所述,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生理疾病。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推薦閱讀: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