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被某些專家說的那麼富裕,為什麼還會這麼多農民起義?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還有爭論的必要嗎?
在兩宋統治的319年間,共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434次。
很多,當然不算多了,平均1年不過1次多,而且均是小規模。
以北宋為例,規模最大的起義,主要就是王小波和方臘。
北宋剛剛建立的王小波、李順在四川青城起義,持續了兩年。
這個所謂的起義,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北宋剛剛建立,在四川和陝西,仍然保持著後蜀舊有社會制度,主要是土地兼并過於嚴重,又有天災,導致人民不滿。
人王小波的暴動,也不過局限在四川,2年就被掃清。
北宋中期,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記錄。
北宋晚期,出現了方臘起義。
這主要是荒唐的宋徽宗,在浙江搜羅花石綱的結果。
方臘起義,可以說是北宋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但也不過涉足浙江、江蘇、江西、安徽4省各一部而已。而北宋正規軍15萬人南下,花費1年就殲滅方臘,消滅他的10萬大軍。
至於宋江之流,不過是盤踞水泊的草寇,很快接受招安,不成氣候,小說而已。
大體上,北宋較大的起義就這麼多了。
那麼,那些貶低宋朝的,知道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滿族人建立的滿清,有多少農民起義嗎?
元朝起義最多,暫且不說。
就隨便說說滿清末年,鴉片戰爭前後的事。
先是一個太平天國,從中國最南端的廣西殺到北方的河北,從中國最東端的上海,殺到西端的四川,造成中國人口最少損失5000萬人(一說7000萬)。
一個捻軍,盤踞中國北方多年,流竄各省,造成人口損失也至少在千萬以上。
還有西北的回亂,更是極其可怕,薩沙看到當時的很多記錄都忍不住發抖。因到今天還是屬於政治敏感,也就不多說了。
至於什麼天地會、小刀會、天理教、新疆的纏回起義等等,都屬於小意思了。
負責任的說,北宋和南宋時期,只要不是生活在北方異族控制區,人民都算是安居樂業的。
第一,宋代重文輕武。
雖導致國內軍事力量薄弱,但至少避免了唐代那種互相殘殺百年的藩鎮割據。
宋代,中國腹地沒有大規模、長時間的內戰動蕩。
第二,宋代重商。
重商的好處是,即便土地兼并嚴重,人民也有從商生活的途徑,不至於一棵樹上弔死。
看看武大郎,靠賣饅頭可以租房子生活,還能養活如花似玉的老婆,怕是今天都不行吧。
重商緩解了社會矛盾。
第三,宋代重科舉
它改革了唐代科舉看重門第且徇私舞弊的制度,公平性更好。
同時,它又不是滿清那種變態的寫八股文。
大量老百姓,以科舉作為出身的途徑,就算失敗最低程度也可以做個私塾老師養活自己。
自然,也有很多失敗者憤憤不平,有的也加入農民起義鬧事。
可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起不了什麼作用。
第四,宋代政治和思想較為寬容,沒有滿清那種可怕的文字獄
北宋自然也有文字獄,但和滿清就無法相比。
北宋早期不存在什麼文字獄,中晚期也不多。
比如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人都因為批評時政或者誹謗聖賢(孔子之類),觸犯文字獄,但也不過貶職而已,絕無因文字禁忌而殺戮大臣的事件。。這同秦朝焚書坑儒,滿清凌遲處死,都有極大的區別。
同時,所謂文字獄基本都是政客之間互相攻擊的手段,不是滿清那種專門對付老百姓的白色恐怖。
其實,關於「富宋農民起義為什麼這麼多」這樁奇葩事,宋朝宰相呂蒙正,就曾沖著宋太宗一句怒喝:「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宋朝很富?天子腳下的汴京農村,都是這麼饑寒交迫。
也正是這聲怒喝,一針見血戳穿了「富宋」三百年的尷尬真相:兩宋的繁華富庶,傳說中的優雅生活,只是屬於一線大城市和那些官僚士大夫們,至於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民,比起來卻是困苦不堪。
首先叫宋朝農民們苦不堪言的,就是兩宋坑爹的田賦稅收制度。宋朝的田賦制度,繼承自唐朝的兩稅法,賬面上的稅率,也比唐朝輕的多。而且全國有土地的農民按照財產分五等,越有錢的交稅越多。理論上說,是非常公平加人性化。因此至今還有「專家」神往不已,連呼大宋王朝「仁慈」。但細看其中套路,卻滿滿是坑。
首先坑得厲害的,就是大宋田賦的「低稅率」,說是比唐朝稅率低,但《續資治通鑒》里說「天下之田,有一畝而稅錢數十者,有一畝而稅錢數者」。各地的稅收差別,同一地區的土地差別,為何差這麼大?《宋會要》里說了原因:「富豪形勢者田多而稅少,貧弱者地薄而稅重」——就是為了方便富人甩鍋逃稅。有錢人的稅,輕鬆換算下,就壓到窮人頭上。
而且宋朝做個農民,除了要交田賦外,種地用的農具,牛皮,穿的草鞋,統統都要交稅。另外還有「支移」,也就是把賦稅運到交納地點的路費,這條更要被官員們巧立名目,缺錢了就亂漲錢。通常是「官收一歲之租,人輸兩倍之賦。」各級官員層層扒皮,全給農民加負擔。
就算農民交足了賦稅,官吏紅口白牙一句話,說你交的錢帛不合格,還得咬牙繼續交。想少被官府盤剝?北宋又出了「攬子店戶」生意,專門代收代繳農民賦稅,當然代理費也不便宜,一次就要收農民三千多錢。可憐大宋苦農民,交個稅就這麼被花樣坑。
就連看上去公平的「宋朝五等戶」制度,執行起來也嚴重走樣。原本是按照財產給農戶分等級,誰家財產多就交稅多。但以《皇宋中輿兩朝聖政》記載:給農戶「劃等級」的權力在地方官。於是地方的豪強就與地方官勾結,稍微做一下手腳。就把大批貧窮的農戶,一筆劃成了富戶。然後就有了《宋會要》里的奇葩現象:「其為等雖同,而貧富甚相遠」——管你家窮不窮,說你是富人就是富人,乖乖給我掏錢!南宋理宗在位的淳祐八年(1248)年,南宋御史陳求魯就憤怒揭露:南宋全境的農村,都在玩「預征」的把戲,有些州縣甚至把賦稅徵收到了淳祐十四年(1254)。可是陳御史罵歸罵,宋朝的「預征」還是不停,甚至到了南宋亡國前夜,有些州縣還提前征了十年賦稅——元朝的稅,都替人家征了。
如此「花樣坑」的賦稅制度,也就有了《宋會要》里,「富宋」農村觸目驚心的景象:「催科常不及分,民間欠負無時可了。雖無水旱之變,而逃租其產,漂寓他鄉者,往往而是也」。生活在「富宋」年間的農民,就算風調雨順的年景,破產變流民,都是常見現象。
那些至今令無數「精英」神往的,宋朝士大夫們優雅富足的文化生活,就是多少兩宋農民家庭的悲慘血淚換來。
而比起這三百年如一日坑農民的田賦制度,宋朝的另一樁國策,更給農民生活落井下石:「歲幣制度」。雖說至今不少歷史票友們都在稱頌:兩宋花錢買和平的歲幣制度,以極少的經濟代價,為大宋百姓帶來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放在宋朝農民身上,這「和平幸福」,簡直是平添重負。
因為兩宋的歲幣,不管是北宋給遼國西夏掏腰包,還是南宋給金人送孝敬,按照「合同」規定,都是要送白銀絹帛這樣的硬通貨。大宋的銅錢鐵錢?人家根本看不上眼。可北宋的銀礦主要在西南,絹帛主要在東南,全要靠大宋百姓們沿途肩挑車拉,千里迢迢從大南邊朝北方運。放在宋朝差役制度下,這更是沿途農民們白出勞役。以《宋史》記錄,運送歲幣的這一路,青壯幾乎被抓光,田地紛紛拋荒,生產破壞十分嚴重。
而當南宋不惜殺掉大英雄岳飛來求和,換得給金朝「送錢當侄子」的機會後,所謂的「南宋和平生活」,卻是農民災難的加強版:以南宋周密的憤怒指責說,宋金別看簽了和約,可南宋農民承擔的賦稅,卻比岳飛吊打金人時還重得多,簡直是「安得不重斂於民」。岳飛蒙冤被害二十年後,南宋直臣胡銓也悲憤描述了南宋農民的「和平」生活:農民紛紛逃亡,田地大面積荒蕪,簡直是「脊中國以肥虜,生民疲於奔命!」
如此「疲於奔命」的狀況,宋朝的農民們,當然也就忍不了。所以兩宋三百年里,載入史冊的農民起義多達433次,等於是平均每年,就有一到兩次農民起義。而「脊中國以肥虜」的歲幣政策,常成為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導火索。比如北宋年年送給遼國西夏的歲幣,就叫忍夠了的浙江農民們,發出「」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的怒吼,然後就鬧起敲響北宋喪鐘的方臘起義。南宋亡國前夜,江南福建廣東地區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持續十五年之久。
正是這兩宋自己挖坑,鬧出的持續不停的農民起義,把「富宋」的國力,折騰到長期積貧積弱的地步。南宋王朝沉沒於崖山海面的悲情結局,更昭示了一個永不變的硬道理:農業民生問題,國家穩定根基!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鑒》、《宋會要》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宋朝真的很富裕!
從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開始,宋朝的疆域不算大,北到今天的河北省中部,西北到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西到四川省成都一帶,南到廣西沿海,東邊則為上達山東下達兩廣的沿海。即今天所俗稱的中東部地區,盡為北宋所擁有。
在今天看來,北宋所擁有的疆域中大約只相當於今日中國的六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卻擁有了四川成都平原,華北平原大部分,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最為富庶的,地理條件最為優越的農業生產土地。到了南宋,除了長江以北的平原外,絕大部分優質耕地依然在其管轄之下。在農業經濟社會裡,擁有耕地即可保證了糧食生產,有了糧食,各種生產及貿易自然會繁榮興起。
還有,兩宋推崇商業發展,各種海上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在那個時候,擁有最優越的耕地,糧食生產一定非常興旺,「湖廣熟,天下足」,並不是虛話吧?更何況還有其他優質的農業耕地呢。在那個時候,最能養活人的土地全在兩宋手中,最賺錢的商業活動非常盛行,最有競爭力和超高利潤的貨物是絲綢,瓷器,茶葉,全部由兩宋所經營出產。
這麼得天獨厚的條件全讓宋朝獨佔了,再加上又長期處於相對太平的時期,要說宋朝發展不起來,不富裕那真是老天瞎了眼吧。所以,北宋才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行鈔票的國家,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蹴鞠)誕生併流行的國家。國都東京城人口百萬以上,各種鬥雞,鬥蟋蟀,等等,各色的娛樂活動非常發達。用一句今天流行的話語說:宋朝的文化娛樂產業及其他第三產業非常發達!
反觀其他北宋周邊的國家,遼,金,西夏,大理國,在今天看全是西部地區,基本全都是需扶貧地區。打仗成了這些國家的生存必須活動,不然,讓他們怎麼活呀?打劫超級大富戶北宋自然是不二選擇了。
北宋自建朝立國開始,就極為重視文人,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官地位低下,不受待見。在北宋的國防政策下,「花錢買平安」確實見效,有效地維持了153年的統治。在北宋的農民起義上,其實是最輕的。北宋初年在四川所發生的王小波農民起義,嚴格算起來應把帳記在後蜀上,應只是北宋王朝暫時未能清除後蜀國的弊政所導致。
兩宋對農民起義的處理方式,一般也是以「招安」為上,而農民起義則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如若不然,則早就會趁西夏,金,遼國,蒙古與宋朝開戰之際而背後捅刀,乘機夾擊推翻宋王朝,「趁他生病,取他性命」了!
至於說兩宋的農民起義有多少,在於劃定起義的標準如何。有許多所稱為起義的事件,或者根本就不算得上起義吧,也有可能就是一些群體性的事,被過於放大了。
兩宋的統治長達321年,最終並不是被農民起義所推翻,是被其錯誤的軍事政策所誤,只滿足於當時富裕,花錢買平安,並沒有乘勢一統天下,所以才造成不亡於內憂,而亡於外患。
縱然如此,也依然抹不去這個古代中國最富裕的朝代的光芒!
赤日炎炎大火燒,田裡禾苗欲枯焦。
農夫心裡如湯澆,公子王孫把扇搖!
兩宋是中國歷史上實際稅賦.徭役最重的朝代,也是農民起義頻發的朝代,二者有著密切聯繫!
另,數典忘祖的巫儒餘孽們根本就不知道中華文明有幾十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創新發明,只是拾洋人李約瑟的臭屁,胡謅中國歷史上的四種小技為四大發明,為了給大宋一大送一大慫忝粉,還把四大小技中的三項歸功於慫人。真他娘的丟人現眼兼死不要臉。指南針遠古就有,三星堆就有出土,造紙術發明於東漢蔡倫,火藥發明於隋唐。只有活字印刷出現在宋,但我不知畢昇弄的這玩藝和古已有之的篆刻印章,技術上有多少區別。況且,只到清朝,所謂的活字印刷也只是夢中的玩藝,根本沒有普及。西方發明的鉛字印刷,與畢昇的技術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文官日子好過,武官沒有地位,兩極分化嚴重,農民沒有出路,打家劫舍成風,賣兒賣女度日,北宋其實是一個相當腐朽的社會,只不過文人處境相對優越,過著極其奢靡的生活,而歷史正是文人書寫的,當然只有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記錄羅!其實整個歷史就是一部文人的歷史,而非百姓的歷史,如果是百姓的歷史,那很可能是一部血淚史。
雖然宋朝給人的印象總體來說是國富民安,農民起義次數和規模都不大,但因為《水滸傳》的影響,宋朝的農民起義還是容易引起一些人對宋朝的富裕程度的質疑。
第一,兩宋的農民起義數量,在歷朝歷代中,肯定是最少的。
在這個問題上,前面有人提到了統計數據。但這裡需要說明的恰恰是,這隻能說明宋朝的文官政治非常發達,對各方面的事情記錄比較詳盡。其它朝代沒有留下記錄,或者說統計數據比宋朝的少,並不能說明宋朝就比其它朝代做得更差。
而且,就農民起義規模來說,除了北宋崩潰之後全國大亂這段時間之外,其它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出現能夠波及全國或多個省份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比如鐘相楊幺起義,就是發生在北宋崩潰之後,所以才會讓岳飛去鎮壓。
第二,宋朝的社會救助總體來說,做得不錯,尤其是對流民的管理和救助,應該也是歷代最好的。
宋朝以前,國家對因災荒而引發的大規模流民的管理多數都是比較失敗的,很少有朝代能夠在連續的天災人禍之下,出現了大規模流民的情況下,還能挺得過去,都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但宋朝一直有個做法,就是每次大規模天災之後,都會迅速進行賑濟,安置流民,並且從流民中選擇身強力壯的刺配為軍。大家不要小看當兵,這等於國家給這些最有造反潛力的人一口飯吃,避免了他們鋌而走險。
北宋的名臣大多數在地方官任上,尤其是在北方擔任知州,比如知定州、知青州這樣的級別的官員的時候,都有救助流民的記錄。比如富弼,按照《宋史》本傳的說法,光一次性救助的災民規模就多達上百萬,讓朝廷都懷疑他別有用心。
第三,宋朝確實也發生了一些農民起義,這是事實。
但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在任何時候,在古代農耕社會和冷兵器時代,農民起義都是很容易發生的,哪怕一個朝代再富裕,也一樣會發生。因為這和這個朝代的貧富無關,而是和這個朝代的貧富差距有關係。
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口號是什麼?「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鐘相楊幺的起義口號是「等貴賤,均貧富」,說的都是貧富差距,而貧富差距是私有制條件下的常態。任何私有制社會的常態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且,一個朝代承平的時間越長,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越高,貧富差距會積累得越大。
在這個問題上,宋朝當然同樣沒法避免。而且,在此之前,一般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積累一段時間,就會集中爆發一次,而宋朝相對來說,和平和發展卻持續了比較長的時間。哪怕是仁宗時期和西夏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內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受到明顯的嚴重影響。
這就意味著,宋朝的貧富分化問題累積的時間也比較長。如果從澶淵之盟達成算起,到金軍第一次南侵,剛好121年,接近清朝康雍乾盛世的時間長度。在這麼長時間的積累之下,貧富分化問題當然會比較嚴重。
但只有貧富分化,也是不會直接導致農民起義的,還需要一些別的因素來引爆和點燃,這就是比如某些地方官的政策失誤,或者是突然發生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引發了大量的流民危機。但因為宋朝對流民的救助相對比較及時,所以流民不太容易造成大規模起義,反而是地方官的政策失誤會突然導致民變,也就是農民起義。
也是這個原因,讓宋朝的農民起義在絕大多數條件下都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是反貪官不反皇帝,也就是承認皇帝是好的,壞人是地方官,而朝廷一般的做法也都是在接到民變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把當事的地方官罷免。
第二,宋朝絕大多數農民起義的訴求是比較明確的,也就是認為他們有委屈,有問題,需要朝廷來解決,只要朝廷能夠解決,這些起義往往可以很快就平息。
第三,宋朝在面對農民起義的時候,絕大多數時候第一選擇會是招撫,而不是直接強硬鎮壓和剿滅。這也是宋朝重文抑武的一個反映。
我的觀點可能上不了檯面,問題還是出在人身上。每一個時代都有突出的人才,關鍵是看體制內吸收人才的容量有多大。觀察一下,造反的都是一些有膽有識的人,與富裕與貧窮關係不大。柴禾遍地都有,就缺引火之人。一般所謂盛世,人才多為朝廷所用,洛賓王他們造反,武則天讀了檄文,反而責備宰相說:這麼有才的人去造反,不是宰相之過嗎?新中國建立之初,把舊政府的人基本上留任,「一碗飯勻著吃」,就是盡最大努力安排人才。有不少學者指責財政養的人多了,這也要砍,那也要下崗,從不考慮,這些人從體制內分出後幹什麼?不能簡單地把人推向市場,市場的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在人力資源市場,有一個很大的泄洪區,保證了市場的供需平均。這個泄洪區就農民工,他們可以進城務工,亦可回鄉種地。這樣,人力資源得到了平衡配置,所以,社會就很穩定和諧。
這個問題很不錯。
哪一個封建王朝沒有農民起義?
周,周厲王被國人驅逐。
秦代,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拉開了秦末大亂的序幕。
漢代,黃巾軍起義,聲勢浩大,三四十萬人的叛亂。東漢最後的希望也沒了。董卓的北涼兵馬進京,名存實亡。而且東漢建立也是農民起義。
隋代,瓦崗寨,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唐代,黃巢起義,數萬人的規模,唐朝一蹶不振,最後朱溫代唐。
元代,朱元璋,陳友諒,農民起義的勝利。
明代,李自成起義。
清代,太平天國運動。
可以說每朝每姓都有農民起義,而且都是聲勢浩大的,一呼百應的那種,揭竿而起,草木為兵。這是源於封建制度的弊端,改不掉的詬病,消除農民起義只能建立新制度。
相反,宋代有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嗎?
不用想了,根本沒有,一個人物你也記不起來。宋朝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你會說,宋江。《水滸傳》基本都是杜撰的,宋江的水泊梁山也就那麼幾個人,微不足道,正史記載中,宋江這些起義軍,很快就滅亡了。
方臘,規模比起前朝太小了。
趙匡胤本是貴族出身,說是庶族地主都是貶低了,根紅苗正的大家大族。
他不懂的民間的事,所以不禁止土地兼并,有宋一代不禁商,不禁土地兼并。
因為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是王朝大忌,禁止土地兼并,限制商人,可以說是每一個王朝的基本國策。
宋代恰恰相反。
正是因為商業的大繁榮,化解了尖銳的矛盾。
農民沒有地,都轉向手工業了,成為商人,沿街開設店鋪,草市夜市,繁華無比。
東京,臨安,能養得起一百多萬人,宋代城市化率高達65%,這一個數據當今社會依然沒有超過,最近的一次調查,截止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
辛棄疾的一首詞這樣描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可見官民的富裕。除了五大名窯,宋代還有很多民窯,就業不成問題。四大名鎮,景德鎮,朱仙鎮,都是著名的商業城。
僅景德鎮靠瓷器為生的就有三四萬人。
經濟中心南遷完成於宋。人民生活大為豐富,勾欄瓦舍,評書,南戲,全民健身運動蹴鞠。
宋代的農民起義也就是小打小鬧,不痛不癢,不傷筋動骨,不遍體鱗傷,是損失最小的。
關注我哦,每天都有精彩分享。
宋朝的富裕富在了公知集團身上,國土比前朝小還富,不重賦稅才怪。大量士大夫寄生在國家身上吸血,不服役不納稅,還有各種福利補貼,還有人投獻土地,富得流油,藏富於民的民指的是士大夫文人,至於底層人民都被士大夫代表了,人家富就代表人民富。
兩宋被某些專家說的那麼富裕,為什麼還會那麼多農民起義?我不是歷史專家,對歷史的真實性也無從考證,對兩宋的了解,只是從《水滸傳》,《楊家將》,《岳飛傳》這些故事中略知一二。《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已經家喻戶曉,大宋朝到了這時候,到處都是貪官污吏,四大奸臣架空了皇帝,掌握著朝綱,為了自己的私利,搜刮民脂民膏。一些不安分守己的人,所謂的英雄好漢,違反了王法,觸犯了法律,為了生存拉幫結夥,聚眾起義。有人造反,朝廷當然不能忍讓,農民起義和朝廷官府針鋒相對,雙方矛盾日益增加,在當時出現了「宋江,方臘,田虎,王慶」為主的農民起義的隊伍。這加劇了北宋王朝的覆滅,後來徽欽二帝被俘虜,南宋小朝廷重用奸臣秦檜等人,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至此大宋朝日落西山,被推翻也是順理成章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