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付費APP得到營收超2億元,知識付費的春天來了?
他早就賺到了,春天來了估計他都走了,得到的課我全部都有,聽了些,廣告越來越多了。還浪費時間,有不想當冤大頭的,可以找我。我可以分享
知識自古以來就是要付費的
2016年被定義為知識付費元年,近兩年暴漲的關於知識付費的討論。讓我們誤以為只有這兩年知識才是收費的。
事實上,知識、優質的內容自古以來都是要收費的。之所以會有知識免費的錯覺,其原因來自於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信息爆髮式增長,海量的免費信息都在網路上,一鍵就可以搜索。免費信息的泛濫,品質良莠不齊,人們通過知識付費的方式買回自己的注意力。說白了,知識付費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你的時間成本。
很多人詬病知識付費沒用,只是買個安慰感。其原因在於「學習從來都是自個兒的事」。知識的使用價值從來都是取決於學習者。說到底,終身學習是每個積極上進的人都應持有的態度,知識付費只是簡單的聚合信息的渠道,但自我轉化這一個步驟,沒人會為此埋單。
哪些人適合知識付費?現在的知識付費和以往的學習培訓區別在哪裡?很大的一部分改變在於學習場景和課程形式的轉變。現在人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他們可能抽不出一段較長的完整的時間趕到培訓班去,但他們在上下班的路上就可以聽聽經濟學。
互聯網+知識,是現階段知識付費最大的特徵。由此,我們知道想要做好知識付費很重要的一點是互聯網化。很多線下的培訓機構想要發展線上教育,其最大的門檻在於互聯網技術支持和互聯網思維,這方面可以藉助第三方的技術服務商的力量得以實現,比如微學伴,提供完整的知識付費解決方案,一鍵建立網校。運營難推廣難?微學伴提供豐富的營銷插件,推廣引流、用戶留存幫你更好地玩轉線上知識付費。
除了轉做線上教育的培訓機構,知識付費還有一大主力軍來自於各大自媒體,比如十點讀書等。自媒體要做知識付費,他們具備較好的運營能力。有些在已有賬號上有了大量的粉絲沉澱,比如微信公眾號,但僅僅公眾號很難實現變現或知識付費。通過微學伴可以在已有賬號上直接嵌入知識店鋪。制課-運營-售課一起搞定。
總結人類自古以來就是求知慾旺盛的生物,故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為優質的內容、知識掏腰包是我們長久的消費習慣。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普及使用,讓我們能夠在線上就完成優質內容的輸入。知識付費不僅僅是風口,更是未來的趨勢。
用微學伴,1分鐘搭建知識店鋪,並提供完善的知識付費解決方案。差不多,之前我就看見一篇文章說微信公眾號應該付費,提高文章質量。後來,我確實看見個別公眾號有付費的會員。
16年5月份知乎推出了live,到現在已經十分成熟了。很多有水平,有知識,口才好的知乎大v應該可以很容易變現。大家都說付費的是live,其實,知乎書店也是有付費的書籍。
12 月 16 日,微博悄然上線了一項名為「微博問答」的新功能,成為入局付費問答市場的新玩家。很明顯模仿的是知乎。至於成果與否還不好說。豆瓣最近也搞了一個付費活動,「豆瓣時間」第一期邀請的是詩人北島,西川等等。我瞅了一眼,價格不菲。102個音頻,128元。接下來,豆瓣表示將有多位合作的名家作品也會陸續上線,如白先勇講紅樓夢、楊照講史記等。
你看今日頭條有回答的欄目,說不定過一陣子,今日頭條也搞一個live之類的欄目。我記得以前易中天老師大概說過:「誰說過知識分子就應該清貧」。一個都在掙錢的年代,你讓知識分子不要賺錢,默默服務,你確定不是開玩笑?知識分子也是人。但是,以前知識很難變現,現在知乎,微博,豆瓣給很多人提供了一個途徑,做好了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一方面有人能夠提供知識幫助別人的,另一方面,提高了知乎,微博,豆瓣人氣,吸引更多高級人才。
但是,有一點我要強調,這些欄目只是給你幫助,真正你花錢了,也許有幫助,也許一點用處也沒有。尤其是現在這個市場沒有完全成熟,很有可能你聽了覺得沒用,很快就拋之腦後了。各種知識欄目給你知識,能力暴漲的感覺,真正知識提升需要系統的學習與讀書,技能可能需要訓練。別過分依賴《羅輯思維》,知乎live這些。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羅輯思維,我關注了四年。一開始在優酷上無意中看到了一期《崇禎為什麼跑不了》,看完之後覺得很有意思,一個胖子把歷史講的這麼有趣,於是把羅輯思維所有的節目找出來看,之後便關注每一期節目。這個節目講歷史,講經濟,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很多知識。不管什麼領域,羅振宇都能講的十分有趣,不枯燥,讓我欲罷不能。後來不看視頻了,我開始在喜馬拉雅上聽音頻,每天晚上打開一期,邊聽邊睡覺。後來隨著羅輯思維的發展,不斷做大,羅振宇自己的思維也發生了變化。從他的節目中可以看出。有好多期節目,都是講為什麼要賺錢,生意人如何偉大。羅振宇從一個U盤,變成了一個系統。這沒有錯,人人都想賺錢。但是他的節目逐步變了味道,一切都是為了他的"得到"APP。羅輯思維融資了,融資了就意味著要對投資人負責,要持續的賺錢,要穩定的賺錢。所以,羅輯思維也不再是當初的羅輯思維。以前是一周賣一本書。現在可以每天賣一本書,每天八分鐘的學習心得。請問,八分鐘你能講清楚什麼?每天八分鐘和你每天一分鐘的微信語音有什麼區別?賺錢沒錯,商人也很偉大,祝羅振宇未來發展的更好。對我來說羅輯思維就是一個打發時間的節目,不聽羅輯思維,還可以聽其他節目。羅振宇或許過於高估了自己,至少我不願意再聽你的每天八分鐘。
個人題目有些問題哦,邏輯思維的app是付費閱讀,和知識付費區別蠻大的,你交了錢看到和聽到的未必是知識,有可能是心得感悟,也有可能是八卦牢騷,即便是感覺很像「知識」也可能很大幾率只是一些「信息和概念」而已,對於知識得認知其他人也回答的很全面了這裡就不贅述了,大概感覺就是用戶花錢定了專欄而已
目前為止,羅輯思維都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知識付費其實付費的原因獲取知識只是其中以部分,更重要的是解決人的懶惰的問題。看書、上學都能達到知識並且更牢固,但太辛苦。所以邏輯思維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但是最輕鬆的方式。
你願意為精品內容付費嗎?
近日,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在朋友圈宣布「在行&分答」完成A輪融資,估值1億美金以上。
幾天前,小編曾寫過一篇文章,簡單介紹了分答的遊戲規則,《分答滿足了人們的求知慾?不! 它只滿足了大家的偷窺欲!》(點擊可閱讀) ,如今值乎推出3.0版,得到上《李翔商業內參》被近40000人訂閱,今天我們來進一步盤點並分析,近期走紅的知識付費案例。
知識付費今年為什麼會火?先為大家梳理本文主角們的出現順序時間線
2月1日,大弓團隊上線知識問答型H5應用「大弓」,系付費問答的先鋒應用
3月31日,知乎團隊上線值乎1.0,形式為文字
5月14日,值乎2.0在鹽club測試,形式為文字
5月14日,知乎live發布
5月15日,分答正式上線
5月30日,王思聰入駐分答,而後成為人氣和收益最高的答主
6月5日,李開復在知乎live答疑分享,收益10萬元
6月5日,羅輯思維旗下App「得到」推出李翔商業內參,當天訂閱超過10000人
6月6日,值乎3.0上線,改為語音回答
6月6日,馬東率在App喜馬拉雅FM推出互聯網首個付費訂閱音頻「好好說話」
6月7日,分答推出好友免費聽功能
6月8日,姬十三宣布在行、分答拆分融資,估值超過一億美金
在值乎和分答之前,一個很專業的問答社區已揚帆起航——「大弓有答」,「大弓有答」系大弓團隊2016年2月推出的基於付費的問答社交產品。
「大弓」 Logo
根據「大弓」開發者 Aether 說:
大弓是反向的付費消息,先有問題,再有答案,是為了解除付費消息的坑。而為了解決問題和答案這個問題,使用了「人」的信任來作為突破口。
與分答、值乎相同,大弓作為輕量級應用,使用和分享入口在微信服務號,是基於微信的H5頁面。
大弓與分答的規則略有差異:
大弓採用一對一問答方式,不支持「偷聽」
回答者可以自己設置基礎費率,而提問者根據對問題的考量也可選擇支付溢價
問題回答形式為文字與語音
回答問題收益歸回答者所有
回答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或語音
大弓的出現,讓很多優質原創者得到了新的獲利途徑,也讓更多創業者看到了新的商機,相較於原來的免費問答平台,這裡更純粹,更乾淨。
分答百度指數趨勢圖
「國民老公」王思聰的影響力可謂驚人,在其入駐「分答」的後的兩天內,閱讀量由3000猛增至23000,相關關鍵詞新聞更達到1400餘篇,這種新形式的知識問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諸多用戶的認可。
據分答產品總監朱曉華透露,分答的idea來自於在討論輕量化知識交換平台中,姬十三想做個語音問答,從確定要做到產品正式上線,中間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前有「大弓」和「值乎1.0」,分答分別取其之長,並進行結算創新——「回答收益提問者與回答者平分」,在此基礎上,後續增加「限時免費聽」與「精選問答」以活躍用戶,增加用戶使用時常。
「分答」在創立伊始,只用H5版本進行開發,極大地降低了開發和迭代成本,在微信環境里,入口雖然深,但通知和交易閉環都是完整的。而後才推出安卓版App,這種輕量級開發極大的降低了開發和迭代成本,也正是分答團隊運作的高明之處。
分答的產品腦圖
分答的用戶從哪裡來?
到現在為止上線25天,由於其門檻低,成本小(時間/金錢成本),很快聚集了成百上千位各領域達人專家,也吸引了大量草根小V和普通用戶。據了解,分答首先採用「邀請制」,邀請知名微博大V及名人明星入駐,而後利用微博擴大知名度,向分答導流,吸引大量粉絲的注意力,進而形成指數級傳播。
下面為大家盤點了部分入駐分答的各領域達人
根據對分答平台上收聽人數大於100的用戶進行數據抓取,截止6日,分答的入駐明星及收聽數如下。
分答的殺手鐧
1.分答讓問答加入付費這個門檻,因為需要付費能夠篩選掉一批伸手黨和劣質的問題。在知乎上,我們能看到各種免費優質的答案,但同時存在兩個重要的問題:
內容免費,伸手黨可直接拿去轉載、抄襲、篡改
優質回答者被隨意邀請,最終不堪其擾
分答用付費的方式成功解決這兩個問題,既不讓伸手黨隨意篡改創作者的作品,又減少了回答者被邀請的頻率,同時回答可獲得利益。
2.分答讓提問者也成為價值生產者,共同獲利。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戶的活躍度,每個用戶提問的過程中,還可以與回答者平分收益,這種新角色的加入,無疑是對傳統的問答社區產生新的影響,
值乎在今年4月1號正式推出,有人認為是周源把值乎看作愚人節的借勢營銷,作為知乎商業化變現的試水,即使失敗了也可以看做愚人節的玩笑。
然而,好像周源這次要玩真的了。
先看值乎在90天內百度指數:
三次高峰分別在「3月31日」、「5月14日」、「6月6日」恰為值乎1.0/2.0/3.0推出時間
最近一次版本更新是3.0版,但被廣大網友無情吐槽為「像素級模(抄)仿(襲)分答」,無論是交互界面設計還是功能設置,值乎3.0與分答堪稱十分相似。
首頁:
發現頁:
個人信息頁:
二級頁面:
怎麼樣?是像素級模仿不?
分答與值乎形式對比:
作為早期試水的付費問答應用之一,推出伊始一炮而紅,媒體紛紛報道。而在過去之後一周,熱度迅速冷卻,也漸漸離我們遠去,而後在鹽club上推出值乎2.0,依舊為文字形式,低調上線;在分答迅速躥火後,值乎團隊加班加點推出(團隊系知乎日報原班人馬),終於在6月6日上線,成為和分答分庭抗禮的產品。
通過了解,值乎用戶大部分為知乎導流過去,根據知乎單方面公布的數據:
截至目前,知乎日活躍用戶1300萬,月瀏覽量50億,人均訪問時長33分鐘。
在值乎上,截止到6月8日9:00為止,收入高者還是以知乎大v為主,知乎是值乎最大的流量來源。相比分答與在行的分離,值乎的知乎副產品屬性非常明顯。
知乎和分答哪家會笑到最後?
我們先從兩家的「後台」談起,2015年9月,知乎拿到了「騰訊&搜狗&賽富基金&創新工場&啟明創投"聯合投資的5500萬美元的C輪融資;2014年12月,果殼網也完成了來自「好未來(學而思)&IDG資本」的聯合投資(C輪),從資本實力上值乎應該暫時佔優。
而從目前數據來看,知乎的基礎大一些,分答則有王思聰加成以及紅利,商業模式基本完全一致。未來大v願意入駐那個平台非常重要,可以決定產品的生死。
從用戶體驗來看,保證基本即可,這應該並非是一個平台級產品(用戶不會長時間駐留在app內,更多是引流)。此外,在行率先推出補貼(朋友圈免費聽)也是一種可行的探索方向。
作者:郎瀚威
知乎live: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它會出現在關注者的信息流中。用戶點擊並支付票價(由答主設定)後,就能進入到溝通群內,答主和其他用戶便在群內開始問答溝通。--來自百度百科
知乎作為高質量問答社區,長期處於非盈利狀態經營,此次活動被視作商業化試水的另一個途徑。6月5日,李開復在知乎live就創業話題進行答疑分享,定價499的200張門票剛開放就被一購而空,1小時收益10萬元。在此之後,知乎live幾乎每擱一天就會舉行一場,也受到了很多用戶的歡迎。
據傳,知乎live團隊受啟發於「付費群共享」,當下某些微信群舉行付費講座,知乎坐擁1300活躍用戶的體量,可謂價值空前。利用知乎的用戶基數和大V的影響力,如此盈利方式不失為一種變現好途徑。
當下直播異常火爆,而知乎live繼續保持一貫的圖文形式直播,請各領域達人大V來講座,或許驗證了,不盲目跟風,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得到」是羅輯思維出品的App,主要致力於提供知識服務,卻在6月5日突然火了。
6月5日,得到上架了一套名為《李翔商業內參》訂閱產品,價值199元,每周更新6期。截至6月10日,已有40000人訂閱,營業流水已800餘萬,在圈子裡已經引爆了。
當李翔被記者問及為何在得到這個平台上做時,李翔表示,認同「應該為優質內容付費」理念的人還是非常少,尤其是那些大平台,它們的基礎就是信息趨於免費,甚至已經是免費的,包括硬體也是趨於免費的。」
在此之前,得到一直做著「小買賣」,1-6元個節操幣(註:1節操幣=1元人民幣),這個大買賣無疑讓羅輯思維賺的盆滿缽滿。
據羅輯思維主講羅振宇說:當下知識服務小額收費是創業者的大風口,積極的擁抱這個趨勢才是王道」
到了2017年2月21日晚間消息,羅輯思維旗下付費閱讀產品得到App今日公布相關數據,據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李天田)稱,目前得到App總用戶529萬,日活42萬,訂閱總份數130萬,總人數超79萬。這是得到App自上線以來首次公開相關數據。按照脫不花公布數據,羅輯思維旗下得到App總營收在130萬元至2.587億元之間,平均總營收2.45億元。
「奇葩說」馬東率領米未傳媒一干大將踏上了音頻訂閱的康庄大道。6月6日,馬東率在App喜馬拉雅FM推出互聯網首個付費訂閱音頻「好好說話」。
在羅振宇推出《李翔商業內參》後第二天,馬東帶領奇葩說各位神辯手入駐喜馬拉雅FM。從6月6日起,開始每天為訂戶推送音頻,教用戶溝通和說話的技巧,面對談判,鼓勵等如何應對。
在內容和信息極大豐富的今天,篩選內容的成本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困難,而馬東作為網紅,在集結了大量優質資源的同時,做最擅長的生意也是不難想到的,另外,各位辯手都有光環,變現能力自然很強。
國外的《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國內的《智族 GQ》,都有付費閱讀的內容。
習慣了免費,也會有人願意為更加優質的內容付費,購買 Taylor Swift 的歌曲,為了追劇購買會員。
優質內容能否拿來變現?在中國當下的環境能否行得通?在未來分答/值乎這類產品會否曇花一現?這都是值得我們用時間去見證的。不過隨著我們對版權意識的提高,對內容創作者的不斷了解,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用人民幣去投票,去鼓勵,去學習。
相信,內容創作者一定會等到屬於他們的春天。
(註:文章觀點來之於「新媒體課堂」)
這個問題一直非常困擾著我,因為每個人都有懶惰、急功近利的基因,能夠花最少的時間、最少的錢,得到最優質的知識,花199元就能夠讓那些大咖成為自己的私塾老師,讓他們替我們讀書,然後將精華的內容告訴我就行。
說實話,這個構想非常妙,我也希望能夠得到預想的結果,但問題來了:
付費的、未付費的會員,在得到APP或者羅輯思維公眾號裡面得到的知識,都是你想要的嗎?這之中有沒有濫竽充數的知識?他們的見解,認同的人有多少?
會員願意付費的原因之一,應該就是想節約挑選內容的時間,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去選擇買一本書,然後你告訴我並且做了簡介之後,我再決定是否去看這本書。還有就是將某本書的核心觀點告訴我,然後使我有一個全新的認知,比如最近推薦的《爆裂》上的思維,個人感覺很有新意,也確實刷新了自己的一些原有的、本能性的觀點。
老實說,在得到APP裡面,相對精緻一點的內容是有的,我還是得到APP的忠實粉絲。
但是,人們對於免費的精品,對它的諒解是比較寬容的,也就是說,即便質量有所下降,查看在你有些內容還是不錯的基礎上,還是可以原諒的。就如現在的羅輯思維公眾號,有不少內容也確實是浪費時間,每天的60秒,聽多了也有點像雞湯。
而一旦付費,對它的期望則會大大的提高,否則就會覺得「不划算」,或者「吃虧了」。
所以,說知識付費的春天來了還是為期尚早,誰能夠付費解決進去之後,裡面確實都是乾貨滿滿,滿意度非常高,那麼知識付費的人數將會大幅上升的。
得到APP能夠做到這樣嗎?我認為目前它是沒有做到的,我喜歡睡前聽《得到》,但每次進去之後,還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去選擇喜歡的內容,經常在還沒選擇好的時候,就已經睡意濃濃,打算明天再選了。
因為從互聯網整個知識上來說,當整個量產生一定程度的時候,會需要做一個質的變化,而邏輯思維從認知上來說就是達到了這一點,但是從知識付費的角度來說,好,其實有好多人沒有關係,只有與那些認知上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人有關係,一般普通人創業的話做不到這一點。
就像羅振宇說的一樣,收的是智商稅。抓住了人類的弱點,學習有捷徑,但是加工後的知識並非是適合自己的。而且錯誤的觀點存在誤導,所以當聽聽相聲就好。如果想學習,還是翻開書自己專研。才是自己的。
推薦閱讀: